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十世紀的臺灣生育率變遷─時期與年輪生育率之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二十世紀的臺灣生育率變遷─時期與年輪生育率之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信木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二十世紀的臺灣生育率變遷. ‧. ─時期與年輪生育率之關係. y. Nat. n. al. er. io. sit. Period and Cohort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Taiwan, 1905-2008.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黃博群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

(2) 致 謝 一本碩士論文的誕生,往往是血與淚的交織、毅力與怠惰的交戰。看著這本 嘔心瀝血完成的作品,除了為自己的碩士生涯終告一段落而感到寬慰,不捨之情 也油然而生。漫步在景美溪畔,望著七年來再熟悉不過的政大校園,大學與碩士 班時期的點點回憶湧上心頭。好山好水的政大,陪伴我渡過了人生最精華的階段, 中間我曾短暫離開投筆從戎,而緣分則讓我再度回到指南山麓的校園重拾書本。 能夠順利在 2009 年 5 月完成論文計畫書口試,並在 2010 年 1 月完成論文, 首先最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陳信木博士,不論在學業上、生活上,甚或是生. 政 治 大. 涯規劃上,信木老師都不吝給予我建議與指引。人生知音難覓,但能夠遇到瞭解. 立. 學生且願意耐心引導、啟發學生的老師更屬難得。對信木老師的感激之情,無法. ‧ 國. 學. 用言語和文字去描述,只願此份師生情誼能夠長存,更期許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將 這種誨人不倦的師道風骨傳承下去,以不枉信木老師的苦心栽培。. ‧. y. Nat.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也非常謝謝佳瑩老師的指導,佳瑩老師在系主任事務. er. io. sit. 繁忙的情況下,依然願意撥空與我暢談論文的架構與書寫。佳瑩老師的細心審查 與耐心說明,讓我不僅感念在心,也著實得到了諸多收穫與幫助。除兩位老師外,. al. n. v i n Ch 中研院社會所的楊文山老師也給我很多幫助,不僅時常提供我相關領域的最新資 engchi U 訊,更會給我最貼切適合的建議,讓我不至在論文寫作的路上驚慌失措,真的非 常感謝楊老師的指導。 在這一年半的碩士班生涯,要感謝雅琪學姊、亦偉學長、力中學長,謝謝你 們這麼照顧我,也給我很多論文寫作上的實質協助。同時還要謝謝同學兼同事的 瑋葶、欣吟,我不會忘記多少次在夜深人靜、淒風慘雨的夜裡,我們一起完成無 數不可能的任務、一起埋頭撰寫論文,然後披星戴月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還有 也要感謝學妹巧旻以及同學宛君總是即時伸出援手,無怨無悔地幫我們分擔那些 前仆後繼、排山倒樹而來的工作。 壹.

(3) 97 級社會系碩班的同學們,上嘉、國豪、立恆、淑鳳、昱如、齡媖、雷娜、 人傑、鎧璋、亮言、晟瑋、紹良。有你們在的碩士班生活,填充了我日復一日枯 燥乏味的讀書生活,我想我一定會懷念那些與你們一起渡過的時光!還要特別感 謝大學時代的好友兼室友─仕斌,以及政大中友會的人瑋、郅昇、軒鋌、健翔、 茜茹、侑町、志軒、逸潔,不論在大學時期還是畢業後,能夠常常相聚在一塊回 味往事並展望未來,為我的求學生活增添了不少繼續前進的動力。 當然這一切還是要感謝我最辛苦的父母,如果沒有爸媽的養育和栽培,我不 可能會有今日的成就,也謝謝爸媽賜給了我最棒的哥哥和弟弟,哥哥的勉勵我一. 政 治 大 量,我真的很幸福。謝謝我的家人,你們一直是我努力不懈的原動力。最後,除 立 直謹記在心,弟弟的貼心也總是讓我備感溫馨,能得到父母的愛與手足的支持力. ‧ 國. 學. 了感謝老師、家人、朋友之外,真的很感謝一直以來陪伴我的佩瑜。在我失意、 迷網、灰心之際,妳總是責無旁貸地擔任我的心靈捕手,給我很棒的安慰和建議,. ‧. 讓我可以重新振作,而妳的貼心與獨立,更讓我的求學生活沒有後顧之憂。如今,. n. al. er. io. sit. y. Nat. 我能夠順利完成碩士論文,這份榮耀,希望能夠與妳一同分享。. Ch. engchi. i n U. v. 黃博群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貳.

(4) 摘 要 臺灣在二十世紀中完成了人口轉型,特別是生育轉型的幅度與速度最為劇烈。 也正因為生育轉型過於成功,臺灣此刻正面臨超低生育率導致的人口衰滅危機。 近年來,人口學界針對生育率變遷,熱中於探討生育率的步調(tempo)與數量 (quantum)效應,藉此瞭解時期生育率變遷的趨勢。 生育步調與數量的分析,本質上仍是時期性測量,未能真正瞭解年輪生育率 的變遷,以致對於時期生育率趨勢的分析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這個現象,對於臺. 政 治 大 生育的人口統計,卻只有存在於二十世紀下半葉,亦即,二十世紀前半葉的完整 立 灣生育率研究特別必須加以處理。然而,臺灣雖然是人口資料的「寶庫」,有關. 生育統計已經無法獲取。本研究試圖結合人口普查、戶籍統計,以及抽樣調查資. ‧ 國. 學. 料,運用參數式模型(parametric mode)和人口轉換(demographic translation). ‧. 等人口分析方法,嘗試重建二十世紀完整的時期與年輪生育率,藉此,分析年輪. n. al. er. io. sit. y. Nat. 生育率與時期生育率之間的變遷關係,最終瞭解未來生育率發展的可能後果。.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詞:生育步調、生育數量、時期生育率、年輪生育率、參數式模型、 人口轉換. I.

(5) Abstract Demographic Transition has been completed during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in Taiwan, and the extent and speed of transition are spectacularly rapid. Due to the over succeed of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lowest- low fertility pattern has stricken Taiwan society and probably led to a horrible extinction. Recently, in order to project the pattern of fertility rate, demographers endeavored to figure out how tempo and quantum effects contribute to fertility rate. Unfortunately, analysis of tempo and quantum effects is essentially periodic measurement. It leads no way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 of cohort fertility in Taiwan. However, although Taiwan’s demographic statistics is well known as the world’s treasure trove, the fertility statistics are available for only 50 years. It means that we. 政 治 大 are not capable of having the first half 20 century’s fertility rate in Taiwan. 立 th. ‧ 國. 學. We use demographic analytic methods such as parametric mode and demographic translation to analyze combined data which is constituted of census data, vital. ‧. statistics, and survey data.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build the 20th century’s fertility rate in Taiwan. Once we have the intact fertility rate in 20 th century, we could. n. al. er. io. sit. y. Nat. realize the pattern of period and cohort fertility transition. Furthermore, we will have a better chance to project Taiwan’s fertility rate in the future..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tempo effects, quantum effects, period fertility, cohort fertility, parametric mode, demographic translation. II.

(6) 目 次 致. 謝.......................................................................................................................... 壹. 摘. 要.............................................................................................................................I. 目. 次............................................................................................................................. i. 表. 次............................................................................................................................ ii. 圖. 次...........................................................................................................................iii.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貳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政 治 大 臺灣的生育率變遷............................................................................ 9 立 探討年輪別生育率的重要性.......................................................... 14.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生育率測量........................................................ 6. 學. 第參章. 前言.................................................................................................... 1 研究目的............................................................................................ 3. ‧ 國. 第壹章. 研究設計.............................................................................................. 16 資料來源.......................................................................................... 16. ‧. 第一節、. 一、內政部戶籍統計 ............................................................................................. 16. y. Nat. 二、人力資源調查─婦女婚育與就業附帶調查 ..................................................... 19. er. al 研究結果.............................................................................................. 26 iv n. 第肆章. 研究設計.......................................................................................... 23. io. 第二節、. sit. 三、1980 年人口普查 ............................................................................................ 21. 第一節、. n U engchi 分析方法.......................................................................................... 26. 第二節、. 分析結果.......................................................................................... 31. 第伍章. Ch. 結論與建議 ......................................................................................... 39.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 39 研究限制與展望.............................................................................. 42. 一、研究限制 ........................................................................................................ 42 二、分析方法的限制 ............................................................................................. 43 三、未來展望 ........................................................................................................ 43. 第陸章. 參考書目.............................................................................................. 46. 中文部分:.......................................................................................................... 46 英文部分:.......................................................................................................... 47 i.

