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受限於研究之人力、物力及時間,對本研究相關因素的探討,勢必無法完全 交代才藝補習班全部相關因素,故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將研究範圍界定及限制分 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係以臺北市、新北市已立案之英語學習才藝班經營者為研究對 象。

貳、研究限制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訪談進行研究,涉及填寫訪談的態度、感覺及意 見,受試者在進行本研究訪談時,可能受其個人主觀因素之影響,進行訪談時,

有經營合夥人在場,採取保守的回答態度和答案會有所保留。英語才藝班經營是 複雜且多元的概念,包含層面很廣,影響因素也很多,本研究僅就研究項目加以 探討,其影響因素眾多,無法兼顧所有層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以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界定研究概念、確定重要面向並形成研究架 構。本章架構分為二節,第一節闡述幼兒英語理論與相關研究,幼兒語言學習的 定義與內涵,幼兒學習英語的功能與目的,幼兒英語理論研究趨勢,第二節闡述 幼兒英語才藝班經營相關理論與研究,幼兒才藝班經營的定義與內涵,幼兒學習 才藝班經營的功能與目的,幼兒學習才藝班經營理論研究趨勢,第三節闡述幼兒 園階段英語才藝班經營重要面向,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幼兒英語理論與相關研究

語言是人類本身發展出一套語言系統(錡寶香,2009),人類透過語言表達需 求、分享感情、溝通,也是學習知識的重要基礎(陳淑琴,2000;汪榮才、汪宇 琪,2007)。「語言」指的是人類口說的話語,是由語音、語彙及語法組成,是用 來表情達意、傳遞思想的重要工具:「語文」則是語言和文字的合稱,也可以泛指 和語言或是文字相關的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篡,1994)。

壹、幼兒英語的定義與內涵

近年來幼兒學習英語話題在政策上一直被提出來做討論,政府為了因應國際 化與全球化的趨勢,提倡英語教學,國內家長費盡心思讓幼兒提早接觸英語,坊 間各種語言學習機構也強調英語的重要性,社會大眾對於幼兒是否學英文,該學 甚麼,學到甚麼程度等議題有許多討論,為了釐清大眾,教育部(2004)提出學 齡前幼兒英語教育政策書帖(I),其中提到「一個前提、兩個堅持、三種主張、

四項作法」,幼兒英語教育政策有3 項主張:一、語言學習順序應為先母語、再國 語、後英語,既然研究發現本國語言是學習外語的基礎,經考慮幼兒身心發展之 特性與目前本國環境之配套條件,語言學習順序應為先母語、再國語、後英語。

(二)美語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簡稱 ESL):指學習者 的主要語言非美語,但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以美語為主要溝通語言,通 常是以外移到英美語系國家的對象而言。

(三)美語為外語(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簡稱 EFL):指官方語言以 非美語為主的國家如:臺灣、日本等,其所實施之美語教學。因美語 並非臺灣的官方語言,且對多數的家庭而言並無自然的美語對話環 境,故美語在臺灣應是EFL,而非 ESL(李宜娟,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下,學習者才能達到語言學習的目標。故此,外語的學習情境爲:以學習者的母 語爲基礎,並營造一個使學習者感到無壓力,能自主使用語文的情境而本研究中 的母語6 即指幼兒的通用語-國語(陳淑琴,2003)。

「雙語」係指同時具備兩種語言的能力,在現代語言學中,雙語著重在兩部 分,一是「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指的是說話者具有語言規則的內 在知識,二是「語言表現」(language performance),指的是說話者能夠在兩種語 言上達成能力與表現(黃瑞琴,1993)。雙語的學習依其型態,可分為「同步習 得」(simultaneous acquisition)與「先後習得」(sequential acquisition)。同步習得 表示孩子因為生活環境因素,在學習第一語言(母語)的同時,也正發展他的第 二語言,通常是在自然情境下無意識地學習,且沒有接受正式教育地習得兩種語 言,像是家庭雙語等;先後習得則是孩子在第一語言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才開始 學習第二語言,此型態的學習是有意識地、正式地,且是經過指導的,像是學校 與家庭語言不同等(Tabors,2002;陳淑琴,2002;莊光明,1999)。

Edith Harding 認為雙語教育是學習第二語言,在學習過程中努力使第二語言 講得和母語一樣流利;Mackey 則是認為雙語教育是要學第二語言,而且學會第 二語言之後,必須和第一語言相互輪流使用,而不是因而廢止第一語言的使用

(莊光明,1999)。因此,雙語教育意指在沒有放棄第一語言的情況下學習第二語 言,此目的在於多具備一種語言表達、理解與溝通能力。

語言的發展與學習,除了幼兒本身需具有正常的腦部功能外,還需仰賴後天 環境中足夠的語言刺激和學習經驗,語言能力才能逐漸發展,以下說明正常幼兒 語言發展(車微純,2017),如表 2-1 幼兒語言發展階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4 到 5 歲

 說故事的結構越來越完整

 說的話陌生人都可以聽得懂

貳、幼兒英語功能與目的

英語為國際通用語言,英語是世界前三多人使用的語言,有73 個國家作為官 方語言,聯合國的標準語言也是英語。北美的美國、加拿大,歐洲的英國,大洋 洲的澳大利亞,亞洲的印度,還有非洲過半數國家,都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

