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範圍乃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提升國中一年級學生的人際關係之成 效,採用行動研究法,並輔以質化與量化併用的方式,以下分別就本研究的範圍和限制 加以說明。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首先探究研究對象,再瞭解研究的執行時間與選用教材,接著 介紹研究資料的蒐集與研究工具,最後包含本研究欲驗證之假設。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的選擇,是研究者所任教之學校,以雲林縣某所國中生一年級某一個班 級的三十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男生10人,女生20人。

本研究選擇國中生一年級,由於個性尚未定型,可塑性強,能在人際關係中及早學 習正確的處理態度及方法,希望達到預防勝於治療。

(二)執行時間

本研究的執行時間,是以每堂課四十五分鐘進行研究,每週兩堂的美術課,時間為 十二週。

(三)選用教材

本研究選擇102學年度教育部審定通過之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以 翰林版第二冊為選用教材,另加上研究者自編教材。

(四)研究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採以用行動研究法,輔以質化與量化併用的方式,量化方面是以平均數、標 準差來呈現學生在「國民小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前後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而 質性方面則綜合「藝術活動回饋表」、「課程總體回饋表」、「個別訪談」、「教師觀

6

察記錄表」、「學習單」、「學生作品」、「家長回饋表」等的資料蒐集,進行課程實 施的歷程分析,進而了解學生在人際關係的改變情形,據此形成本研究之目的。

(五)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在量化方面使用「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而在質 性方面則綜合運用「藝術活動回饋表」、「課程總體回饋表」、「個別訪談」、「教師 觀察記錄」、「學習單」、「學生作品」、「家長回饋表」。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所測得之人際關係層面(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僅限於本研究工具所涵蓋 之範圍,結果只能提供相關學術研究,例如:用於諮商輔導、特教上的參考,以及適用 於鑑賞教學,但不適用於創作教學的應用等;另外,也不適合過度類推到其他的地區、

年級等範圍。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了便於本研究的分析與探討,茲將相關的重要名詞界定,分別為「生命教育」、

「視覺藝術課程」和「人際關係」,並個別探討與詮釋如下: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引導個體了解「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教育,其目的是為了促進人 類安身立命,達成圓滿的人生,是全人教育。生命教育是在幫助學生將內化的價值統整 在人格之中,重視道德、良心、尊重的培養,並能實踐於生活中,成為一位德行與學問 兼備的人(黃德祥,2000;孫效智,2000;錢永鎮,2000)。換句話說,生命教育就是 身、心、靈都能成長、培養並保持健全的身心靈教育,亦是德、智、體、群、美都能均 衡發展的全人教育。

在本研究所探討的生命教育,是在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重視尊重的培

7

養,將內化的價值統整在人格之中,使身、心、靈都能成長的全人教育,並實踐於生活 中。依此定義配合學習發展階段,則以生命教育的「人與他人-同儕和師生關係」為內 涵,融入視覺藝術課程,設計出一套以提升國中一年級學生的人際關係為主之生命教育 課程。

二、視覺藝術課程

依據教育部2008年5月23日修正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國中階段 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包涵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而視覺藝術 課程是運用「視覺藝術」的媒介,透過欣賞與創作的學習活動,促進個人身心均衡及藝 術知能的發展,並培養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增進生活幸福的一種教育活動。

本研究所指「視覺藝術課程」是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視覺藝術」為架構,以生命 教育融入翰林版第二冊102學年度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科書,加上非正式 審訂之自編課程,課程主題是「愛與生命」,範圍涵蓋視覺藝術教學、三位不同的版畫 藝術家的藝術歷程、生命教育繪本教材的融入,以生命教育內涵「人與自己」、「人與 他人-探討同儕和師生關係」為內涵。

三、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交互影響的一種狀態。廣義的人際關係包含:

親子兩性手足勞資師生朋友等任何型態的人際互動之關係。狹義的人際關係專指:友 伴、同儕、同事的人際互動之關係(徐西森、連延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個體 自從開始接觸環境,就是在不斷的建立各種關係,而接受正規教育開始,就是逐漸建立 同儕、朋友間的關係,在學習過程,同儕或師生的交往互動中,自然建立同儕與師生關 係。

本研究的人際關係是指針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研究其人際關係中的同儕關係與師生 關係,並以研究者自編的「人際關係量表」上所得的分數來分析其關係,採李克特(Likert)

五點量表的填答方式。

8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共分四節,首先第一節探討生命教育理論;第二節探討視覺藝術課程 理論;第三節探討人際關係理論;最後第四節探討與本計畫主題相關之研究。

