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一、研究限制

本研究所採用的三種生育率資料來源當中,「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資料可 能會有樣本「選擇性偏誤」(selection bias)的問題,例如非民間人口的婦女就不 會被列入計算,以及調查成功接觸的訪問對象,可能都是具有某些共同特質的婦 女,而這些共同特質又可能會影響到這些婦女的生育行為,使她們的生育結果不 一定代表臺灣全體女性的生育趨勢。因此,利用「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資料計 算出來的年輪別生育率是否具備有效性(validity),是值得存疑的。

「1980 年普查」的資料,因為是執行全面查察,因此沒有樣本選擇性偏誤 的問題。然而,普查資料當中所建立的早期年輪別生育率,像是 1888 至 1910 年輪別生育率,其實是利用普查對象中,在 1980 年時,年齡已經為 70 歲以上的 女性之生育資料,代表該年次女性的年輪別生育率。這樣的資料也可能會有很大 的偏誤,原因有二,其一是 1910 年出生者,平均餘命高於 70 歲者著實為少數,

因此在 1980 年能夠被普查到的這些高齡婦女,她們的健康狀態整體而言,必定 會較其他同年輪的婦女更佳,而生育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又非常密切。如此一來,

利用這些幸運的少數(lucky few)婦女生育資訊,來代表同年輪女性的生育率,

也是必須存疑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除了健康因素與死亡風險之外,普查資料並沒有考慮到「遷 移」(migration)可能的影響效果。換言之,在 1980 執行普查時,會被查察到的 婦女,都是沒有遷移離開臺灣者(non- migrant),因此無法得知同出生年輪但已 遷移之婦女的生育資訊,以至於利用普查資料中女性的年輪別生育率,來代表臺 灣全部女性的年輪別生育率,依然存有偏誤的可能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3

二、分析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試圖結合人口普查、戶籍統計,以及抽樣調查資料,運用參數式模型

(parametric mode)和人口轉換(demographic translation)等人口分析方法,嘗 試重建二十世紀完整的時期與年輪生育率,藉此,分析年輪生育率與時期生育率 之間的變遷關係,最終瞭解未來生育率發展的可能後果。Kohler and Ortega(2002)

認為將胎次累進(parity progression)的概念置入,才能更改善「生育步調調整」

的生育率測量方式。然而在本研究的分析當中,並未將生育的胎次累進(parity progression)放入分析的架構中。若能將胎次累進的想法加入分析之中,或許能 有更有趣的發現。

三、未來展望

本研究雖然無法做出對未來生育率的預測,但是未來仍可以對研究焦點擺在 較早年輪別生育研究,產生相當的貢獻。利用自然生育率(natural fertility)的年 齡別生育率組成,搭配參數模型的軌跡,本研究的資料有機會重建較早出生年輪 別女性無法取得的早年生育資料。圖 5-3 可以發現,除了 30-35 歲的婦女外,其 餘的年齡別生育率都隨著時代演進,呈現下滑的趨勢。這代表在同樣年齡的情下 下,晚近年代出生女性的生育數比較早出生年輪的女性明顯減少了。然而,1940 年代左右的年齡別生育率,可以作為了解 1940 年代以前,臺灣女性生育率與自 然生育率模式之間相似程度的媒介。

圖 5-4 描述了不同出生年輪的臺灣女性,在個別年輪當中的年齡別生育組成 結構。一般而言,女性的育齡階段為 15 至 49 歲。若每個年輪女性的生育是平均 分配在育齡階段之中,那麼每一個年齡對該年輪生育率的貢獻度就會是 35 分之 1。因此,別年輪當中的年齡別生育組成結構,可以當作年輪別生育率之中生育 步調(tempo)的指標。若某一年齡的生育率,佔女性全部生育階段的比例高出 35 分之 1 很多,就表示該年輪的女性生育行為,是集中在某個生育年齡的情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4

其中 1932 出生年輪女性的年齡別生育率,可以與自然生育的模式做搭配,作為 較早出生年輪女性之年齡別生育率組成的參考。

除了分析年輪生育率與時期生育率之間的變遷關係,本研究並沒有引入其他 的社會學想像,去解釋生育率變遷的趨勢。除了文獻回顧中提到的工作保障、高 等教育擴張會影響女性的生育行為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社會機制,也可能會影 響女性個人與集體的生育行為。若能利用事件史分析(events history analysis)的 概念,利用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的統計方法,也許能夠跳脫集體性 生育資料侷限,從微觀的個人層次切入,發現並瞭解臺灣婦女生育行為改變的背 後機制。如此一來,我們才有辦法將生育率下降之問題轉化為政策的想像,也才 有機會化解臺灣人口目前正面臨的人口衰滅危機。

1940 1960 1980 2000 1940 1960 1980 2000 1940 1960 1980 2000 1940 1960 1980 2000 1940 1960 1980 2000 1940 1960 1980 2000