(7) 表 次 表 1-1:年輪別生育率資料來源與資料可及性 .......................................................................................... 5 表 2-1:民國 40 年至民國 96 年臺灣人口粗死亡率、粗出生率統計 .................................................. 7 表 3-1:1983-2006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資料檔描述統計 .................................................................... 20 表 3-2:戶籍統計、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和 1980 普查迴歸配似與自然對數迴歸配似檢定 ...... 23 表 4-1:Chandola 與 Ortega 參數式模型參數之描述統計 ..................................................................... 3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8) 圖 次 圖 1-1:1947-2008 臺灣地區總生育率與出生數變遷 ...................................................... 2 圖 1-2:1938-2008 臺灣地區年輪與時期總生育率變遷比較 ........................................... 5 圖 2-1:1998-2009 臺灣地區非婚生子女數比例變化 ...................................................... 9 圖 2-2:1895-1975 出生年輪女性初婚年齡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1 圖 2-3:1945-2007 時期性總生育率、女性平均生育年齡與標準差 .............................. 11 圖 3-1:1947-2008 年齡別生育率依年度分................................................................... 18 圖 3-2:1947-2008 年齡別生育率依年度分................................................................... 18 圖 3-3:1932-1957 年輪別生育率比較─戶籍統計和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 24 圖 3-4:1920-1930 年輪別生育率比較─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和 1980 年普查.............. 24 圖 4-1:1910-1985 年輪別生育率依年度分................................................................... 30 圖 4-2:1947-1976 臺灣年齡別生育率與 Chandola 參數式模型估計值 ........................ 32. 政 治 大 圖 4-4:1947-1976 臺灣年齡別生育率與 Ortega 參數式模型估計值............................. 33 立 圖 4-5:1977-2008 臺灣年齡別生育率與 Ortega 參數式模型估計值............................. 33 圖 4-3:1977-2008 臺灣年齡別生育率與 Chandola 參數式模型估計值 ........................ 32. ‧ 國. 學. 圖 4-6:1947-2008 Chandola 參數式模型估計臺灣生育率之參數變化 .......................... 35 圖 4-7:1947-2008 Ortega 參數式模型估計臺灣生育率之參數變化 .............................. 35. ‧. 圖 4-8:1947-2008 Chandola 參數式模型估計臺灣生育率參數 a 之變化....................... 37 圖 4-9:1947-2008 Ortega 參數式模型估計臺灣生育率參數 a 之變化........................... 37. y. Nat. 圖 5-1:1947-2007 臺灣女性平均生育年齡與參數 c1、c2 趨勢變化─Chandola 模型 ... 41. sit. 圖 5-2:1947-2007 臺灣女性平均生育年齡與參數 c1、c2 趨勢變化─Ortega 模型....... 41. al. er. io. 圖 5-3:1947-2008 歷年年齡別生育率依年齡分............................................................ 45. n. 圖 5-4:1932-1958 年齡別生育率佔年輪總生育率百分比依年輪分 .............................. 45. Ch. engchi. iii. i n U. v.

(9)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至聖先師孔子在《論語》〈先進篇〉當中曾說道:「未知生,焉知死」 ,人若 不能先瞭解生命的意義,更遑論要去窺探死亡的奧秘了;已故總統蔣介石先生, 也曾在提倡新生活運動的期間說過: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這些 古聖先賢的智慧箴言,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字句中的意涵實則與我們的生活 息息相關。. 政 治 大 齡婦女的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下降至 1.1 以下的超低生育率水準。然而 立. 如圖 1-1 所示,臺灣在 2008 年新生兒的出生數首度跌破了二十萬大關,育. 臺灣生育率下降的趨勢並未停歇,根據內政部所公佈的最新通報指出1 ,2009 年. ‧ 國. 學. 1 至 9 月的出生嬰兒數,較 2008 年同期減少了 3.4%,因此預估 2009 年新生兒出. ‧. 生數將會低於 19 萬 2 千人,屆時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將會較 1.1 更低。回想臺. sit. y. Nat. 灣的總生育率從 1950 年代高於 6.0 的水準,開始步入人口轉型 2 ,中間經過了家. io. er. 庭計畫的大力鼓吹,一路下降至 1984 年總生育率 2.1 的替代水準。1984 年以降, 臺灣地區的總生育率更不斷朝超低生育率的方向走去。不僅生育率不斷下降,從. al. n. v i n 嬰兒出生的實際人數來看,和C 1976 年龍年效應之下,嬰兒出生數 42 萬餘人的歷 hengchi U 史高峰相比,2008 年嬰兒出生數僅 19 萬 7 千餘人,不到其二分之一。. 個人的生育行為不僅影響了其家庭的生命歷程,將眾多個人的生育決策置入 社會脈絡來看,集體的生育行為趨勢,會徹底影響整體社會的人口結構變遷。現 今臺灣社會多數育齡婦女的生育行為,顯然不再符合「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 生命哲理,看似應屬個人生涯選擇的生育行為,正以一種默契似的集體趨勢,在 整個臺灣社會蔓延開來,導致近年來生育率持續不斷地下降。然而,現今生育率. 1. 內政部統計處,〈九十八年第四十三週內政統計通報(98 年 1 至 9 月嬰兒出生狀況統計)〉 。 人口轉型,是指人口變遷由高生育率與高死亡率,進入死亡率下降的階段,造成人口快速膨脹, 再隨時間的流逝,出生率隨之下降,人口成長漸趨緩慢,轉變為低生育率與低死亡率的過程。. 2. 1.

(10) 低於替代水準的結果,將會反應在即將面臨的人口衰退問題。這意味著臺灣未來 的人口組成結構,將不斷因為年輕人口比例的減少,加速人口老化的形成。人口 老化的社會所帶來的社會衝擊,諸如青壯人口扶養負擔加重、老人醫療照護的需 求激增等,將致使未來的臺灣社會,必須共同承擔此變遷所帶來的經濟、撫養以 及醫療照護的負擔。 已進入超低生育率的臺灣社會,生育率的議題猶如箭在弦上,是當前社會必 須審慎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究竟臺灣未來的人口組成會是什麼樣貌?「鑑古知 今」一直是人類預估未來情勢的基礎原理,因此本研究希冀能先瞭解近年來臺灣. 政 治 大 清時期性總生育率(period立 total fertility)和年齡別總生育率(cohort total fertility). 社會的生育行為改變,重建臺灣 20 世紀至今的生育率變遷趨勢,接著期許能釐. ‧ 國. 學. 之關係,建立參數模型,用以重構臺灣生育率的真實景況,藉以作為推衍未來人 口結構的根基。. ‧ Births. Nat. TFR. sit. io. al. n. 6000. 5000. 400000. er. 7000. y. 424250. Ch. engchi. v i n UBirths. 350000. 300000 4000. 250000 3000. TFR. 2155. 200000. 2000. 197659. 150000. 1000. 1100. 0. 100000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圖 1-1:1947-2008 臺灣地區總生育率與出生數變遷. 2. 2005.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般而言,欲瞭解一個社會的生育率情況,吾人最常使用的統計指標就是總 生育率3 (total fertility rate)與年齡別生育率(age specific fertility rate)。這兩種 指標都是時期性的測量,反映的都是在一特定觀察期間內,一個複和式假設年輪 人口(synthetic cohort)的生育水準。由於依照個人生命歷程,長時間建立的生 育調查資料有可及性的問題,加上有政策導向的研究需求,因此傳統上,總生育 率和年齡別生育率的價值和重要性,遠高於徒具社會學意義的年輪性生育率測量 (Ni Bhrolchain, 1992; 2001; Rallu, 1994)。 不過,近十餘年以來,尤其是在像臺灣這樣低於替代水準的社會裡,圍繞著. 政 治 大 新引發了人口學對於人口年輪之生育行為的研究興趣。從年輪(cohort)角度探 立. 所謂生育步調(fertility tempo)與生育數量(fertility quantum)效應的論證,重. ‧ 國. 學. 討生育行為,在劇烈變遷的社會裡,的確尤具意義,特別是臺灣晚近年輪之間的 生育歷程,呈現了極大變異的趨勢,即使是相鄰出生年次的人口群體之間,也可. ‧. 能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生育行為。. y. Nat. 舉例來說,吾人假設平均代間長度(average length of a generation)為 28 年。. io. sit. 因此,透過(圖 1-2)比較臺灣地區時期與年輪總生育率差異可以看到,在 1973. n. al. er. 年(時期)以前,年輪總生育率低於時期總生育率。這種生育步調扭曲效應,主. i n U. v. 要是 1920 年次開始,育齡女性逐漸將「養兒育女」的歲月壓縮集中,不再是貫. Ch. engchi. 穿育齡階段皆處於生養的狀態。從 1973 年開始,臺灣的年輪總生育率與時期總 生育率幾乎相等,並且一致性的發展變遷。自 1984 年開始,臺灣的時期總生育 率低於替代水準。不過,由於相應年輪的女性仍未完成育齡,而且可能存在所謂 生育步調延後的效應,因此還得密切注意後續的觀察。 年輪總生育率有仍未完成育齡的資料限制,時期總生育率則有 1947 年以前 相關統計資料不可及的問題。現階段適用的資料皆受到前述之限制,僅能分析一 特定時間內臺灣地區的生育率變化(劉一龍、王德睦,2004)。若能利用合理的 統計方法,重新建構臺灣百來以來的生育率數據,相信一定能為臺灣人口學生育 3. 總生育率,常以 TFR 簡稱。是指在某一個特定時期之年齡別生育率的情況下,每個女性終其一 生平均會生育的子女總數。 3.

