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的概念與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8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的概念與分析

壹、教師效能的基本概念

有非常多的研究側重於有效能教師的行為和策略(Harwell & Daniel, 2012)。

研究也顯示有效能的教師對於提升學生學習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Kirchner, Evans& Norman, 2010)。追求有效能的教學一直是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題。教師 如何對於教學效能有良好的發揮,值得深入討論。

一、教師教學效能的發展歷程

在過去的研究當中,關於教師效能的研究被分為幾個階段(Kyriakides, 2005):

最早的教師效能研究的內容主要著重教師本身的特質:例如人格特徵(寬容、直 率)、態度(教學動機、對學生的同理心、教師承諾)、教學經驗(年資、年級)、以 及成就(教學評鑑)等等,然而在這個階段並沒有將這些教師的特質與學生的學習 成果有所聯結。之後重視的是教學的方法對學生成就的影響。然而整體來說,這 些研究並無一致性的結論,因為不同的教材教法在學生成就上並無法真正造成顯 著性的差異,有時候這些結果甚至會互相矛盾。從 1970 年代起,研究開始重視 教室現場的教師行為,欲瞭解怎樣的教師行為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而成為有 效的教學。

二、教師教學效能的定義

教師效能的概念,因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色切入而有不同看法。

Pretorius(2012)認為,有些研究強調有效能教師的特點,或是研究教師的行為、

態度、個人特質、策略等等。然而有學者認為:教師本身的因素,如其教學經驗,

應被視為是教師的影響(teacher effects),它與教師效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Ding&Sherman,2006)。有些研究則是從投入、歷程、和產出的因素或是增值的 觀點去分析教師效能。從投入、歷程和產出所切入的研究通常直接把產出當作教

外,Coggshall(2007,引自 Pretorius,2012)則直接把教師效能的定義縮小為只著 重其對於學生成果的貢獻。

Rosenshine 1983

有效能的教師的教學歷程,包括複習以前所學、適 當呈現新教材、引導團體練習、適當回饋和矯正、

引導獨立練習、定期複習又進行有效教學。

Haigh

&Katterns 1984

有效能的教師必須了解沒有一種最佳的教學方法

McHaney

&Impey 1992

教學效能包括:課程設計和發展、教學觀念化策

Kauts 與 Mittu(2011)將教師效能定義為:「針對特定的教育目標,教師所達 成的程度、或是學生進步的程度的成果」。其認為,效能是一個人產生影響的程 度。教師效能是在教室的教學中,教師的特質、教學行為、與它們在成果上的影 響之下關係的結果。

Muijs 與 Reynolds(2002,引自 Pretorius, 2012)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教師效 能的研究已走向討論與學生成就相關的教師行為。這些研究通常是在辨別哪些教 自 Pretorius, 2012)仍認為「效能」是可以被定義、可以被教、並且可以實現的。

在國內的研究者部份所提出的定義部份:蔡美姿(2006)認為教學效能是教師 主觀上知覺本身有能力去影響學生學習、預期學生學習成果,及教師在教學活動 中,透過良好互動歷程,根據學生差異,擬定教學計畫,有系統呈現教材,有效 使用不同教學技術和多元評量,激勵學生學習,達成有效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1

學習成效。

陳木金(2007)將教師教學效能定義為:「教師對學校教育的力量、學生學習 成敗的責任、學習的作用、一般教育哲學、對學生影響力的程度各方面的自我信 念,及能有效溝通學習目標,能有系統的呈現教材,避免模糊不清,檢查學生瞭 解情形,提供練習和回饋,營造良好教師氣氛,促進有效教學與學習,提高教育 品質,達成教育目標」。

本研究所蒐集到研究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的 18 篇論文亦主要 循上述脈絡定義教師教學效能,包含教師自我信念以及有效教學歷程。舉例來 說:

陳慕賢(2003)、陳正達(2005)將教師教學效能定義為「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 時,能塑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規劃有效率的學習環境,透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以 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在定義當中雖然未特別提到教師自我信念,但在其變項 內容當中已將教師自我信念包含進去。

蔡政明(2003)與黃偉菖(2009)認為:教師教學效能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有 信念與認知;並且在教學活動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激勵關懷學生,並且能依據學生學習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加以修正改進,

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

劉秋珍(2005)提到:「教師效能是指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對自己能否成長專 業能力、妥善經營班級,達成有效教學的任務,協助學生有效學習所持的信念與 預期。包括個人教學信念、一般教學效能、班級經營效能、專業成長效能等構面」。

楊豪森(2008)把教師教學效能定義為「教師對本身教學、教育專業能力與影 響學生學習的認知或信念。教師除了有良善的教學計畫與準備外,並能在教學過 程中,運用多元有效的教學、教育方法與策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氣氛,在 師生妥適的互動關係下,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教學品質」。

在本研究所採用的論文當中,亦有某些專門針對「教師教學歷程」的部份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2

