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Copied!
1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

碩 士 論 文

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

影響之研究

The Research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 which

Incorporated Life Education into Visual Arts for Curriculum First

Grade Student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研 究 生:陳盈帆

指導教授:蕭寶玲 博士

(2)
(3)

I

摘 要

研究者目前任教於國中,擔任導師一職,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愈多就 顯得愈不快樂,期望藉由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使學生體會生命的美好,在身心 和諧之下才有快樂的學習與成長,創造有意義的生命價值。 本研究目的首先將設計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內涵與單元內容,以藝術與人 文領域中的「視覺藝術」為主要架構,融入生命教育的主題為「愛與生命」,發展出適 合的教材並分析其實用性與有效性,其內容涵蓋視覺藝術教學、三位不同的版畫藝術家 的藝術歷程、生命教育繪本等教材,以及生命教育內涵「人與自己」、「人與他人(本 研究的他人係指同儕與師生關係)」二個教學內涵,並從中發展出六大藝術活動。接著 探討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提升國中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之成效,預期經由教學 活動之實施後,能對學生人際關係影響有正向成效,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質化與量化 併用的方式,以雲林縣某所國中一年級某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將實施十二次的生命教育 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並在教學後,皆施以「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 前測,再以平均數、標準差來呈現學生在「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前後測 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藉此來了解學生在接受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後,對人際關係 影響產生有效成效。最後,分析國中一年級學生、教師和家長對於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 術課程之接受度,另綜合「學習單」、「藝術活動回饋表」、「課程總體回饋表」、「個 別訪談」、「教師觀察記錄表」、「學生作品」、「家長回饋表」等的資料蒐集,進行 課程實施的歷程分析,進而了解學生在人際關係的改變情形,據此形成本研究之目的。 本研究結論首先對於設計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內涵與單元內容,在學生學 習成果上明顯有正向回饋與進步的表現;接著在探討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提升 國中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之成效,能提升學生人際關係表現之正向發展;最後,在分析 國中一年級學生、教師和家長對於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接受度上,三者均持高 度肯定與認同。 關鍵字詞:生命教育、視覺藝術課程、人際關係

(4)
(5)

III

Abstract

The researcher is now a homeroom teacher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se years of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more time students spend in school, the unhappier they appear to be. Due to the above, the researcher integrates life education into Visual Arts Curriculum and hope students to have good life experiences. Students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can be happy to learn and create meanigful life.

This study is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irst grader in junior high school by using intergration of life education into Visual Arts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theme is Love and Life which includes visual arts teaching, three different graphic art artists’

developments, an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It also contains two contents about life education, People and Self and Self and Other; in this study, Other means classmantes or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ction Research is used, together wi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One class from grade on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s choos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Students took First-yea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terpersonal Scale as pre-test before teaching. After twelve intergration of life education into visual arts lessons, they took the same test as post-test. The data was anayli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Besides, students’ worksheets, art actiivty feedbacks, curriculum feedbacks,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 students’ works and parents’ feedbacks are collected as qualitative data.

This research conclusion first integrates the visual art curriculum regarding the design life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unit content, studies in the achievement in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forward back coupling and the progress performance obviously; then integrates the visual art curriculum in the discussion life education to promote in the country result of the freshman class stud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n promote the stud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erformance the forward development; finally, in the analysis the First-yea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the teacher and the guardian integrates the visual art curriculum regarding the life education to accept on, three holds the high affirmation and the approval. Keyword: Life Education, Visual Arts Curriculu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6)
(7)