(12) 率研究的領域,開拓更多的可能。因此,若欲綜觀整個 20 世紀臺灣生育率的變 遷模式,則須從可及的資料中,歸納、推衍出合理的統計數據。 4 現階段而言,內政部統計處所公佈的戶籍統計中, 「生命統計」 (vital statistics). 的部分提供了瞭解生育率的最基礎資料,行政院主計處所提供的「人力資源附帶 調查─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以及「1980 年人口普查」則提供了另外兩種建立 台灣婦女生育資料的管道。前述三種資料本身的特性不同,會使呈現的生育率有 不同的準確性。以「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而言,在抽樣的過程,無法排除因為 死亡或是移民而無法被納入調查的婦女。因此,利用這樣的資料所計算出的生育. 政 治 大 計」雖然不會有抽樣所導致的偏誤,但卻可能面臨資訊不足的困境。例如在建立 立 率水準,便可能會有偏誤存在(Guillaume Wunsch,2006)。內政部的「戶籍統. ‧ 國. 學. 年輪別生育率時,戶籍統計易受限於較早年次出生之婦女,年輕時的生育率資訊 不足,而較晚年次出生之婦女則是尚未完成育齡階段。至於「1980 年人口普查」,. ‧. 縱使可以延伸計算出涵蓋最多年次的年輪別生育率,但是僅限於 19 世紀至 20. sit. y. Nat. 世紀中期的生育率,無法得知 1965 年次之後的年輪別生育率。 (表 1-1)綜合整. al. n. 年次的「年輪別」生育率。. er. io. 理了前述三種資料所建立的生育率,可以知道三種資料來源,分別涵蓋哪些出生.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希冀能藉由交互比較,瞭解三種資料來源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是否 具有一致性,以期能截長補短,合併建立出涵蓋更大範圍的年輪別生育率。若能 建立 20 世紀臺灣年輪別生育率的發展軌跡,緊接著就要釐清年輪別生育率與時 期性生育率之間的關係。根據年輪別生育率,建構合理的時期性生育率,並企圖 進一步分解出不同出生年次婦女,在不同的時期,會對整體生育率的貢獻有什麼 樣的程度差異。如此一來,將有機會可以剖析臺灣生育史上「龍年效應」 、 「虎年. 4. 生命統計資料與登記統計(Registration statistics)同義,均指將生命事件之記錄,經由有系統 之彙集整理編制以數字方式表示之。而所謂生命事件(vital events)乃指個人進入及離開生命之 事件、以及其民事身分之變更等事件而言,包括:出生、死亡、結婚、離婚、收養等。 4.

(13) 效應」等生育峯期形成的原因,知悉不同出生年次的婦女,對生育不同的峯期分 別做出了何種程度的貢獻。. TFR 7. 6. Period TFR 5. Cohort TFR 4. 政 治 大. 3. 立. 2. ‧ 國 1925 1953.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1958. 1963. 1968. 1973. 1978. 1983. 1988. 1965. y. 1948. 1993. 1970. 1975. 1980. 1998. 2003. 2008. sit. 1920. 1943. Nat. 1915. ‧. 0. Cohort 1910 Period 1938. 學. 1. io. n. al. er. 圖 1-2:1938-2008 臺灣地區年輪與時期總生育率變遷比較. Ch. engchi. i n U. v. 表 1-1:年輪別生育率資料來源與資料可及性. 資料情況. 早年資料. 資料完整. 未完成生育資料. 不可及. 涵蓋. 不可及. 1897-1931 年次. 1932-1958 年次. 1959-1993 年次.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無. 1919-1957 年次. 1958-1992 年次. 1980 年人口普查. 無. 1871-1930 年次. 1931-1965 年次. 資料來源 內政部戶籍統計. 5.

(14) 第貳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生育率測量 臺灣地區的人口轉型,約莫是發生在 1956 年至 1983 年這段期間( R. Freedman, M.C. Chang, T. H. Sun, & M. Weinstein,1994),僅歷經 30 寒暑就達成 法國費時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轉型,轉型速度之快,堪稱臺灣的人口奇蹟。英國著 名人口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早在 18 世紀末所論著的《人口 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一書中就有提到,如果人口在沒有 任何限制的情況之下,將會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而世界上糧食的供給則僅能以 算術級數的模式增加。若依此情況發展,人類社會勢必會因為人口爆炸,而產生. 政 治 大. 糧食不足與匱乏的問題,並可能進一步引發大規模饑荒、戰爭、疾病等問題。臺. 立. 灣在二次大戰之後,一方面因戰後嬰兒潮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人口從中國. ‧ 國. 學. 大陸遷台,加上醫療衛生環境的提升,以及國民營養的改善,使得整體死亡率持 續的下降,促進了人口快速的成長(人口政策白皮書,2008)。. ‧. 基於早期人口學者如馬爾薩斯等人的醒世之言,以及政府對提高人口素質、. sit. y. Nat. 促進人口合理成長、均衡人口分佈的政策展望,我國在民國 57 年訂頒「臺灣地. io. er. 區家庭計畫實施辦法」 ,並在隔年訂定了「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 。前述人口政 策與綱領的制定,使政府開始挹注大量的人力與經費,從事大規模的家庭計畫推. n. al. Ch. i n U. v. 行工作,再透過精心規劃的計畫內容及基層工作人員的熱心參與,方能將臺灣的. engchi. 家庭計畫推向國際舞台,於 1987 年、1992 年和 1997 年,連續三次被評比為 95 個推行家庭計畫的開發中國家當中,執行績效的第一名(陳肇男、孫得雄、李棟 明,2003)。 表 2-1 可以看出,1950 年代開始,臺灣的粗死亡率的下降逐漸趨緩,到了 1980 年代,死亡率已經維持在一定的低點,低到已經不足以造成淨繁殖率 5(net reproduction rate)和毛繁殖率(gross reproduction rate)的差異 6 ,同時人口遷徙 的變化也不劇烈。因此,影響臺灣人口改變的關鍵便落在生育率之上(R. Freedman, 5. 所謂的淨繁殖率,指的是在特定時期,在一定的年齡別生育率,以及死亡率的條件,每千名實 際存活的婦女,終其一生將會生育幾名活產女嬰。 6 淨繁殖率就是毛繁殖率針對死亡率做調整後的統計結果,因此當死亡率在很低的狀況下,淨繁 殖率和毛繁殖率的數值就會非常接近,幾乎相等。 6.

(15) M.C. Chang, T. H. Sun, & M. Weinstein,1994)。在家庭計畫的推波助瀾之下,臺 灣在這半世紀以來的生育率改變,從 1950 年到總生育率高達 6.0 以上,速迅下 降至 1984 年 2.1 的人口替代水準。其後,生育率的下降更不見歇勢,持續降至 2008 年的 1.1 以下,步入了超低生育率的情境,顯見臺灣在這半世紀之內的生育 率變遷是相當劇烈的。究竟臺灣的生育率歷經了什麼樣的轉變機制,是本研究相 當好奇的部分,首要之際,必須從臺灣的生育率指標的意涵開始談起。 在人口學中最早出現的出生率指標就是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其計算 方式非常簡單,僅是以每年出生之活產嬰兒總數與人口總數的比例,用 1,000 人 為單位來表示,意即每千人之中有多少名活產嬰兒。臺灣的粗出生率,在 1906. 政 治 大. 至 1940 年間,一直都維持在高的狀態,平均而言皆在千分之 40 以上(陳正祥、 孫得雄、蔡曉畊,1997)。然而粗出生率不僅易受人口年齡結構組成的影響,也. 立. 無法瞭解不同年齡層婦女的生育差異。因此,利用總生育率(TFR)來模擬婦女. ‧ 國. 學. 在育齡期間可能生育的子女總數,遂成了較適宜用來描述生育的指標(劉一龍、 王德睦,2004)。. ‧. 民國 45 年 民國 50 年 民國 55 年. sit er. 粗出生率 a粗死亡率 v l 11.57 49.97n i C U 8.02h e n g c h i 44.84. n. 民國 40 年. io. 年別. y. Nat. 表 2-1:民國 40 年至民國 96 年臺灣人口粗死亡率、粗出生率統計. 單位:‰. 總生育率 7.04 6.51. 6.74 5.46. 38.32 32.47. 5.59 4.82. 民國 60 年 民國 65 年. 4.79 4.70. 25.67 25.92. 3.71 3.09. 民國 70 年. 4.84. 22.96. 2.46. 民國 75 年 民國 80 年. 4.90 5.18. 15.93 15.70. 1.68 1.72. 民國 85 年. 5.71. 15.18. 1.76. 民國 90 年 民國 95 年. 5.71 5.95. 11.65 8.96. 1.40 1.12. 民國 96 年. 6.20. 8.90. 1.10. 資料來源:內政部人口政策資料彙集 7.

