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深度訪談

第二節 電視新聞編輯的編排策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電視新聞編輯的編排策略

台灣 24 小時電視新聞史發展至今不到廿年,卻由於新聞台的家數太多,導 致新聞競爭比以往只有三台時代更為激烈,為了在電視新聞圈中保有一席地位,

每個電視台的新聞室無不卯足了勁思考競爭對策;也有於 24 小時的滾動式新聞 跟以往三台時代只有三節或四節新聞時段不同,導致新聞在產製上產生相當大的 變化,而這些改變也使得新聞台產生更多不同的的競爭策略,包括採訪端、編輯 端、後製端都有不同的因應模式。由於編輯是新聞台產製過程中的最後一道關 卡,具有包括新聞呈現與否及呈現方式的決定權、以及監控最後新聞播出的責 任,所以即便影響收視率的因素有很多,但在新聞台內,一個時段的收視率通常 都是該時段的負責編輯要扛,也因為編輯背負著收視率的壓力,使得編輯必須思 考各種競爭對策,這些策略包含哪些?就是本節欲討論的重點。

一、新聞編排模式

編輯編排的策略可以先從新聞編排的模式、新聞編排的節奏及新聞編排的架 構當中看出端倪,因為這些細部的思維,當中隱含著編輯對於觀眾喜好、習性及 對友台策略的想像,進而發展出不同的排序邏輯。首先將從新聞編排模式談起,

因為編排模式決定了當節新聞的走向,究竟是要頭重腳輕的排法、還是要依照觀 眾習性固定時間固定區塊、抑或將議題打散分置於不同時間點播出,這些模式,

不同的編輯有不同的思考判斷。

1. 頭重腳輕模式

一般人對於新聞編排的想像就是,依照新聞的重要性從最重的新聞漸次排下 去,走到後面通常就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新聞,而這種頭重腳輕的排法最可出現在 資歷較淺的編輯身上,《東森》製作人賴婉琳就提出她的觀察,「我看到很多年輕 的編輯,編排的方式都是將所有好看的全部塞在一起,然後剩下不怎麼重要、也 不怎麼好看的新聞再塞在後面,但這樣觀眾後面就會轉走了。」而這種的排法,

久而久之等於是逼迫觀眾在固定的時間點轉台,因為他們知道新聞走到這裡之 後,後面不會再有他們不可不看的新聞了。「我自己喜歡的是高低起伏的排法,

不是從重要的排到不重要的,現在當然還是會有人這樣排,但比較強的競爭對手 不會這樣排〈TVBS,方念華〉。」這種模式聽起來有點不合時宜,但現實上確實 仍有編輯是採取這種策略模式,例如負責夜間最後一節新聞〈2400 整點〉的編 輯,由於新聞收播時間已經是凌晨一點,收視的觀眾群本來就會逐漸遞減,所以 編輯勢必得將觀眾的收視習性考慮進去,將所有重要的新聞盡量擠在晚間十二點 半以前排入,而後再依序遞減新聞的重要性,所以這個時段的編排方式就容易形 成頭重腳輕的現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 固定新聞類型模式

所謂固定新聞類型模式所指的是,「在固定的時間點播出固定的新聞類型」,

在業界也有人稱之為「抽屜式編排模式」。也就是說,編輯對於觀眾的想像是,

觀眾每天到了這個時間點就會想看這類的新聞,過去比較常設定的做法是類似小 單元的模式,例如會在固定的時間點排某些小單元,而這種排法的思考模式是,

想看這類新聞的觀眾,久而久之自然會在這個時間點轉進這個頻道收看,也或者 是這個時間點的觀眾,大部分會關心該類的新聞。而編輯的判斷依據,都是以收 視率經驗作為主要參考準則。

「我會固定將財經新聞放在在 12 點 14、15 分左右,這是我測試出來觀眾最 能接受的,也是收視率最好的模式〈中天,陳嘉仁〉。」

「像我早上 10 點,固定 13 分到 17 分這塊會擺娛樂或者是名人新聞,然後 30 分左右就會走比較國際新聞,但不是政治局勢面的硬新聞,而是畫面比較好 看的專題或者是話題性或知識性娛樂性這一類的東西,因為我時段的觀眾都不看 國際局勢的新聞,都是比較休閑娛樂的〈TVBS,林建宇〉。」

「那我們的特色會像是說,我們 18、19 會有一個『總編輯追真相』的單元,

我可能會針對新聞事件,去追出它的深度及它的公共性。而這樣一個區塊大概就 是三則新聞唯一個區塊,然後放在六點半的這個位置〈三立,陳雅琳〉。」

通常選擇固定新聞類型排法的編輯,對於逐步微調、測試之後所訂出來的模 式相當有信心,因為相信經過收視率檢驗出來的標準,在往後也能繼續通過收視 率的考驗。「收視率是決定我固定時間點排某些新聞的主要因素。某些新聞在什 麼時間點比較會有收視率,大概都會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而這樣的測試收視率 的過程通常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才能測出觀眾的人口及收視習慣,到目前為 止收視率都是不錯的〈TVBS,林建宇〉。」不過對於這種固定時間播出固定類型 新聞方式的編輯也會有所變通,例如碰到更重大的新聞、或者當天更好題材的新 聞就會改變;當然還有可能是當天該類型的新聞沒有那麼好,或者沒有足夠的新 聞量可以擺在那裡,那就會在隨之調整〈TVBS,林建宇;中天,陳嘉仁〉。但是