V

謝 誌

四年的努力終於得到豐富的收獲,能夠順利在職進修完成四年的研究所學,並取得 碩士學位,完成了自己的夢想與父母親的期盼,我的內心充滿了無限感恩,非常感謝許 多人的幫忙,我才能達成階段性的目標。 在美術系所四年中所學習到的許多能力,讓我在撰寫此篇論文時能得心應手,最要 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蕭寶玲博士,當我埋頭在冰冷的論文中,老師在工作繁忙的時 候,仍總是不斷地給予我無私的教導與關懷,抑或是我遇到人生的問題與挫折時,老師 也是一樣親切地鼓勵和支持我,讓我感受到了溫暖,使我更有信心可以挑戰與完成一 切,也感謝陳冠君博士與黃嘉勝博士,在計畫與口考時費心審閱論文,並能提出寶貴的 建議與修正,使得本論文可以更加地完善。 感謝美術系所的同學們一路陪我走過這段忙碌卻充實的研究生活,甯寗、依芳、明 宗、勇信與思卉,謝謝你們的幫忙讓我順利畢業。 也感謝我的姊妹們乃綾、莉惠、莉婷、安禮、凱怡在有空的時間都陪我抒發壓力, 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與姐姐等家人對我無時無刻的關心,最感謝的是我的 老公庭立,一路支持我到最後,給我無私的愛與包容,讓我可以一邊教書一邊安心的進 修,我要把這份榮耀獻給我愛的家人們。 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我會把感謝放在心裡,當你們需要幫忙時,我會毫不遲疑地回 報大家,謝謝。

(8)
(9)

VII

目 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謝誌 ………. V 表目次 ………. IX 圖目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解釋名詞………...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生命教育………...

9

第二節 視覺藝術課程………...

17

第三節 人際關係……….……….….

26

第四節 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1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7

第三節 研究課程設計………...

5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4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成效………..……….………

59

第二節 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接受度.………..…………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10)

VIII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10

參考文獻 一、中文………

113

二、西文………...

117

附錄一 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 119 附錄二 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設計………...………... 120 附錄三 藝術活動回饋表………...………... 137 附錄四 課程總體回饋表………...………... 143 附錄五 學習單………...…………... 145 附錄六 教師觀察記錄表………...………... 149 附錄七 家長回饋表………...………... 150

(11)

IX

表目次

表 2-1-1 國內學者對生命教育內涵的看法……… 10 表 2-2-1 視覺藝術課程的能力主軸與分段能力指標之內涵……… 18 表 2-2-2 藝術鑑賞的教學步驟……… 24 表 2-3-1 人際溝通的八個技巧……… 33 表 2-4-1 生命教育、視覺藝術課程與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 36 表 3-1-1 學生基本資料……… 42 表 3-2-1 國中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 48 表 3-3-1 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與人際關係量表之對應分析…… 52 表 3-4-1 資料編碼說明……… 56 表 4-1-1 學生在「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的前、後側之統 計量……… 59 表 4-1-2 學生在「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的描述性統計之 分析……… 61 表 4-2-1 學生對藝術活動一的感受……… 63 表 4-2-2 學生對藝術活動二的感受……… 64 表 4-2-3 學生對藝術活動三的感受……… 65 表 4-2-4 學生對藝術活動四的感受……… 66 表 4-2-5 學生對藝術活動五的感受……… 67 表 4-2-6 學生對藝術活動六的感受……… 68 表 4-2-7 學生對「在這整個藝術活動中,我學習到」的學習收獲摘 要……… 70 表 4-2-8 學生對「在這整個藝術活動中,我最喜歡」的學習收獲摘 要……… 73

(12)

X 表 4-2-9 學生對「你希望在之後的藝術活動中,老師能多教授關於什麼 樣的內容呢」的學習收獲摘要……… 75 表 4-2-10 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方法與活動方式之喜歡程度……… 78 表 4-2-11 學生對整體課程的滿意程度……… 79 表 4-2-12 學生對整體課程實施後自己在人際關係的幫助程度………… 80 表 4-2-13 學生在整體課程實施後的人際關係之收獲摘要……… 82 表 4-2-14 學生在整體課程實施後的視覺藝術鑑賞之收獲摘要………… 83 表 4-2-15 學生的課程總體之「學習單」成果呈現……… 84 表 4-2-16 學生的藝術活動二之「作品」成果呈現……… 88 表 4-2-17 學生的藝術活動六之「作品」成果呈現……… 90 表 4-2-18 S22 在「國民小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前後測得 分……… 91 表 4-2-19 S22 在「課程總體回饋表」的學習心得……… 92 表 4-2-20 S13 在「國民小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前後測得 分……… 94 表 4-2-21 S13 在「課程總體回饋表」的學習心得……… 94 表 4-2-22 參與觀察的教師對課程實施後之成效評估……… 96 表 4-2-23 參與觀察的教師對觀察學生中人際關係改變最多之前五位學 生內容摘要……… 97 表 4-2-24 家長對課程總體實施之滿意程度……… 98 表 4-2-25 家長對課程總體實施後孩子進步程度之評價……… 100 表 4-2-26 家長建議的摘要……… 101

