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電視新聞編輯編排的因素及策略─以24小時新聞台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響電視新聞編輯編排的因素及策略─以24小時新聞台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憶寧博士. 政 治 大. 學 ‧. ‧ 國. 立.                            .  .  . n. al. Ch.                      . engchi. er. io. sit. y. Nat. 影響電視新聞編輯編排的因素及策略 ─以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為例  i n U. v. 研究生:許適欐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

(2) 謝. 辭. 這應該是我這輩子最渴望寫的ㄧ篇文章,歷經了五年的煎熬、醞釀了五年的 情緒,終於讓我有下筆的機會。但,事情總是這麼發生的,在苦熬論文的過程中 曾經設想過的千千百百種「謝辭」寫法,到了實際動筆時,卻又辭拙了。 筆耕論文的這ㄧ年,大概是我人生最用功的ㄧ年,從沒想過自己會有廢寢忘 食伏案的情景,但好像是命中注定似的,ㄧ路下來遇到挫折不少,但也都有幸能 夠迎刃而解,這要歸功於身旁所有的良師益友,首先要感謝陳憶寧老師、曾國鋒 老師、王泰俐老師對我論文的指導,讓我的論文能夠更為全面、更為豐富。 而之所以會有這篇論文,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師兄吳甲天同學。就在我已完全 放棄寫論文的念頭時,ㄧ天他特地開車到我家樓下,逼我從鴕鳥土堆中將頭伸 出,用ㄧ杯咖啡的時間,很建設性的跟我討論出論文題目及方向,讓我重新燃起 想寫論文的動力。當初如果沒有他拉我這一把,我想,現在我仍還在跟鴕鳥們戲 耍。而在苦熬論文的這一年,每每遇到困難或思緒打結時,特別感謝好同事郭岱 軒,他總是不厭其煩的幫我釐清問題、花時間陪我ㄧ起思考解決之道,而且不時 用「寫得很棒、你ㄧ定寫得完的」之類的信心喊話鼓勵我。感謝岱軒耐心相伴, 讓我寫論文的過程中,少繞了許多迂迴的路。還要感謝張文強老師及詹慶齡賢伉 儷,好同事兼好同學的慶齡與我同一時期拼鬥論文,雖然對於論文的進行是兄弟 登山各自努力,但互相吐苦水、宣洩悶氣、彼此鼓勵的過程卻是更重要的精神慰 藉。.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論文能夠完成,真的要感謝許多人的幫忙,在電視新聞圈十幾年,有緣結識 許多同道好友,也因為有這些分散在各家電視台的好朋友們的幫忙,才能讓我的 研究問卷進展順利;至於問卷統計的部份,則是要特別感謝 TVBS 民調中心的同 事劉炫志,他犧牲多個週六假日,只為了教駑鈍的我 SPSS 實務應用,沒有他, 我想我還困在統計迷宮之中吧!. engchi. 在忙碌及長時間的電視新聞工作之餘,能夠用八個月的時間撰寫完論文,我 特別要感謝我過去的長官王結玲小姐。即便在編輯台人力拮据的情況下,結玲還 是盡量滿足我所有排休的計畫,只為了讓我能夠致力完成論文。工作與學業,因 為有結玲的寬容,讓我有時間能夠兼顧,並且順利地依照進度完成論文。 最後我要感謝的是洪碧穗女士,ㄧ位在我昏天暗地伏案敲鍵盤、日夜顛倒到 搞亂生理時鐘時,每天幫我煮人蔘雞湯補元氣的人,她就是我娘。我親愛的娘親 大概這輩子沒看過我這麼用功過,甚至還到各大中藥行詢問各種能夠”補腦”的秘.

(3) 方,深怕我這個從小到大捨不得使用的腦子,會被我給操壞。我不知道藥單是不 是真的有效,但我確信母親的愛心確實是支撐我繼續下去的動力。 這一年,我經歷了生命中最痛的生離死別,好友的驟逝曾讓我一度消沉,以 致於無法繼續,但感謝幾位早班的好同事陪我走過最艱苦的復元期,讓我能夠再 度提筆前進。在無數個漫漫長夜裡,感謝蕭邦、巴哈及李斯特的陪伴,他們的音 符安撫了我暗夜的孤寂,將之化為振筆的力量,最終完成這個作品。 這篇論文獻給所有在我生命中,有意或無意拉過我ㄧ把的朋友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摘. 要.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探討影響電視新聞編輯編排的因素,以及 24 小時新聞台編 輯因應這些因素發展出來的編排策略。依照 Shoemaker〈1991〉所提的影響守門人 因素的五個層次,包括個人層面、常規層面、組織層面、媒介外層面以及社會文化 層面,作為分析架構,藉此了解電視編輯對於各層面的因素對其影響的程度,問卷 調查總計訪問了 127 位新聞台的編輯人員,再針對問卷調查的分析結果,以深度訪 談的方式訪問 7 位編輯人員。研究結果發現個人層面對新聞台編輯的影響主要包 括:編輯在新聞價值判斷上偏重新聞的話題性及畫面的精采度;而越年輕、職務越 低的編輯再編排新聞時越容易受到個人喜好影響;另外「獨家新聞」無論其新聞價 值性如何,編輯普遍都盡量會排播。. 治 政 大 常規層面部分,最主要影響的因素是「時間」面向,包括到帶時間及新聞播出 的時間篇幅限制;而編輯負責的編排時段也會影響新聞的選擇,如是「黃金時段」 立 ‧. ‧ 國. 學. 新聞選擇較多樣化,「一般時段」就會考量「消化」新聞;而編輯一次負責編排的 時數也會影響新聞的重複率;另外,晚夜時段編輯較早午時段編輯不偏愛 SNG 連 線。編輯通常會選播做新聞品質較有口碑的記者的新聞;另外,編輯普遍認為一則 普通新聞長度最好不要超過 90 秒;而平衡報導的操作模式已內化在編輯的操作模 式中。. Nat. y. sit. n. al. er. io. 組織層面部分,部份編輯認為電視台屬性確實會影響其編排;而年紀輕、資歷 淺、職務低的編輯也較會受到長官指示編排新聞;在「以編領採」的新聞室內,其 新聞製作及編排方向越會以收視率為導向;而組織文化會影響編輯對於新聞品質的 要求;本研究也發現組織獎懲對於編輯編排的影響不大。. Ch. engchi. i n U. v. 媒介外層面部分,有 93.7%的編輯認為其編排時會考量收視率,而且教育程度 越高、年資越久的編輯影響越高,顯示收視率已逐漸內化成編輯判斷新聞的實考模 式,而且前一天的收視率對於新聞規模及擺放位置有關鍵性指標;在禁止「每分鐘 收視率」之後,編輯通常是以新聞區塊或新聞節奏思考觀眾喜好的趨向。另外被要 求編排「業配新聞」對編輯而言是習以為常的事,通常編輯會將之排在新聞的最後, 或依照業配新聞的性質隱藏在其他新聞之間。另外年紀越輕、資歷越淺、職務越低 的編輯越容易受到其他媒體議題設定的影響;而本研究也發現,編輯是電視新聞「跟 報風」的推手之一。 在社會文化層面,編輯認為若社會環境趨勢也是影響其編排的重大指標。另外 編輯也認為馬賽克、消音等製播限制有逐漸增加趨勢,甚至在編播上有自我更加限 縮的情況。本研究也發現,媒體自律隱隱成形,對於暴力、色情、自殺新聞的選擇 並沒有放寬,尤其是自殺新聞基本上不選用。.

(5) 比較五個層面的影響程度,編輯普遍認為媒介外層面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為個 人層面、接續是社會層面、組織層面及常規層面。 關於編輯編排策略上,研究發現編排模式會融合固定新聞模式及議題分散模式為 主;編排節奏也趨於緊湊;新聞編排的重複率降低。除了 TVBS 恢復「整點開播」 之外,其他新聞台仍是提早開播,因 TVBS「整點開播」模式對其他台的收視率無 明顯受衝擊,因此其他台均認為沒有跟進的必要。「短廣告」策略出現,其目的是 為了減低觀眾廣告轉台機率,並且分散每段廣告時間的廣告量;此策略目前僅 TVBS 使用,其他台為跟進的原因是考量其觀眾的收視習慣不同。本研究也發現監看友台 而調動新聞順序的頻率減少;並且插播新聞也已非隨到隨播;另外「假連線」已成 目前新聞台的製播常態。. 立. 政  治 大. sit. io. n. er. Nat. y. ‧. ‧ 國. 學.                 al v i   n Ch e n g  c h i U                  .