(16) 事實上,總生育率(TFR)是將同一時期之內,所觀察到不同年齡婦女之生 育率加總之後的結果。若不同出生年次的婦女在生育步調 7(tempo)和生育數量 (quantum)上存有明顯的差異,那麼所建立的時期性總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就會有高估或是低估的可能。Ryder(1956;1959)也在文章中提 到,時期性總生育率會受到不同年輪婦女之生育數量,以及生育步調所影響。因 此 Ryder 嘗試利用簡單的基本轉換方程式,去修正時期性總生育率高估與低估實 際生育率的問題。很遺憾地,轉換之後的生育率依然不甚理想。 基於時期性總生育率可能會扭曲實際生育率的問題,有學者便提倡以完成生 育率(CFR,completed fertility rate)代表不同年輪之婦女的生育量,藉以更精確. 政 治 大. 地描述生育率的真實情況。然而,透過完成生育率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去瞭解生 育率之實況,雖然可以避免時期性總生育率會有的缺失,但是要獲得完成生育率. 立. 的資料卻會受到重重的限制。常見的像是較早年次出生的婦女,其年輕時的生育. ‧ 國. 學. 資料不可及;而晚近年次出生的婦女則尚未完成一生的育齡階段,因此還不能計 算出她們的完成生育率。. ‧. 不論是時期性總生育率或是年輪別總生育率,對於瞭解生育率的變遷都有其. Nat. sit. y. 參考價值,皆不宜偏廢。最適當的應用方式,就是設法拼湊出兩種生育率之間的. al. er. io. 關係,用以交互參照,建構出能更貼近實際生育率的描述方式。因此,在下一小. n. 節將同時利用時期性與年論性的資料,試圖勾勒出臺灣地區的生育變遷趨勢。. Ch. engchi. 7. i n U. v. 生育間隔(birth intervals)是估計生育步調的重要指標,由於婦女終其一生所能生育子女的時 間有限,意即婦女之育齡階段是有極限的。因此育齡婦女生育間隔的改變,不僅會顯示出生育步 調的效果,也會影響婦女最後實際生育的子女總數。 8.

(17) 第二節、 臺灣的生育率變遷 根據統計資料,臺灣歷年來的新生兒,絕大部分都是婚生。圖 2-1 呈現了近 10 餘年來,臺灣非婚生子女數佔總子女數比例的變化。即便在 2007 年最高峰時, 全體新生兒當中,非婚生嬰兒所佔百分比也僅有 4.39%。而 2009 年的最新統計 則顯示,十九萬餘名新生兒中,非婚生嬰兒所佔百分比更只有 3.91%。由此可見 在臺灣社會,婚姻和生育這兩大生命歷程的事件,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婚姻對生育的影響,又以初婚年齡對生育時間產生的影響最為重大,若 欲生育愈多的子女,則女性生兒育女的時間就必須愈長,或是需要縮短生育間隔, 集中生育的時間。因此,初婚時間愈晚的女性,所能生育的時間就會受到壓縮,. 治 政 大 女性的生育行為差異之前,必須要能先瞭解「初婚年齡」和「生育年齡」之間的 立 關係。先簡單闡述近年來臺灣女性「初婚年齡」的變遷情形,接著再談「生育年 可能會間接影響了可能的生育數量和生育步調。有鑑於此,在探討不同年輪之間. ‧ 國. 學. 齡」的改變,嘗試瞭解初婚年齡的結構性改變,對臺灣地區不同出生年輪女性的 生育時間,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效應。. ‧ sit. al. n. 4.00. 3.20. 3.50. 4.39. er. io. 4.50. y. Nat. 5.00. Ch. 3.00. n U engchi. 3.91. iv.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圖 2-1:1998-2009 臺灣地區非婚生子女數比例變化. 9. 2008. 2009.

(18) 從圖 2-2 可以知道,1895 年次出生的女性,平均初婚的年齡約為 19 歲,標 準差 2 歲,意即該年次的女性超過 95%是在 15 到 23 歲的階段完成初婚。相對於 較年輕世代的女性,臺灣早年出生的女性,整體而言相當集中在 25 歲以前完成 婚姻的終身大事。1895 年次以後出生的女性,平均初婚年齡開始不斷上升,同 時初婚年齡的標準差也呈現上升的趨勢。屆 1975 年次出生的女性要進入婚姻階 段時,平均初婚年齡已攀升至 29 歲左右,標準差也擴大到 7.5 歲。這樣的數據 暗示晚近世代的女性,普遍有晚婚的趨勢,且初婚年齡相對較早出生年次的女性 而言,較於分散,較早婚與更晚婚的比例都大有人在。 概略瞭解了臺灣婦女初婚年齡的變遷趨勢之後,圖 2-3 描述了臺灣 1945 至. 政 治 大. 2008 年「時期性」總生育率、婦女平均生育年齡,以及平均生育年齡的標準差。 吾人可以發現總生育率從 1950 年代開始,一路下降至 1984 年的替代水準後,仍. 立. 然繼續下降,尚未止歇。至於婦女的平均生育年齡,1945 年時,臺灣婦女平均. ‧ 國. 學. 生育年齡高於 29 歲。1950 年代平均生育年齡更微幅升至 30 歲且維持一段時間 幾乎沒有變動,直至 1950 末葉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此後,下降趨勢直到 1980. ‧. 年前後,平均生育年齡不到 26 歲才趨緩,並維持了 4-5 年鮮有變動的局勢。約. sit. y. Nat. 莫是在 1984 年,當臺灣總生育率降至 2.1 的替代水準同時,臺灣婦女的平均生. io. 均生育年齡 29.8 歲。. er. 育年齡開始不斷上升,從平均不到 26 歲,短短 20 年之間,就上升到 2008 年平. al. n. v i n Ch 瞭解了臺灣女性「初婚年齡」和「生育年齡」的變化情形,進一步可以捕捉 engchi U 不同出生年輪的臺灣女性,在生育數量與生育步調上是如何變遷的。在臺灣總生 育率不斷下降至替代水準的階段,恰好與平均初婚年齡上升和平均生育年齡的下 降趨勢同步發展。究其背後可能的牽引動力原理,或許平均初婚年齡的上升,壓 縮了婦女一生育齡期的長度。因此,生育率的減少是可以預期的。另一方面,平 均生育年齡的下降,則暗示了家庭計畫等政府生育政策、政令的執行,使婦女傾 向將生育集中在某段年齡期間,而不若早期婦女終其一生皆處於生養階段。此種 計畫生育的概念無疑地是另一股減少生育率的牽引動力。1984 年以降,生育率 持續下降,平均初婚年齡不斷攀升,平均生育年齡也再度上升。這個階段臺灣的 生育率發展,則是由於晚婚晚育的趨勢普遍,又更加壓縮婦女一生的育齡期,加 上社會上家庭價值觀的改變,使臺灣生育數量與生育率持續下探。. 10.

(19) Mean. STD. 30. 8. 29 7. 28 27. 6. 26 25. 5 24 23 4 22 21 3 20 19. 2. 政 治 大. 18 17. 立. 16. Mean 1. STD. 15. 0 1905. 1910. 1915. ‧ 國. 1900.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學. 1895.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圖 2-2:1895-1975 出生年輪女性初婚年齡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n. al. er. io. sit. y. Nat. Mean. Ch. engchi. i n U. v. 2100. 圖 2-3:1945-2007 時期性總生育率、女性平均生育年齡與標準差. 11. STD.

(20) 透過「初婚年齡」和「生育年齡」的鏈結關係,吾人窺見了臺灣社會近年來 的生育變遷樣貌之後,更令人感到好奇的是此種生育率變遷的現象背後,與臺灣 社會的關聯性為何。究竟是否有某些社會機制的運作,改變了不同出生年輪女性 的生育行為。例如:社會價值觀的改變、生育保障的不平等,或是高等教育擴張 的衝擊,都可能是影響臺灣生育率變遷的合理解釋。 晚近年輪女性延後生育,甚至決定不生育的原因與障礙為何?董安琪與楊文 山(2005)提出看法,認為工作保障對生育決策會有影響。在臺灣所謂的「鐵飯 碗」工作,泛指就業於政府機關、公立學校、警政單位和軍警單位。政府為了吸 引人才至公部門服務,提供了許多對於家庭的優惠福利措施,雖然這些措施原先. 政 治 大. 設計並非為了要鼓勵生育,但事實上卻有鼓勵生育的作用。董安琪與楊文山的研. 立. 究顯示,受雇於公部門的女性,會生育第一胎和第二胎的機率顯著高於沒有工作. ‧ 國. 學. 的女性。這樣的證據顯示工作保障的有無,是會影響到女性生育行為決策的機 制。. ‧. 除了工作所附帶的生育、撫育保障可能會影響女性的生育行為決策之外,高. y. Nat. sit. 等教育的擴張,使大多數女性延後離開學校,而晚進入婚姻與生育階段,是否為. n. al. er. io. 晚近出生年輪女性延後生育的另一種原因和「障礙」?楊靜利與陳寬政(2004). i n U. v. 串連多波次的人力資源調資料,以及 1990、1993、2000 年的「婦女婚育與就業. Ch. engchi. 調查」資料,發現傳統「階級婚配」的效果,受到教育擴張(尤其是女性高教擴 張)的影響,壓縮了傳統教育程度上「男高女低」的婚配可能性,致使教育程度 愈高的女性,愈沒有合適的結婚對象,形成女性教育程度愈高,未婚比例愈高的 社會現象。高等教育擴張不僅降低了女性初婚的盛行率,同時也延後了女性的初 婚年齡。然而,女性初婚年齡又影響了生育年齡,進而牽動了生育數量和生育步 調的改變。因此,晚近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增加,確實可能是影響不同年輪 女性的生育行為。 在此節當中,吾人知悉了臺灣生育率變遷的基本樣貌,也嘗試去瞭解影響生 育變遷趨勢的社會機制。然整體社會的運作機制並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正因社. 12.