(13)

XI

圖目次

圖 3-1-1 美術教室配置圖……… 46 圖 3-3-1 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架構……… 53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58

(14)
(15)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之影響研 究。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 三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解釋名詞。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乃研究者本身為第一線教師,在教學現場察覺需要提升國中一 年級學生的人際關係,而採取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以下分別就本研究的背景與 動機加以說明。

一、研究背景

研究者目前任教於雲林縣某國中,校內環境優美,一進入校園就可以看見秀美的款 款湖,湖中已有生態池和夏日開滿整片的荷花,走近一看有小魚小蝦;但是,為因應本 校現有空間及資源之充分運用,成立學生入學審查委員會並實施人數總量管制計畫,貫 徹小班小校的教改理念,以發揮最高之教育效能,是一個全校班級數只有十五班的溫馨 小校,也因如此每一位老師都能認識大部分的學生並能協同指導、管教每一位孩子,有 如一個和樂融融的大家庭。 研究者擔任藝術才能班的導師一職,校內並設置有西畫教室、美術教室、水墨教室, 軟硬體設備齊全,學校也是雲林縣唯一一所成立國際英語村,從雙語學校出發,培養孩 子具備未來國際舞台競爭的能力。該校校風一直很重視藝術與人文的課程,以「品質」、 「創新」為原則,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教師重視尊嚴,強調多元學習,期望為孩子在 生命中擴展更加開闊的視野。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任教四年都是擔任導師一職,發現導師的職責並不是單純教導學生專業知 能,是「教書」,但更重要是要「教人」。導師要對班級學生應有充分的瞭解,才能指

(16)

2 點迷津,協助學生解決困難;並適時的鼓勵、安慰、勸導使學生獲得身心的平衡發展。 過程中,研究者往往看到得是學生對自我沒信心,發現不少學生隨著在學校的時間越多 越不快樂,這些問題的大部分來源是人與自己,學生無法在學習中得到肯定、情緒問題、 人際關係互動不佳和課業的負擔等等,讓孩子承受這個年齡層不該有的壓力,部分選擇 錯誤方法逃避到網路世界來謾罵或以言行攻擊對方以藉此得到不滿委屈等情緒宣洩,甚 至常因一時刺激或誤會,有錯誤的言行,如輕生念頭、自殺、傷害他人等憾事,如此地 不懂的愛惜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著實令人感到憂心不已。 更因為少子化的原因,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過度寵愛導致個個像驕傲的小孔雀, 自我中心化,無法聽進老師的勸導,挫折容忍力著實偏低,且不懂得尊重他人,在班上 人際關係不好,常和同學起衝突,受到情緒的困擾,著漸漸對學習的意願也下降,也會 影響任課教師的教學品質,所以幾乎每節下課都是在幫助孩子們解決以上種種的學生人 際關係中人與他人之問題。 國中階段生理、心理與社會各方面都呈現快速又有極大的變化與發展,加上社會環 境上多元且偏差價值觀,迫使國中學生必須同時面對內在與外界的壓力與挫折,但是此 時期的教育似乎僅著重學業上的成就,不但忽略學生最需要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的發 展,而且忽視建構給學生完整生命的意義。因此,在教育部(2009)的教育理念與政策 中,吳清基部長曾特別說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強調老師不只是教導學問,而應該 以健康生命為基礎,讓學生學會除了珍惜自己生命,也要懂得尊重別人。學校如果能重 視生命教育,教導學生從心來出發,學習尊重他人,就能減少校園霸凌事件發生(周育 如,2009)。 生命教育的學習是一種正面的能量,以生命的學問為內涵,而生命的學問則應探究 根本的生命課題(孫效智,2009);生命教育是希望幫助人們隨時都有機會重新設定自 己的人生方向,調整價值觀,讓生命不只是年歲的累積和消逝,也是有意義的,以致活 出獨特的色彩(黃迺毓,2009)。 另外,藝術教育則是具有人文素養的陶冶、移風易俗、潛移默化、宣揚政教等的實 用功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在2001年7月,頒布「藝術與人文學習 領域」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談到重視人的生命自身,並以生活為中心,建立人我之間與 環境之諧和發展。陳錫琦(2007)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以思辯、藝術欣賞及靜坐等方法, 發現欣賞藝術作品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並從中領悟到人生的道理。翁鈴雅(2007)發