(6) Factors Affecting TV News Editing and Responsive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24-hour News Channel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V news editing and the responsive strategy developed by editors in 24-hour news channel. It adopts Shoemaker’s (1991) five levels of gatekeeping decisions and forces, including. 政 治 大 individual, communication routines, organizational, extramedia, and social system 立 level. Based on 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survey of. ‧ 國. 學. 127 editors which was followed by in-depth interview of 7 editors.. ‧. The research finding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e five levels respectively. On individual level, editors preferred to evaluate news with the extent of controversy and excitement; the younger and lower-positioned editors were more easily to be subjective in editing news. Furthermore, “exclusive news” enjoyed higher priority to be broadcast regardless of its news value..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On communication routine level,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re “time-related”. First, editors were concerned about the timing of videotape arriving and limited length of broadcasting time. Second, the session for which editors were responsible was also important. The news was more diversified in “prime time”, but more repetitive in. Ch. engchi. “general session”. Third, editors of morning and noon sessions were more likely to conduct SNG connection than editors of late night session. Fourth, editors preferred to broadcast the news reported by reporters with fine reputation. Moreover, the consensus among editors was that general news should not be longer than ninety seconds;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d report has been internalized in editors’ operational model. On organizational level, interviewees agreed that attributes of the channel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ere more consequential than reward system in news editing. The younger, lower-positioned, and junior editors were more likely to follow.

(7) instructions from supervisors. Generally, the producing and editing of news were rating-oriented. On extramedia level, 93.7 per cent of interviewees would consider rating in news editing, especially the more educated and senior editors.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rating has been internalized as the standard of editing. Specifically, the pridian rating is critical in deciding the length and placement of news in the following day. However, after the “rating per minute” was prohibited, editors inferred audience preference from news zone or news rhythm. Furthermore, “product placement” was placed in the end of or among other news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editors partook in promoting the trend of “follow suit” TV news. On social system level, editors thought that the social trend was critical in editing news. Some editors considered that constraints of broadcast such as blurring and. 政 治 大 muting were increasing which made editors more self-limited. This study also found 立 that media self-regulation was in shape. The news about violence, pornography, and. ‧ 國. 學. suicide were highly restricted or even abandoned.. ‧. Based on interviewees’ response, the five levels can be listed in order of the extent of influence. The primary factors were on extramedia level which followed individual level, social system level, organizational level, and the communication routine level.. er. io. sit. y. Nat. This study found that editing strategies include: combination of fixed news model and issue diffusion model, tighter schedule, lower rate of repetition, and “short advertisement”. The last one was only used by TVBS channel in order to keep audience stay tune and to dilute quantity of advertisement in every intervals. TVBS was the only channel resuming “on the hour” news. Since this broadcast model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V rating, other channels remained broadcasting a few minutes earlier.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fake connection” has been commonly used and emergency news would not be broadcast on time. Fewer changes of broadcasting order due to monitoring news of other channels.. n. al. Ch. engchi. i n U. v.

(8)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守門人研究‐‐‐‐‐‐‐‐‐‐‐‐‐‐‐‐‐‐‐‐‐‐‐‐‐‐‐‐‐‐‐‐‐‐‐‐‐‐‐‐‐‐‐‐‐‐‐‐‐‐‐‐‐‐‐‐‐‐‐‐‐‐‐‐‐‐‐‐‐‐‐4      第二節    電視新聞‐‐‐‐‐‐‐‐‐‐‐‐‐‐‐‐‐‐‐‐‐‐‐‐‐‐‐‐‐‐‐‐‐‐‐‐‐‐‐‐‐‐‐‐‐‐‐‐‐‐‐‐‐‐‐‐‐‐‐‐‐‐‐‐‐‐‐‐‐‐‐‐‐11                                    一、電視新聞特性‐‐‐‐‐‐‐‐‐‐‐‐‐‐‐‐‐‐‐‐‐‐‐‐‐‐‐‐‐‐‐‐‐‐‐‐‐‐‐‐‐‐‐‐‐‐‐‐‐‐‐‐‐‐‐‐‐‐‐‐12                                    二、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12  第三節    新聞室內的產製作業‐‐‐‐‐‐‐‐‐‐‐‐‐‐‐‐‐‐‐‐‐‐‐‐‐‐‐‐‐‐‐‐‐‐‐‐‐‐‐‐‐‐‐‐‐‐‐‐‐‐‐‐‐‐‐‐‐15                                    一、電視新聞台產製流程‐‐‐‐‐‐‐‐‐‐‐‐‐‐‐‐‐‐‐‐‐‐‐‐‐‐‐‐‐‐‐‐‐‐‐‐‐‐‐‐‐‐‐‐‐‐‐‐‐‐‐15                                    二、電視新聞編輯角色‐‐‐‐‐‐‐‐‐‐‐‐‐‐‐‐‐‐‐‐‐‐‐‐‐‐‐‐‐‐‐‐‐‐‐‐‐‐‐‐‐‐‐‐‐‐‐‐‐‐‐‐‐‐19  第四節    影響電視新聞編排因素‐‐‐‐‐‐‐‐‐‐‐‐‐‐‐‐‐‐‐‐‐‐‐‐‐‐‐‐‐‐‐‐‐‐‐‐‐‐‐‐‐‐‐‐‐‐‐‐‐‐‐‐‐ 24                                    一、個人層面‐‐‐‐‐‐‐‐‐‐‐‐‐‐‐‐‐‐‐‐‐‐‐‐‐‐‐‐‐‐‐‐‐‐‐‐‐‐‐‐‐‐‐‐‐‐‐‐‐‐‐‐‐‐‐‐‐‐‐‐‐‐‐‐‐‐‐24                                    二、常規層面‐‐‐‐‐‐‐‐‐‐‐‐‐‐‐‐‐‐‐‐‐‐‐‐‐‐‐‐‐‐‐‐‐‐‐‐‐‐‐‐‐‐‐‐‐‐‐‐‐‐‐‐‐‐‐‐‐‐‐‐‐‐‐‐‐‐‐26                                    三、組織層面‐‐‐‐‐‐‐‐‐‐‐‐‐‐‐‐‐‐‐‐‐‐‐‐‐‐‐‐‐‐‐‐‐‐‐‐‐‐‐‐‐‐‐‐‐‐‐‐‐‐‐‐‐‐‐‐‐‐‐‐‐‐‐‐‐‐28                                    四、媒介外層面‐‐‐‐‐‐‐‐‐‐‐‐‐‐‐‐‐‐‐‐‐‐‐‐‐‐‐‐‐‐‐‐‐‐‐‐‐‐‐‐‐‐‐‐‐‐‐‐‐‐‐‐‐‐‐‐‐‐‐‐‐‐‐29                                    五、社會文化層面‐‐‐‐‐‐‐‐‐‐‐‐‐‐‐‐‐‐‐‐‐‐‐‐‐‐‐‐‐‐‐‐‐‐‐‐‐‐‐‐‐‐‐‐‐‐‐‐‐‐‐‐‐‐‐‐‐‐‐‐30  第五節    電視新聞編排策略‐‐‐‐‐‐‐‐‐‐‐‐‐‐‐‐‐‐‐‐‐‐‐‐‐‐‐‐‐‐‐‐‐‐‐‐‐‐‐‐‐‐‐‐‐‐‐‐‐‐‐‐‐‐‐‐‐‐‐‐32                                    一、新聞編排節奏‐‐‐‐‐‐‐‐‐‐‐‐‐‐‐‐‐‐‐‐‐‐‐‐‐‐‐‐‐‐‐‐‐‐‐‐‐‐‐‐‐‐‐‐‐‐‐‐‐‐‐‐‐‐‐‐‐‐‐‐32                                    二、新聞編排邏輯‐‐‐‐‐‐‐‐‐‐‐‐‐‐‐‐‐‐‐‐‐‐‐‐‐‐‐‐‐‐‐‐‐‐‐‐‐‐‐‐‐‐‐‐‐‐‐‐‐‐‐‐‐‐‐‐‐‐‐‐33                                    三、新聞編排順序‐‐‐‐‐‐‐‐‐‐‐‐‐‐‐‐‐‐‐‐‐‐‐‐‐‐‐‐‐‐‐‐‐‐‐‐‐‐‐‐‐‐‐‐‐‐‐‐‐‐‐‐‐‐‐‐‐‐‐‐‐34  第六節    小結與研究問題‐‐‐‐‐‐‐‐‐‐‐‐‐‐‐‐‐‐‐‐‐‐‐‐‐‐‐‐‐‐‐‐‐‐‐‐‐‐‐‐‐‐‐‐‐‐‐‐‐‐‐‐‐‐‐‐‐‐‐‐‐‐‐36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第三章    研究方法‐‐‐‐‐‐‐‐‐‐‐‐‐‐‐‐‐‐‐‐‐‐‐‐‐‐‐‐‐‐‐‐‐‐‐‐‐‐‐‐‐‐‐‐‐‐‐‐‐‐‐‐‐‐‐‐‐‐‐‐‐‐‐‐‐‐‐‐‐‐‐38  U i e h n c g     第一節    問卷調查法‐‐‐‐‐‐‐‐‐‐‐‐‐‐‐‐‐‐‐‐‐‐‐‐‐‐‐‐‐‐‐‐‐‐‐‐‐‐‐‐‐‐‐‐‐‐‐‐‐‐‐‐‐‐‐‐‐‐‐‐‐‐‐‐‐‐‐‐‐‐38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42   . 第四章    問卷調查資料分析‐‐‐‐‐‐‐‐‐‐‐‐‐‐‐‐‐‐‐‐‐‐‐‐‐‐‐‐‐‐‐‐‐‐‐‐‐‐‐‐‐‐‐‐‐‐‐‐‐‐‐‐‐‐‐‐‐‐44      第一節    台灣 24 小時電視新聞台編輯人員特質描述‐‐‐‐‐‐‐‐‐‐‐‐‐‐‐‐‐‐‐‐‐‐‐‐‐44    第二節    研究問題探析‐‐‐‐‐‐‐‐‐‐‐‐‐‐‐‐‐‐‐‐‐‐‐‐‐‐‐‐‐‐‐‐‐‐‐‐‐‐‐‐‐‐‐‐‐‐‐‐‐‐‐‐‐‐‐‐‐‐‐‐‐‐‐‐‐‐47   . 第五章    深度訪談資料分析‐‐‐‐‐‐‐‐‐‐‐‐‐‐‐‐‐‐‐‐‐‐‐‐‐‐‐‐‐‐‐‐‐‐‐‐‐‐‐‐‐‐‐‐‐‐‐‐‐‐‐‐‐‐‐‐‐‐63      第一節    不同層面因素如何影響編輯編排‐‐‐‐‐‐‐‐‐‐‐‐‐‐‐‐‐‐‐‐‐‐‐‐‐‐‐‐‐‐‐‐‐‐‐‐‐‐‐‐63    第二節    電視新聞編輯的編排策略‐‐‐‐‐‐‐‐‐‐‐‐‐‐‐‐‐‐‐‐‐‐‐‐‐‐‐‐‐‐‐‐‐‐‐‐‐‐‐‐‐‐‐‐‐‐‐‐‐‐90       .

