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依據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以及實際研究過程中之考量,本研究所訂定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詳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主要分為研究對象、研究變項與研究方法。茲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抽樣,以新竹市公立國民小學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包括兼任 行政職務之主任、組長及未兼任行政之現職級任、科任教師。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之變項為校長知識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現 況與差異,即三者之相關情形進行探究。

此外,在教師背景變項,針對教師之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教育程度 與職務予以探討;學校背景變項則包括學校規模與歷史為探討範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內容以自陳調查表為主,包括「校長知識 領導行為量表」、「學校組織學習量表」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量表」三部分。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完美嚴謹,但受限於時間、人力及物力等主客觀因素,仍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研究限制,茲敘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新竹市公立國民小學現任合格教師為調查對象,而不包含私 立國民小學教師。其研究結果若要推論到新竹市以外或非國小層級的教師時,

需藉由進一步的研究方能確認。

二、研究變項

影響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因素眾多,本研究僅針對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 組織學習此兩變項之各層面與整體進行統計與分析;至於文獻中曾論及之層 面,則未加以考量;而諸多因素也可能會影響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

本研究亦未能顧及。

此外,背景變項方面,僅針對教師之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教育程度、

職務與學校之規模、歷史等因素進行探討,其他因素則不包含在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為主,致使研究未能深入,無法瞭解其真實因素,

未來可以質化研究方法繼續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藉由對文獻的歸納與分析,建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架構,並 作為之後編擬研究工具、比對研究成果及提出具體建議的依據。本章分為四 節,第一節為校長知識領導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學校組織學習之理 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校 長知識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

第一節 校長知識領導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係回顧國內外校長知識領導的相關文獻,依序探討校長知識領 導的定義、理論、層面及相關研究。

壹、校長知識領導之定義

在知識經濟影響下,現今社會發展已逐步邁入以「知識」為核心的時代,

企管、科技與軍事等領域都曾出現知識領導之研究,知識領導之重要性可見 一斑。就學校而言,教育必須產生自我學習與創新的能力,因此知識領導的 理念即應被引入教育中(秦夢群,2010)。

組織內部應在適當的地方設置一個知識領導者,其應有知識領導風格與 發展創新知識之能力 (Sallis & Jones, 2002);無畏社會變遷,活用知識促進組 織之成長(Amidon & Macnamara, 2000),建立與激勵被領導者參與知識共享的 機制,培養知識創造能力和集體創造力(林海清,2006)。Cavaleri, Seivert 和 Lee (2005)認為知識的創造關鍵在於知識領導能否有效進行;Holsapple 和 Singh (2001)則提出知識鏈模型(knowledge chain model),知識鏈活動分為

Holsapple &

Singh(2001)

組織領導者能建立一個實施知識管理活動的組織環境,營 造具向心力及創意的組織文化與氣氛,形塑組織未來之共 同願景,並能傾聽、學習、教導及分享知識,以提升組織 競爭力與效能。

Cavaleri, Seivert,

& Lee(2005)

領導者運用影響力來支持知識發展的過程,並將知識發展 及知識管理的行動加以整合,以建立展望的未來。

吳清山、林天祐

(2005) 係指組織領導者能夠提供適切的環境、文化和組織結構,

以利於知識的建立、分享和創造。

Hewlett(2006) 係多面向的活動,組織成員大多瞭解知識本質且能發揮最 大的知識效能和個人潛能,利用知識作為達成組織策略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者/年代 定義

Stanley(2009) 運用有所助益,且將知識價值反饋給企業的利害關係人。

秦夢群(2010) 係指領導者建構適切的組織環境與文化,以達成有效進行 知識管理的領導行為。

Algharibeh(2011) 係為促進知識轉化的要素,且能增進組織之知識創新。

Mabeya, Kulichb,

& Lorenzi-Cioldi (2012)

係各種方式加以創造、分享及運用,以促進新興、重要的 知識,進而引起思維與集體成果產生轉變之態度或行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校長知識領導的定義歸納為:校長具備專業知識與 能力,發揮影響力,指引組織知識發展方向,建構一個有助於實施知識管理 活動的組織環境、文化與氣氛,並將知識管理和知識發展加以整合,共同建 立學校競爭優勢,尋求永續發展,以利知識學習、分享和創新的過程與行為。

貳、校長知識領導之理論

校長知識領導的理論基礎包含知識經濟理論與知識管理理論。茲依序說 明之。

一、知識經濟理論

「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 economy)源自於 Machlup 在 1962 年出版 的經濟論著《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直至經濟合作發展組織首創該詞並定義:

