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個案介紹與訪談分析

第六節 研究發現

博物館數位藏品加值應用的議題已有多位學者提出相關研究,基於博物 館蒐藏、研究、展示與教育四大功能,許多研究均指出數位典藏機構應以公 正、公開和公平的態度,積極推廣文物藝術品圖像檔案之授權,推動相關文 化產業、加值產業、內容產業與軟體產的發展(江時函,2013)。以數位典 藏圖像與公共領域和資訊近用之關聯性為基礎,建議擬訂「積極推廣數位典 藏圖像普及化的利用辦法」,朝向儘量排除利用上諸如費用或審查等相關機 制的限制(廖凰玎,2010)。博物館除了要建立針對典藏品原件之館藏管理 政策外,包括館藏物件是否要數位化,數位化典藏要如何管理、應用等數位 化典藏之管理亦須有明確完善對策(蘇欣怡,2009)。本研究以數位核心平 台計畫為個案,經過深度訪談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博物館數位藏品加值應 用的兩大問題:不易使用、不會使用。

「不易使用」即先前學者所提數位藏品圖像授權問題、授權流程以及數 位內容鑑價機制等問題,在研究個案中再次應證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以 CCC 創作集第 5 期來說,總共需要 42 張圖卻分別來自 16 個機構,還不包含因圖像授權受阻,後來改用其他圖像代替的授 權單位。其中每個單位的申請行政程序各自不同,透過公文往 返、機構內部審核、付費、授權合約書雙方用印等繁瑣程序之 後,還不保證成功授權,這當中所耗費之人力成本及時間成本是 難以計算的。另外,不論授權單位或被授權單位對於數位內容的 市場價格不熟悉,對於圖檔價值不明確,所以除了授權流程外,

國內數位內容鑑價機制也是必須解決。(C01-20160610,黃冠 華)

為了解決數位藏品不易使用的問題,本研究提出「再製」的方法來解決 授權及鑑價的問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三種創新模式,包括內容創新、設 計創新與功能創新(楊佳翰,2014)。博物館數位圖檔商業化過程,若以造 型直接設計的方式經常受限於權利問題而窒礙難行,在個案研究過程發現在 無法取得授權問題,應將資源投入在數位藏品的內容轉製及技術服務提升,

讓博物館藏品以另一種型態重生,跳脫原本物件外觀的限制,萃取物件背後 的歷史元素、地理元素、藝術元素、文化意象、知識內涵,發展出新的內容

66

與技術服務。新的產品有新的權利及成熟的市價價格,博物館數位藏品商業 化將可不再受限於原始的物件授權及內容鑑價問題。

圖 11:博物館數位藏品應用三大類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不會使用」係指許多學術機構的文獻資料、研究單位的考古文物經過 數位化後,仍是存放在資料庫中未經轉化的知識,除了學術研究之外,對於 一般大眾仍是遙遠,更遑論積極投入博物館數位藏品的加值應用。

對於博物館的藏品,很多時候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去把它融入 故事中。(B01-20160610,張季雅)

為了解決數位藏品不會使用的問題,本研究提出在數位藏品商業化過程 中應有「中介者」角色。數位典藏產業化推動的重點於博物館「素材」,結 合業界現有或新開發的「平台工具」,以及「客戶服務模式」像授權模式等 的一個運作體系,讓數位化素材能夠透過商業價值鏈中的資源轉換過程,有 效釋出數位資源,使數位內容資產化(王曉薇,2009)。博物館為文物版權 擁有者可授權給數位典藏廠商和文物與商品的廠商,經由兩者的設計與量 產,使其商品化和建立資料庫,再由消費者來選購(資策會 MIC,2008)。

在數位典藏產業化過程,博物館、業界創作者、消費者三方均扮演重要角 色,其中若有中介經紀角色,其所肩負的責任大多是協調授權者(博物館)

與被授權者(業界創作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所提之中介者為數位藏品之 內容轉譯者,該角色必須深刻了解藏品知識內涵並真實傳達給創作者,並在 素材轉化為商品的過程,精準掌握知識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平衡點。

67

圖 12:知識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平衡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藉由數位核心平台計畫個案研究,本研究發現博物館數位藏品加值應用 的兩大問題:不易使用、不會使用,並分別提出數位藏品內容或技術「再 製」的方法,以及在產業化過程加入「中介者」角色協助內容轉譯,以期在 有限的資源情況下,讓博物館數位典藏商業化得以順利發展。

圖 13:博物館數位典藏商業化策略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