(9) 第六章    結論  ‐‐‐‐‐‐‐‐‐‐‐‐‐‐‐‐‐‐‐‐‐‐‐‐‐‐‐‐‐‐‐‐‐‐‐‐‐‐‐‐‐‐‐‐‐‐‐‐‐‐‐‐‐‐‐‐‐‐‐‐‐‐‐‐‐‐‐‐‐‐‐‐‐‐10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7  一、影響電視新聞編輯編排的因素‐‐‐‐‐‐‐‐‐‐‐‐‐‐‐‐‐‐‐‐‐‐‐‐‐‐‐‐‐‐‐‐‐‐‐107  二、電視新聞編排策略‐‐‐‐‐‐‐‐‐‐‐‐‐‐‐‐‐‐‐‐‐‐‐‐‐‐‐‐‐‐‐‐‐‐‐‐‐‐‐‐‐‐‐‐‐‐‐‐‐‐‐‐112  第二節 研究發現的意義‐‐‐‐‐‐‐‐‐‐‐‐‐‐‐‐‐‐‐‐‐‐‐‐‐‐‐‐‐‐‐‐‐‐‐‐‐‐‐‐‐‐‐‐‐‐‐‐‐‐‐‐‐‐‐‐‐‐‐‐‐115  一、對學術界的意義‐‐‐‐‐‐‐‐‐‐‐‐‐‐‐‐‐‐‐‐‐‐‐‐‐‐‐‐‐‐‐‐‐‐‐‐‐‐‐‐‐‐‐‐‐‐‐‐‐‐‐‐‐‐‐‐‐115          二、對實務界的意義‐‐‐‐‐‐‐‐‐‐‐‐‐‐‐‐‐‐‐‐‐‐‐‐‐‐‐‐‐‐‐‐‐‐‐‐‐‐‐‐‐‐‐‐‐‐‐‐‐‐‐‐‐‐‐‐‐11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9     . 參考文獻‐‐‐‐‐‐‐‐‐‐‐‐‐‐‐‐‐‐‐‐‐‐‐‐‐‐‐‐‐‐‐‐‐‐‐‐‐‐‐‐‐‐‐‐‐‐‐‐‐‐‐‐‐‐‐‐‐‐‐‐‐‐‐‐‐‐‐‐‐‐‐‐‐‐‐‐‐‐‐‐‐‐121  附錄一:調查問卷----------------------------------------------------------------125 附錄二:訪談大綱----------------------------------------------------------------1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0) 圖表目錄 電視新聞產製流程圖-------------------------------------------------------------------16 研究架構----------------------------------------------------------------------------------37 守門人研究的五個層次------------------------------------------------------------------5 問卷發送回收情形----------------------------------------------------------------------39 深度訪談對象的相關資料-------------------------------------------------------------42 編輯人口特質分佈----------------------------------------------------------------------45 影響編排的個人層面因素 ------------------------------------------------------------47 人口變項與個人層面-------------------------------------------------------------------49 影響編排的常規層面因素-------------------------------------------------------------50 人口變項與常規層面-------------------------------------------------------------------52 影響編排的組織層面因素-------------------------------------------------------------53 人口變項與組織層面-------------------------------------------------------------------54 電視台台性與任職電視台變項的 Post Hoc 檢定----------------------------------55 影響編排的媒介外層面因素----------------------------------------------------------56 人口變項與媒介外層面---------------------------------------------------------------58 影響編排的社會文化層面因素------------------------------------------------------59 人口變項與社會文化層面------------------------------------------------------------60 受訪者排列五項層面重要性的百分比---------------------------------------------61 問卷各個層面題項加總的平均數 -------------------------------------------------6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圖 2-1 圖 2-2 表 2-1 表 3-1 表 3-2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4-9 表 4-10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表 4-14. Ch. engchi.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根據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90.1%的台灣民眾有每天看電視的習 慣,而有 78.2%的人將新聞類型節目列為他們最愛看的五種類型節目之一〈張苙 雲、廖培珊等編,2009〉。顯示電視媒體是台灣民眾接收新聞的主要媒介之一。 在 1995 年以前,台灣的電視新聞只有三台〈台視、中視、華視〉的三節新聞時 段,民眾對電視新聞來源的選擇較少。隨著有線電視開放,台灣地區第一家全頻 道新聞台 TVBS-N 成立之後,二十四小時新聞電視台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 電視新聞的競爭進入白熱化時代。. 政 治 大 黃新生曾在《電視新聞》一書當中,解析過去只有無線三台時代的電視新聞 立 生態及製播流程,當中描寫到,「晚間新聞播出前的快報內容,必須由副總先將 ‧. ‧ 國. 學. 之送至總經理核定」 〈黃新生,1994〉 。如果連不到三十秒的快報都必須由組織最 高的決策者來決定,顯現過去三台黨政軍的意識形態介入,確實難以讓新聞回歸 專業本質。而這也可以看出過去無線三台時代,電視新聞編輯一直是處於輔佐、 執行的功能,對於新聞編排的主導權少之又少。而時至今日,依據研究者本身在 二十四小時新聞台擔任編輯工作十餘年的實務經驗發現,電視新聞編輯的角色已 有了很大的改變,相較於過去只能聽命行事,現在的編輯似乎有較大的新聞自主 權,至少其所編播的新聞不太經過事前審查。但相對於過去只有三台的情況,現 在眾多新聞台所面對的新聞競爭則更為激烈。從另一方面來看,過去三台時代的 新聞所面臨的是黨政軍箝制的壓力,而現在商業電視媒體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就是 廣告,換個角度說,也就是收視率壓力。.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西方國家的電視台在新聞製播的制度設計上,大多採取製作人制;而台灣一 般的新聞台則以編輯制為主。所謂製作人制度,其功能及權限都較編輯強大,其 擁有部分的專屬的採訪人員及製作資源,可以規劃製作出專屬特色的新聞節目; 而台灣新聞台的編輯僅能以採訪部門提供的素材編排順序。不過由於編輯制成本 較低,因此是台灣電視台喜歡採取編輯制的原因〈陳萬達,2001〉。雖然現在台 灣新聞台的編輯只有編排順序的功能,但相較於過去三台時代,已不再單單只是 聽命行事的角色,不只是編排的主導權,還包括新聞播出的形式、鏡面的設計、 新聞標題的改寫、廣告時間的調度等等。不過如前所述,商業電視台是靠廣告收 益維生,負責編排製播的編輯自然也會有收視率壓力,因此編輯人員會依照其對 收視率反應的經驗,編播其負責的新聞整點。只是透過這樣對收視率主觀的臆 測,所編播出來的新聞,真的能夠滿足觀眾對於新聞的閱聽需求嗎?. 1.

