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王文科(1999)指出,想了解個別學生接受教學策略後的成效,以「單一受試者 設計」(single-subject design)較為適合。單一受試者設計由於受試者少,易控制相關 變項,故內在效度高(杜正治,2006)。在單一受試的實驗設計中,基線期的資料收 集即前測。以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之跨行為多基線設計為例,可用於課程教學,須對 每項單元目標同時進行持續評量,當基線水準與趨向穩定後,才逐次進行一種單元目 標的介入。但長時間對未講授的內容進行多次重複性評量,對受試者來說有欠公允(杜 正治,2006)。因此本研究為避免冗長的資料收集造成學生學習意願低落,使用跨行 為多探試設計取代跨行為多基線設計,即在基線期使用間歇性評量。

綜上所述,本研究使用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single-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之 跨行為多探試設計(multiple probe across behaviors design),研究對象為兩位國中二年 級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將學生在四個彼此獨立的教學單元的學習成效視為跨行為,以間 斷性探試點評量教學介入前後的成效,即學生在「直接對應表格」、「交叉對應表格」、

「長條圖」、「折線圖」的答題正確比率,答題正確比率=(答對題數總得分/全部題 數總得分)×100%。為確定前面單元不會造成後面單元未教即會的情形,於第一單元的 教學介入期,使用另三個單元內容測試實驗對象的起點行為是否已受到第一單元的教學 介入影響,第二單元的介入期亦以此類推,直到第四單元的介入。

壹、實驗設計

教學設計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線期:教學介入前對受試者進行統計與圖表

32

測驗,蒐集基線期資料以進行實驗控制,並了解學生在教學介入前的學習情形;第二階 段是處理期:實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並對受試者實施統計與圖表測驗;第三階段是 維持期:於每單元教學實驗後,實施追蹤評量,探究學生是否維持教學時的表現。各階 段如下敘述:

ㄧ、基線期(A):

研究者在進行教學介入前,對兩位受試者進行至少連續三次統計與圖表測驗前測,

評量學生對「統計與圖表」認知的起點行為,做為基線期的資料。此階段只對受試者進 行評量,不對評量試題做說明與解釋,當評量成績維持低於50%(含)的標準,才實施多 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教學介入依序為四個單元,內容如下:

(ㄧ)單元一:直接對應表格

(二)單元二:交叉對應表格

(三)單元三:長條圖

(四)單元四:折線圖

研究者在基線期,對受試者進行單元一至少連續三次評量時,同時也對受試者進行 單元二、單元三、單元四各ㄧ次的評量;當研究者進行單元二連續三次的基線期評量時,

也對單元三與單元四再進行ㄧ次試探性的評量;當研究者進行單元三連續三次的基線期 評量時,也對單元四再進行ㄧ次試探性的評量。此時期評量的試題與處理期與維持期為 相同複本,研究者只進行評量,並不對評量試題做說明及解釋。

二、處理期(B):

在處理期時,對受試者進行單元一的教學介入,此時單元二與單元三與單元四仍在 基線期,等單元一分數趨於穩定並達到標準(以答題正確比率連續三次達到 80%為標準),

且單元二的基線期也趨於穩定時,再進行單元二的教學介入。以此類推,直到單元四教 學完畢。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教學程序如下:

(ㄧ)先教學生該單元的範例,研究者從旁引導並說明,受試者依序使用滑鼠操作畫面。

33

34

ㄧ、自變項

本研究自變項為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教材包含四項單元,分別是單元一「直接對 應表格」、單元二「交叉對應表格」、單元三「長條圖」、單元四「折線圖」。單元中 包含認識圖表型態、製作圖表以及兩個範例圖表的報讀與練習題及挑戰題,並在過程中 使用聲音、正負項回饋,增加受試者的學習興趣。

二、依變項

本研究依變項為受試者的統計與圖表學習成效,指受試在「統計與圖表測驗」之通 過百分比,與其在「數學學習態度」訪談及課堂觀察之學習態度的變化情況,包括:

1.統計與圖表學習表現:受試者在統計與圖表測驗中四項分測驗(直接對應表格、交叉 對應表格、長條圖、折線圖)的得分百分比,分學習立即成效與學習保留成效。

2.數學學習態度:研究者觀察及記錄學生在實驗期間的課堂參與情形,及受試者在訪談 中對數學學習態度的轉變情況。

三、控制變項

為了減少對自變項的干擾,提高本研究的內在效度,本研究控制變項包含教學者、

受試者、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教學材料、評量工具及方式。如下所述:

(一)教學者:為避免不同教學者的教學態度或教學技巧會產生偏差,本研究教學者皆 為研究者。

(二)受試者:由於本研究從蒐集到維持期結束的時間約兩個月,受試者受到身心自然 成長的可能干擾十分微小。在研究進行前,研究者已徵得受試者家長同意,家長皆願意 支持本研究,可以避免受試者流失的危險。

(三)教學地點:本研究進行的地點在研究者任教之資源班教室三,是研究對象來資源 班上課的地方,教室內的擺設固定,不隨意增減設備,共配有六台電腦,進行多媒體電 腦輔助教學時,研究對象是面對拉下窗簾的窗戶,且電腦主機隔開另一台螢幕畫面,可 避免其左右張望而分心。

35

(四)教學時間:固定在該組的每週四堂資源班數學課時間。兩位受試者的教學時間一 致,因考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專注力不足,以及避免長時間使用電腦對視力的不良影 響,每次進行30分鐘的教學介入,不包含開機及測驗時間。每次教學結束後立即進行教 學評量。在學生自行練習時,為避免聲音回饋彼此干擾,讓他們使用耳機來學習。

(五)教學材料: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內容,設計並製作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教材,研 究過程中兩位受試者皆使用相同教材。

(六)評量工具:評量的用字遣詞、題型、難度、計分方式皆加以控制。在題型方面,

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的評量題型皆相同,只是數字不同。研究者參考相關教科書內 容,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題目,並考量學生理解能力,將題目進行修改,以具體明確 的方式描述,幫助學生理解題目。題目設計完,請相關學者專家及相關領域資深教師針 對用字遣詞、題型、難度、記分方式等給予意見,研究者再加以修改調整。

(七)評量方式:研究過程從基線期、介入期到維持期,所有評量內容、時間及方式皆 相同。評量方式分為立即評量與維持評量。立即評量為評量學習的立即效果,於每次教 學後立即進行 10 分鐘的紙筆評量;維持評量於撤除教學後兩週內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