(21) 會紛呈多元性與複雜性,才使得「變遷」成為可能。若要解開牽動生育變遷趨勢 的關鍵因素之謎,人口學界與社會學界,亦或是關心此議題的其他學術界,仍有 很多方向可以努力,除了前述的幾種可能影響生育變遷的社會機制外,一定還存 有其他的可能性。換言之,探尋影響臺灣生育變遷背後機制是無窮盡的,因此, 本研究之重心並非置放在社會機制的摸索,而是企圖去建立更完整的生育變遷趨 勢,將原本只有半世紀的生育變遷資料,擴展至包含更多時間點的生育變遷資料。 如此一來,將有機會使臺灣生育變遷的研究能夠從更長期的趨勢切入,看到更遠 的未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22) 第三節、 探討年輪別生育率的重要性 在前一節中,建立臺灣更長期的生育率資料是本研究的焦點。然生育資料並 非憑空而來,必須植基於現有可及的生育資料之上。一般而言,不論是調查資料、 普查資料,或是戶籍登記的資訊,皆是以「時期性生育率」來描述臺灣的生育情 況,並依此生育率的情況,對未來人口可能的改變做預測。受限於臺灣相關資料 蒐集的歷史,目前可及的時期性生育率資料,僅有 50 年左右的記錄。所幸,人 口學家 Norman Ryder 最早提出了人口轉換理論(theory of demographic translation) 的概念(Nico Keilman,2006),使我們可以利用完成生育率(CFR;completed fertility rate)的轉換,推測出可能的生育率資料。. 政 治 大 生育步調效應,主張由於晚近出生年輪延後生育步調,導致我們所觀測的時期性 立 Bongaarts and Feeney(1998)曾發表專論,探討低生育率國家的生育數量與. ‧ 國. 學. 總生育率低於實際水準,而且,未來一旦這些出生年輪及時進入生育峰期,時期 性總生育率即將回升。因此,從 Bongaarts and Feeney 的 1998 的論著開始,人口. ‧. 學家不斷思索如何改進、調整時期性總生育率,以反映實際的生育水準(參見 Schoen, 2006,特別是第六章關於時間步調效應調整的回顧與評論) ;另外,. y. Nat. sit. Bonggarts(2006)更進一步將步調效應調整的策略擴展延伸至各種人口生命事. er. io. 件分析。正因為如此,曾經一度造成迷思,致使許多國家的人口學者與政府部門. al. n. v i n Ch distortion)的暫時性假象,假以時日,一旦延後生育的出生年輪開始「補償」和 engchi U 燃起滿懷希望,認為當前的時期性超低生育率,乃是因為生育步調扭曲(tempo. 「復原」生育水準時,總生育率將會顯著回升。. Ryder(1959)最早針對時期性總生育率的調整提出方法,在 Ryder 的時期 性生育率轉換模型當中,核心的關鍵在注意平均生育年齡的改變,也就是生育步 調(tempo)的改變。Ryder 的生育率調整概念其實很單純,試想連續 10 個年輪 婦女的平均生育年齡皆上升 0.1 歲,那麼在一個 10 年為期的時期性總生育率(TFR) 觀察之下,實則這 10 個年輪的婦女,須利用 11 年時間才會完成生育數量的貢獻。 因此,時期性總生育率會低估實際的生育情況,因為這群婦女還有 1 年的時間依 然有機會貢獻生育數量。然而 Ryder 的時期性生育率轉換方式並沒有考慮到生育. 14.

(23) 數量(quantum)與生育胎次(parity progression)的影響效果,因此調整後用來 描述實際生育率依然不甚理想(劉一龍、王德睦,2004)。 Bongaarts 與 Feeney 認為總生育率也會受到生育最後一胎的年齡、生育胎次 別,以及生育間隔的影響,因此提出「生育步調調整」總生育率(tempo adjusted TFR)或稱之為 B-F 法的概念,針對總生育率做調整。除 B-F 法之外,Kohler and Ortega(2002)也發表了利用胎次累進(parity progression)概念做「生育步調調 整」的生育率測量方式。這些調整方式,皆是與 Ryder 的對話,企圖修正調整後 的生育率,使之與實際生育水準更相符。. 政 治 大 的實際意涵,即是我們透過瞭解生育數量(quantum)和生育步調(tempo)對生 立. 經由 Bongaarts、Feeney、Kohler 等學者的討論與修正,我們知道人口轉換. ‧ 國. 學. 育率之影響,調整生育率至更貼合現實的情況。最近,Bongaarts(2008)則是指 出,歐盟國家的 1990 年代後期以來的生育步調扭曲效應平均達到 0.28(亦即,. ‧. 時期性的 TFR 低估了 0.28),很大的原因是婦女生育步調的改變所造成。在這樣 的情況之下,時期性總生育率不是一個可以完全信賴的生育測量指標。然而. y. Nat. n. al. er. io. 者必須並重交互參照,才能理解實際的生育情況。. sit. Keilman(2006)則認為,年輪別生育率也無法獨立於時期性生育率去理解,兩. i n U. v. 或許謹慎觀測其他各種的生育率測量指標(例如,理想的家庭規模),也是. Ch. engchi. 修正生育率測量的可能途徑,且還能對於提升生育率的政策具有實際作用,特別 是這些指標更能真正反映晚近出生年輪女性延後生育的原因和「障礙」。然而, 最貼近生育率真實情況的,依然是「實際」生育子女總數的測量。因此,在時期 性生育率資料有限的臺灣,利用較完整的年輪別生育率 8 ,透過人口轉換理論的 概念,重新建構臺灣整個二十世紀的生育率資料,並期許能從中洞悉每個不同年 輪婦女,在不同年齡的階段,對不同時期臺灣的總生育率之貢獻,有什麼樣的變 化。. 8. 吾人可以利用完成生育率(CFR;completed fertility rate)來代表年輪別生育率。 15.

(24) 第參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資料來源 一、內政部戶籍統計 一般而言,研究臺灣生育率的資料,最直接也最容易取得的便是內政部戶政 司的戶籍統計資料。目前可及的資料中,提供了 1947 年至 2008 年的時期性生育 率(period fertility rate)資料。呈現的方式是以五歲為一組,記錄 15-19、20-24、 25-29、30-34、35-39、40-44、45-49 歲共七組的年齡別生育率(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 。每一組所記錄的年齡別生育率,代表的是組內任一單齡的生育率,因此將. 政 治 大. 同一觀察年度內七個年齡組的年齡別生育率加總之後,再乘上五(因為每一年齡. 立. 組的生育率同時代表五個單齡的生育情況),就可以得到時期性總生育率,吾人. ‧ 國. 學. 常以總生育率(TFR; total fertility rate)稱之。然而採計五歲年齡組的年齡別生 育率資料,較難建立精確的年輪別生育率(cohort fertility rate)資料。因此本研. ‧. 究先利用插補法(interpolation) ,將生育率資料細分成單齡的年齡別生育率資料,. y. Nat. er. io. sit. 獲得如圖 3-1 所示 1947 年至 2008 年逐年的年齡別生育率資訊。 年齡(age) 、時期(period)與年輪(cohort)三者恰好是一線性關係,即「年. al. n. v i n C。因此,戶籍統計資料中時期性的年齡別生育率, 輪」等於「時期」減去「年齡」 hengchi U 遂成了可以建立年輪別生育率的媒介。但是由於戶籍統計的資料特性,於 1947 年時已完成生育的婦女,沒有其更早年的生育率資訊,因此最早僅能計算至 1932 年出生的婦女年輪別生育率(因為資料中無法得知 1931 年次婦女在 15 歲時的生 育率);最晚近則只能計算至 1958 年出生的婦女年輪別生育率,因為 1959 年次 以後出生的婦女,在最新的 2008 年生育率統計之中,皆尚未完成她們的育齡階 段。透過內政部的戶籍資料,我們僅能獲得 1932-1958 這 27 個出生年次婦女終 其一生的生育率資訊,要應用在分析臺灣生育率變遷的趨勢,可以預期貢獻會十 分有限。. 16.