(17)

3 現在學校的藝術教育教學,除了藝術作品的呈現及相關技巧的練習,更重要的是藝術內 涵中的表達、溝通、欣賞與感受;孩子懂得如何「表達」,就具備了自信的素質;孩子 學會與人「溝通」,就懂得關懷與尊重;「欣賞」能進一步讓孩子發現他人的優點;而 「感受」是最重要的,則讓孩子具備人文素養的氣質。 從前兩段的論述中可見,生命教育與藝術教育有著共同的目的與面向,即培育自在 悅樂、美善合一的人(黃壬來,200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與「生命教育課程」 同樣都是注重情意的教育,都是以人為主體,對人尊重,對生命關懷為內涵的課程,所 以藝術教育與生命教育均可促進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及豐富生命的內涵。漢寶德(2007) 曾說:「美的價值乃自於生命中尋求,藝術能夠美化人生,靜化人類的心靈,並提升生 命之境界,生命的感動乃自於美的探求,進而體驗生命,創造有意義的生命價值」;所 以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能促進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及豐富生命的內涵,創造更 有意義的生命價值。 研究者身為教育第一線的老師,我們最貼近孩子的主要生活圈,對孩子,我們還是 很有影響力的,秉著「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的精神,期望藉由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 術課程,使學生體會生命的美好,並從而促進良好的同儕與師生關係基礎,讓孩子能夠 在身心和諧之下擁有快樂的學習與成長,創造更有意義的生命價值就是本研究最主要的 動機。

(18)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乃探討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提升國中一年級學生的人際關 係之成效,以下分別就本研究的目的和待答問題加以說明。

一、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欲達到的研究目的為: (一) 設計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內涵與單元內容。 (二) 探討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提升國中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之成效。 (三) 分析國中一年級學生、教師和家長對於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接受度。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要藉由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實施,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討論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希望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在接受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後, 使學生發現生命的美好,能正面有效提升同儕與師生之人際關係的能力,在身心和諧下 有快樂的學習與成長;並希望本研究能提供其他教師進行生命教育教學參考。根據以上 研究目的之引導,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提升國中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之成效為何? (二) 國中一年級學生、教師和家長對於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接受度為何?

(19)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範圍乃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提升國中一年級學生的人際關係之成 效,採用行動研究法,並輔以質化與量化併用的方式,以下分別就本研究的範圍和限制 加以說明。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首先探究研究對象,再瞭解研究的執行時間與選用教材,接著 介紹研究資料的蒐集與研究工具,最後包含本研究欲驗證之假設。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的選擇,是研究者所任教之學校,以雲林縣某所國中生一年級某一個班 級的三十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男生10人,女生20人。 本研究選擇國中生一年級,由於個性尚未定型,可塑性強,能在人際關係中及早學 習正確的處理態度及方法,希望達到預防勝於治療。

(二)執行時間

本研究的執行時間,是以每堂課四十五分鐘進行研究,每週兩堂的美術課,時間為 十二週。

(三)選用教材

本研究選擇102學年度教育部審定通過之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以 翰林版第二冊為選用教材,另加上研究者自編教材。

(四)研究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採以用行動研究法,輔以質化與量化併用的方式,量化方面是以平均數、標 準差來呈現學生在「國民小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前後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而 質性方面則綜合「藝術活動回饋表」、「課程總體回饋表」、「個別訪談」、「教師觀

(20)

