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在實徵資料蒐集上,主要藉由受訪者平日所撰寫的新聞報導,挑選關 鍵個案以進行討論,希冀透過這些關鍵個案來瞭解新聞記者如何運用知識與策略 來尋獲小人物消息來源,藉以從中擷取所需的新聞素材;另一方面,在資料效度 的檢驗上,則是配合參與觀察方式,獲取記者外顯化行為資料,藉以驗證訪談內 容之真實性。以下則為本研究研究歷程與步驟,可分為三大階段:

一、預訪

首先,在進入田野蒐集資料之前,研究者雖已對於相關文獻進行耙梳工作,

然而對於新聞記者尋人的實際情形,仍是處於一知半解狀態。為避免訪談題綱題

項偏離研究主題,致使最終無法回答研究問題,因此,研究者乃於 2008 年 12 月 22 日及 29 日,分別進行二次預訪工作,預訪問題則未進行結構化處理,乃以記 者尋人概念為主軸,探詢受訪者日常工作中涉及尋人行為的情形,進一步再擬定 本研究訪談問題的題項(如附錄一)。

二、樣本抽取

其次,在預訪結束後,則進行關鍵新聞文本的取樣工作。研究者藉由閱讀三 大綜合性報紙的紙本資料,及中央社網站刊載的新聞文本,再配合新聞資料庫回 溯性資料的檢索,從中挑選出符合上述所提及三大取樣判準之新聞文本,進一步 藉由文本來確認受訪者名單。

三、田野資料蒐集

本研究實際執行深度訪談時間,自 2009 年 4 月 5 日起,迄 2009 年 5 月 31 日止,共計訪談七名地方記者,包括桃園、新竹、苗栗、高雄等地區,平均每場 訪談時間約為一個半小時。訪談時係配合受訪者自 2009 年 1 月 1 日至 2009 年 4 月 30 日所撰寫小人物新聞文本進行。表一為受訪者基本資料,所有資料皆以訪 談當時所做的記錄為主。

而在經由一次深度訪談的過程,研究者乃與受訪者之間建立友善關係,隨後 即於 2009 年 5 月 5 日進行為期三週的參與觀察作業,作業時間從每日上午十時 至晚間十時,參與觀察的對象則是由研究者從受訪者之中,挑選三名願意被進行 觀察的記者(受訪者 S2、S4、S6),每名記者觀察時間為一週,研究者並在參與 觀察的場域中,詳實記錄田野調查筆記,作為進一步訪談內容的參考素材。

表一 受訪者基本資料 受

訪 者

別 隸屬單位 採 訪 路 線 與 本 研 究 目 的 相 符 報 導 則 數

( 2 0 0 9 . 0 1 . 0 1 — 2 0 0 9 . 0 4 . 3 0 )

S1 女 聯合報 市政、地方人物 16

S2 女 聯合報

地盤制:劃分區域內〔七個鄉 鎮〕所有路線

52

S3 男 中國時報 重大警政新聞、地方人物 11

S4 男 中國時報 市政〔以教育線為主〕 10

S5 男 自由時報

地盤制:劃分區域內〔六個鄉 鎮〕所有路線

8

S6 男 自由時報

地盤制:劃分區域內〔三個鄉 鎮〕所有路線

13

S7 男 中央社 國會線 3〔《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報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 第 第

第四 四 四章 四 章 章 章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第一節 新聞機構性與小人物新聞產製

一、記者尋人的機構性

新聞記者的尋人行為由於在新聞場域中進行,因此,尋人行為又受到新聞機 構情境的影響。而本研究在論述新聞機構情境如何影響記者尋人行為之前,乃欲 先闡述小人物新聞的產製過程,藉此一窺新聞機構平日如何在記者工作場域之 中,巧妙安插新聞常規以形塑記者行動,以期該一行動能與組織目標一致,而此 一新聞常規無形中又影響記者的尋人行為,展現出若干新聞機構性的特徵。

(一)小人物新聞產製過程

一般而言,小人物新聞乃是由各縣市地方記者負責報導,然而報社在報導路 線的規劃上,並未設有專門路線或指派專人負責小人物新聞的產製工作。實際 上,新聞機構在地方新聞的人力配置與路線規劃,乃是依各縣市地方新聞的重要 性及新聞版面分配情形而定。

首先,在人力配置上,報社主要依照我國行政區層級劃分方式進行人力分 配。一般而言,行政區層級較高者,當地新聞通常亦被假定較具重要性,因此在 省轄市的記者人數分配,通常較縣為多,例如新竹市屬省轄市、新竹縣屬縣,《聯 合報》則在新竹市共配置 4 名記者,但新竹縣僅 2 名,並共同設有一名地方特派 員,統合新竹縣、市稿件;然若層級相同,則以當地居住人口多寡判定,例如新 竹縣、市與苗栗縣人口總合皆少於桃園縣,因此,《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在 桃園縣乃各配置 8 名記者(含 1 名特派員)與 10 名記者(含 1 名特派員)。

另一方面,地方記者的人力配置亦受到各地方新聞版面分配情形影響,例如 在苗栗地區,由於《蘋果日報》本就無地方版,《中國時報》則是自 2008 年 8 月 1 日起裁撤地方版,目前僅有北部地區恢復地方版面,以及《中時電子報》網站 刊載地方新聞,因而兩家報社在苗栗地區僅配置 2 名記者;《聯合報》則是因竹 苗地區合版,故由原先 6 名記者,縮編至 4 名(含 1 名特派員);而《自由時報》

