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在前一小節當中,介紹了本研究的三種主要資料來源,分別是「戶籍統計」、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與「1980 年人口普查」,並提及了要利用比對三種資料 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來檢視資料彼此之間計算出的年輪別生育率是否具有一 致性。基於三個資料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之重疊關係不同,因此必須以「婦女婚 育與就業調查」作為中介,分別與「戶籍統計」以及「1980 年人口普查」比較 年輪別生育率的一致性,再判斷若將三筆資料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串連起來,

是否具有可信度。

表 3-2 整理了以「婦女婚育與就業」之年輪別生育率當作依變項,「戶籍統 計」和「1980 年普查」的年輪別生育率為自變項,進行的 OLS 線性迴歸模型,

以及對數線性迴歸模型的配似度檢驗。從四個模型的𝐑𝟐值都高於 0.8,代表不論 是利用「戶籍統計」或是「1980 年普查」資料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與經由

「婦女婚育與就業」資料估算出來的年輪別生育率的一致性相當高。圖 3-2 利用 圖形的方式,呈現了 1932 年至 1957 年次婦女,在「戶籍統計」與「婦女婚育與 就業」之間年輪別生育率的分佈情況;同理,圖 3-3 則是呈現了 1920 年至 1930 年次婦女,在「婦女婚育與就業」與「1980 年普查」之間年輪別生育率的分佈 情況。兩個圖形都說明了兩兩資料之間的年輪別生育率,一致性其實很高。

表 3-2:戶籍統計、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和 1980 普查迴歸配似與自然對數迴歸配似檢定 比較模型

統計值 婦女&戶籍 Ln(婦女&)戶籍 婦女&普查 Ln(婦女&普查) 截距(Intercept) .48(.059)*** .19(.023)*** .13(.768) *** .06(.242) ***

係數(Coefficient) .87(.017)*** .86(.019)*** .99(.156) *** .98(.152) ***

模型配似度(𝐑𝟐 0.9909 0.9887 0.8177 0.8211

樣本規模(N) 26 26 11 11

說明:括弧內的數字為標準差; * p <.05 ** p<.01 *** p<.001 備註:戶籍─戶籍統計;婦女─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普查─1980 普查

1932 1934 1936 1938 1940 1942 1944 1946 1948 1950 1952 1954 1956

戶籍統計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1920 1922 1924 1926 1928 1930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1980普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5

然而,在三個資料來源所建立的年輪別生育率一致性高的情況下,將三個資 料所能計算出的年輪別生育率合併,最早可以追溯到 1888 年次出生年輪的生育 率資料。而 1958 年次之後出生的年輪,雖然在現今可及的觀察年度當中,皆尚 未完成育齡階段,因此沒有實際的資料可以參考,但是並非全然沒有推測的可能。

本研究企圖利用前述經資料合併產生的 1888 至 1958 年輪別生育率,透過參數式 模型(parametric mode)嘗試去解出年輪別生育率的變化趨勢,用以預測 1958 年之後出生年輪的可能生育模式,並試圖描繪 1959 至 1985 出生年輪者可能的年 輪別生育率。

一旦完整建立了臺灣 1888 年至 1985 年接近百年的年輪別生育率,就可以利 用人口轉換理論(demographic translation)的方式補足時期性總生育率的資訊。

同時也能夠透過年輪別生育率的資料,解開時期性總生育率變化趨勢的謎,瞭解 諸如「龍年效應」與「虎年效應」等時期性總生育率震盪的現象,究竟是由哪些 出生年輪婦女的生育行為改變,才會所導致我們觀察到的生育率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參數式模型(parametric mode)應用在生育率預測的基本原 理,是將年齡(age)導入函數,得出年齡相應的估計(estimated)生育率。因 此,在進行參數式模型的估計之前,必須先取得年齡別生育率(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的資訊。而年齡別生育率的資訊則以「戶籍統計」資料當中,1947-2008 年的生育率統計資訊較為完整;1888 年至 1985 年的年輪年齡別生育率,則需透 過插補運算的方式,才能夠得到相關的資訊。於是本研究決定先以 1947-2008 的 時期性年齡別生育率資料,作為參數式模型(parametric mode)的測試對象,試 圖先瞭解參數式模型應用在預測台灣地區生育變遷的效果。緊接著再套入年輪別 生育率的資料,以同樣的方式用參數式模型(parametric mode)對不同年輪的女 性生育率進行估計。希冀能找出參數式模型中係數(coefficients)的變化規律,

用以作為推估未知的時期別生育率與年輪別生育率之基礎。

期年齡別生育率(period ASFR)的數據,置入參數式模型,採用非線性(non- linear)

模型估計的方式,蒐集模型的各種參數,以企圖瞭解台灣地區在近一甲子的時期 生育率變遷趨勢。接下來再透過前述合併後的 1888 至 1958 年輪別生育率,同樣 使用參數式模型(parametric mode)的方式,嘗試解出年輪別生育率的變化趨勢。

在生育率研究的相關文獻當中,Hoem 等人(1981),約在三十年前就提出 了利用 Hadwiger 方程式估算生育率的研究,最原始的 Hadwiger 參數式模型公 當作生育率參數模型的方程式,依然是以 Hadwiger 參數式模型為主流。Chandola、

Coleman、Hirons(1999),曾以 Hadwiger Function(Hadwiger,1940)為藍本,

建立一參數模型,試圖去調整歐洲近代生育率測量被扭曲的部分。他們提出的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