(12) 根據實證研究,過去戒嚴時期的無線三台電視新聞雷同比例是 44.7%〈楊孝 嶸,1976〉;但在有線電視開放後,新聞內容不但沒有更豐富、更多元化,二十 四小時新聞台的新聞雷同率,反而增加為 56.8%〈黃國棟,1999〉。顯示電視新 聞人員對於觀眾的收視行為有雷同的想像。除了第一線的採訪因素以外,負責選 擇新聞事件播出的編輯人員更是電視新聞雷同度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1969 年 美國學者 Buckalew 曾做過相關研究,他訪問十二個電視新聞編輯,發現編輯在 選擇新聞、對閱聽人的想像、新聞來源、和新聞經驗,呈現大量的相似。這個研 究或許可以解釋,為何編輯的自主性增加了,新聞的同質性卻反而變高,因為編 輯們選擇新聞的思考方式相當雷同。為何這群在不同電視新聞台工作的編輯人 員,其人格特質、專業背景、興趣喜好均不同,但其所選擇編播的新聞竟會如此 相似?那麼電視新聞編輯究竟是如何選擇新聞? 傳播學者 Shannon〈1949〉提出「傳播的數學理論」,其概念是,訊息來源 透過編碼之後,將一些訊息製造成可以傳遞的信號,經過傳送器的傳遞後,信號 必須再經過解碼,才能轉變成訊息,進而傳播給目的受眾〈羅世宏譯,1992〉。 而美國社會學家 Defluer〈1958〉則將 Shannon 的傳播數學模式加以改良,在原 有的基礎模式上,引入了「回饋〈feedback〉」的概念,將傳播過程發展為雙向 模式。其主要的觀點是,傳播者可以透過回饋,從受眾那裡了解受眾的需求,並 據此調整傳播的方式及內容〈張麗等編,2002〉 。而將 Defluer 的訊息傳遞模式置 入電視傳播的過程來看,編輯的角色就是對應於將訊息來源編碼的這個環節。而 電視編輯與製作的內容,也就是「編碼」的質量,會直接影響「解碼」的程度, 即最終的收視效果。傳播者可以透過回饋,了解受眾的需求,而在電視新聞台編 輯工作的實務經驗中發現,影響編排新聞最主要的因素除了新聞價值的判斷之 外,最重要的就是收視率。收視率也可說是目前實務界的傳播者當成最大回饋指 標的最重要數據。陳怡璇的研究提到,各家電視新聞台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下,編 排新聞的原則也相當類似,但不可否認「影響編排新聞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拉 高收視率數字』」〈陳怡璇,2008〉。電視新聞工作者將收視率的數字表現,當成 新聞編播的參考依據、甚至奉為圭臬。只是編排者要如何得知,其所編排的新聞 能達到收視率效果?以業界經驗來說,大部分是透過主觀認知的判定。而影響編 排者的主觀判定因素有哪些?其思考模式為何?另,除了新聞價值判斷、收視率 因素以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新聞編排的成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綜觀許多電視新聞編輯策略之文獻,不外乎是教科書上所教導的原則、或國 外的編輯經驗,或過去老三台時的編排策略、或是報紙、廣播、甚至是網路新聞 的編排邏輯,卻不曾見在台灣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蓬勃發展後,新聞編輯們的 編排變化及考量策略的研究。究竟對電視新聞台的編輯者來說,會影響他們編排 新聞的因素及考量有哪些,是本論文欲探究的命題。. 2.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以台灣而言,一家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一天的新聞產製數量,每天平均約 有一百則新聞。但以一個小時的新聞時段來說,扣除廣告時間、片頭、片尾,真 正的播出新聞的時間約四十五分鐘〈包含新聞內容及主播稿頭〉,平均大約只能 播出三十則新聞。而這三十則新聞的內容選擇、播出順序、播出形式等等,都是 由編輯決定。因此電視編輯的新聞選擇思考模式,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領域。 過去針對「新聞編輯」這個角色所進行的研究,大多取向於報社編輯,但對 於電視新聞編輯守門行為的研究卻是寥寥可數,尤其在台灣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 台密度創世界紀錄之際。美國人口約三億,只有兩個全國性二十四小時的新聞台 〈CNN 與 FOX〉;日本也約有一億三千萬的人口,卻沒有任何一個二十四小時 的新聞台〈廣電基金會,2007〉。反觀台灣,才兩千三百萬的人口,卻有七家二 十四小時的電視新聞台。而且國人對於新聞的需求大多仰賴電視,電視新聞編輯 的「腦中圖像」及其守門行為,所製播出來的新聞,深深影響了民眾對於社會環 境的印象。所以新聞台的編輯守門行為絕對是當前傳播議題中,值得研究的方向。.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由於研究者從事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十餘年,對於電視新聞的編排具有相當程 度的經驗,因此本研究焦點,將從研究者本身的工作內容作為出發點,從參與實 務製作的經驗,再佐以問卷調查法及深入訪談法的實證研究方式,探討電視新聞 編輯編排新聞時所考量的因素。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四項:. er. io. sit. y. Nat. al. n. 一、了解影響編輯編排的因素及其影響程度 二、了解不同背景的編輯受不同因素影響的差異 三、探索不同因素在操作層面上如何影響編輯編排 四、因應上述因素,探索電視編輯所發展出的編排策略有哪些.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企圖從上述的目的,釐清編輯在電視新聞產製流程中的角色,在理論 上提供有別於過去針對報紙編輯所做的研究,也希望在實務領域,能夠對於當前 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的編輯操作有所貢獻。. 3.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守門人研究 守門一詞在傳播過程中,主要是被用來描述是否准許某一特殊新聞報導,透 過某一新聞媒介,進入新聞管道的決定〈McQuail,1994〉 。Shoemaker〈1991〉 指出,守門人對於每日呈現給受眾的訊息內容及呈現面貌上有重要的決定權力, 因為其在創造社會真實圖像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被守門人所青睞的事件, 它就不會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真實。也就是說,一件事情如果沒有經過大眾媒介的 披露報導,對於受眾來說,幾乎是等於不存在、沒有發生過,從這個角度可以看 出「守門人」對於大眾的影響極深。而究竟誰是守門人?又以何種方式影響新聞 資訊的流通?以下將從「守門人研究」的發展過程分述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守門人」一詞是由心理學家 Lewin〈1947〉所提出,之後始由 White〈1950〉 取來運用至新聞編輯。White 的「守門人新聞取捨的個案研究」中,將電訊編輯 當成「守門先生」〈Mr. Gate〉,因為電訊編輯負責從通訊社發來的稿件中,選出 可用的新聞,而且加以編撰,下標題,並且拼組成版。White 認為,電訊編輯有 權作「最後取捨」,因此是具有真正守門資格的人。至此「守門人」觀念即成為 傳播學者研究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不過 White 的研究只著眼於「守門先生」的 主觀決策因素,至於組織在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則比較沒有討論。. er. io. sit. y. Nat. al. n. 在 White〈1950〉的研究以後,Giber 於 1964 年又進行了一次類似的調查,結 果發現:個人的價值判斷或新聞本身的價值,並不是守門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最重要的其實是新聞組織的種種壓力,包括截稿時間、採訪路線、寫作方式等等, 都會影響新聞產出的過程〈翁秀琪,1993〉。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蒐集或處理新 聞的是「個人」,但實際上,每個媒介工作者並非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工作必須 要符合組織的要求。而媒介組織中的稿件撰寫、修改、編輯乃至刪除及添加等過 濾系統的運作,也都會依照媒體組織既有的新聞價值為標準。在這次的研究中, Giber 把「守門人」定義為: 「所有和蒐集新聞體系有關的人都是守門人」。另外 Bass 在 1969 年的研究也指出,編輯並非「純粹的個人」 ,而是「組織化的個人」, 他是在報社整個編制和功能劃分下,扮演被分派的編輯角色,換言之,他指是受 命於領導階層的執行角色,並非關鍵性的決策者,關鍵性的決策者事實上是編輯 部的「中央桌子」 〈central news desk〉 。Shoemaker〈1991〉綜合過去的研究發現, 「守門」是一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將每日全球上億則的新聞訊息,裁剪及轉 換成數百條新聞,再傳遞給人們。而這個資訊控制的過程,不僅限於過去研究著 重的新聞稿件選擇,更包括了退回、傳遞、形塑及呈現等等訊息處理的作業。. Ch. engchi. 4. i n U. v.