行討論。

許翠珠(2007)定義教師教學效能為「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運用有效的教 學策略,營造愉悅的學習氣氛,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達成教育目標」。

黃怡誠(2009)認為:「教師教學效能是指教師能充分熟悉與了解課程主要的 內涵與目標,不僅充分運用教學策略與計畫、多元的教學技巧,且能具備課程統 整能力,進而明確且系統性的呈現課程教材內容,教學過程中能與學生良性互動 及營造和諧進取的學習氣氛,並著重課程結束後的評量回饋與自我評鑑反思,以 達成課程教學目標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根據教師效能研究的發展以及以上學者對於教師效能的定義可得知,眾研究 主要都探討「教師自我教學信念」及「教師教學歷程」,並且欲妥善的使用教學 歷程當中的技巧,使得學生的學習目標能被達成並且提升學習成效。因此,本研 究將從教師教學歷程的角度來探討教師效能,將教師教學效能定義如下:「教師 教學效能係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能力的認知,以及在教學歷程中所實施之行為與內 容,目的在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而達成學習成效」。

貳、 教師教學效能的重要性

Pretorius(2012)指出,學校效能研究(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SER)顯示教 師效能是對於學生成就最重要的影響。使學生學習成效有所不同的原因來自於教 師,而不是學校。他也提到:Rice(2003)認為「教師品質是在學校中影響學生成 就的最重要因素」、Reynolds(1998)認為「教師層級比起學校層級的對於學校效能 的影響是三、四倍的」;高品質的教師可以彌補弱勢區域學習者的學習(Varlas, 2009, 引自 Pretorius, 2012)。

Kirchner、Evans 與 Norman(2010)亦認為:研究顯示一個有效能的教師在提 升學生學習上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們也引述了 Sanders & Rivers(1996)的研究,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3

中提到影響學生學術學習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而且教師對於學生成就的影響 是不斷的添加和累積的。此外,當中也提到:Darling-Hammond & Snyder(2000) 認為教師的效能會影響百分之四十到六十的學生在閱讀和數學方面的成就。

因此,教師效能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因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其對於學生學 習成就有直接的影響,甚至是與學校相關的因素當中與學生成就最直接相關的重 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Kirchner、Evans 與 Norman(2010)提到「有效能的教師 能夠藉用闡述知識、引起學生興趣以及使教材有趣的方式,使學生有好的課堂表 現」。其亦描述出從教師教學定義教師效能。以下將就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做一 統整性的分析。

參、 教師教學效能的重要內涵

Gordon(2003)引述了 Kindsvatter, Wilen 與 Ishler(1988)的研究提出七項有效教 學的假設與信念。

1. 教學的品質是直接根據教學前決策的品質 2. 教學是一個複雜的行為

3. 教學是一個學習的行為

4. 教學指令應該根據目前研究和學習最有效的策略、方法、技巧和行為來 執行

5. 學生學習動機必需被啟發

6. 教學的環境是一個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 7. 教學歸根到底是一個個人的發明

Ebro(1977,引自 Kauts& Mittu,2011)認為有效能的教學有以下特點:

1. 教師對課程有良好規畫並準時開始課堂

2. 教學步調快卻穩定,會規律停下檢測學生的理解及參與程度 3. 使用多樣的教學策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4

4. 教學清淅且著重主題與教學目標 5. 善用幽默感

6. 善用良好班級經營技巧 7. 給予學生立即回饋與讚美 8. 創造溫暖的教室氣氛 9. 善用非語言行為

Sammons(2006, 引自 Pretorius,2012)認為有效能的教師行為應該:

1. 強調學術目標

2. 訂定清楚的目標並期待學生能夠精通課程 3. 謹慎的安排課程計畫

4. 使用清楚的解釋和闡述學習內容

5. 使用直接並清楚的問題來監督學生的進步和理解 6. 提供學生充足練習的機會

7. 給予提示與回饋來確保成功

8. 訂正錯誤並允許學生使用技巧直到它成為自動化的反應 9. 經常複習功課並讓學生對功課負責

Reynold(1996,引自 Pretorius,2012)提出了在教室環境中與效能相關的變項:

1 有計畫的課程 2 有挑戰的教學內容

3 一個以工作為中心的環境

4 在對話上的限制(以課程內容為主) 5 師生之間最大的溝通

6 保持記錄檔案

Goe 等人 (2008, 引自 Pretorius, 2012)認為以下五點是有效能教師的內涵:

1. 對學生有高度期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5

2. 培養學生在學術、態度、社會的良好規範

3. 使用多樣資源來設計學習機會並使用評鑑來監督學生學習 4. 對於學生和學校的發展有所貢獻

5. 充份與同儕、行政者、家長與其它教育相關人士有好的合作

Kyriakides(2005)認為,有效能教師的內涵為:有品質的課程內容(Quality of

Kyriakides(2005)認為,有效能教師的內涵為:有品質的課程內容(Qualit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