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深度訪談

第二節 研究發現的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研究發現的意義

一、對學術界的意義

〈一〉初探電視新聞編輯的角色

本文是國內首次專門針對電視新聞台編輯的角色所進行的初探性研究。過去 國內對電視新聞的研究,多半只有從記者採訪角度、或媒體生態角度、或政經途 徑探討新聞走向的變化,但這些研究中所涉及編輯的角色,多半只是蜻蜓點水的 涉略;而過去雖也有針對編輯守門行為進行探索的研究,但其研究焦點也只限報 社編輯。為了了解在 24 小時新聞台興起後,影響電視新聞編輯的因素及策略,

本研究同時使用質化及量化的研究方法,試圖更全面、更多元的解構電視新聞編 輯在新聞產製上扮演的角色。而根據研究發現得知,電視新聞編輯不再只有編排 新聞順序的功能而已,而是有新聞走向及規劃的決定權。因為編輯端比採訪端更 貼近收視率,因此在某些新聞室內,會仰賴編輯對於收視率的經驗,甚至由編輯 主導新聞議題的報導與否、新聞議題的規模大小、及新聞報導的角度方向。當然 在大多的新聞室當中,編輯並非主導,而是只有建議權,但這建議卻也是有舉足 輕重的份量。由此可見,在當今的新聞台中,編輯的角色已經逐漸產生變化,在 新聞室中的地位已逐漸升高。

〈二〉不只收視率,探索其他影響新聞編排的因素

過去對於電視新聞走向煽色腥化的研究,認為是在以收視率為工作目標的電 視新聞價值所導致〈林照真,2007〉。但若從電視編輯的角度來看新聞的走向,

則不單純只有收視率因素所致,還包括編輯的年紀與資歷,會影響其易選擇門檻 較低的新聞內容;還有編輯負責的編排時數也會影響新聞重複率的問題;另外媒 介組織的屬性也會影響編輯編排新聞的取向;還有根據本研究也發現媒體逐漸產 生自律現象。這些都在在顯示,影響新聞編排的因素,甚或影響新聞走向的因素 都不只有收視率而已,而本研究的發現就提供了不同的思考面向。

〈三〉新聞台興起後所發展的編排策略

由於新聞台是 24 小時滾動的新聞,因此其編排的策略及概念就會與過去老 三台只有四節新聞時段有很大的不同。過去三台的新聞時段很固定,觀眾長久以 來也養成固定時間轉入收視的習慣,再編排習慣上就較會依照新聞重要性編排;

但新聞台則因其新聞 24 小時滾動的特質,讓觀眾認為隨時都有轉入的機會,所 以在編排策略上就會強調,不定時給予觀眾隨時都有想看的新聞,因此編排就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注重不同的時間點分散不同的議題;而新聞節奏的轉速也有增快的趨勢;另外關 於新聞開播時間及廣告破口變化,也可以從編輯操作實務上看出變化的考量。

〈四〉新聞商品化,政治也是賣點

McManus 提出「市場新聞學」(market-driven journalism)的概念,認為新聞 是一種公共商品,而媒體是將新聞產製給觀眾,再將觀眾人口資料賣給廣告主,

進而形成媒體的經濟來源及壓力,因此造就新聞部門必須特別針對廣告主所喜好 的目標去報導新聞,而這就是「新聞商品化」的現象(McManus, 1994)。McManus 也提出,媒體應該區分新聞消費者和公眾的差異,因為兩者在接近新聞訊息和得 知新聞訊息方面有所不同,如果將觀眾視為消費者,會有很多不利的影響,其中 之一就是會造成閱聽人對政治更冷漠,因為媒體對政治事務的報導會越來越個人 化,而對政治議題的報導逐漸真空,使得很多人會有被政治人物和新聞媒介操弄 得挫折感,因此造成閱聽人對政治越來越疏離(McManus, 1994)。而在這樣的 供需循環之下,就會導致像政治新聞之類的高門檻議題會容易被排出新聞產製之 外。但此論點在本研究中卻看到不一樣的結果。本研究發現,雖然新聞產製確實 走向商品化,但在台灣,不同的媒體組織確有不一樣的新聞取向,有的媒體組織 是所賣的商品就是以政治新聞為主。例如民視及三立,其編輯人員認為,他們的 觀眾偏好就是政治新聞,因此政治新聞反而成為他們產製的賣點。可見,McManus 對於市場接受度的想像,在台灣的新聞市場上並不完全適用。

〈五〉取消「每分鐘收視率」後的改變

林照真〈2007〉所提的「收視率新聞學」概念,是指電視新聞部門根據尼爾 森的收視率資料所呈現的觀眾流動情形,形成電視新聞製播準則;而其最重要的 準則就是「每分鐘收視率」,因為新聞人員可以非常詳細的去找出什麼新聞是觀 眾有興趣、或是觀眾沒有興趣的,因此認為「每分鐘收視率」是導致台灣但是新 聞惡質競爭的重要關鍵。但是在 NCC 禁止每分鐘收視率之後,現在各頻道新聞 室只能從每十五分鐘收視率去判讀觀眾喜好的變化。對此,本研究發現,編輯普 遍認為一個小時的 4 個收視率數字,確實很難看出觀眾對個別新聞的喜好,因此 現在就只能從 15 分鐘之內的三、四個新聞區塊,去猜測究竟是哪一個新聞區塊 造成收視率下滑,而這樣猜測新聞的過程就必須靠長期的微調來測試收視率,才 能比較準確的判讀,所以新聞走向的變化就會變得比較緩慢。

〈六〉是媒體自律?還是寒蟬效應?