(15) 上述對於守門人研究的關切層面,都還只是在媒介組織之內的守門過程。而 後 Bailey〈1971〉等人則更將守門人的角色擴大,認為守門人的研究應該放在新 聞傳播系統的整個組織。包括同儕團體、參考團體、守門人員社會化過程等因素, 以及環境的因素,如對讀者的看法、政治及道德的價值系統等〈轉引自陳運璞, 1986〉。 到了 1991 年,學者 Shoemaker 所關注的研究焦點,則更擴大於社會系統對 守門行為的影響,他認為社會型態、文化、意識形態,都是影響傳播者守門行為 的因素。Shoemaker 綜合過去的研究,將守門人研究分為五種層次:個人層次、 例行作業層次、組織層次、媒介外社會/體制的層次、社會系統層次。簡述如下 圖: 表 2-1:守門人研究的五個層次〈Shoemaker,1991〉. 治 政 研究面向 大 探討影響媒介組織內的個人評估解釋. 層次. 立. 個人層次〈individual level〉. al. n. 組織層次〈organization level〉. Ch. y. er. io. 探討媒介工作者在每日進行的例行新 聞蒐集、處理及傳送時,〈例如截稿時 間、採訪路線、新聞寫作方法〉,傳播 常規能快速而例行化的生產大量訊息。. sit. Nat. 傳播常規層次〈communication routine level〉. ‧. ‧ 國. 學. 訊息的因素,包括其思考模式、二手猜 測、價值觀以及個性、背景、角色認知 及經驗等等,都對於訊息處理有所影 響。. 探討媒介組織如何透過其威權及制裁 手段,進而對於新聞例行作業的影響; 並透過組織運作潛移默化的影響守門 人的選擇。. engchi. i n U. v. 媒介外、社會/制度層次〈extra media、 強調媒介組織是存在於社會系統中,無 social/institutional level〉 法自外於其他社會組織,主要面向是消 息來源、閱聽人、市場、政府、利益團 體及公共關係等社會機制對於新聞產 製過程的影響。 社會文化系統層次〈social system level〉. 主要強調新聞產製如何受到整個社會 的意識形態、信仰及文化影響的主題 上。. 以下就藉 Shoemaker〈1991〉對於守門人研究的分析層次架構,整理歷年來 國內外「影響守門人傳播行為的因素」的相關文獻: 5.

(16) 一、個人層次 Shoemaker 從八個角度探討守門行為的個人層次因素:包括思考模式、二手 猜想、認知的啟發、決策制定、價值觀、人格特質、角色期望、及工作型態等等, 認為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守門編輯個人對於新聞的判斷及使用方式。而關於個人層 次因素,初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編輯新聞稿件的選擇依據,如 Clyde〈1969〉發 現報紙及廣播編輯的新聞選擇價值判斷具有一致性,首要依據為衝突性,臨近性 居次,即時性則為第三順位,研究重點停留在守門行為的描述階段。晚近的研究 如 Chang and Lee〈1992〉 ,則採取不同的研究取向,嘗試探究新聞編輯個人立場 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到他們對新聞議題重要性的認知,試圖為守門行為提出可能 的解釋〈轉引自陳曉開,1995〉。 在國內的研究方面,陳曉開〈1995〉從認知心理學的專家與生手理論切入, 研究顯示,從事新聞編輯的年資與問題解決表現確實會有影響,從事新聞編輯年 資越深者,在初步分析、知識結構、解題策略及監控能力的表現,傾向與專家; 而年資較淺者則較具有生手的特性。張家慧、陳炳全〈2002〉的研究,也是從認 知心理學出發,探討網路編輯和傳統報紙新聞編輯,在進行編輯工作時,其所運 用的知識結構及專業新聞價值觀有何不同,結果發現,網路編輯人員不需要在固 定的版面中畫版,只需要主網頁中將新聞依重要性排序,因此,網路編輯所需要 的專業知識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新聞編輯人員,而比較類似於資訊管理人員,所以 在策略知識的運用上,過去的新聞專業訓練對於網路編輯工作幫助有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徐慰真〈1993〉以內容分析及問卷調查兩種研究方法,探討報業守門人對人 情趣位新聞的認知,結果發現新聞傳播科系畢業者,及新聞年資較高者,由於長 久於報業競爭文化,因此思考上慣於選擇硬性新聞。另外,張寶芳〈1976〉也曾 針對「記者認知形式與其報導新聞的關係」的面向進行研究,也是偏重在探討守 門人的個人特質。而楊志弘〈1992〉在研究台灣地區報社總編輯的職業角色時, 也發現總編輯的個人背景及經歷,都會影響其職業角色〈楊志弘,1992〉。. Ch. engchi. i n U. v. 二、傳播常規層次 根據 Shoemaker〈1991〉的定義,傳播常規是指媒介工作者重複運用的模式 或慣例,例如截稿時間、寫作方式、採訪路線等等。若用將此概念運用在電視新 聞上,則電視新聞的製播流程所受的傳播常規限制又更多了。Abott & Brassfield 〈1989〉的研究即顯示,電視新聞編輯在選擇新聞時,考量影像因素的分量上遠 高於報社編輯。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傳播常規會主導全面性的新聞處理,包括影 響對新聞取捨的準則。不過 Saser & Russell〈1972。轉引自陳順孝,1993〉的研 究則指稱,常規會主導重大新聞的選擇,而在次要新聞處方面,影響更大的應該. 6.

(17) 是守門人個人的差異因素。而在新聞媒體的截稿時間對於守門行為的影響面向部 分,Whitney〈1981〉的研究即指出,當截稿時間在即,守門人只能處理已到手 的資料,並且迫使編輯割捨原本可能採用的訊息。 關於傳播常規層次,在國內的相關研究方面,呂學正的研究顯示,電視節目 的製作會受到製作「方程式」的影響,而且在作業情境不確定性和時間壓力下, 部分節目單元會被定型化,以減輕工作負擔〈呂學正,1986〉。陳銘欽〈1999〉 透過電視新聞自動化系統引進,對新聞產製流程發生的變化進行研究,發現新聞 內容的更新速度、頭條與前三條新聞的變化程度,都受到運作模式的慣例影響。 另外,林哲正等人〈2006〉以模糊理論為基礎,建立一套新聞自動編輯系統,這 套自動系統由模糊規則資料庫進行模糊推論,藉由此系統,可以自動根據新聞的 重要性排定播報的順序。結果從測試的 130 則新聞中顯示,所產生的新聞編排推 薦,並沒有出現人為判別所會發生的模稜兩可的情況,能很清楚地區分出其重要 性,並建議用此作為新聞編排推薦之依據〈林哲正、陳重友、李慶章,2006〉。 不過自動編輯系統能夠依照經驗法則,大塊的區分新聞,並將之自動排列,問題 是,電腦不能夠處理突發事件,也無法機動的更改編播次序。例如在政治新聞後 面插播一則即時的社會新聞,那麼在此插播新聞之後,究竟是要繼續稍早的政治 新聞,還是要改走相關的社會事件新聞,還是得要靠人為判定。. 立. ‧. ‧ 國. 學. 三、組織層次. 政 治 大. y. Nat. sit. n. al. er. io. 從組織層面檢視傳播行為,Shoemaker〈1991〉發現,傳播組織層面的守門 行為具有過濾〈filtering〉及預選〈preselection〉的功能。他將焦點放在探討媒介 組織,如何透過其威權及制裁手段,進而對於新聞例行作業的影響;並透過組織 運作潛移默化的影響守門人的選擇。. Ch. engchi. i n U. v. Giber〈1964〉即點明,在新聞處理過程中,個人價值判斷或新聞本身價值 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來自新聞組織的種種壓力。Tunstall〈1971〉 指出,新聞組織是一種「非例行性官僚系統」,高層透過定義工作項目、組織目 標、工作指派、及新聞處理政策,來控制下屬。媒介組織中的稿件撰寫、修改、 編輯乃至刪除及添加等過濾系統的運作,都會依照組織既有新聞價值標準為基 礎。Whitney & Becker〈1982〉的研究即證實,電訊編輯稿件篩選型態,與其報 社對外電選擇標準的認知度一致。Breed 的研究指出,記者與編輯的酬賞回饋不 是來自讀者,而是來自同事和上司。儘管新記者從未被告知政策是什麼,但是也 會知道新聞室裡的政策〈Breed,1955〉 。也就是說,政策的學習是一種過程,透 過在新聞室的經驗累積,會內化成為一種自然的操作模式。. 7.