在苗栗地區因有獨立的地方新聞版面,故配置 5 名記者(含 1 名特派員)。

其次,在路線規劃上,地方新聞鮮少以主題(如政治、財經、教育)進行路 線劃分,而是以各縣市的鄉鎮市區或地方派出所為單位,作為記者轄區界定的標 準,例如新竹縣共有 13 個鄉鎮,即由 2 名記者共同均攤責任區域。因此,一旦 轄區內發生任何具新聞價值性之新聞事件,則皆屬該轄區負責記者的管轄範圍。

由此可知,地方記者的新聞報導類型乃是橫跨各個主題,其中之一即是涵蓋小人 物新聞,而該一新聞類型又不乏屬人情趣味議題居多。

再者,新聞產製最重要的環節在於時間的控制。一般而言,各報社皆訂定下 午 2 時為早報新聞摘要的截稿時間,地方記者須在摘要截稿之前,利用線上發稿 系統提報隔日欲發布新聞之梗概(包含當日已採訪或預備採訪內容),字數約為 二百字,新聞則數則無硬性規定,但通常以 2 至 4 則為主。而新聞摘要截稿時間 訂於下午 2 時,主要乃是便於地方特派員進行新聞統合工作,以期能在下午 4 時 召開編前會議之前,向台北總社呈報哪些新聞可提交至全國版面或繼續留至地方 版面中。

一旦記者透過線上發稿系統傳送新聞摘要,稿件乃會由組織內部具審稿權限 的主管審核,通常即為地方特派員與地方中心組長(主任)。而各報社早報截稿 時間則訂於晚間 8 時。因此,在下午 2 時至晚間 8 時這段期間,地方記者通常會 繼續進行未完成的新聞採訪工作或直接進入截稿稿件的處理作業。而地方特派員 或地方中心組長(主任)若對於新聞摘要有任何疑義,或要求將新聞做大成全國 版需求時,便會直接通知記者以進行新聞補強作業。圖三為一般地方新聞的產製

作業流程,其中,亦涵蓋小人物新聞的產製過程:

換言之,小人物新聞乃是新聞機構在時間與空間面向上不斷進行操控下的產 物,並建構出地方記者特有的工作情境,致使小人物新聞須與其他類型(genre)

的新聞事件共同競爭版面資源,進而造成新聞排擠現象的發生。

由於地方記者每日的採訪時間有限,又須兼顧轄區內所有類型的新聞事件,

甚且每人每日可分配到的版面資源亦稀少45。因此,倘若當日未有任何可搭配時 事議題或特殊節慶的小人物新聞時,基本上,在小人物新聞時效性不高的情況下

46,記者乃會以其他新聞事件(尤以突發新聞)作為主要的發布對象,因而亦產 生新聞排擠效應。如受訪者 S3 表示:「如果沒有時效性,我不會今天發,版面有

限,你不會把你的存糧一次用光,這條新聞可以放著」,地方記者通常亦稱之為

「養新聞」或「留稿」,將小人物新聞選擇至周末新聞淡季的時段發布,由於周 末通常較少有重大的新聞事件發生,此時,便可以此一軟性新聞來填充版面。

針對此種養新聞的手法,雖係受到新聞常規限制所衍生出來的行為,然在此

45 如桃園地區地方版面僅分配到 1 個全版及 1 個半版,而 1 個全版版面約可容納 7-8 則新聞,換 言之,桃園地區一日最多僅能刊登 12 則新聞,但當地卻有 7 名記者,因此平均 1 名記者分配 乃少於 2 則新聞。

46 大多數小人物新聞屬人情趣味新聞,係報導地方人士的軼聞趣事,因而較不具時效性。

圖三 新聞產製作業流程圖 線上發稿系統 地方特派員

地方中心組長 各地區地方中心主任

全國版

地方版 文字編輯 地方記者

同時,記者亦非單純將小人物新聞棄置一旁、置之不理,而純然受到結構的箝制。

事實上,研究者發現地方記者仍是有展現個人的能動性,即是在養新聞的同時,

乃利用原先所缺乏,但現今卻多餘的時間,進行小人物新聞的查證工作,持續不 斷從各個資訊管道來驗證小人物消息來源所提供的新聞素材是否屬實。此乃鑑於 小人物消息來源不同於政治人物或具社會聲望之知名人士,後者通常因社經地位 關係,因此一般大多假定其所提供的新聞素材乃較具可信度,抑或在資料查證 上,記者可輕易蒐集相關資訊以進行檢驗;然而,小人物消息來源基於非公眾人 物身分,因此無論在隱私權或個人資料保護上皆較後者嚴密,因而在資料正確性 的檢驗上有其困難度,需耗費更多時間進行資料查證工作,此時伴隨在新聞排擠 效應下所產生的多餘時間,恰巧可作為記者查證所需之用。

另一方面,小人物新聞雖遭排擠以致於延後發布,然而延後發布時機點的選 擇,仍是考驗記者的判斷能力。一方面,除須考量在新的時機點當下,其他與該

另一方面,小人物新聞雖遭排擠以致於延後發布,然而延後發布時機點的選 擇,仍是考驗記者的判斷能力。一方面,除須考量在新的時機點當下,其他與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