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011.7-2011.8

2011.9-2011.12

2011.11-2011.12

2012.2-2012.4 2012.2.22 2011.12-2012.2

2012.4.3

2012.4-2012.5

2012.5-2012.6 確認研究主題

貳、進行前導研究

擬定完研究計畫後,將進行現場教學預試。本研究獲得新北市某一國中八年 級導師的同意(以下簡稱陳老師),願意提供她們班的學生共 27 人(男生 17 人、

女生 9 人)作為前導研究對象,研究者選定研究內容為單元一,時間為二節課,

每節課 45 分鐘,第一節課進行多文本閱讀、第二節課分成小組討論題目,透過 學生在閱讀與討論過程的反應、填寫學習單的內容,以及研究者在活動過程的觀 察與反省作為評估改進之依據,最後修正實驗課程。

一、 教學活動課程設計

單元一名稱:「文字記載=歷史真相嗎?」

文本一:清廷對外商的限制 資料來源:

(1)郭廷以(1994)。事變前的中國與西方。載於近代中國史綱(頁 40-49)。台 北市:曉園。

(2)蔣廷黻(2001)。剿夷與撫夷。載於中國近代史(頁 71-75)。香港:三聯書 店。

文本二:外商在廣州生活之謎

資料來源:沈正邦譯(2010)。外商在廣州生活之謎。載於舊中國雜記 (原作者:

William C. Hunter)(頁 1-2)。台北市:台灣書房。

單元一共提供兩份文本,文本一是現代歷史學家所寫有關清朝政府對於外國 商人的通商限制,文本二是當時生活在中國的外國商人所寫的文章,內容是描述 鴉片戰爭之前,外國商人在廣州生活的情況。透過文章的閱讀,希望學生能了解 到規定和實際情形是不一樣的,中國政府對外國商人的規定非常多、非常嚴格,

但是實際執行的情況卻與規定有很大的出入,從而了解光靠單一的文字記載是不 足以全面了解歷史的事件,而每一份文本也會基於作者的立場不同而描寫出不同 的歷史場景。透過此單元挑戰學生故有的歷史思維,開啟思考的大門,考慮每一

份文本所代表的立場與歷史意義。

閱讀過程中發下閱讀小幫手學習單,請學生在閱讀前、中、後針對文本內 容進行填答。小組討論時發下討論小幫手學習單,請學生針對學習單上的題目進 行討論,並將小組討論的答案與內容填寫在學習單的空格內,使研究者得以掌握 小組討論的情況。

二、 現場教學與省思修正

(一)實驗時段避免在下午第一堂課,閱讀與討論的時間也不宜相隔太長 進行第一堂課教學時,由於時間是下午第一節課,同學剛從午覺中睡醒,精 神尚未恢復,待研究者講解活動流程、小組加分與獎勵制度後,學生才逐漸被吸 引,開始與研究者產生互動。經過研究者反省後,希望在正式實驗時,能避免利 用下午第一節課進行討論活動,可以使全班同學更加集中精神,投入在閱讀與討 論的活動之中。

閱讀文本與討論文本的時間也不宜間隔過長。由於前導研究的班級是每週一 節課,第二堂進入討論課程時,距離上次閱讀文本已經間隔一週,學生的回答常 常無法根據文本內容。當研究者詢問可以從文本何處獲得支持?學生才開始猛翻 文本尋找答案,或是乾脆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回應。研究者反省正式研究時,為了 避免學生遺忘文本內容,應該安排閱讀完文本的隔一天或是下一節課就立即進行 小組與全班討論的活動,加深學生印象確實根據文本進行討論。

(二)應事先規劃小組討論的座位形式

進行教學前,請導師事先協助分組,每組三人共九組,並請學生與小組成員 坐在附近。因為沒有要求小組把彼此的桌椅互相併起來,導致討論過程容易受到 其他組別的影響,小組成員也缺少凝聚的氣氛,常常轉而開始與別組的同學聊 天,降低討論成效。故在正式實驗課程時,研究者事前會先要求小組將座位相互 合併,組與組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除了方便討論外,也可以避免組間的干擾。