(18) 國內的研究部分,包括陳順孝〈1993〉則以參與觀察方式,描述報社新聞編 輯的工作內容,與工作過程中如何向資深編輯學習編輯技巧及報社政策,進而基 於工作的速度及品質,結合機運而獲得逐步擢升,在組織權力的運作下,成為受 到器重的「明星編輯」。高明慧〈2008〉的研究則是探討,影響台灣電視新聞的 正確性,結果發現媒介組織常規與政策意識形態,確實是影響新聞「正確性」最 嚴重的因素。另外,陳淳毅〈2004〉以電視社會新聞為例,探討社會記者的「記 者專業性」與「守門行為」的關係,結果發現,儘管社會記者擁有高度的專業自 主,但新聞最後的呈現方式與角度仍受組織高層所主宰,亦即組織對新聞內容的 控制力量大於社會記者的專業力量。郭俊良〈1980〉以民生報作為個案研究,嘗 試了解媒介組織內部人際型態、人際對象及部門因素等變項,對新聞價值衡量及 版面分配的態度與認知等守門行為,是否會互有影響。結果認為,守門行為是一 種「折衷協調」的過程,而他的研究則是跨越了例行作業及組織兩個層次。陳運 璞〈1985〉則是以台視晚間新聞為例,進行「我國電視新聞守門人之研究」,當 中他將焦點放在黨政新聞主管人士、媒介內新聞決策人士及媒介內新聞執行人士 分析影響電視新聞採訪、製作及播出等過程的因素。.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討論守門人體制層次的影響,媒介所有權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Gerbner 〈1964〉研究法國報業後發現:黨報選擇新聞的觀點,是依據其「政治雇主」的 意識形態觀點;而商業報紙則是仰賴廣告商,所以製作迎合大眾需求的題材。 〈轉引自陳順孝,1993〉 。羅文輝等人〈1989〉研究「解嚴前後報紙社論之分析」 也佐證了上述的研究,結果顯示,公營報紙社論比較傾向支持政府及執政黨,而 民營報紙社論則比較傾向於對政治體制提出批評。. er. io. sit. y. Nat. al. n. 當然商業媒體視廣告商為衣食父母,但媒介機構的所有權者或經營者也有其 意識形態存在,而這樣的意識形態自然也會滲透到新聞媒體運作的產製過程中, 這情況在台灣當今的新聞媒體現狀尤為明顯。謝昆廷〈2007〉就曾經以新聞編譯 為研究對象,探討聯合報與自由時報這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新聞媒體,對其新聞 選擇的影響。凌珮君〈1995〉也針對國內五家報紙,進行一版的頭條新聞分析, 發現不同的報社所有權者會影響報紙屬性,進而使得執行新聞的守門人,在選取 一版頭條新聞時,會符合報社政策,不同的報紙在對政黨認同度及頭條新聞內容 的表現上,也有明顯差異。. Ch. engchi. i n U. v. 四、媒介外、社會/制度層次 從社會制度的運作層面,探討傳播媒介的守門行為,如 Defleur〈1958〉將 傳播媒介視為是社會系統下的傳播次系統,並與其他次系統間,因為工作接觸密 切,彼此間互相制衡及協調。而 Shoemaker〈1991〉則歸納在媒介外社會/制度層 次下,影響媒體守門行為的因素包括有,消息來源、閱聽人、市場、廣告商、政. 8.

(19) 府、利益團體、公共關係、及其他媒介等八項。 先討論「其他媒介」這項因素,Bants〈1990〉指出,某些媒體〈如紐約時 報〉對其他媒介來說,具有議題設定的功能。Harmon〈1989〉也發現,同一個 地區的電視台和報紙內容酷似,因為他們會互相注意對方的新聞處理〈轉引自陳 順孝,1993〉 。Stempel〈1985〉研究不同新聞媒介的新聞同質性時也發現,三大 電視網和六家日報的新聞判斷相似〈轉引自陳怡璇,2008〉。這也證實,報紙新 聞與電視新聞確實是互有參考、追隨新聞、議題設定的情形存在。至於造成新聞 同質化的因素,國內的研究方面,陳怡璇〈2008〉指出,包括新聞產製模式、依 賴相同消息來源、媒體的交互影響、都是導致新聞價值判斷相似的原因。另外在 收視率競爭的影響下,新聞從業人員不敢漏新聞的心態,也導致各台會盡量追求 與他台相同的新聞。. 政 治 大. 媒介外社會/制度層次對於守門人行為的影響,在「閱聽人、市場、廣告商」 因素的部分,Shoemaker 指出,在營利的媒體組織中,守門行為必須用以爭取最 大的市場效益。Donohue, Olien & Tichenor 〈1989〉的研究也驗證了這個說法,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小型的社區周報編輯,會比較大型的都會型報紙,給予廣 告商更大的廣告版面,主要就是考量較多的市場因素。凌珮君〈1995〉指出,新 聞媒體的組織目的在於生產資訊,成品是為滿足讀者需要,依照工商社會的生產 律,製作新聞之前最好從事讀者與市場調查,探測消費者的意向為何。. 立.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國內關於市場對於守門人行為的影響的研究,大部分都將焦點放在「收視率」 這個議題。張依雯〈2000〉企圖要找出收視率在電視生態中運用的迷思,所以從 「廣告市場」與「媒體產品市場」角度切入,觀察「收視率」概念的形成與電視 生態轉變的關聯性,結果認為,透過收視率的分析,無線電視台應該對每一個區 塊充分規劃利用,以「完整頻道」經營概念,融入更多創意來思考頻道的定位。 林宜蓁〈2003〉的研究則是欲探討,在電視產業面臨多頻道競爭與重組的變化下, 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及媒體購買公司,對於收視率數字的解讀有何轉變?結果發 現,收視率確實是廣告主評估媒體投資效益的基準,並且也是專業媒體公司說服 廣告主接受媒體企劃的依據。而林照真則是採取政治經濟學途徑,研究廣告商、 收視率調查公司、及媒體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最後指出,以收視率做為工作目 標的電視新聞價值,使得新聞內容出現煽色腥化、去政治化、與戲劇化的趨勢〈林 照真,2009〉。. Ch. engchi. i n U. v. 綜合以上的相關文獻,顯示「收視率競爭」與「新聞同業的競爭」是影響電 視新聞市場的主要面向,進而也影響了新聞內容的選擇,並且改變守門模式的處 理方式。. 9.

(20) 五、社會文化層次 綜合上述各學者的觀點之後,Shoemaker〈1991〉關注的焦點更擴大至社會 系統層次,他指出守門行為顯然與社會系統連結,在守門過程中,也會受到文化、 社會利益、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社會系統層次的影響。Tichenor, Olien, Donohue & Griswold〈1986〉針對七十八名明尼蘇達州的編輯進行調查,顯示新聞編輯在 過去二十年有越來越強調社會的多元化及分歧性的趨勢,並且選擇稿件時也趨於 具有都市化及多元化社會結構的現象(轉引自 Shoemaker,1991)。 Shoemaker 更明確的指出,一個訊息即使是重大的,但如果在文化上是不適 合的,那麼這個訊息被選用的機會就會降低。例如前述羅文輝等人〈1989〉的研 究發現,解嚴後的媒體言論確實有所改變。蘇蘅〈2000〉進行報紙新聞的趨勢分 析研究時即指出,當代報紙確實有走向「小報化」情形,亦即受到報紙解禁、社 會風氣逐漸開放的趨勢下,報紙內容對於醜聞揭私、血腥歪曲的新聞確實有增 加。而牛隆光〈2005〉針對電視新聞進行研究時,也發現電視新聞報導「小報化」 的程度日漸嚴重。因為當社會文化風氣已經走到「煽色腥」時,新聞的處理方式 也將會迎合大眾口味,並且變本加厲的極盡搧風點火之能事。另外,國內還有針 對台灣二十四家報紙,隨機抽選 1642 位新聞人員進行「爭議性新聞編採手法的 認知與態度」的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年輕一輩的新聞工作者對於「化身採訪」 及「秘密錄音」的接受程度較高〈李偉農,2006〉。由此可見,對於新進的新聞 工作者及年紀較輕者來說,社會文化環境的新聞控制影響力,似乎來得比新聞室 控制更早、更強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藉由 Shoemaker〈1991〉對於影響守門人行為的五個層次分析,我們在 Shoemaker 的模式中,看到守門過程的複雜性:守門過程訊息的取捨與形塑,不 僅僅受限於個別守門人的喜好、價值觀、思考問題的方式;還必須受限於在傳播 常規的框架內執行其工作;同樣情況也會發生在組織層次上,而且組織也會不斷 受到組織外因素的衝擊。當然,不管個人、常規、組織或是社會制度,都無可避 免的和社會系統相連結,並相互影響。. Ch. engchi. i n U. v. 從以上的國內外研究文獻中可以發現,過去對於新聞編輯守門行為的研究, 大部分都是以報紙媒介為主;或者是以電視台組織角度為出發點,研究媒介組織 對於新聞守門的影響;或者從跨媒介的制度層次,探討收視率與電視新聞的關聯 性。但在當今台灣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多達七家之際,對於電視新聞台內的編 輯人員守門行為,卻是著墨甚少。因此本研究將把焦點放在影響二十四小時電視 新聞台編輯人員編排新聞的因素。後續將從電視新聞的特性、電視新聞製播流程 開始談起,進而從電視新聞台編輯人員的工作內容中,再耙梳可能影響其編排新 聞之考量。. 10.

