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二節 記者如何運用物質工具尋人

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可知新聞記者必須透過環境周遭的中介資源作為助 力,以期可省時、省力地蒐集到尋人線索,而這些中介資源又包括以人為主的社 會資源,以及以人造物(artifact)為主的工具資源。其中,後者又可再細分為語 言符號及實體工具等二類(Engeström & Middleton, 1996; Norman, 1993∕黃賢楨 譯,1995)。在此,本節僅以實體工具進行分析,暫且將抽象的語言符號存而不 論,藉以將地方記者「玩物」於無形中的意象具體呈現出來;另一方面,研究者

亦援引「機緣」(Affordance)觀點,帶入觀看地方記者如何感知工具的物質特性,

以協助其縮短非小人物新聞事件的採訪時間,並且同時又可對於小人物尋人線索 的蒐集工作有所助益。

一般而言,小人物新聞僅是地方記者平日眾多新聞任務中的一小部分,基本 上,在採訪區域內所發生任何具新聞價值性的事件,通常皆須由負責該區域的記 者全權處理,因此地方記者可說是不分路線;加以部分受訪者(如 S1、S5)表 示報社通常較重視社會與突發新聞,而小人物新聞的時效性又不若突發新聞強 大,因此,在採訪順序上,地方記者一般仍是會以社會及突發新聞為主,待有閒 暇之餘,才進行小人物新聞素材的蒐集工作。

儘管如此,小人物新聞素材的蒐集並非總是置於地方記者採訪工作的末端,

有時部分小人物新聞需配合時事議題或特定節慶衍生,例如在失業率高漲或無薪 假議題興盛時,記者即被要求去尋找在這波失業潮下各行各業的受害人;抑或在 母親節來臨之際,報社乃增闢〈另類母親〉專題,要求記者配合節慶去尋找具代 表性的人物。此種以專題形式呈現或需配合時事脈動的小人物新聞,由於報社大 多設有特定截稿與出刊日期,非同於一般小人物新聞,可任意由記者自行決定何 時呈報見刊,因此倘若在採訪當日,臨時又發生若干突發新聞事件,此時便會壓 縮與排擠記者尋找小人物新聞素材的時間。

有鑑於此,為了抒解在時間壓力之下,工作負擔不斷增強之情形,地方記者 乃發展出若干策略以因應在尖峰時刻的報導量,同時又可順利完成小人物新聞素 材的蒐集工作。此時,我們發現工具的導入即是用以作為縮短記者處理其他非小 人物新聞事件的作業時間,同時又協助記者蒐集尋人線索之用。

根據實徵資料結果,研究者下列將地方記者利用的物質工具區分為三種,包 括:(1)時間壓縮工具(time-compressing tool);(2)關係強化工具(relationship- enhancing tool);(3)結構重塑工具(re-structuring tool)。必須說明的是,本研究

為了分析之用,遂將工具概念截然區分為三大類,但實際上,每一項實體工具卻 有可能同時擁有上述三項工具化概念的特質,而非僅侷限於單一工具化概念,然 礙於文字本身線性的組織方式,本研究僅能暫時如是處理。另一方面,以下所列 舉有關地方記者運用工具的實例,僅是本研究為突顯記者如何視不同情境而感知 到工具不同用途,進而對其進行施為,以達所欲目的。因此所列舉的例子僅是地 方記者日常工具運用的一小部分,實際上研究者並未完全善盡,但透過這些實例 卻可一窺地方記者工具運用的初步樣貌。

一、 時間壓縮工具(time-compressing tool)

「時間壓縮」(time-compression)一詞係旨在資訊傳播科技快速發展之下,

它加快了人們原先對於時間的感受與體驗,將原本需耗費大量時間才能完成的事 物,以一半,甚至更短的時間達成。以書信的傳遞為例,最早係由信差騎乘馬匹 在驛站之間進行交替接力,書信的往返往往動輒數周至數月;其後則是由動力機 械取代動物,協力工具包括機車、貨車、輪船、飛機等,以路、海、空運方式傳 遞,速度亦較以往加快,但仍需耗費數日才能將信件送至收信人手中;直至電子 郵件誕生,信件僅需在彈指之間即可傳送。由此可知,資訊傳播科技的導入,其 乃大幅降低人們原先預計的作業時間,並將多餘時間騰出挪作它用。

而研究者即觀察到地方記者在面臨同一時間湧入鉅量新聞事件時,他們同樣 亦會利用資訊傳播科技來縮短其他非小人物新聞事件的採訪與稿件處理時間,相 對亦替自己增添小人物新聞素材或尋人線索的蒐集時間。以下本研究乃列舉兩項 地方記者常用以壓縮時間之工具:

(一) 行動電話

行動電話本身具有輕巧(lightweight)及可攜帶性(portability)等科技特性,

因而賦予地方記者無所不在的通訊環境(ubiquitous computing)功能,可隨時隨 地與他人進行傳播溝通,而不受地域的限制,此亦成為記者壓縮時間的重要關

