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為實驗前準備、實驗進行、

實驗後資料分析三個階段,實驗堂數為八堂課,實驗程序(蕭信輝,2010)如圖 3-2 所示。

一、實驗前準備階段:

(一) 研究問題與動機

本研究即欲透過軟體現有圖示導引機制的方法,將已習得之資訊技能,轉移至 Scratch 功能圖示與程式積木動畫學習上,促使學習的正向遷移,並進一步探討在國 小資訊教育現場中,是否能產生學習遷移及相關學習效果。

(二) 文獻探討

與文獻探討有關之文獻包含:資訊技能遷移、數位學習軟體輔助教學、鷹架學習理 論、數位教材介面設計、認知負荷等五大主題。

(三)「Scratch 圖像式導引機制」規劃設計

因應電腦輔助教學的主題,為實驗組學童設計一套「Scratch 圖像式導引機制」,以 輔助 Scratch 教學為主要目標,共計八個單元課程,此階段工作包含課程規劃、各 節教學活動設計、多媒體教材範例製作…等,並在課程設計完成後請具程式設計與 資訊教育專長之專家進行評估,本研究所設計之實驗課程內容詳見附錄。對照組則 是進行 Scratch 軟體傳統文本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四) 準備研究工具與測量工具

包含教學場地、教學硬體準備,例如:個人電腦、教學廣播設備、錄音筆…等;軟 體方面,例如:Scratch 軟體、「Scratch 圖像式導引機制」教學網站…等;後測量表,

如:學習遷移與 Scratch 學習成就測驗、認知負荷測驗及「學生科技接受度調查表」

34

問卷調查表之準備。

(五) 選定研究樣本

以台中市某國小六年級兩個班電腦資訊課時間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實驗課程 教學完成並收集資料以進行後續研究分析。

二、實驗進行:

(一) 實驗前置作業

本研究採用國小六年級上學期電腦學習測驗作為前測成績,以了解實驗教學前學生 的電腦處理能力高低。

(二) 學習實驗教學

本研究將研究樣本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實施「Scratch 圖像式導引機制」教 學課程,對照組則進行傳統講義教學模式課程,每堂課為四十分鐘。程式設計課程 對於學生來說較為陌生,為減少學生的壓力營造無壓力學習環境,以幫助學生能平 常心學習程式設計,使用平常上電腦課的時間、教室及電腦授課老師協助教學實驗,

並於施測完畢後進行「學生科技接受度調查表」調查,用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意見。

(三) 實施後測

本研究採用研究者自行設計的學習遷移與 Scrtath 學習成就測驗作為後測,資料參 考自張文奇(2009)所研發的 Scratch 學習成就測驗(楊建民,2010)、Scratch 程式 設計高手(黃建輝,2010)、PowerPoint 2010 創意簡報(呂聰賢,2011)、Scratch 與 PowerPoint 相關講義教材…等,以了解 Scratch 教學後學生的學習成效,並加入

「認知負荷測驗量表」得知學生對於實驗課程的認知負荷情形,實驗課程結束後,

最後「學生科技接受度調查表」了解實驗組與對照組同學之科技學習接受度回饋,

以利後續的研究分析與改進方向,後測時間為一堂課四十分鐘的時間。

35

圖 3-2 研究程序圖示

實驗組

資料分析與討論、歸納結果

「Scratch 圖像式導引機制」網站 傳統電腦教學法

對照組

介紹「Scratch 圖像式導引機制」網站

「學習遷移與 Scratch 學習成就測驗」

「認知負荷測驗」

「學生科技接受度調查表」

「學習遷移 Scratch 學習成就測驗」

「認知負荷測驗」

分析前測後,隨機選取實驗對象,

分派實驗組別。

研究問題與動機

文獻探討

「Scratch 圖像式導引機制」規劃設計

準備研究工具與測量工具

選定研究樣本

試題預試測驗

質性訪談

36

三、資料分析與討論階段 (一) 分析前後測資料

此階段為量化資料分析,本研究採用 SPSS 軟體,以共變異數分析(ANCOVA)探 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進行「Scratch 圖像式導引機制」 教學前後的學習成效 是否有差異,並分析學童在學習遷移與認知負荷的填答情形,以了解學童對於教學 實驗課程的學習遷移與認知負荷程度。

(二) 分析科技接受度調查資料

實驗課程的最後為學生使用科技教學方式接受度調查表,作量化資料分析,資料來 源根據學生所寫的學生科技接受度調查表中的紀錄。分析重點在於了解學生於使用 教學輔助機制網站後的回饋。

(三) 研究報告分析與報告撰寫:依據研究結果撰寫報告說明,並提出建議供後續研究參 考。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