(21) 第二節. 電視新聞. 一、電視新聞特性 什麼是電視新聞?在《廣播電視簡明辭典》〈1989〉當中,將電視新聞定義 為:「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用圖像、聲音為符號,對新近發生的事實所 做的報導,相較於報紙、廣播的新聞報導,電視新聞更富於現場感,是最大眾化、 最有社會影響的新聞傳播形式。」 曾有人說:一百個記者就有一百種新聞的定義〈張麗等編,2002〉。不過所 謂的新聞,當然是指新近發生事實的報導。Roshco〈1975〉在《製作新聞》 〈News Making〉一書中指出,由於新聞講究「時效性」及「能見度」 ,因此最能影響這 兩項新聞特質的傳播科技及社會制度,也左右了新聞內容演變的方向〈姜雪影 譯,1994〉。而相較於其他新聞傳播媒介,電視新聞不但兼具了報紙的可讀性、 廣播的可聽性,也拓展了可視性的領域。報紙是藉由印刷文字傳播、廣播用語言 傳播、電視媒介則是用語言及影像傳播訊息,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電視新聞會使 觀眾感受一種有如身歷其境的經驗〈薛心鎔譯,1987〉。黃新生〈1994〉認為, 電視新聞最大的特性就是「真實感」及「臨場感」,加上電視以無線電波傳遞訊 息,速度快、影響力大,更具備了「即時性」、「獨佔」、和「成本高」等特性。 更重要的是電視新聞擁有很高的「易接近性」。因為電視新聞是以畫面與語言為 主的表達方式,所以連文盲的觀眾,都可以成為受眾〈中視,1981〉。也由於這 項特性,讓電視新聞的傳播廣泛度更甚於其他傳播媒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電視公司剛問世時,一般都認為,電視媒體是傳播娛樂、提供消遣的一項新 型工具,還沒有重視到電視的新聞傳播功能及效果,後來發生日本偷襲珍珠港, 才 CBS 才剛成立 160 天的電視台,隨即花了九個小時的時間,將珍珠港被襲的 慘狀,從螢光幕上向全美民眾播映,大家才突然領悟:電視傳播新聞竟然具有如 此驚人的力量〈中視,1981〉。曾有心理學研究顯示,從感知的整體來看,人類 對外界的感知 60%來自於視覺,所以說,一則新聞的優劣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 於它是否有獨具魅力的視覺畫面〈張麗等編,2002〉。. engchi. 對電視新聞工作人員來說,常常會在新聞部聽到這類的問話:「有沒有畫 面?」 「畫面好不好看?」 「有沒有拍到正面?」因為電視是一種視覺媒介,所以 電視新聞的特性,當然不能缺少視覺畫面。Boyd 指出,好的畫面不僅使新聞不 言可喻,因為好的畫面就是新聞,而沒有畫面的新聞事件,可能不會被報導播出 〈轉引自黃新生,1994〉 。詹怡宜認為,電視新聞用鏡頭說一個今天發生的故事, 可以說得索然無味,也可以令人拍案叫絕,用心與否是重點〈節錄自熊移山,. 11.

(22) 2005〉 。所以電視新聞工作者都必須養成視覺思考的能力,並且在電視新聞的採、 編、製、播的任何一個環節中,把它內化成為的一種習慣。 不過樓榕嬌〈1982〉認為電視新聞雖然是「有聲有色的動態新聞」傳播方式, 其「現場」和「實況」兩個條件都優於廣播和報紙,但受到篇幅的限制,電視新 聞很多地方不得不點到為止,報導的深入程度難與報紙比擬。為了彌補電視新聞 難以深入報導的缺憾,學者張麗則建議,電視新聞不能停留在傳統媒介對發生的 事件作單一層面的平面化報導,應充分利用聲音畫面的手段,傳播新聞信息,並 隨同信息攜帶著一份情感和個性,使信息從形式到內容更加生動、飽滿、真切、 有立體感,增強新聞的信息量、感染力及表達力度。電視新聞的目的是要有效增 大新聞的附加價值,豐富新聞的信息量,讓原本平淡無奇的信息引起人們的關注 與共鳴,使新聞重要起來〈張麗等編,2002〉。 二、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根據《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資料調查》〈2006〉顯示,民眾最常收看的電視新 聞來源,七家電視新聞台加起來共 49%;而無線四台的新聞,僅佔了 34.4%。顯 示台灣地區民眾對於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的新聞需求及依賴都比無線三台 高。正式說來,電視的發明至今還不到一百年的歷史,不過台灣僅兩千三百萬人 口,卻有七家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其密度已成世界之冠。要了解台灣當前的 電視新聞台生態,就必須從電視科技的沿革開始說起。. sit. y. Nat. n. al. er. io. 簡述電視發展史,要追朔到 1817 年瑞典人 Berzelins 首次發現一種新的化學 元素「晒」 。到了 1873 年英國科學家 May 證實, 「晒」可以把光的能力變成電的 能力。而前人的研究一直累積到了 1926 年,英國科學家 Baird 終於發明「電視」 , 英國廣播公司遂即與他簽訂合約,開時實驗播送。1936 年 11 月 2 日,是世界電 視史上的創始紀念日。這一天英國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規電視台。後來又經過 許多科學家的研究、改良、補充,美國於 1941 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試播了 第一個彩色節目〈中視,1981〉 。而我國電視事業創始於民國五十一年〈1962 年〉 二月,教育電視實驗電台的開播,當時每天播出二小時教學節目。同年的十月, 台灣電視公司的開播,正式揭開台灣的電視傳播史。. Ch. engchi. i n U. v. 台視開播時,新聞單位是隸屬於節目部,新聞播出方式,每天僅有晚間八點 鐘一次,每次十五分鐘,播報形式是由記者一人與女性播報員一人,輪流播報, 完全是讀稿式,而新聞影片也僅是以黑白默片配以文字。新聞內容方面,影片所 占分量不多,約三至五則國內本土新聞。直到了 1966 年,新聞部成立之後,新 聞的播出時段才延長為中午及晚間各半小時,而新聞的播出是由新聞部經理或同 階主管進行核稿,全盤決定播出的內容及編排順序。1971 年開始,台視所有的. 12.

(23) 新聞報導均由黑白改為彩色播出,使原本以聲光具備的電視新聞,畫面更生動〈台 視二十年,1982〉。 為了順應民眾對新聞的需求,1980 年美國成立了第一家新聞專業電視台, 地點在亞特蘭大,名為「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 簡稱 CNN〉, 作全天廿四小時的新聞傳播服務,提供新聞及各種資料,包括廣泛的商業和體育 報導。而台灣的第一家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則比 CNN 晚了十五年成立。1995 年 TVBS-N 開播,號稱「全年無休、全天候、零國界、零時差,每個整點播報 新聞的專業新聞台」 ,採用 SNG、微波、衛星、光纖等科技傳送訊息,第一時間 為觀眾提供新聞資訊,TVBS-N 的成立為台灣的新聞電視史投下一枚震撼彈,但 這已經是台灣首家電視公司─台視,成立後的三十三年了。 此後,有線電視新聞專業頻道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不過經過了十幾年 的光景,有些電視台不敵市場競爭或經營者自身的各項因素已關門大吉,有些易 主再起,也有些改變經營型態,改為搶食綜合頻道的市場。時至今日,台灣目前 共有七家有線電視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包括 TVBS 新聞台、三立新聞台、中天 新聞台、東森新聞台、民視新聞台、年代新聞台、以及非凡新聞台。由於媒體的 開放,使得新聞媒體的競爭擺脫過去黨、政、軍把持的桎梏,開始回歸市場面, 以商業化的媒體經營,帶動電視媒體產業競爭走向白熱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以目前台灣來說,各家所謂的「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事實上真正的新 聞放送時間只有十九個小時,即從清晨六點鐘至隔日凌晨的一點鐘。至於凌晨一 點至清晨六點,這當中的五個整點,都是以「重播」夜間各整點時段的新聞為主。 不過若是有重大新聞發生,各家電視新聞台會視狀況取消重播,改以現場播出, 並即時傳送最新的新聞發展,此舉業界術語稱為「延棚」 。 「延棚」通常不確定會 延多久,一般來說會視新聞事件的發展決定何時「收棚」。例如某些重大司法案 件,審判程序徹夜進行,為了帶給觀眾第一手的審判結論,則新聞台會先以跑馬 燈的形式預告觀眾,當日新聞將會延播,一直到審判結果出來為止。例如陳水扁 羈押庭就曾經到了凌晨兩點多才宣布裁定。但若是遇到重大天災,如九二一地 震、八八水災等,新聞單位研判災情將會陸續傳出,或者各地有救災需求,須要 透過電視媒體傳達,此時將會以「通棚」,即二十四小時不收播處理。. Ch. engchi. i n U. v. 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既是號稱全天候的播送新聞,但新聞的供應量卻侑 限於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無法滿足二十四小時全是播放「新聞」 〈不重複〉 的需求,所以發展出所謂「整點新聞」的概念,意即以一個小時為單位,將新聞 重製、包裝,或增加新聞訊息內容,透過不同的編排手法,在下一個整點時呈現 給觀眾,因此也有「滾動式新聞」之稱。. 13.