鍵,不過該功能須置放在新聞常規的結構下觀看,方能彰顯其意義。

重要訊息,尤其當通話對象為地方特派員時,由於其掌握記者一天的行程,以及 每一階段新聞處理的進度,因此,雙方交談內容時常交雜不同新聞事件敘事軸 線,往往在一次通話中,特派員乃同時詢問記者今日主跑所有新聞的進度、提醒 記者可切入角度、蒐集資料面向(如可採訪哪些人物、機構)...等;另一方面,

倘若通話當下適逢記者在行車途中,且資訊量又超過記者可記憶的容量時,此時 記者便會要求通話對象以簡訊發送的方式,將確切的線索訊息傳送過來,以解決 當下無法使用筆記本記錄的困境。

由此可知,行動電話(通話)即便作為一個適合行動通訊的溝通中介工具,

然而仍是有其限制所在。尤其當記者在尋找小人物消息來源時,部分時候尋人的 線索係涉及到小人物本身的人口統計資料,這些資訊往往已超過記者大腦短期記 憶容量,加以地方特派員同時間又給予不同新聞敘事軸線之線索刺激,更加影響 記者短期記憶轉化成為長期記憶的過程。對此,記者唯有仰賴其他物質工具來承 擔大腦原先所需負擔的記憶功能,並將其卸載(off-load)至這些工具資源上,諸 如筆記本或是文字簡訊等,以充當大腦記憶功能使用。而不同工具的選擇,往往 亦端視於記者當下所處的情境,例如在行車途中,記者一手掌握方向盤,一手握 有手機裝置,已無法再對筆記本進行施為,此時文字簡訊便替代筆記本,成為記 者文字記錄優先選擇的工具。

(二) 即時通訊軟體

另一方面,研究者亦觀察到,地方記者在記者公會或鄉鎮市公所記者室寫稿 時,以行動電話作為主要溝通中介工具之需求乃大幅降低,反而是選擇以即時通 訊軟體,如 MSN、Skype 等,作為對外聯繫的主要工具。此乃鑑於若干新聞事件 係屬獨家新聞性質,尤其小人物新聞近乎皆屬該範疇之中,因此倘若記者利用記 者公會(室)內所配置電話或個人手機進行交談,則對話內容將有可能被其他在 場的同行記者聽聞,導致個人取得獨家新聞的機會將喪失;當然記者仍是可選擇 步出辦公室,再利用手機進行通話,但在此同時,撰稿工作亦將同時停頓與延宕;

相對而言,即時通訊軟體卻可賦予記者一面進行對話溝通、一面維持手邊撰稿工 作,而交談內容又不致於被其他同行知悉,甚且即時通訊軟體乃具有保存雙方對 話記錄之功能,記者不須如同手機通話一般,須再準備紙、筆記錄重要對話內容,

而是隨時利用滑鼠滾輪的前後推移功能或利用螢幕介面右側的拉 bar 來回顧對話 文本,此乃大幅縮減記者稿件處理的作業時間,相對亦增加資料蒐集的時間。

二、 關係強化工具(relationship-enhancing tool)

針對工具(尤其是資訊傳播工具)是否可增強或削弱互動雙方的情感關係,

以往研究往往未有定論。例如 Walther(1992, 1996)認為在電腦中介傳播情境之 下,由於社會情境線索相較於面對面溝通來的不足,因此溝通方式乃去人性化、

溝通雙方亦較缺乏社會情感交流,而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Gergen(2002)則 是舉行動電話為例,認為行動電話的出現,使用者由於可主動選擇被允許近用該 電話號碼的對象,因而亦造就出關係核心圓的可能性,並再度活化初始面對面的 關係,但同時亦較少有關係橫向移動的可能。

而從本研究的實徵資料可知,地方記者對於工具的運用,乃是用以增進及強 化其與資訊中間人之間的情感關係,進而促使資訊中間人能心甘情願地將尋人線 索透露予記者。

(一)線上發稿系統、無線網路卡

首先,地方記者並非一直處於移動中狀態,在進行新聞稿件處理時,方由動 態轉趨於靜態。然而,在線上發稿系統與無線網路卡等工具配合之下,實際上,

地方記者仍可隨時轉換工作場所,而不受地域限制,如受訪者 S2 指出:「平日大 部分時間即是就近在地方派出所寫稿,少有機會在記者公會」。基本上,地方記 者幾乎鮮少返回地方採訪中心,該處多由地方特派員駐守,進行新聞聯繫事宜;

地方記者大部分時間則是在外採訪新聞,即便寫稿,由於報社乃為每位記者配發 無線網路卡,因此記者仍是可選擇在各縣市政府記者公會或鄉鎮市公所記者室,

利用固網方式傳送稿件,抑或至其他場所處理。

由此可知,工具的使用不僅強化了地方記者的工作能力,更改變他們的工作 脈絡,促成地方記者與資訊中間人之間關係的連結更加緊密。倘若現今沒有線上

由此可知,工具的使用不僅強化了地方記者的工作能力,更改變他們的工作 脈絡,促成地方記者與資訊中間人之間關係的連結更加緊密。倘若現今沒有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