6 察記錄表」、「學習單」、「學生作品」、「家長回饋表」等的資料蒐集,進行課程實 施的歷程分析,進而了解學生在人際關係的改變情形,據此形成本研究之目的。

(五)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在量化方面使用「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量表」,而在質 性方面則綜合運用「藝術活動回饋表」、「課程總體回饋表」、「個別訪談」、「教師 觀察記錄」、「學習單」、「學生作品」、「家長回饋表」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所測得之人際關係層面(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僅限於本研究工具所涵蓋 之範圍,結果只能提供相關學術研究,例如:用於諮商輔導、特教上的參考,以及適用 於鑑賞教學,但不適用於創作教學的應用等;另外,也不適合過度類推到其他的地區、 年級等範圍。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了便於本研究的分析與探討,茲將相關的重要名詞界定,分別為「生命教育」、 「視覺藝術課程」和「人際關係」,並個別探討與詮釋如下: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引導個體了解「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教育,其目的是為了促進人 類安身立命,達成圓滿的人生,是全人教育。生命教育是在幫助學生將內化的價值統整 在人格之中,重視道德、良心、尊重的培養,並能實踐於生活中,成為一位德行與學問 兼備的人(黃德祥,2000;孫效智,2000;錢永鎮,2000)。換句話說,生命教育就是 身、心、靈都能成長、培養並保持健全的身心靈教育,亦是德、智、體、群、美都能均 衡發展的全人教育。 在本研究所探討的生命教育,是在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重視尊重的培

(21)

7 養,將內化的價值統整在人格之中,使身、心、靈都能成長的全人教育,並實踐於生活 中。依此定義配合學習發展階段,則以生命教育的「人與他人-同儕和師生關係」為內 涵,融入視覺藝術課程,設計出一套以提升國中一年級學生的人際關係為主之生命教育 課程。

二、視覺藝術課程

依據教育部2008年5月23日修正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國中階段 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包涵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而視覺藝術 課程是運用「視覺藝術」的媒介,透過欣賞與創作的學習活動,促進個人身心均衡及藝 術知能的發展,並培養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增進生活幸福的一種教育活動。 本研究所指「視覺藝術課程」是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視覺藝術」為架構,以生命 教育融入翰林版第二冊102學年度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科書,加上非正式 審訂之自編課程,課程主題是「愛與生命」,範圍涵蓋視覺藝術教學、三位不同的版畫 藝術家的藝術歷程、生命教育繪本教材的融入,以生命教育內涵「人與自己」、「人與 他人-探討同儕和師生關係」為內涵。

三、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交互影響的一種狀態。廣義的人際關係包含: 親子兩性手足勞資師生朋友等任何型態的人際互動之關係。狹義的人際關係專指:友 伴、同儕、同事的人際互動之關係(徐西森、連延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個體 自從開始接觸環境,就是在不斷的建立各種關係,而接受正規教育開始,就是逐漸建立 同儕、朋友間的關係,在學習過程,同儕或師生的交往互動中,自然建立同儕與師生關 係。 本研究的人際關係是指針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研究其人際關係中的同儕關係與師生 關係,並以研究者自編的「人際關係量表」上所得的分數來分析其關係,採李克特(Likert) 五點量表的填答方式。

(22)
(23)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共分四節,首先第一節探討生命教育理論;第二節探討視覺藝術課程 理論;第三節探討人際關係理論;最後第四節探討與本計畫主題相關之研究。

第一節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可以引導我們認真對待生命,唯有落實生命教育,建構對自己生命喜愛與 負責的態度,才能促使人們心靈的提升,積極經營自己人生,在團體善盡自我本分,其 的核心思想,並不在於傳授獨特的專業知識,而是更在於傳達以一種全新的思維來認識 自己、家人,乃至於周遭環境的方式。本節分三部分探討「生命教育」之:1.意義與內 涵、2.對國中生的重要性、3.理論與實踐。

一、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在探討生命教育的意義前,有必要先對「生命」的意義有所認識,其次再探討與歸 納國內學者對生命教育內涵的看法,從而分析與整理出與本研究相關的生命教育課程之 內涵。

(一)生命的意義

錢永鎮(2000)認為,「生」是指生命的孕育,是可以讓所有生命不斷的相生、宇 宙間的生命都能永續生存;而「命」字的本意為命令,是指「天命」和個人的命運,所 以「生命」有無限的可能,但同時人也必須面對生命的有限,就是「死亡」。生命的意 義是個體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理由及重要性,亦即意識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和目標的程度 (賴怡妙,1998)。

