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步驟

第二節  第三節 

第四節 

第五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實施步驟分為預備階段、實驗處理階段、資料處理及分析階段、撰寫研究報 告階段。研究過程如圖 4,各階段如下說明:

圖 4 研究過程流程圖

決定研究主題

閱讀相關文獻

篩選研究對象

製作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蒐集基準線資料

進行實驗教學

蒐集處理期資料

進行維持期評量

資料處理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擬定研究計劃

49

壹、預備階段 一、蒐集文獻資料

研究者於決定研究領域及主題後,即著手蒐集國內外統計與圖表及電腦輔助教學 的理論及實證性研究資料,以建立研究架構。

二、篩選研究對象

研究者針對任教學校的學生,篩選出經過鑑定且領有輕度智能障礙手冊的學生,從 中選擇有下列資格者:

(一)領有輕度智能障礙手冊。

(二)有電腦操作經驗,會使用滑鼠。

(三)統計與圖表四項單元不熟練,須列入個別化教育計畫中教學的學生。

(四)家長同意參與此教學活動者。

三、擬定研究計劃

經由蒐集文獻,擬定研究設計,採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之跨行為多探試設計。研究 者對研究對象進行統計與圖表起點行為評估,蒐集資料之後,決定其學習目標,編製統 計與圖表測驗與教材,並編擬教學流程。

四、製作統計與圖表多媒體電腦輔助軟體

根據教材腳本製作軟體,過程中,邀請教授、具多媒體專長者、具特教專長者、具 數學專長者,針對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設計,給予意見,使研究者得以整合所 有建議,修改製作,並將完成品給予專家們檢視。

貳、實驗處理階段

本研究實驗處理分為基線期、處理期、維持期等三個階段。

一、基線期

研究者進行教學介入前,分別對兩位受試者進行統計與圖表測驗,評量分數作為基

50

線期的資料點。直到基線期呈現至少三點穩定趨勢後,才進行教學介入。

二、處理期

先對兩位受試者進行單元一的教學介入,此時單元二、單元三、單元四仍處在基線 期,直到單元一的教學介入結束,且單元二的基線期也趨於穩定時,才進行單元二的教 學介入。以此類推,到四個單元皆結束為止。此階段兩位受試者均需接受十五節課的教 學,每節課 30 分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後,立即進行 10 分鐘測驗,以評估教學介入的立 即成效。

三、維持期

結束教學介入後,對兩位受試者兩週內進行三次追蹤評量,以評估教學介入的保留 成效。

參、資料處理及分析階段

本階段將兩位受試者各階段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繪製成曲線圖以呈現各 階段的變化,並採取視覺分析的方式處理資料。

肆、撰寫報告階段

研究者根據相關文獻及教學實驗結果進行討論,撰寫研究報告,並對實驗教學的結 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依據單一受試實驗研究之跨行為多探試設計,蒐集兩位受試者在基線期、

介入期、維持期三階段統計與圖表答題表現進行分析。主要以信效度分析、視覺分析 (Visual analysis)及相關資料分析來進行探討,分述如下:

壹、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

信度指資料的可靠性、正確性及客觀性。其中的可靠性是指資料穩定性和固定性而

51

52

師作內容效度之審核,逐一審查四項測驗題目,建立測驗的內容效度。

貳、視覺分析

為回答待答問題一到四項中的「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介入,是否提高輕度智能障礙 學生在自編統計與圖表測驗中分測驗的得分?」與「結束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介入後,

受試者是否能維持介入期的測驗得分水準?」,研究者針對受試者在基線期、實驗處理 期以及維持期評量之答題情形進行分析,將各階段評量之通過百分率,繪製成曲線圖,

由曲線圖中資料點的分布情況,進行視覺分析。視覺分析分成單一實驗階段內變化分析 以及相鄰兩個實驗階段間變化分析兩部份,以呈現教學成效(杜正治,2006),分別說明 如下:

一、階段內變化分析

(一)階段長度:指單一階段的資料點數目,至少須連續評量三個資料點才能決定資料 點的趨勢和穩定度。

(二)趨向估計:顯示階段內各資料點線性分布的趨勢。以回歸線(距離各資料點最近的 一條線)估算,使用中分法得出階段內各資料的趨向線,以(+)表示趨向上升,以(-)