(Trycan 語言服務平臺,2016),英語使用的廣泛性語重要由此可見,學習語言有

「關鍵期」之說法,從生物學觀點(Lenneberg,1967)認為「關鍵期」假說,係 指語言習得應該在兒童期大腦左、右葉功能未分化前效果最好,過了這個關鍵 期,語言學習就不可能學的像母語話者(native speaker)一樣好,也因此有「語 言越早學越好」之說法。對於語言學習,有「語言學習關鍵期」之說法,即人類 語言學習有其生理機制(張顯達,2002、陳淑琴,2003、胡潔芳,2004)。胡潔芳

(2004)與陳淑琴(2003)則一致表示要說外語學習真有關鍵期,只能說在「口 音」上可能擁有較大的優勢,越早學習外語確實較有機會擁有母語話者般的口 音,但有兩個前提,所模仿的口音必須是正確的發音,且須有足夠時間的接觸英 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幼兒英語習得理論

英語在臺灣屬於外語,並非官方語言,需視為外語學習。因此以下針對 Krashen、Terrell(2000)的自然習得理論(The Natural Approach)進行探究。

Krashen 和 Terrell(2000)在其語文習得的理論模式中提出五點假設解釋了我 們如何習得和學習語文:

一、「習得與學習」的假設(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曾月紅(2000)表示,這個假設指的是,人們有兩種不同的方式發展語言的 能力,包含(一)習得(acquisition)和(二)學習(learning)。

(一)習得(acquisition)

人們從真實的溝通情境中使用語文以獲得語文。二位學者認爲:「語文習得」

是發展語文能力最自然的方式,並且這是一個潛意識的過程,例如:幼童並不意 識到他們正在習得語文,他們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溝通(Krashen,Terrell,

2000)。

(二)學習(learning)

藉由「學習(leaning)」來發展語文的能力(Krashen,Terrell,2000)。

二、「自然順序」的假設(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在習得文法結構的過程中存在一個可預測的順序,然而並非每位習得者都是 以同樣的順序習得文法結構。也就是說,每個人會依序習得語文結構,但習得文 法結構的順序可以相異(Krashen,Terrell,2000)。

Krashen(1981)針對第二語文習得研究指出美語為第二語文的幼童和成人在習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第一階段:現在進行式(PROGRESSIVE-ing)、複數(PLURAL)、Be 動詞

(COPULA-to be)

(二)第二階段:進行式之助詞(AUXILIARY--progressive)、冠詞(ARTICLE-a, the)

(三)第三階段:不規則過去式(IRREGULAR PAST)

(四)第四階段:規則過去式(REGULAR PAST)、第三人稱單數(Ш SINGULAR-s)、 所有格(POSSESIVE-s)

三、「監控」的假設(The Monitor Hypothesis)

Krashen(2003)提到監控的假設解釋了「習得」和「學習」如何被使用:語 文是經由我們所習得對語文的理解而產生,學習的功能就成為監控者(monitor)

或編輯者(editor),監控的假設可幫助我們在使用語文時具「正確性」,不包括

「流暢度」。

當我們使用第二語文說話(utterance)時,是由我們的「語文習得」系統引 發的(initiated),此即為「監控假設」(Krashen,Terrell,2000)。

「監控」的運作方式為(Krashen,Terrell,2000):

(一)用別種語文敍述某件事時,潛意識所習得的理解會使得所想的詞句進到腦中。

(二)在說出這些句子前,會在腦中掃描及檢查,並使用學習系統去修正其中的錯誤。

(三)最後會使用監控系統來修正所說出的句子,這就是所謂的「自我修正(self-‧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輸入」的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

輸入假設再陳述:人類獲得語言是透過輸入並且理解那些比我們目前層次稍 高的語文。但是,流暢地說話並非是經由直接教授而來,而是由習得者理解所輸 入的語文後逐漸展現的能力(Krashen,Terrell,2000)。

建立容易理解的輸入語言一直是教導語文最終的訴求,然而理解所輸入的語 文卻是唯一獲得語文的方法;此外,有兩點推論建立在此輸入的假設上

(Krashen,2003):

(一)說話本身可以間接幫助習得語言,但對話才是重點,也就是說,說話是習 得語文的結果並非起因(Krashen,2003);但說話間接有助於習得語文,

說話可以形成對話,而對話是一項極佳理解輸入語言的來源(Krashen,

2003)。

(二)文法雖然重要但非教學重點,假如我們提供學生足夠的輸入語文,他們能 夠理解的這些輸入語文本身即內含習得者所需習得的文法結構。

五、「情意過濾器」的假設(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第二語文的習得與情感有直接的關係,具良好的自我形象者在第二語文能有 較好的成就,並且舒適的情境能降低語文習得者的焦慮程度。此外,有兩種方式 可以幫助第二語文習得者:

(一)鼓勵對方能自信地和使用該語言的對象(speaker with target language)互 動,以努力取得更多的輸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0)。

六、幼兒英語習得理論小結

自然獲得理論可知,人們是藉由「習得」從真實的溝通情境中使用語文以獲 得語文,並用「學習」發展外語的能力,並且在學習文法結構的過程中有可預測

自然獲得理論可知,人們是藉由「習得」從真實的溝通情境中使用語文以獲 得語文,並用「學習」發展外語的能力,並且在學習文法結構的過程中有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