15 16 17 18 19 20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生育率百分比

年齡

Graphs by 年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6

第陸章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8。《人口政策白皮書》。

內政部。2008。《人口政策資料彙集》。

內政部。歷年。《臺閩地區人口統計》。

主計處。歷年。《人力資源調查─婦女婚育與就業婦帶調查》。

主計處。歷年。〈歷次普查概述〉。

李美玲。1990。《生育步調與生育轉型:台灣地區總生育率之分析》。台中:東 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子華。1992。《人口統計:人口統計理論與實務》。台北:宏星。

程超澤。1995。《社會人口學》。台北:五南。

陳肇男、孫得雄、李棟明。2003。《臺灣的人口奇蹟─家庭計劃政策成功探源》。

台北:聯經。

陳正祥、孫得雄、蔡曉畊。1997。《臺灣的人口》。台北:南天。

黃意萍、余清祥。2002。「臺灣地區生育率推估方法的研究」,〈人口學刊〉,

25:145-171。

楊靜利、陳寬政。2004。「臺灣教育擴張與婚姻變遷」台灣人口學會 2004 年年 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人口 學會。

劉一龍、王德睦。2004。「臺灣地區總生育率的分析」台灣人口學會 2004 年年 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人口 學會。

鄭保志、林世昌。2009。「女性年輪別未完成生育曲線之推估:美國與臺灣資料 的應用」台灣人口學會2009年年會暨人口與永續發展─人口變遷與人口趨 勢發展研討會論文。台北:臺灣人口學會

駱明慶。2007。「臺灣總生育率下降的表現與實際」,〈研究台灣〉,3:38-59。

Bongaarts, John. 2008. "What Can Fertility Indicators Tell Us About Pronatalist Policy Options?" Vienna Yearbook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008(39-55).

Bongaarts, John. 2008. "What Can Fertility Indicators Tell Us About Pronatalist Policy Options?" Vienna Yearbook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008(39-55).

Bongaarts, John and Griffith Feeney. 1998. "On the Quantum and Tempo of Fertilit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4(2):271-291.

—. 2006. "The Quantum and Tempo of Life-Cycle Events." Vienna Yearbook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006:115-151.

Caselli, G., J. Vallin, et al. 2006. "Cohort Analysis of Fertility."Pp.131-148 in Demography: analysis and synthesis, Elsevier.

—. 2006. "The Hypothetical Cohort as a Tool for Demographic Analysis."Pp.163-195 in Demography: analysis and synthesis, Elsevier.

—. 2006. "Demographic Translation: From Period to Cohort Perspective and Back."Pp.215-225 in Demography: analysis and synthesis, Elsevier.

Chandola, T., D. Coleman, et al. 1999. "Recent European fertility patterns: fitting curves to'distorted'distributions." Population Studies 53(3): 317-329.

—. 2000. "A reply to J. Antonio Ortega Osona and HP. Kohler." Population Studies 54(3): 351-351.

—. 2002.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age-specific fertility profile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Common patterns in Australia, Canada, New Zea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70-98." Population Studies: 181-200.

Foster, A. 1990. "Cohort analysis and demographic transl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cent trends in age specific fertility rates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Population Studies 44(2): 287-315.

Hoem, J., D. Madsen, et al. 1981. "Experiments in modelling recent Danish fertility curves." Demography 18(2): 231-244.

Kohler, H. and J. Ortega. 2000. "A Comment on" Recent European Fertility Patterns:

Fitting Curves to'Distorted'Distribution" by T. Chandola, DA Coleman and RW Hiorns." Population Studies 54(3): 347-349.

—. 2002. "Tempo-adjusted period parity progression measures, fertility postponement and completed cohort fertility." Demographic Research 6(6): 91-1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8

Kostaki, A. 2008. "Modeling fertility in modern populations." Demographic Research, Volume 16(6): 141-194.

Ní Bhrolcháin, Máire. 1992. "Period Paramount? A Critique of the Cohort Approach to Fertilit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8(4):599-629.

Ní Bhrolcháin, Máire. 2001. "Demographic Measurement: General Issues and Measures of Fertility." Pp. 3435-3442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edited by N. J. Smelser and P. B. Baltes. New York: Elsevier.

Rallu, Jean-Louis and Laurent Toulemon. 1994. "Period Fertility Measures: The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Indi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France, 1946-1989."

Population: An English Selection 6:59-93.

Rodriguez, G. 2006. "Demographic translation and tempo effects: An accelerated failure time perspective." How Long Do We Live?: 69-92.

Ryder, N. 1964. "The process of demographic translation." Demography: 74-82.

Schoen, Robert. 2006. Dynamic Population Models.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Shkolnikov, V., E. Andreev, et al. 2007. "The concentration of reproduction in cohorts of wome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3(1): 67-100.

Thornton, A., H. Lin, et al. 1994. "The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Taiwan."Pp.264-304 in Social change and the family in Taiw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ung, A. and W. Yang. 2005. "‘Iron Rice Bowl’ Job Security and Pro-Family Policy:

A Case Study of Taiwan." Lowest Low Fertility and its Responses: French Experience and East-Asian Realities,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