「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用,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濟型態」,

並界定為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並列的新經濟型態,而世界經濟的發展已經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農業社會的勞力密集,到工業社會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轉為追求知識經濟 的知識社會時代(吳清山和林天祐,2003)。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則定義:「在一經濟體系中,知識的創造、傳 播與運用是促進所有產業成長、財富累積與創造就業的主要動力」,因此,一 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幾乎可以用其擁有的知識存量來代表(賴景昌和林國仕,

2004)。Drucker(1993)也認為後資本主義社會中最根本的經濟資源,不再是資 本或自然資源,也不再是努力,無論現在還是未來,最關鍵的經濟資源,必然 是知識。

爾後,各界持續觀注相關議題,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提出定義:「一 個創造、學習並傳播知識的經濟,是一個企業、機關、個人與社區都對知識 作出更有效運用,以促成經濟與社會作出進一步發展的運用。」(李誠,200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認為,知識經濟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 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經濟,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凌駕 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經濟不斷發展之動力。

知識經濟時代以降,知識已成為國家最關鍵的資源,而領導者若能不斷學 習精進,營造知識學習的環境與文化,才能讓組織成員同時不斷學習進步與成 長,創造組織績效。因此,知識經濟可說是知識領導的重要立論依據之一,知 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帶動知識領導的需求性與必要性(吳清山和賴協志,2009)。

二、知識管理理論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源自於 Hayek 提出《社會中知 識的利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一文,可謂開啟知識管理的先 河,直自 1986 年由 Wiig 在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研討會中所創用(黃財源,

2002;陳昭廷,2003)。爾後國內外各學者皆對其下定義,Wiig(1997) 認為 知識管理是指組織有系統、明確地對其知識資產進行充分探索、運用,並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升組織內知識相關的工作績效,達到報酬的極大化。知識管理的運作,係組 織運用資訊科技的方法,並結合組織文化、組織結構等特性,透過組織成員 知識的共享、轉化、擴散等方式,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蒐集、組織、儲存、

轉換、分享及運用,促進知識不斷創新及再生,以增加組織的資產,擴增組 織的財富和創造組織的智慧(吳清山和林天祐,2003;張明輝,2002)。林東 清(2009)認為組織為了提升存活能力與競爭優勢,對於存在組織內外部的 個人、群組或團體內有價值的知識,進行有系統的定義、獲取、儲存、分享 移轉、利用與評估等工作謂之。謝文全(2012)則認為係組織對知識所做的 管理,透過知識的搜尋、組織、儲存、擴散、移轉、分享、運用等過程,有 效地運用知識並再造知識,以提高組織的效能。

根據 Davenport(1998) 所歸納的知識管理十大原則為:(1)知識管理是 昂貴的(但愚鈍也是昂貴的);(2)有效率的管理知識必需結合人與科技;(3)

知識管理是高度政治性的管理;(4)知識管理需要一位知識經理;(5)知識 管理的優勢,源自於知識構圖多過於有形模式,源自於自由市場多過於統治 階級;(6)知識的分享和運用通常是不自然的行動;(7)知識管理的意義在 於去改進知識工作的流程;(8)知識取得的運用只是開始;(9)知識管理永 遠沒有終點;(10)知識管理須具備知識契約(即智慧財產權)。以上 10 個原 則可謂知識管理的主要特色。Nonaka 和 Takeuchi (1995) 提出組織知識創造 螺旋,將知識的層次分為個人、團體、組織與組織之間;而知識的形式則分 為隱性和顯性知識兩種,知識的轉化透過外化形成操作性知識,再將外顯知 識連結,進而內化形成概念性知識。

知識管理是因應時代的發展而受到重視(吳清山,2001),而知識管理 在教育上的應用也於 2000 年之後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探討學校推動知識管 理的理念與做法,能提供學校組織管理的新思維,具有實用價值(吳清山和

是思考的重要構面(Cavaleri et al.,2005)。

參、校長知識領導之層面

三層面 Dietz, Barker, & Giberson(2005)

人員、內容、科技

四層面

Viitala(2004) 學習導向、創造支持學習之氣氛、支持個 人與團隊層級的學習過程、典範角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層面數 學者/年代 層面

六層面

吳清山和賴協志(2007) 創新典範、人力資源、資訊設施、制度規

吳清山和賴協志(2007) 創新典範、人力資源、資訊設施、制度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