(25) 圖 3-1 揭示了臺灣 1947 年至 2008 年的時期性生育率變遷趨勢。我們先從曲 線圖的形狀來看,明顯發現歷年來臺灣的年齡別生育率都是右傾(right-skewed) 的曲線,這表示多數時期,臺灣的生育率,主要的貢獻是來自 30 歲以下的婦女, 超過 30 歲以上的婦女,並非臺灣生育數的主力貢獻群體。然而在 2000 年之後, 雖然年齡別生育率的曲線依然是右傾,但是總生育率主要貢獻群體的年齡,有明 顯向右位移的現象出現,暗示了平均生育年齡上升的事實。 接著來看曲線的高峰(peak)形狀變化,我們可以看見在 1960 以前,臺灣 年齡別生育率的高峰是較平坦的峯狀,代表著不只單一年齡的婦女對生育率的貢. 政 治 大 年以降,年齡別生育率的高峰呈現較細尖的峯狀,代表某一兩個年齡的婦女,對 立. 獻最高,而是屆齡某一段年齡區間的婦女,皆對生育率有接近等量的貢獻;1960. ‧ 國. 學. 生育率的貢獻度特別高,暗示著婦女的生育步調(tempo)似乎已經有所改變了。 最後,若將圖 3-1 的 62 個子圖(sub- graph)堆疊起來,就可以得到如圖 3-2 所. ‧. 示的立體圖形。我們可以從高峰的高度變化發現,1984 年之後,峰的高度不斷. n. al. er. io. 變化,明確地刻畫出臺灣生育率不斷下降的歷史軌跡。. sit. y. Nat. 地下降,單一年齡組的最高生育率再也沒有攀上 200 人大關。歷年生育數高峰的. i n U. v. 從 1947 至 2008 的時期性年齡別生育率變化當中,可以嗅到臺灣婦女生育步. Ch. engchi. 調與生育數量有了改變。然而卻不能從時期性的生育率資料當中,瞭解這些細緻 的變化為何。尤其是近年來生育率陡降,瞭解生育步調與生育數量的改變,以修 正時期性生育率對生育情況的描述就更顯重要了。為了要瞭解臺灣婦女的生育步 調與生育數量的變化,就必須要從年輪別的生育資訊去觀察,因此蒐集更多出生 年輪的婦女生育率資料勢在必行。基於內政部戶籍統計資料的侷侑,本研究嘗試 檢閱其他調查資料與普查資料,端看是否能從中獲得相關的生育率資訊。其中, 行政院主計處執行的人力資源調查─婦女婚育與就業附帶調查,以及我國於 1980 年時執行的人口普查具有相關的資訊,使本研究能有機會建構出更早年輪的婦女 生育率。. 17.

(2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400 300 200 100 0. 400 300 200 100 0. 400 300 200 100 0. 400 300 200 100 0. 400 300 200 100 0. 400 300 200 100 0. 2003. 2004. 2005. 400 300 200 100 0. 15. 立. 49 15. 49 15. 政 治 大 2006. 49 15. 2007. 49 15. 15. 2008. 49 15. 49. 年齡. 學. Graphs by 調查年度. ‧ 國. 圖 3-1:1947-2008 年齡別生育率依年度分. ‧. io. sit. y. Nat. n. al. er. 年齡別生育率. 400 300 200 100 0. Ch. engchi. i n U. v. 圖 3-2:1947-2008 年齡別生育率依年度分. 18. 49 15. 49.

(27) 二、人力資源調查─婦女婚育與就業附帶調查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旨在明瞭台灣地區婦女結婚、 生育與家庭組成方面之資料及其參與勞動之情形,供為開發女性潛在勞動力、制 定人口政策以及改進社會福利措施之參據。自民國 68 年起至民國 77 年間,每年 均隨同人力資源調查專案附帶辦理「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但受限於經費,以 及與內政部統計處於民國 77 年起每 4 年舉辦一次「台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 時間重疊等因素,遂自民國 77 年 8 月辦理之後,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即改採 不定期舉辦。. 政 治 大.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之調查對象,係以居住於台灣地區之普通住戶與共. 立. 同事業戶,戶內年滿 15 歲,自由從事經濟活動之本國籍女性民間人口為對象(不. ‧ 國. 學. 包括武裝勞動力及監管人口),調查戶數約 2 萬戶,採派員實地訪問的方式完成 調查。調查內容方面,除了按月人力資源調查的問項外,主要調查項目還包含了:. ‧. 第一部分為初婚年齡、現有子女數與未生育原因、所生子女之性別及年齡分配、. y. Nat. sit. 最小子女在 3 足歲以前及 3 至 6 足歲之照顧方式等,可以了解婦女婚姻狀況與生. n. al. er. io. (養)育子女之情形;第二部分為婦女料理家務情形;第三部分則是婦女婚前、. i n U. v. 婚後至生第一胎及目前的工作與收入狀況,以了解婦女結婚、生育前後與就業間. Ch. engchi. 之聯繫情形,並藉以明瞭各項影響女性參與勞動市場之決定因素;第四部分是未 婚女性之未婚原因與未來結婚意願。 其中調查內容的基本資料提供了婦女的年齡與調查年度,第一部分則是提供 了婦女的生育數。因此,本研究可以利用每年度之調查資料當中,婦女的生育子 女總數,以及婦女的年齡和接受調查的年度,計算出婦女所屬的出生年輪,以及 該年輪的婦女生育率9 。表 3-1 簡單描述了 1983 至 2006 年共 11 次的婦女婚育與 9. 年輪別生育率可利用完成生育率(completed fertility rate)來表示,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資料中, 可以計算出年滿 50 歲以上已經完成生育的婦女總人數,同時也可以知道完成生育的婦女們,在 一生之中共生育幾名子女。我們將同一出生世代婦女的總生育數加總當作分子,世代婦女的總人 數當作分母,計算出來的數值就是年輪別生育率。 19.

(28) 就業調查的資料,可以發現每次調查皆訪問了 2 萬 4 千名以上的婦女,平均年齡 從 1983 年的 33.5 歲緩步增加至 2006 年的 38.4 歲,年齡的標準差則是維持在 13.5 歲左右不變。表示接受訪問的樣本,在不同時期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質性,意 即串連起不同時期的樣本,較不用擔心樣本的異質性會影響分析結果。 透過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的資料,本研究可以重新建立 1919 至 1957 年次出 生婦女的年輪別總生育率。其中 1932 年次至 1957 年次與內政部的戶籍統計重疊 的部分,可以用來與戶籍統計所計算之年輪別總生育率相比較,瞭解兩種資料計 算出來的年輪別生育率是否很相近,以澄清利用抽樣調查所計算出的生育率指標, 是否具有參考價值。. 表 3-1:1983-2006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資料檔描述統計. 調查年度. 1988 1990. 33.64 33.84. y. 25,018 25,175. sit. 33.50 33.54. er. 24,302 25,363. a25,855 34.00 i v l C n 25,810h e 34.36 U ngchi. n. 1987. io. 1985 1986. 年齡標準差. 276,768. Nat. 1983 1984. 平均年齡. ‧. 合計. 樣本數.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13.66 13.66 13.59 13.59 13.58. 24,579. 34.92. 13.57 13.49. 1993. 26,058. 35.36. 13.49. 2000 2003. 24,984 25,306. 36.84 37.93. 13.65 13.68. 2006. 24,318. 38.42. 13.69. 20.

(29) 三、1980 年人口普查 民國前七年(1905 年)以降,我國始有人口普查的出現,歷經兩次「臨時 台灣戶口調查」之後,改名為「台灣國勢調查」,又經歷過五次的「國勢調查」 之後,戰爭中斷了資料的整理。戰後再度更名為「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 , 直至 2000 年人口普查為止,其間共歷經了 14 次的普查。一般我們常以「人口普 查」稱之。研究者檢視了 14 次的人口普查,發現唯有兩次人口普查中有調查與 「生育相關」的資訊,分別是 1966 年與 1980 年的人口普查。 1980 年的人口普查的時間點距今較 1966 年普查接近,1966 年普查更是戰後. 政 治 大. 恢復普查算起的第二次普查,政府人員在執行的經驗上或許不如 1980 年的人口. 立. 普查,再加上整體普查執行人力的規模方面,1980 普查也較 1966 年普查多出將. ‧ 國. 學. 近一倍。1966 年普查涵蓋了臺灣當時 1,300 萬人口,1980 年人口普查則是全面 查察了 1,800 多萬人。因此,在考量母體規模、資料品質等因素之後,本研究認. ‧. 為 1980 年的普查較具有參考價值。. sit. y. Nat. io. er. 針對 1980 年人口普查的資料,本研究只留下 15 歲以上的女性人口的資料, 其餘的觀察對象予以刪除,總計共有 5,794,660 名女性的資料可以用來計算相關. al. n. v i n Ch 的生育率資訊。與「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的資料處理方式雷同,一樣是利用資 engchi U 料當中女性的完成生育率,來代表本研究核心關注的年輪別生育率。由於在 1980. 年人口普查執行時,屆滿 50 歲的女性,最年輕的出生世代就是 1930 年出生的女 性,因此,1980 年人口普查資料,僅能計算出 1930 年以前出生女性的年輪別生 育率。所以利用 1980 年普查資料計算出來的年輪別生育率,與戶籍統計資料建 立的年輪別生育率(最年長世代為 1932 年次)並沒有重疊的部分,所以不能直 接比對兩者年輪別生育率是否具有一致性。 所幸,根據「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資料」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資料,是 1920 年次至 1957 年次的婦女年輪別生育率,此與 1980 年人口普查所計算出來. 21.

(30) 的年輪別生育率,會有 11 個年次的資料重疊。因此透過比較此兩筆資料計算出 來的年輪別生育率,可以知道「1980 年人口普查」與「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當中的生育率資料是否具有一致性,藉以透過「戶籍統計」與「婦女婚育與就業 調查」的比較結果,建立起三者交叉比對資料一致性的可能。.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2. i n U. v.