(24) Green 在《電視新聞》一書中提到, 「時間」對電視新聞的重要性,遠超過 「篇幅」對報紙新聞,因為電視擁有的時間遠不如報紙所擁有的篇幅〈轉引自張 勤,1983〉 。但在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的概念中, 「時間」的限制似乎來得比「篇 幅」寬鬆,因為電視台可以二十四小時只報導一個新聞事件,但報紙並不太可能 在一天之內出一本「報紙書」。像是九二一地震,各家新聞頻道可以三天三夜不 收棚報導災情,在採訪人力許可的情況下,其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新聞資訊量,相 較於報紙一天所能增加篇幅的乘載資訊,應是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在新聞操作允 許的範圍內,電視新聞頻道可以無限制的全程轉播某新聞人物的記者會,但報紙 新聞則較少以全程、全文刊登的方式呈現。 上述提到「新聞操作允許的範圍內」,電視新聞台是如何進行新聞操作?下 一節將從電視新聞產製流程的角度,探討新聞室內的採、製、編、播如何互動, 進而討論編輯人員如何進行守門行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5) 第三節. 新聞室內的產製作業. 不同媒介,對於訊息生產製作的過程有著不一樣的差異性;不同媒體平台, 依其內容資料型態、內容產製模式及屬性的差異,在新聞的編採流程上,也有各 自獨特的作業型態〈陳炳宏,1988〉。電視新聞對畫面的需求比其他新聞媒介都 要來得強烈,另外受限於人力、物力、及時間因素,使得電視新聞的作業型態與 其他媒介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出現之後,新聞台的作業 模式較以往無線三台的新聞時段更為複雜,強調溝通與互動,也使得其發展出來 自有的產製流程文化。 過去無線三台〈台視、中視、華視〉新聞部的的結構,是以編制為重心,原 是模仿報社組織而來〈黃新生,1994〉。由於採訪組的各組組長之組織地位,皆 高於製作人,因此無線三台內的新聞運作模式均是以採領編的狀況。而盱衡當今 台灣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的新聞編採運作模式,大部分都是編採合一,強化組 織內採訪中心主管與編輯台製作人的決策角色,兩方在編採會議上,會互相討 論、協商、制衡、激撞出雙方均認為有新聞價值,並且確定新聞內容符合播出尺 度,再交由記者執行採訪、編輯進行製作編排,進而最後播出呈現。.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一、電視新聞台產製流程. y. Nat. sit. n. al. er. io. 以報紙新聞而言,觀看各報「新聞處理」的情形,可以發現不同新聞版的編 及作業流程,不盡相同。通常重要新聞由總編輯決定取捨,有些報紙在開過編前 會議後,對各版的頭條新聞大致已有腹案,接著,總分稿將來自四面八方的新聞 稿,依性質之不同,分給各版核稿人,再發到各編輯手中〈蔡佩蓉,1995〉。而 以當前二十四小時新聞台的新聞處理狀況來說,不同的時段處理新聞的流程也不 一樣。. Ch. engchi. i n U. v. 雖然是二十四小時新聞台,但記者仍有「截稿」的壓力,最主要是集中在午 間新聞及晚間新聞時段,而這兩個時段也可稱為新聞台播出的「黃金時段」。以 目前各台的新聞時段規劃來看,午間新聞通常是指中午十二點至下午兩點,即 12:00、13:00 兩個整點;晚間新聞則是晚間六點至晚間八點,也就是 18:00、19:00 兩個整點。正常時候,電視新聞部最忙碌的時刻是中午十一點到十二點三十分, 晚間是五點至七點三十分左右。至於其他整點時段,則是以重複播出各「黃金時 段」所播出的新聞內容為主,為了避免重複性過高,部分新聞會被重製、或改變 型態播出;另外再佐以每個時間點隨時會發生的新聞事件,以插播乾稿、電話連 線、或 SNG 連線的形式呈現;也會播出已先錄製好的專題報導或特別節目。. 15.

(26) 圖 2-1 電視新聞產製流程圖 各種消息來源/自行挖掘. 記 者 (選擇是否回報長官) ﹝供稿﹞ 採訪中心各主管 (篩選記者欲採訪的新聞) ﹝報稿﹞ 編採會議. 政 治 大 ﹝對稿﹞. 編輯人員(製作人.主編.編輯). ‧. 採訪中心各主管. (確認新聞細節). y. (回報新聞發展). sit. Nat. (指派採訪任務). 學. ‧ 國. 立. ( 1.決定新聞採用與否 2.確定新聞規模 3.討論新聞角度及切面 4.編輯人員建議其他新聞). io. n. al. 採訪新聞. 播報鏡面設計. er. 記者. Ch. (將記者稿件 傳送至編輯台審核) ﹝丟稿﹞. engchi. i n U. v. 編排 rundown. (主管核稿) 撰稿. 稿件審核. 過音、剪輯. 新聞播出. 更新鏡面資訊. (編輯進副控室監播). 16.

(27) 為了瞭解電視新聞台的產製過程,本研究試圖先分析「黃金時段」的作業模 式,將採訪部門及編輯部門雙方的互動納入新聞產製流程的模式中,進而探討新 聞最後的播出,究竟在新聞室內經過哪些關卡、篩選、及操作〈如圖 2-1 所示〉。 從電視新聞產製流程圖〈圖 2-1〉中可以看出,記者將各種消息來源或自行挖 掘的新聞回報給採訪中心各主管,此舉稱為「供稿」。採訪中心各主管將會審奪 欲進行處理新聞,並將最後決定採訪的新聞在編採會議時提出,稱為「報稿」。 「編採會議」是電視產製流程中,最具關鍵角色的過程。新聞室每天約進行 兩次編採會議,上午八點半〈討論午間新聞內容〉及下午一點鐘〈討論晚間新聞 內容〉,為時約一個小時至一個半小時。參加編採會議的人員包括:新聞部門高 階主管、各採訪中心各組主管、晚間新聞的編輯人員〈製作人、主編、編輯〉、 攝影中心主管等,有些新聞台的編採會議,其後製中心主管及晚間新聞導播也會 與會了解當天新聞內容及製作方向。編採會議的程序是先由編採中心各主管將當 天欲採訪的新聞進行「報稿」 〈通常是以當天有最重大新聞事件的該組先報稿〉, 報稿內容除了告知有哪些新聞之外,還要詳細描述每則新聞的內容元素,例如可 能會有什麼畫面、受訪者是誰、會搭配什麼樣的後製效果。通常採訪中心各主管 報稿有點像是在「推銷」新聞,他們會將其欲報導的新聞重要化、精彩化,以希 冀能夠得到編輯台的青睞,進而將該新聞排入重要時段及重要位置。而編輯部門 會針對報稿內容決定是否採用某則新聞,如果覺得某則新聞沒有報導的價值,經 過新聞部門主持會議的高階主管同意後,該則新聞就會直接先在編採會議上胎死 腹中,記者也將不會進行該則新聞的採訪。編採會議還會就某個新聞事件的新聞 製作規模進行討論〈即決定新聞則數〉 ,編輯部門會建議新聞報導的角度及切面, 還有提供新聞製作的設計意見等。若主持會議的高階主管及編輯部門對於某採訪 組所報的稿子不滿意,他們就會參考其他媒體所報導的新聞,建議各採訪中心也 去報導該則新聞,此為電視新聞媒體「跟報紙」的因素之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採訪中心各主管一起參與編採會議的原因,也包括了解各組當天新聞發展、 方便協調人力、互相協助採訪等等。例如地方組回報某地發現有口蹄疫疫情,而 此時一同參與編採會議的政治組主管剛好知道,衛生署長及農委會主委將會出現 在立法院,此時生活中心主管就會請政治組主管委託記者幫忙問官方的反應,而 新聞採訪回來後再將此回應併入生活中心所發的稿子內,讓新聞內容更為周延。 編採會議當中還會進行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為每一則新聞訂定大家都有 共識的名稱〈SLUG〉(註一),各家電視台的 SLUG 字數設定不一,有的四個字、 有的五、六個字。「SLUG」是編輯室內對該則新聞的代號,有了 SLUG 可以讓 所有人員清楚、簡單明瞭地指稱某則新聞,在新聞作業追求速度及效率的環境 中,讓彼此的溝通更為方便。. 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版面編排方面:Adobe InDesign 影像編輯方面:Adobe PhotoShop 向量軟體:Adobe Illustrator. 其他軟體:Adobe

選手須熟悉 Mac 與 PC 二種作業平台。 (國際賽指定機種 為 Apple Macintosh)並須熟悉運用以下軟體:. 版面編排方面:Adobe InDesign

序號 職類名稱及代號 技能範圍 版面編排方面:Adobe InDesign 影像編輯方面:Adobe PhotoShop 向量軟體:Adobe Illustrator. 其他軟體:Adobe

選手須熟悉 Mac 與 PC 二種作業平台。 (國際賽 指定機種為 Apple Macintosh)並須熟悉運用 以下軟體:. 版面編排方面:Adobe InDesign

影片: 20210601 公視手語新聞 - YouTube.

• 點選 Method Editor 來進行方法程式編輯(同樣,也可 在開啟後的視窗中,點選 Form Editor 來切回原視窗). Form

以下 Java 程式執行完後,輸出結果為何?(A)無法編譯,因為 Rectangle 類別不能同時 extends 一個類別且 implemets 一個介面(B)無法編譯,因為 Shapes 類別沒有

檢視 檢視「 「 「 「輸出 輸出 輸出 輸出」 」 」 」視窗表示 視窗表示 視窗表示 視窗表示 程式碼沒有任何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