最初希望給予學生一個無壓力的環境,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和導師協 調,希望在討論過程中,導師可以不用在班上。但是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很

好,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者身上,會干擾討論、吃東西、與其他組的同學聊 天,導致討論效果打了折扣。研究者反思可以請求實驗班級導師留在班上協助,

也可以善用加分制度,鼓勵同學盡量發言為小組爭取分數,若是出現干擾討論進 行的行為也要扣整組分數,希望能利用同儕的力量,減少不良行為的產生。

(三)應有效示範討論問題與提供鷹架

為了使學生熟悉如何討論,研究者設計一個題目:「國中開放穿便服好不 好?」希望能透過此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如何小組討論、發表想法。

但由於該校規定學生要穿制服,所以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是力表贊成,大聲回應

「好!」,小組討論的答案也都如此,沒有提出不同的意見與想法,組與組之間 便缺少對話的機會。研究者反省這是一個失敗的練習,首先這個題目與歷史並無 關係,學生是否真的能從無關聯的題目學習討論歷史的能力仍屬未知。其次,這 是一個與學生關聯性低的題目,在現在教育制度普遍規定國民教育學生須穿著制 服的情況下,學生就算覺得穿便服很好,也無益於現況的改善。最後,學生的叛 逆心態會作祟,只要能夠衝撞制度的提議,口頭上都會大力疾呼表達全力支持,

而不容易靜下心來好好冷靜分析制度的意義與價值。所以研究者反思,在正式實 驗課程時,應該透過真正的歷史問題帶領學生練習討論,在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 討論細節即可,無需特別在討論前加入「練習討論」的設計。此外,研究者設計 了一張《討論小幫手範例》(如附錄一),作為討論學習單的示範樣本,以及說明 討論提問的注意事項,例如:「其他組別在說明自己組的理由時請仔細聆聽,若 是有不同的想法或是意見可以舉手提出」、「提出的內容要有根據,不可以做人身 攻擊或胡言亂語」、「針對別組的提問,小組可以進一步提出意見充實本組的答 案」,並於正式實驗課程時帶領實驗學生一起閱讀這張討論小幫手範例,幫助他 們掌握討論須知與技巧。

(四)應事先強調學習單的功用與重要性

活動過程中研究者發現部分同組的同學,會互相參考學習單導致寫出類似的 內容,無益於研究者的分析。所以研究者應該要在活動開始前,強調學習單是為

了要了解每位同學在閱讀與討論過程的想法,希望同學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完 成,在學習單上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理由,研究者很重視學習單,不僅會帶回去親 自批閱,還會給寫得好的同學加分與小獎勵。結果第二堂課結束後,研究者發現,

大部分的同學的確比第一堂課更加認真填寫學習單,可見事前的鼓勵與詳細的說 明是有其必要性的。

(五)填寫學習單時可以一邊參閱課本以喚起學生記憶

研究者發現前導研究的班級在閱讀學習單第一部分「閱讀前,動動腦」常 常出現空白,不知道要寫哪些內容,或許與學生遺忘相關內容有關。畢竟這些問 題都與當學期正在學的歷史進度相配合,若是學生未養成課後複習的習慣,很容 易上完歷史課後就失去印象。所以為了避免學生因為遺忘而完全空白,寫不出任 何內容,在正式實驗課程時可以允許學生翻閱歷史課本回憶相關主題。

(六)提供充分時間以利於學生進行思考辯證

根據前導研究,每一題題目平均要十五分鐘以上的小組思考與全班討論時 間,以每一節課四十五分鐘來計算,最多可以討論三題問題,以致前導研究第一 單元設計的七題討論題目只成功討論完三題。從這次的經驗也提醒了研究者,每 一個單元的討論題目不宜過多,太多題目會導致學生無法靜心思考、論證,以致 失去討論目的,更要謹慎設計討論題目,每個單元最多三題,以達到訓練歷史思 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