第一節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可以引導我們認真對待生命,唯有落實生命教育,建構對自己生命喜愛與 負責的態度,才能促使人們心靈的提升,積極經營自己人生,在團體善盡自我本分,其 的核心思想,並不在於傳授獨特的專業知識,而是更在於傳達以一種全新的思維來認識 自己、家人,乃至於周遭環境的方式。本節分三部分探討「生命教育」之:1.意義與內 涵、2.對國中生的重要性、3.理論與實踐。

一、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在探討生命教育的意義前,有必要先對「生命」的意義有所認識,其次再探討與歸 納國內學者對生命教育內涵的看法,從而分析與整理出與本研究相關的生命教育課程之 內涵。

(一)生命的意義

錢永鎮(2000)認為,「生」是指生命的孕育,是可以讓所有生命不斷的相生、宇 宙間的生命都能永續生存;而「命」字的本意為命令,是指「天命」和個人的命運,所 以「生命」有無限的可能,但同時人也必須面對生命的有限,就是「死亡」。生命的意 義是個體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理由及重要性,亦即意識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和目標的程度

(賴怡妙,1998)。

Paulson, Sharon, & Wolf(1988)認為生命是一連續、累積的過程,其體悟往往來自 生活中實踐的經驗,而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愛惜和信任自己的生命,只有自己才能賦予 自己生命意義。Frankl(1986)認為想要賦予生命意義及實現價值,需要個體藉由完成 有建設性的工作來賦予生命意義,並透過對世界的真、善、美的接納與感受,來經驗生

10

命的意義,即使處於最困厄的環境,也仍能以堅定的態度,來承擔事情。

從以上所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換句話說,是個體不斷體驗、連續、累積生命經驗 的過程,並透過完成真、善、美來賦予自己生命意義。

(二)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意義在於教育學生認識生命,建立適切的人生觀與價 值觀(錢永鎮,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是引導個體了解生命的價值之教育,其 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安身立命,達成圓滿的人生,是全人教育。生命教育是在幫助學生 將內化的價值統整在人格之中,重視道德、良心、尊重的培養,並能實踐於生活中,成 為一位德行與學問兼備的人(黃德祥,2000;孫效智,2000;錢永鎮,2000);另外,

孫效智(2000)認為,任何人皆可以賦予生命教育某種意義,必須遵循共識、開放、周 延原則,可用來檢視生命教育的定義是否恰當,但不能說那一種生命教育的定義是正確 或錯誤的。而且共識才能凝聚力量,其共識須透過開放的交流和對話來豐富並確定其生 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並應力求深度與廣度之周延,而要掌握「什麼是生命教育?」應 是先掌握生命教育實施內涵。因此,研究者以下將藉著從生命教育的內涵來深入了解其 意義,並依據國內數位學者對於生命教育的內涵之不同看法,歸納整理如表2-2-1:

表2-1-1 國內學者對生命教育內涵的看法

學者 年代 生命教育意義與內涵

楊仲鏞 1998 教導學生尊重、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求生應變技能的獲取、情 緒教育。

孔建國 1998 教導學生尊重自己與他人、增加挫折容忍力、學習面對生命中的常 與無常、情緒教育。

李遠哲等 1999 認識自己、肯定自我、尊重生命、欣賞生命與愛惜自己,勇於面對 挫折、應變與生存、敬業樂業、信仰與人生、社會關懷與正義等。

錢永鎮 2000

生命教育的意義是培養學生具有生命的智慧,其內涵包含:

1.自尊的教育:自尊或尊人的觀念。特別是國中階段心理我、人格 我、道德我的重要發展,更需要教導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價值重 新做澄清。

11

2.良心的教育:在日常生活、生活細節中讓學生不斷反省的,在做 任何判斷選擇時也應先反問自己的良心。

3.意志自由教育:教導學生你是自由的,做行為的主人,判斷哪些 行為是不自由的,以及為什麼會不自由,例如壞習慣、無知會產 生不自由,運用具體的事例。

4.人我關係的教育:強調「我和你」的關係,把任何一個生命個體 當成「你」,而非無生命的「它」。

黃德祥 2000

1.人與自己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自我、發展潛能和實現自我。

2.人與人的教育:教導學生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群己關係、

公共道德、次級文化,進而關懷弱勢族群,創造人際間和諧互動。

公共道德、次級文化,進而關懷弱勢族群,創造人際間和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