Paulson, Sharon, & Wolf(1988)認為生命是一連續、累積的過程,其體悟往往來自 生活中實踐的經驗,而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愛惜和信任自己的生命,只有自己才能賦予 自己生命意義。Frankl(1986)認為想要賦予生命意義及實現價值,需要個體藉由完成 有建設性的工作來賦予生命意義,並透過對世界的真、善、美的接納與感受,來經驗生

(24)

10 命的意義,即使處於最困厄的環境,也仍能以堅定的態度,來承擔事情。 從以上所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換句話說,是個體不斷體驗、連續、累積生命經驗 的過程,並透過完成真、善、美來賦予自己生命意義。

(二)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意義在於教育學生認識生命,建立適切的人生觀與價 值觀(錢永鎮,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是引導個體了解生命的價值之教育,其 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安身立命,達成圓滿的人生,是全人教育。生命教育是在幫助學生 將內化的價值統整在人格之中,重視道德、良心、尊重的培養,並能實踐於生活中,成 為一位德行與學問兼備的人(黃德祥,2000;孫效智,2000;錢永鎮,2000);另外, 孫效智(2000)認為,任何人皆可以賦予生命教育某種意義,必須遵循共識、開放、周 延原則,可用來檢視生命教育的定義是否恰當,但不能說那一種生命教育的定義是正確 或錯誤的。而且共識才能凝聚力量,其共識須透過開放的交流和對話來豐富並確定其生 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並應力求深度與廣度之周延,而要掌握「什麼是生命教育?」應 是先掌握生命教育實施內涵。因此,研究者以下將藉著從生命教育的內涵來深入了解其 意義,並依據國內數位學者對於生命教育的內涵之不同看法,歸納整理如表2-2-1: 表2-1-1 國內學者對生命教育內涵的看法 學者 年代 生命教育意義與內涵 楊仲鏞 1998 教導學生尊重、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求生應變技能的獲取、情 緒教育。 孔建國 1998 教導學生尊重自己與他人、增加挫折容忍力、學習面對生命中的常 與無常、情緒教育。 李遠哲等 1999 認識自己、肯定自我、尊重生命、欣賞生命與愛惜自己,勇於面對 挫折、應變與生存、敬業樂業、信仰與人生、社會關懷與正義等。 錢永鎮 2000 生命教育的意義是培養學生具有生命的智慧,其內涵包含: 1.自尊的教育:自尊或尊人的觀念。特別是國中階段心理我、人格 我、道德我的重要發展,更需要教導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價值重 新做澄清。

(25)

11 2.良心的教育:在日常生活、生活細節中讓學生不斷反省的,在做 任何判斷選擇時也應先反問自己的良心。 3.意志自由教育:教導學生你是自由的,做行為的主人,判斷哪些 行為是不自由的,以及為什麼會不自由,例如壞習慣、無知會產 生不自由,運用具體的事例。 4.人我關係的教育:強調「我和你」的關係,把任何一個生命個體 當成「你」,而非無生命的「它」。 黃德祥 2000 1.人與自己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自我、發展潛能和實現自我。 2.人與人的教育:教導學生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群己關係、 公共道德、次級文化,進而關懷弱勢族群,創造人際間和諧互動。 3.人與環境的教育:教導學生調和小生命與大生命價值的衝突,建 立社區總體營造的意識,珍惜生存環境。 4.人與自然的教育:教導學生民胞物與的胸懷,尊重生命的多樣性, 親近並關懷生命,以維持永續、平衡的自然生態。 5.人與宇宙的教育:引導學生訂定自己的終極關懷,關心全人類的 危機,建立地球村的觀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孫效智 2001 1.生命教育的意義在於幫助學生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 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實踐並活出天地人 我共融共在的和諧關係。 2.生命教育的內涵在學理上包含三個領域:人生與宗教哲學、基本 與應用倫理學以及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 吳永裕 2001 1.認知層次:認識、了解自己的身體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熟悉與 他人相處的法則及知道愛惜他人、自己生命的方法。 2.實踐層次:維護自己及他人生命的知識能力,也要能真正地去加 以履行實踐,且不輕視、踐踏、傷害自己及他人,不做出傷天害 理的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情意層次:能具有人文關懷、正義關懷、社會關懷,並不斷地自 我省思,欣賞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紀潔芳 2007 包括倫理教育、品格教育、服務教育、安全教育、生態教育及生死教育,主要是探討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與 宇宙的和諧關係。 黃壬來 2009 生命教育的內涵歸納為四大主軸,分別是:「生命源起」、「生命