(3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在前一小節當中,介紹了本研究的三種主要資料來源,分別是「戶籍統計」、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與「1980 年人口普查」 ,並提及了要利用比對三種資料 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來檢視資料彼此之間計算出的年輪別生育率是否具有一 致性。基於三個資料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之重疊關係不同,因此必須以「婦女婚 育與就業調查」作為中介,分別與「戶籍統計」以及「1980 年人口普查」比較 年輪別生育率的一致性,再判斷若將三筆資料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串連起來, 是否具有可信度。. 政 治 大. 表 3-2 整理了以「婦女婚育與就業」之年輪別生育率當作依變項, 「戶籍統. 立. 計」和「1980 年普查」的年輪別生育率為自變項,進行的 OLS 線性迴歸模型,. ‧ 國. 學. 以及對數線性迴歸模型的配似度檢驗。從四個模型的𝐑 𝟐值都高於 0.8,代表不論 是利用「戶籍統計」或是「1980 年普查」資料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與經由. ‧. 「婦女婚育與就業」資料估算出來的年輪別生育率的一致性相當高。圖 3-2 利用. y. Nat. sit. 圖形的方式,呈現了 1932 年至 1957 年次婦女,在「戶籍統計」與「婦女婚育與. n. al. er. io. 就業」之間年輪別生育率的分佈情況;同理,圖 3-3 則是呈現了 1920 年至 1930. i n U. v. 年次婦女,在「婦女婚育與就業」與「1980 年普查」之間年輪別生育率的分佈. Ch. engchi. 情況。兩個圖形都說明了兩兩資料之間的年輪別生育率,一致性其實很高。. 表 3-2:戶籍統計、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和 1980 普查迴歸配似與自然對數迴歸配似檢定 比較模型 統計值. 婦女&戶籍. Ln(婦女&)戶籍. 婦女&普查. Ln(婦女&普查). .19(.023)*** .86(.019)***. .13(.768) *** .99(.156) ***. .06(.242) *** .98(.152) ***. 0.9909. 0.9887. 0.8177. 0.8211. 26. 26. 11. 11. 截距(Intercept). .48(.059)*** 係數(Coefficient) .87(.017)*** 模型配似度(𝐑 𝟐) 樣本規模(N). 說明:括弧內的數字為標準差; * p <.05. ** p<.01. *** p<.001. 備註:戶籍─戶籍統計;婦女─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普查─1980 普查. 23.

(32) 6 5.5 5. 4.5 4 3.5. 3 2.5. 2 戶籍統計 1.5. 立. 1.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政 治 大. 1932 1934 1936 1938 1940 1942 1944 1946 1948 1950 1952 1954 1956. ‧ 國. 學. 圖 3-3:1932-1957 年輪別生育率比較─戶籍統計和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 sit. io. 5. n. al. er. 5.5. y. Nat. 6. 4.5 4. Ch. engchi. i n U. v. 3.5. 3 2.5 2.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1980普查. 1.5 1 1920. 1922. 1924. 1926. 1928. 1930. 圖 3-4:1920-1930 年輪別生育率比較─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和 1980 年普查. 24.

(33) 然而,在三個資料來源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一致性高的情況下,將三個資 料所能計算出的年輪別生育率合併,最早可以追溯到 1888 年次出生年輪的生育 率資料。而 1958 年次之後出生的年輪,雖然在現今可及的觀察年度當中,皆尚 未完成育齡階段,因此沒有實際的資料可以參考,但是並非全然沒有推測的可能。 本研究企圖利用前述經資料合併產生的 1888 至 1958 年輪別生育率,透過參數式 模型(parametric mode)嘗試去解出年輪別生育率的變化趨勢,用以預測 1958 年之後出生年輪的可能生育模式,並試圖描繪 1959 至 1985 出生年輪者可能的年 輪別生育率。. 政 治 大. 一旦完整建立了臺灣 1888 年至 1985 年接近百年的年輪別生育率,就可以利. 立. 用人口轉換理論(demographic translation)的方式補足時期性總生育率的資訊。. ‧ 國. 學. 同時也能夠透過年輪別生育率的資料,解開時期性總生育率變化趨勢的謎,瞭解 諸如「龍年效應」與「虎年效應」等時期性總生育率震盪的現象,究竟是由哪些. ‧. 出生年輪婦女的生育行為改變,才會所導致我們觀察到的生育率結果。. sit. y. Nat. io. er. 值得注意的是,參數式模型(parametric mode)應用在生育率預測的基本原 理,是將年齡(age)導入函數,得出年齡相應的估計(estimated)生育率。因. al. n. v i n C h,必須先取得年齡別生育率 此,在進行參數式模型的估計之前 (age-specific fertility engchi U. rate)的資訊。而年齡別生育率的資訊則以「戶籍統計」資料當中,1947-2008 年的生育率統計資訊較為完整;1888 年至 1985 年的年輪年齡別生育率,則需透 過插補運算的方式,才能夠得到相關的資訊。於是本研究決定先以 1947-2008 的 時期性年齡別生育率資料,作為參數式模型(parametric mode)的測試對象,試 圖先瞭解參數式模型應用在預測台灣地區生育變遷的效果。緊接著再套入年輪別 生育率的資料,以同樣的方式用參數式模型(parametric mode)對不同年輪的女 性生育率進行估計。希冀能找出參數式模型中係數(coefficients)的變化規律, 用以作為推估未知的時期別生育率與年輪別生育率之基礎。. 25.

(34) 第肆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分析方法 本研究希冀能先利用 1947-2008 內政部「戶籍統計」的資料做先導,利用時 期年齡別生育率(period ASFR)的數據,置入參數式模型,採用非線性(non- linear) 模型估計的方式,蒐集模型的各種參數,以企圖瞭解台灣地區在近一甲子的時期 生育率變遷趨勢。接下來再透過前述合併後的 1888 至 1958 年輪別生育率,同樣 使用參數式模型(parametric mode)的方式,嘗試解出年輪別生育率的變化趨勢。. 政 治 大 了利用 Hadwiger 方程式估算生育率的研究,最原始的 Hadwiger 參數式模型公 立 在生育率研究的相關文獻當中,Hoem 等人(1981),約在三十年前就提出. 式如下10 :. T ∙ h x = T π x−D. 1 2. ∙ exp −H 2 ∙. T x−D + −2 x−D T. for x > 𝐷. ‧. ‧ 國. 學. H. y. Nat. sit. 除了 Hadwiger 參數式模型之外,也有 Gamma Density 與 Beta Density 等參. n. al. er. io. 數估計的模型被應用在分析生育率的資料。然而,人口學界當中,最常被應用來. i n U. v. 當作生育率參數模型的方程式,依然是以 Hadwiger 參數式模型為主流。Chandola、. Ch. engchi. Coleman、Hirons(1999),曾以 Hadwiger Function(Hadwiger,1940)為藍本, 建立一參數模型,試圖去調整歐洲近代生育率測量被扭曲的部分。他們提出的參 數模型如下: ab c ∙ f x = c x. 3 2. ∙ exp −b2 ∙. 10. c x + −2 x c. 公式中的英文字母 x 代表年齡,h x 則代表估計之年齡別生育率,而字母 H、T、D 則分別代 表三個需進行模型估計的係數。此公式的作用在於代入年齡,即可透過三個係數組成的公式運算, 運算出估計的年齡別生育率(ASFR)。 26.

(35) 然而,Ortega 與 Kohler 等人(2000),則對此參數模型的估計提出質疑,並 進一步提出修正的參數模型,其參數模型之內容如下: μ f x = ∙ 2 ∙ π ∙ σ2 x F. 3 2. ∙ exp −. F = a ∙ π1/2. μ μ x ∙ + −2 2 2∙σ x μ c2. σ2 = (2∙b2 ). μ=c. Chandola、Coleman、Hirons(2002)也對 Ortega 與 Kohler 等人建立的參數 模型做出回應,並將他們自己之前提出的參數模型做了修正。為了使非線性 (non- linear)參數式模型,能估計出更貼近實際的生育率,Chandola 等人做出. 政 治 大 Hadwiger 參數式模型的預測曲線,大不列顛地區和愛爾蘭共和國,基於語言、 立. 富有意涵的假設。他們認為不同於歐洲大陸國家的生育模式,能夠貼合原始. 文化上與這些歐陸國家迥異,使得其國內的生育模式存有異質性,意即至少存在. ‧ 國. 學. 兩種群體的育齡婦女,她們在生育數量與生育時間上,展現全然不同的行為模式。. ‧. 因此,若要利用參數式模型進行更準確地生育率估計,就必須引入混合式參數. sit. y. Nat. (mixture parameter)的概念。將原先的參數模型乘上一個參數 m,再將另一同. io. f x = m∙. al. n. 式如下:. er. 樣的參數模型乘上(1- m),後將兩者相加,組成新的參數式模型,此模型的公. ab1 c1. ∙. c1 x. 3 2. Ch. e n gc1c hxi. ∙ exp −b1 2 ∙. 1− m ∙. +. x. ab2 c2. 27. ∙. c1. c2 x. i n U. v. −2. +. 3 2. ∙ exp −b2 2 ∙. c2 x. +. x −2 c2.