表示趨向下降,以(=)表示趨向水平。

(三)趨向穩定性:即有多少資料點落入趨向線的預定範圍內,以該階段中最大值的20

%為穩定標準。若有75%的資料點落在該範園,則該走勢可視為穩定性;若低於75%,

則為不穩定的走勢。趨向穩定性越高,表示資料點的趨向越一致。

(四)趨向內資料路徑:不同於趨向預估的回歸線,趨向內資料路徑是以手繪法分隔該 階段內的資料路徑,作為更詳細的資料說明。一個階段內常超過一條資料路徑。

(五)水準穩定性:以該階段中最大值的20%為範圍,以通過平均數且平行X軸的水準線 為標準,計算多少資料落在該範圍。每一階段內有75%以上資料點落在20%範圍內表示 資料具穩定性。水準穩定性越高,即該階段內資料點變化越小。

(六)水準範圍:階段內資料點最大值與最小值之範圍,水準範圍越小,穩定性越高。

53

(七)水準變化:該階段內最初與最後資料點之間絕對值的差距,並以進步(+)、退 步(-)或無變化(=)來表示。絕對值越小表示越穩定。配合(+)(-)符號,可 看出階段內資料的變化情形。

(八)平均值:階段內所有資料點之平均值,用以表示該階段平均狀況。

二、階段間變化分析

比較兩相鄰階段間依變項的變化情形:

(一)階段比較:指出要比較的階段名稱。

(二)趨向方向與效果變化:指將兩個不同階段的趨向列出並進行比較,標出正向或負 向,以看出介入處理的效果。

(三)趨向穩定性變化:從兩階段的趨向穩定度來決定兩階段是屬於「穩定」或「不穩 定」,包含穩定到穩定、不穩定到穩定、穩定到不穩定、不穩定到不穩定四種情形。

(四)水準間變化:前一階段最後一個資料點減去後一階段第一個資料點之間的變化,

標出進步(┼)或退步(─),當進步越多,則表示教學介入效果越明顯。

(五)重疊百分比:以前一階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為範圍,計算後一階段各點落在該範 圍內的百分比。Schlosser & Sigafoos(2006)指出重疊百分比是比較相鄰兩個實驗階段 的介入效果,若重疊百分比高,表示兩階段之效果一致。此現象若出現在基線期和處理 期,表示介入效果差;若是指處理期和維持期,表示保留效果佳。

參、相關資料分析

為回答待答問題一到四項中的「受試者在各階段的解題歷程為何?」,與第五項「多 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是否提高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統計與圖表的學習興趣?」,本研究蒐集 分析相關資料,分為兩部分:一、解題歷程的分析:透過評量過後答題資料來進行質性 分析,以了解受試者在答題歷程的表現情形,更進一步了解答題變化情形;二、學習態 度分析:透過教學過程中的觀察紀錄以及教學前後根據數學學習態度訪談大綱進行訪談,

了解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是否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訪談資料編碼方式見表7,編號

54

1-1~1-6是多媒體教學前的訪談題目,編號2-1~2-10是多媒體教學後的訪談題目。編碼S 甲1-1表示受試甲在題目1-1的回答內容,用新細明體及略小字呈現在第四章第三節中。

表7

資料編碼對照表

資料類型 對象 題目編號 訪談 S甲:受試甲 1-1~2-10 S乙:受試乙 1-1~2-10

而訪談者所需知能則參考下列步驟進行。關於訪談前需具備的訓練,W.Lawrence Neuman(2002)在當代社會研究法一書,提到需按照以下步驟進行訪談:

1.訪談者說出是怎樣挑出這些特定受訪者,不是任何人可代替。

2.訪談主要由問問題與記錄答案而組成。訪談者要完全遵守問卷上的措辭-不可自行增 減或重組。依照預定順序問問題,不可顛倒順序跟不略過任何題目。訪談者要使訪談 維持在一個舒適的狀況下,並給予不具指導性的回饋以保持受訪者的興趣。

3.除了問問題,訪談者還要正確記錄下答案,針對封閉性問題只需直接填答在正確的空 格中,但開放式問題則要專心聽並清楚寫下,不可摘要記錄受訪者的答案。

4.訪談者知道如何及何時追問模糊或未完成的答案或相關回答。追問時,暫停3到5秒或 非語言的溝通很有用。訪談者可以重述問題或答案,然後停頓一下,也可以問個中性 的問題,像是「有其他原因嗎?」

5.最後是訪談者向受訪者道謝並離開,之後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去編寫問卷並記下其他細 節。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