(26)

12 維護」、「生命發揚」與「生命完成」,並包括生命誕生、宇宙生 成、婚姻與家庭、自我生命維護、群體生命維護、其他生命維護、 尊重與關懷、服務人群、探索生命價值觀、建立生命價值觀、及實 踐生命價值觀等。 資料來源:依上述學者文獻,研究者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看法,生命教育的意義主要在於幫助學生探索與認識自我生命,珍惜 生命的價值,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從而發展出自我獨特的生命態度,並進一步能提 升、珍惜個體與他人、與環境、與宇宙間的關係;更能主動去思索生命的意義,找出自 己生命的價值,實現自我,發揮潛能。而生命教育的內涵則涵蓋四個向度的和諧關係, 如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其核心概念是生命的認識、尊重、珍惜 與關懷,即認識和肯定自己、珍惜和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關懷環境、自然與宇宙等。 依據楊仲鏞(1998)、孔建國(1998)、李遠哲等(1999)、錢永鎮(2000)、黃 德祥(2000)、孫效智(2001)、吳永裕(2001)、紀潔芳(2007)、黃壬來(2009) 等專家學者們的定義,研究者認為生命教育課程應包涵生命中的四種關係: 1.人與自己:從人與自己學習認識生命的概念,教導學生認識生命,建立自信,即 是肯定自我,體驗生命並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 2.人與他人:從人與他人學習珍惜、關懷與尊重生命的概念,教導學生尊重自己與 他人的生命,重視人與他人之間的倫理關係,進而關懷弱勢族群,實踐並活出天地人我 共融共在的和諧關係。 3.人與自然:從人與自然學習關懷與尊重生命的概念,指導學生愛護動植物,尊重 生命的多樣性,珍惜與關懷生命,以維持永續、平衡的自然生態。 4.人與宇宙:親近並關懷生命,引導學生訂定自己的終極關懷,關心全人類的危機, 建立地球村的觀念,活出有意義的生命價值。 在本研究對象由於是國中一年級學生,為避免學習過多導致學生沒辦法吸收;所以 在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只限在「人與自己」、「人與他人-同儕與師生」的範圍的二個教 學內涵。

二、生命教育對國中生的重要性

由於社會急速變遷,加上升學主義帶來的心理壓力,使青少年在發展過程中容易造

(27)

13 成適應不良的現象,導致其問題日益嚴重,校園也一再發生暴力與自戕案件,現在應是 重視生命品質的時代,而生命教育課程對於國中生,可讓他們知道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可讓他們理解生命的源頭和尊重生命的重要。其主要生命教育對國中生的重要性,本研 究資整理如下:

(一)認識、珍惜與尊重自我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成為健全的人

教育部在2001年宣示為生命教育年,教育部更是在九年一貫的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 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期望培養學生可以帶著走的基本能力,並計劃從中學開始進行 全面性的推動;此外,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明訂生命教育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的指定內涵,且必須進行相關的課程及教學,從教育部的一連串動作,可見生命教育對 國中學生的重要性。在教育部所公佈之國民中小學九年ㄧ貫課程暫行綱要(2000:392), 將生命教育活動的定義為:「從觀察與分享對生、老、病、死之感受的過程中,體會生 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進而培養尊重和珍惜自己與他人生命的情懷,成為健全的人」。

(二)自我統合與面對挫折的幫助

從社會心理學來說國中生的發展正處於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的統整初期,對於自我 和周遭人事物的關係知認定與調整,非常重要。從國中生開始遠離兒童期的消失或失 落,到邁向青年期,意味另一種統整、希望、再生與力量,在過程中有可能面臨第一次 至親家人或各種有相關關系的他人之死亡事件,以及在面對生命中大大小小的挫折,若 無法理解或順利走過生命發展中的失落與悲傷,或面對生命挫折尚無法復原,則容易失 去人生的目標與方向,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偏差行為(侯南隆,2000)。反之,如果國中 生能夠從挫折和失落事件中順利面對或化解,並從中得到啟示,將是促進其成長和深化 其生命意義的契機(Corr & Balk,1996)。