《三立》總編輯陳雅琳則對這種模式提出了她的反思,「因為每天新聞是動態的,

每天的新聞也有它的邏輯性,如果一定要這個時間點播這個新聞,那就很容易失 去新聞邏輯。」她也認為,這種模式在測試的過程中,對收視率的起伏變化是很 大的,所以是不是一定要用這種方式編排,她個人持保留態度。

除了編輯從觀眾的收視喜好及習性來確定其固定模式之外,《東森》賴婉琳 則從競爭者的觀察角度看友台的編排策略,「像 T 台的觀眾因為不太會轉台,所 以就可以有固定的模式,像是什麼時間點會播高消費的新聞很固定,可是東森收 視率震盪很大,所以在這裡你必須要很有彈性,你必須處在隨時調整模式的狀 況。」由此可見,即便是新聞編排固定模式,也是需要從變動中去探測,至於從 收視率經驗中去決定固定時間的判斷方式,其成果也是因人而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 分散議題模式

所謂分散議題就是怕新聞會頭重腳輕,因此在編排時,編輯會先劃分該時段 欲強調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然後將不同議題分散在這些不同的時間點上,讓觀 眾感覺隨時都有重點新聞,而不至於輕易轉台。當然,要有足夠的重點新聞可以 支撐在各個時間點上,就是要考驗新聞團隊強弱的時候了。「例如像山崩新聞,

這當然是當天最重要的新聞,但是我會要求採訪中心,除了山崩新聞之外,還要 有兩三套重點新聞,很吃緊,可是他們一定要生出來,不然我就退貨,這就是編 輯有沒有主導權的問題〈東森,賴婉琳〉。」

而議題要怎麼擺放,有的編輯是以廣告破口作為區分新聞的時間點。「比如 說今天有五個議題,那就會把三個議題放在第一 PART,然後剩下兩個議題分散 在後面兩段新聞,然後再去搭配其他的新聞使用,議題不要一次用完〈民視,高 銀穗〉。」不過由於 AC Nelson 是以每十五分鐘計算一次收視率,因此有的編輯 則會以每十五分鐘當成一個區塊,而將重要新聞分散在四個不同的十五分鐘之 內。「我編排新聞有點像在蓋房子,就是以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去分,先把今天 重要的新聞決定要分散放在哪段播,把架構先打好,讓觀眾覺得我每十五分鐘都 有好看的新聞〈中天,陳嘉仁〉。」而這十五分鐘內,所要主打的重點新聞到底 該怎麼判別?「我會要求每十五分鐘就會有一塊重點,所謂重點就是我們拉出兩 條,這種新聞就不限類型,就算是網路新聞、好笑的影片我也可以拿來當重點〈東 森,賴婉琳〉。」她更詳盡的指出,像這樣的重點新聞,她會放在每十五分鐘的 最前面,意即在每個時段的 00 分、15 分、30 分、45 分整的時候,一定會置放 一套夠份量的新聞話題。

而目前主要負責播報及製作的新聞時段為晚間八點鐘新聞的《TVBS》製作 人方念華則表示,過去她也會思考 15 分要播什麼、30 分要播什麼,並且以此作 為編排的邏輯規則,但現在她更注重的是新聞的節奏,因此什麼時間點要擺什麼 新聞已經不是她主要的考量。不過她也強調,她現在比較注重的是第四段的新 聞,因為那是大家新聞都走弱的時候。「通常在大家強弩之末的時候,你比須保 留一些還不錯的,你覺得別人可能沒有的新聞放在最後再播。」而所謂別人沒有 的新聞也不一定是獨家新聞,她表示也有可能會選國際新聞裡面比較好的,因為 很多人都不播國際新聞,所以在新聞的後段走一些有話題、或者有質感的國際新 聞。「因為你有些觀眾是每天收視的,如果觀眾他每天看到 40 分的時候,就知道 你後面沒新聞,就會轉台。」因為第一段的新聞主要是以新聞重要性及新聞編排 節奏為考量,所以在其第二段的時候反而不以議題為優先,「我比較多會留兩則 分析的新聞,因為第二段的時候觀眾可能有餘裕了,那前面的消息他也覺得掌握 差不多了,所以他就會想看一下分析的新聞,但依舊不會編太多軟弱的,特別只 是吃喝的新聞,因為你比須考慮到突然回家的觀眾,他也想要吸收資訊〈TVBS,

而目前主要負責播報及製作的新聞時段為晚間八點鐘新聞的《TVBS》製作 人方念華則表示,過去她也會思考 15 分要播什麼、30 分要播什麼,並且以此作 為編排的邏輯規則,但現在她更注重的是新聞的節奏,因此什麼時間點要擺什麼 新聞已經不是她主要的考量。不過她也強調,她現在比較注重的是第四段的新 聞,因為那是大家新聞都走弱的時候。「通常在大家強弩之末的時候,你比須保 留一些還不錯的,你覺得別人可能沒有的新聞放在最後再播。」而所謂別人沒有 的新聞也不一定是獨家新聞,她表示也有可能會選國際新聞裡面比較好的,因為 很多人都不播國際新聞,所以在新聞的後段走一些有話題、或者有質感的國際新 聞。「因為你有些觀眾是每天收視的,如果觀眾他每天看到 40 分的時候,就知道 你後面沒新聞,就會轉台。」因為第一段的新聞主要是以新聞重要性及新聞編排 節奏為考量,所以在其第二段的時候反而不以議題為優先,「我比較多會留兩則 分析的新聞,因為第二段的時候觀眾可能有餘裕了,那前面的消息他也覺得掌握 差不多了,所以他就會想看一下分析的新聞,但依舊不會編太多軟弱的,特別只 是吃喝的新聞,因為你比須考慮到突然回家的觀眾,他也想要吸收資訊〈TV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