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育率3(total fertility rate)與年齡別生育率(age specific fertility rate)。這兩種 指標都是時期性的測量,反映的都是在一特定觀察期間內,一個複和式假設年輪 人口(synthetic cohort)的生育水準。由於依照個人生命歷程,長時間建立的生 育調查資料有可及性的問題,加上有政策導向的研究需求,因此傳統上,總生育 率和年齡別生育率的價值和重要性,遠高於徒具社會學意義的年輪性生育率測量

(Ni Bhrolchain, 1992; 2001; Rallu, 1994)。

不過,近十餘年以來,尤其是在像臺灣這樣低於替代水準的社會裡,圍繞著 所謂生育步調(fertility tempo)與生育數量(fertility quantum)效應的論證,重 新引發了人口學對於人口年輪之生育行為的研究興趣。從年輪(cohort)角度探 討生育行為,在劇烈變遷的社會裡,的確尤具意義,特別是臺灣晚近年輪之間的 生育歷程,呈現了極大變異的趨勢,即使是相鄰出生年次的人口群體之間,也可 能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生育行為。

舉例來說,吾人假設平均代間長度(average length of a generation)為 28 年。

因此,透過(圖 1-2)比較臺灣地區時期與年輪總生育率差異可以看到,在 19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

率研究的領域,開拓更多的可能。因此,若欲綜觀整個 20 世紀臺灣生育率的變 遷模式,則須從可及的資料中,歸納、推衍出合理的統計數據。

現階段而言,內政部統計處所公佈的戶籍統計中,「生命統計」(vital statistics)4 的部分提供了瞭解生育率的最基礎資料,行政院主計處所提供的「人力資源附帶 調查─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以及「1980 年人口普查」則提供了另外兩種建立 台灣婦女生育資料的管道。前述三種資料本身的特性不同,會使呈現的生育率有 不同的準確性。以「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而言,在抽樣的過程,無法排除因為 死亡或是移民而無法被納入調查的婦女。因此,利用這樣的資料所計算出的生育 率水準,便可能會有偏誤存在(Guillaume Wunsch,2006)。內政部的「戶籍統 計」雖然不會有抽樣所導致的偏誤,但卻可能面臨資訊不足的困境。例如在建立 年輪別生育率時,戶籍統計易受限於較早年次出生之婦女,年輕時的生育率資訊 不足,而較晚年次出生之婦女則是尚未完成育齡階段。至於「1980 年人口普查」,

縱使可以延伸計算出涵蓋最多年次的年輪別生育率,但是僅限於 19 世紀至 20 世紀中期的生育率,無法得知 1965 年次之後的年輪別生育率。(表 1-1)綜合整 理了前述三種資料所建立的生育率,可以知道三種資料來源,分別涵蓋哪些出生 年次的「年輪別」生育率。

本研究希冀能藉由交互比較,瞭解三種資料來源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是否 具有一致性,以期能截長補短,合併建立出涵蓋更大範圍的年輪別生育率。若能 建立 20 世紀臺灣年輪別生育率的發展軌跡,緊接著就要釐清年輪別生育率與時 期性生育率之間的關係。根據年輪別生育率,建構合理的時期性生育率,並企圖 進一步分解出不同出生年次婦女,在不同的時期,會對整體生育率的貢獻有什麼 樣的程度差異。如此一來,將有機會可以剖析臺灣生育史上「龍年效應」、「虎年

4 生命統計資料與登記統計(Registration statistics)同義,均指將生命事件之記錄,經由有系統 之彙集整理編制以數字方式表示之。而所謂生命事件(vital events)乃指個人進入及離開生命之 事件、以及其民事身分之變更等事件而言,包括:出生、死亡、結婚、離婚、收養等。

1910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Cohort TFR

Period TFR TFR

1938 1943 1948 1953 1958 1963 1968 1973 1978 1983 1988 1993 1998 2003 2008

Cohort Period

Freedman, M.C. Chang, T. H. Sun, & M. Weinstein,1994),僅歷經 30 寒暑就達成 法國費時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轉型,轉型速度之快,堪稱臺灣的人口奇蹟。英國著 名人口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早在 18 世紀末所論著的《人口 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一書中就有提到,如果人口在沒有 任何限制的情況之下,將會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而世界上糧食的供給則僅能以 reproduction rate)和毛繁殖率(gross reproduction rate)的差異6,同時人口遷徙 的變化也不劇烈。因此,影響臺灣人口改變的關鍵便落在生育率之上(R. Freedman,

5 所謂的淨繁殖率,指的是在特定時期,在一定的年齡別生育率,以及死亡率的條件,每千名實 際存活的婦女,終其一生將會生育幾名活產女嬰。

6 淨繁殖率就是毛繁殖率針對死亡率做調整後的統計結果,因此當死亡率在很低的狀況下,淨繁 殖率和毛繁殖率的數值就會非常接近,幾乎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