(36) 兩方陣營的對話並沒有因此停歇,Ortega 與 Kohler 等人(2002),不久之後 也將混合參數的概念置入原先的參數模型之中,對其原先的模型做出修正,修正 後的參數模型如下:. f x =. μ ∙ 1 2 ∙ π ∙ σ1 2 x F1. 3 2. ∙ exp −. μ1 μ x ∙ 1+ −2 2 x 2 ∙ σ1 μ1. F2 2 ∙ π ∙ σ2 2 F = a ∙ π1/2. ∙. μ2. 3 2. x. μ=c. +. ∙ exp −. μ2 μ2 x ∙ + −2 2 ∙ σ2 2 x μ2 c2. σ2 = (2∙b2 ). 政 治 大 在 Ortega 等人的參數式模型當中,雖然沒有看到參數 m 和參數(1- m),然 立. ‧ 國. 學. 而可以看見有F1與F2 兩個不同的參數,由於參數模型中的 a 為固定常數,因此F1 與F2 兩個不同的參數也可以利用 m 與(1-m)的相同概念來替代。不論在 Chandola. ‧. 等人或 Ortega 等人的參數式模型當中,參數 m 代表兩種不同生育行為模式的相. sit. y. Nat. 對大小,倘若 m 值為 0 或 1,則表示全體育齡婦女當中,生育行為僅有一個共同. n. al. er. io. 的模式,並不存在兩個以上具不同生育模式的群體。Chandola、Coleman、Hirons. v. (2002)曾指出,如同 Gilje(1969)和 Yntema(1969)所述,在參數式模型當. Ch. engchi. i n U. 中,參數 a 和「總生育率」(TFR)有高度的相關性。Chandola 等人更進一步指 出,參數 c 反應了育齡婦女的「平均生育年齡」,而「年齡別生育率」(ASFR) 更被證實與複合參數 ab/c 有強烈的相關性(Chandola et al.,2002)。 概略瞭解了混合參數式模型(mixture parameter mode)當中,不同參數背後 所指涉的相關概念與其代表之意義後,使用模型來估計生育率才會有實質的意義。 然而前述兩組透過不同參數模型在對話的人口學者,皆是以歐洲的生育率為描述 對象,同樣的研究方式,若置入臺灣的生育率研究,結果又會是如何呢?在直接 套用西方學者的參數式模型之前,本研究先簡單回顧參數式模型在台灣生育率研 究的應用。黃意萍、余清祥(2002)曾經利用 Gamma 函數、Gompertz 函數、. 28.

(37) Lee-Carter 法以及單一年齡組個別估計法,以 1951-1995 的生育資料為基礎,比 較四種參數估計的方式,何種比較適用於臺灣的生育率估計。其研究結果發現若 要預測總生育率(TFR),建議使用單一年齡組個別估計法或經由 WLS 修正的 Lee-Carter 模型;若要預測年齡別生育率(ASFR),則建議使用單一年齡組個別 估計法或 Gompertz 模型。整體而言,四種方法中以單一年齡組個別估計法在預 測台灣地區生育率有最小的誤差。 本研究一方面希冀能檢視西方學者提出的參數式模型,是否適用於分析臺灣 的生育率變化,另一方面則希望在既有的研究之上,發展不同的分析路徑。因此,. 政 治 大 別估計法等參數估計方法,而決定同時利用 Chandola 等人和 Ortega 等人提出的 立. 本研究沒有選用 Gamma 函數、Gompertz 函數、Lee-Carter 法以及單一年齡組個. ‧ 國. 學. 混合式參數模型,比較兩種參數式模型在檢視臺灣生育率資料時,何者有較佳的 估計結果。藉以利用其參數作為基礎,嘗試重建及預測臺灣橫跨百年的生育率資. ‧. 料。. y. Nat. sit. 圖 4-1 利用立體圖形,呈現臺灣 1910 至 1985 出生年輪的年齡別生育率,從. n. al. er. io. 圖中可以看見,較早出生年輪的女性,生育資料當中無法取得她們年輕時的生育. i n U. v. 資訊;相對地,晚近出生年輪的女性,則是還未完成育齡階段,因此當她們年紀. Ch. engchi. 大一些時的生育情況我們也無法得知。本研究嘗試建立的參數式模型,就是企圖 要找出生育率變化與年齡的函數關係是如何隨時期變動的,若能找出一定的規律, 或是參數模型當中有跨越時期皆穩定的係數,那麼就有機會利用參數來推估過去 的生育資訊,甚至預測未來可能的生育情況。. 29.

(38)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圖 4-1:1910-1985 年輪別生育率依年度分.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0. i n U. v.

(39) 第二節、 分析結果 圖 4-2 與圖 4-3 是利用統計圖的方式,呈現利用 Chandola 等人的混合式參數 模型,去估計臺灣 1947 至 2008 年生育率資料的結果。圖中的 y 是以點狀標記來 表示,代表實際觀察到的年齡別生育率;yht 則是以直線作為標記,代表利用參 數式模型 估計出 的年 齡別生 育率。 從這兩 張圖中 都可 以明顯 地發現 ,利用 Chandola 等人的參數式估計方程式,預測臺灣 1947 至 2008 年的生育率資料,不 論是在 1960 年代高生育率的臺灣社會,抑或是 1984 年以降開始低於替代水準的 生育時期,此模型都能成功且有效地估計出年齡別生育率。. 政 治 大. 圖 4-4 與圖 4-5 同樣利用統計圖形,將 Ortega 等人提出的另一種混合式參數. 立. 模型,用以估計臺灣 1947 至 2008 年生育率資料的結果呈現出來。無異地,圖中. ‧ 國. 學. 點狀標記的 y,也是代表實際觀察到的年齡別生育率;直線標記的 yht 則是代表 利用參數式模型估計的年齡別生育率。從圖 4-4 與圖 4-5 可以清楚看見,透過. ‧. Ortega 等人的參數式模型式,在預測臺灣 1947 至 2008 年的生育率資料時,一如. y. Nat. n. al. er. io. sit. Chandola 等人的模型,同樣也能成功且有效地估計出歷年的年齡別生育率。. Ch. engchi. 31. i n U. v.

(40)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圖 4-2:1947-1976 臺灣年齡別生育率與 Chandola 參數式模型估計值.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4-3:1977-2008 臺灣年齡別生育率與 Chandola 參數式模型估計值. 32.

(41)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圖 4-4:1947-1976 臺灣年齡別生育率與 Ortega 參數式模型估計值.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4-5:1977-2008 臺灣年齡別生育率與 Ortega 參數式模型估計值. 33.

(42) 圖 4-6 和圖 4-7 分別呈現了 Chandola 混合式參數模型與 Ortega 混合式參數 模型的主要參數。由於兩個模型的參數 a 值的區間較大,因此將 a 值從其他參數 中獨立出來做圖呈現。先從兩個模型當中的參數 m 來看,參數 m 就是混合式模 型的關鍵,其概念其實相當單純,Chandola 和 Coleman 等人(2002)當初建立 此估計生育率的參數模型時,考量到貢獻生育數的婦女,可能會來自至少兩個性 質截然不同的團體,參數 m 的意義就在區分出不同團體的婦女對年齡別生育率 (ASFR)的貢獻程度。 從圖 4-6 和圖 4-7 來看,除 Chandola 參數式模型的參數 m,在 1950 年左右. 政 治 大 都維持在 1 附近微幅震盪。從參數模型的公式來看,當 m 值為 1 時,就表示僅 立 有一些波動之外,在大部分時期,與 Ortega 參數模型當中的參數 m 一樣,幾乎. ‧ 國. 學. 有一群生育行為模式相近的婦女,在對年齡別生育率做出貢獻;而當 m 值很接 近 1 或是很接近 0,則代表有一主要群體的女性在生育率有顯著之貢獻。持有另. ‧. 一種生育行為模式的女性,對年齡別生育率的影響可能相當低,低到幾乎可以說. sit. y. Nat. 社會上的女性生育行為,是相當具有同質性的。. n. al. er. io. 以參數 m 的變化程度來說,Chandola 參數式模型的 m 值,在 1947 至 1964. i n U. v. 年間的波動程度較大,1964 年後 m 值皆在 0 附近徘迴。另一方面,Ortega 參數. Ch. engchi. 式模型的 m 值則從 1947 至 2008 街維持穩定的震盪,除了 1950 年有一個特殊的 高點之外,其餘時間 m 值也維持在 0 附近徘徊。從這兩個參數式模型的 m 值來 看,台灣婦女的生育行為模式,並不若 Chandola 等人對歐洲生育率的觀察一般, 存有兩個因族群、文化因素,而有明顯不同生育行為的群體。台灣婦女的生育行 為模式,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相當具有同質性的,因此我們能夠單純地以一個假 像的(synthetic)共同群體,來描述台灣的生育率變遷。. 34.

(4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圖 4-6:1947-2008 Chandola 參數式模型估計臺灣生育率之參數變化.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4-7:1947-2008 Ortega 參數式模型估計臺灣生育率之參數變化.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生育功能的變遷 二、教育功能的變遷 三、經濟功能的變遷 四、保護功能的變遷 五、情感功能的變遷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年金金額之計算係以假設預定利率2%以及假設預定死亡率為第二回年金生命表的100%推估,此狀況可能因為年金給付開始當時之利率

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次說釋百字生品第十九 次百字果相應品第二十 次真言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 次百字成就持誦品第二十二

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擁有自信〉 ; 〈第二章、設定願景〉 ; 〈第三章、掌握行動力〉 ; 〈第四 章、建立人際關係〉 ;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定義為∣G(jω)∣降至零頻率增益(直流增益)值之 0.707 倍 時之頻率或-3dB 時頻率。.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