有研究指出,政府懲處新聞內容的標準太過模糊且難以遵循,導致新聞工作 者因懼於懲處而產生「寒蟬效應」〈李曉玲,2004〉,關於這點在本研究也得到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證。只不過本研究也發現,編輯普遍認為,在編排上對於暴力、色情、自殺新聞 的接受度沒有放寬,隱然可見媒體自律的影子。但這真是媒體自律所導致嗎?還 是對於政府的懲處標準產生寒蟬效應?在本研究中尚未有定論。但至少顯示在經 過一段惡質的新聞競爭之後,現在的新聞取向雖然不代表會走向淨化,但至少沒 有繼續走向惡化之路。

二、對實務界的意義

〈一〉編採制度的思考

根據本研究可以發現,目前台灣的電視新聞媒體當中,只有組織屬性明確、

或收視競爭力較弱的新聞室會採取以採領編的制度。當然以採領編的優點是,不 會讓新聞太隨著收視率起舞,而缺點就是新聞競爭力明顯薄弱。而以編領採的新 聞室所產製的新聞則很容易會變成,只做給「收視率調查公司所委託的『收視大 眾』看〈林照真,2007〉」。目前看起來,編採合一是一個比較能夠達到相互制約 的制度。採訪中心可以從新聞的專業本質,規劃報導「該告知的新聞訊息

〈McManus,1994〉」;而編輯人員也可以從對市場脈動的觀察而提出建議,在兩 相結合的情況下,才較可以讓新聞專業和新聞市場達到平衡狀態。

〈二〉獨家新聞的編排要逐劣幣

根據本研究發現,編輯普遍認為獨家新聞對於收視率有幫助,因此偏好編排 獨家新聞。而記者也因為編輯對於獨家新聞量的需求,因此被要求必須供應一定 數量的獨家配額,為了能向長官交差,導致獨家品質浮濫。而電視新聞台的獨家 新聞品質參差不齊,其有些獨家的新聞價值也有待商榷的現象,卻因為編輯不論 是好的獨家新聞或壞的獨家新聞都會編排播出,因此排擠了其他也許更有新聞價 值,但不是所謂獨家的新聞,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顯示電視新聞編輯也是 當前許多獨家新聞浮誇、氾濫的共犯。

〈三〉編排時數增加可減少新聞重複率

根據本研究發現,編輯若一次編排一節整點新聞,因為編輯對新聞價值的判 斷相近,而容易形成每個整點新聞重複率及編排相似度過高的現象;而若編輯一 次編排兩節整點新聞,就會自然將新聞錯開編排,並以不同的編排面貌呈現。雖 然實證上沒有針對新聞的重複與觀眾收視行為之關聯的研究,但新聞的重複勢必 會消減新聞內容的多元化,並且浪費電子媒體的公共資源,若從這個面向來討論 新聞播出重複性的問題,那麼調整編輯編排的工作模式,就可以先初略的解決這 個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四〉重新思考「假連線」的效應

SNG 連線是為了讓觀眾在事發的第一時間看到、聽到、得知最新的消息及 事件變化,但現在卻因為資源的考量、從業人員的鈍化,造成「假連線」自然而 然的形成製播常態。而這些實際室稍早的連線,卻以 LIVE 之名播送,甚至一模 一樣的一段連線內容可以連續重複出現在五個整點內,如此「欺騙」觀眾的操作 模式,久而久之容易使觀眾對真正的連線產生麻痺,換言之,因為新聞台當慣了 放羊的小孩,導致觀眾以後看到所謂的 LIVE 連線開始會產生懷疑,這究竟是何 時的 LIVE?而真正 LIVE 連線的效應也會被逐漸抹煞掉。

〈五〉置入性行銷對編輯的影響

羅文輝、劉蕙苓〈2006〉曾經針對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發現,採訪 置入性行銷頻率較高的記者,繼續留任的意願較低,另外也發現配合置入性行銷 進行採訪報導頻率愈高的記者,愈傾向認為置入性行銷是可以接受的行為。顯示 報導置入性行銷新聞對記者已經產生「鈍化效果」,並且採用「自我正當化」來 認知置入性行銷不是嚴重違反倫理行為,並將之視為可接受行為。而這個結論也 可以拿來思考業配新聞對於編輯認知、態度及行為的影響。就本研究可看出,在

羅文輝、劉蕙苓〈2006〉曾經針對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發現,採訪 置入性行銷頻率較高的記者,繼續留任的意願較低,另外也發現配合置入性行銷 進行採訪報導頻率愈高的記者,愈傾向認為置入性行銷是可以接受的行為。顯示 報導置入性行銷新聞對記者已經產生「鈍化效果」,並且採用「自我正當化」來 認知置入性行銷不是嚴重違反倫理行為,並將之視為可接受行為。而這個結論也 可以拿來思考業配新聞對於編輯認知、態度及行為的影響。就本研究可看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