•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採用近年來為許多文獻所採用的Solow 模型(Mankiw, Romer, Weil, 1992;

Chen, Fleisher, 1996;Lin, Liu, 2000)。Mankiw, Romer, Weil 等學者,於 1992 年修正後 的Solow 模型之函數為下:

Y= f (W1 ,W2 ,W3 ,W4 )... (1.1)

可轉為下列模型:

Y= W1αW2α2 W1α3 W1α4... (1.2)

線性化並取ln 後為:

ln(Y)=αln(W1)+α2ln(W2)+α3ln(W3)+α4ln(W4)... (1.3)

本研究將式(1.6)之概念轉換為古典迴歸模式,加以探討每人 GDP、儲蓄率、人口 成長率與人力資本對所得成長率之關係,其式如下:

ln(Y)=αln(W1)+α2ln(W2)+α3ln(W3)+α4ln(W4)+ε……..…(1)

其中:

Y=所得成長率;

W1=每人GDP;

W2=儲蓄率;

W3=人口成長率;

W4=人力資本(高等學校就學率)。

ε=誤差項

本研究為了更詳細探討與經濟成長有關的因素,因此,加入了其他相關文獻中重 要的指標,進一步修正模型。本研究根據過去文獻,加入了四項證實對經濟成長率有 顯著影響的指標,包括人力資本、資本投入、政府政策、人口結構、市場與產業結構。

3.3.1 人力資本

許多學者皆提出了人力資本對於經濟成長的重要性相關研究(韓廷春,1999;

Yan、Yao,2001;Lucas、Stocky;蔡昉、都陽,2000),然這些研究卻沒有忽視了一 項議題,即人力資本是以何種方式累積成為生產要素的;並不見得有了教育就有所謂 的人才資本(蔡昉、劉明興,2002)。在 Mankiw, Romer, Weil(1992)等學者的模型 中,即以高等學校就學率來代表。事實上,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對於人力資本也有不同 的解釋與定義。張慕葏(1998)即認為,所謂的人力素質是指一定生產力水準和社會 制度下,人們的思想道德水準、科學文化水準、勞動技能與健康狀況的總和;中國貧

困地區的人力素質較低,由於:1.人口自然增長率高、2.居民健康狀況差、居民的文化 素質低、勞動者的教育水準低、思想道德素質問題多。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貧 困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卻得不到開發,農副產品多但不能形成加工業,勞動力 剩餘卻缺乏高素質的勞動力和較高水準的經營管理人才,即為所謂“富饒的貧困”現 象。亦反映出人力素質不佳是經濟落後相當重要的原因之一。

此外,蔡昉、林毅夫(2003)亦指出人力素質提高的另一方面,即從改進醫療衛 生條件開始,改善居民的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因機會差異導致人口素質的差異,

使各種健康指標都存在著嚴重的城鄉差距,並構成了農村人口貧困的主要因素。另外,

地區間教育水準的差異,亦為造成經濟發展不均的主因之一。

因此,在本研究中,將人力資本的概念再加以擴充,除了原模型中的“高等學校就 學率”外,將加入“每萬人醫生數”、“人均圖書館藏書數”分別代表“健康狀況”與“文化 素質”的概念;並加入文獻中指出為重要指標的“平均工資率”(Edwin Tang 和 Ruby Lee,1998)及”每百萬就業人口”(Taejoon Han,1996;Ying 和 Chiu,2001)。

3.3.2 資本投入-國外投資與國內資本

在文獻中,有學者將資本的投入分解為內資與外資,以區分內資與外資對於經濟 成長的影響與貢獻(Hung,1996;洪雲星,1998;Jones、Li、Owen,2003)。

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 FDI)占中國全部使用外資的 68.6

%。外商直接投資是指外國企業、經濟組織或個人(包括華僑、港澳台胞及中國境外 註冊的企業),按有關的政策及法規,用現匯、實物、技術等在中國境內開辦外商獨資 企業,或與中國境內企業、經濟組織共同開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或合作開 發資源的投資,以及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的項目投資總額內企業從境外借入的資金。

在1978 年以前,中國沒有引進外資;在 1979-1983 年間,中國實際引進的外資也 只有144.38 億美元。到了 1998 年,中國實際引進的外資已高達 585.57 億美元。2001 年中國簽訂的引進外資合同額為719.76 美元,實際引進 496.72 億美元,1979-2001 年 累計實際引進外資總額達5,684.07 美元。中國為發展中國家中引進外資最多的國家,

也是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引進外資最多的國家。

在中國引進的外資總額中,以外商直接投資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此種外資的主要 特徵,基本上可反映出中國引進外資的特徵。對於中國政府當局而言,引進外資是經 濟發展策略轉軌的結果,因此,引進外資狀況亦可反映出中國經濟成長;另一方面,

對於資本輸出國家來說,對外投資是為了與他國互補彼此優勢,以取得更高的資本效 益,並進攻其他國家的國內市場。而中國引進外資的情況,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具 有下列特徵。

第一,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大部分來自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目前全世界有130 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直接投資,2001 年對中國大陸直接投資最多的 10 個國家和地 區分別是:香港、維京群島、美國、日本、台灣、韓國、新加坡、德國、開曼群島及 英國。除了香港和台灣,以及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具地理條件上的優勢外,這10 個國 家和地區的人均所得大多較高,利用中國豐富和相對便宜的勞動力,形成與中國經濟 的比較優勢互補。

其次,外商直接投資在國內的地區分布也較為集中。2001 年中國實際引進的外商 直接投資總額為463.67 億美元,其中即有高達 87%的比例分布在人均所得水準較高的 東部地區,8.8 分布在中部地區,只有 4.1%分布在西部地區。而從「九五」計劃期間

(1996-2000 年)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來看,東部、中部和 西部地區所占比例分別為85.6%、9.5%%與 4.9%。由此可知,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分布,

和中國按經濟發展水準排序的分布,是大約一致的。

事實上,形成這種外資分布型態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由於歷史上形成的東部、

中部和西部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異,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三個地區間的差距持續擴大,

導致不同的地區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基礎和環境;另一方面,外商投資是為了取得較 高的效益,因此當然要選擇投資環境較佳的地區進行投資和合作。然而東部、中部、

西部地區間的失衡發展問題,已引起了中國政府當局的高度重視,為了平衡區域發展,

中國政府開始著手實施縮小區域差距的政策。隨著政府大力開發西部地區,中西部地 區的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速度預料將會加速。

此外,隨著沿海發達地區經濟成長,人均所得提升,其勞動密集產業的比較優勢 亦將減弱,這也為中西部地區提供了新的機會。因此,外商投資在中西部地區的比重 將有擴大趨勢,將從中部地區向西部地區擴展,而投資環境將相對地獲得改善。總體 而言,外商直接投資為中國帶來經濟利益,但是中國亦不能忽視外資所帶來的社會成 本,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外國在中國投資及生產所致的環境汙染問題。此外,由於外資 主要投資在沿海地區,因而使得沿海與內陸地區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更加遽了區域 的差異。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蔡昉及林毅夫(2003)認為,自 1980 年以後,其來源日漸 多樣化。雖然中國政府預算的固定資產投資數額一直不多,但在國內貸款及自籌等其 他方式的固定資產總額一直在快速成長。此外,利用外資的固定資產也在成長中。從 1979 年到 2000 年,外資累計為 5,190 億美元。雖然許多學者皆提出證明外資為促進中 國經濟成長的主因,然而,從固定資產投資的結構來看,外資的重要程度並不那麼高。

中國多樣化的資本來源可以保陪資本的供給。

在文獻中,已有許多學者證實了外資對於經濟成長有刺激作用(Lee,1994;Chan,

1997;Dayal-Gulati、Husain,2000;張兆傑,2000;Ying、Chiu,2002;而方面,Hung(1996)、

Taejoon Han(1996)、洪雲星(1998)、Jones、Li 及 Owen(2003)等學者亦發現國內資 本對於經濟成長的影響性。因此,在本研究中,筆者區分了內資與外資,以“國內固定 資產總額”代表內資;以“FDI 占 GDP 比率”表外資概念;並加入文獻中重要的指標“年 度儲蓄額”(Barro,1997;Tang、Lee,1998;林毅夫、劉明興,2000)。

3.3.3 政府政策-政府支出與商業基礎建設

許多學者在研究中證實了政府政策與中國經濟成長間具有顯著關係(Jian, Sachs, Warner, 1996;Wang, Hu, 1999;Liu, 2000)。在中國的區域發展中,地區政府扮演著極 重要的角色。不同地區政府的作為及質量,充分地影響著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劣。政府 的質量首先顯現在當地政府設定的目標是否明確、科學,以及地方經濟發展政策是否 連貫。而地方政府的目標必須與市場趨勢方向相互配合,才能有助於地區經濟發展。

然過去二十年來,由於中國經濟成長速度太快,市場力量發展太過突然,也令許多地 方政府措手不及,出現政策調整和管理體制跟不上市場的被動局面,也會為經濟發展 帶來副作用(朱文暉,2003)。

此外,一地區的基礎建設是否完善,密切的影響投資者的意願,進一步影響了經 濟發展。已許多學者也在研究中指出各項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包括:人均道 路面積、每人用水量、每百人道路使用面積、公路網密度、年度用電量、每百人電話 申請數、每百人行動電話數、每百人個人電腦數、每百萬人網路申請數等(Chang、

Hwang 與 Cheng,1993;Taejoon Han,1996;林毅夫、劉明興,2000;Demurger,2001;

MSU-CIBER,2003;Jones、Li 及 Owen,2003)。而學者在研究中已證實政府支出與 經濟發展的關係(Barro,1995;Ying 及 Chiu,2001)。

因此,本研究以“政府支出占 GDP 比例”做為衡量“政府支出”指標;而由於資料限 制,本研究只選用“ 人均道路面積”、“人均用水”、“人均用電量”、“每百人電詁申請 數”等指標來表現出“商業基礎建設”的概念。

3.3.4 人口結構

中國各省區之間的人口狀況有著巨大差異,各省區之間人口規模與人口密度都不 同,最大的特徵為東部人口密度,而西部人口稀少。1935 年,中國著名的人口地理學 家胡煥庸先生提出了「璦琿-騰沖人口地理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東南部分面積占全國

中國各省區之間的人口狀況有著巨大差異,各省區之間人口規模與人口密度都不 同,最大的特徵為東部人口密度,而西部人口稀少。1935 年,中國著名的人口地理學 家胡煥庸先生提出了「璦琿-騰沖人口地理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東南部分面積占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