(三)應是預防自我傷害的第一道防線

從青少年的死亡事件來說,不論在國內外,大多以「事故傷害、自殺」為前第一大 與第二或第三大死因,這意味著其青少年的死亡,佔大比例皆是「人為」的(Corr & Balk, 1996),這讓研究者想起於2012年10月於社會新聞上,看見一則臺中一中學生不幸墜樓 的事件,二年級的劉姓女學生因為壓力大、心情沮喪而尋短;而在臺灣的生命教育主要

(28)

14

議題確實包含兩方面,一是不尊重與傷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二是青少年的自我傷害或自 殺(黃壬來,2009)。國中階段青少年正處於對父母的認同感降低,對同儕的認同、對 異性的興趣增加與對與向的崇拜等認同危機之下(Fleming & Adolph, 1986),加上面臨 課業與社會環境變遷等等的壓力,都是引起青少年輕生的原因。 而每當社會上有青少年自殺,就會有人出來呼籲生命教育的重要,但是生命教育不 該只是消極的自殺防制,而在於根本的防患未然,不能以一種事後才補救、亡羊補牢的 方式來進行,真正的生命教育應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著手,應積極的防患於未然, 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個人 獨特的生命、實踐並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諧關係(孫效智,2001)。可見這階段 生命教育的對國中生的重要性,應是預防自我傷害的第一道防線,更是一種防患未然的 必要性。

三、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與評量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是建立在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索與體會上,是在強調生 命的意義與價值下的教育理論。本研究將探討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原則、教學方法探 討、評量原則與方法。

(一)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原則

生命教育的課程是一種促進全人發展的學習課程,並以自我發展為核心的人格教 育,所以在教學目標、教學主題、教材和學習方法上,都須考量到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與需要、學生的認知階段特徵、人格發展階段特徵等因素來設計教學活動,實施生命教 育課程。以下為國中生在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原則(吳秀碧,2008): 1. 掌握此其發展的重點:是對個人生命價值觀的釐清與選擇,此期重在澄清其價 值,並進行個人初期的生命意義與人生觀之建構,以價值澄清法,來試探個人見聞的各 種價值觀,並作為選擇與建構個人的價值觀。 2. 核心主軸在自我的發展:在於試探自我認同,以認知-情感性的態度學習為主, 並已朝向追求自我實現為發展目標, 3. 教學主題選擇:學習重點應加以配合其發展需要與生活所需,應考慮該年齡層最 適宜,也最優先的主題與內容。

(29)

15 4. 課程安排應有系統與組織:系統化是指其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在各年齡層應相互 銜接,而有組織是指教材間要有結構關係存在。 5. 啟發重於灌輸並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特經驗與情感:應啟發學生去思考來取代灌 輸,生命教育的主旨不在教導「標準」的價值觀,而是發展學生價值觀的思考、選擇與 決定的能力,以避免造成學生內在與外在的衝突。且由於每個人所具備的條件不同,即 便遭遇相同的情境,也會有不同的詮釋與感受,唯有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特經驗與情感, 才能產生其個人的意義與價值感。 本研究將根據上述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原則,以「人與自己」和「人與他人-同儕 和師生」為內涵,用融入式課程實施方式進行生命教育課程的計畫。

(二)生命教育的教學方法探討

在命教育的教學方法探討時,依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國中生進入了形式運思期, 可使用更多元與具有深度的概念思維,以下介紹個學者見解: 張淑美(1996)曾彙整美國學者在大學生命教教學使用的多種教學技術,例如:親 身體驗法、欣賞-討論法、閱讀-指導法、模擬想像法、價值澄清法與隨機教學等。 錢永鎮(2000)認為生命教育課程教學方法可從認知、情意、行動三方面發展,認 知方面為思考教學法,是以思考來統整知識與經驗;情意方面有體驗教學法與反省教學 法,在於以感動促使學生產生關懷行為,並從反省中進行獨立思考與判斷;行動方面則 可使用實踐教學法,其重視技能的學習與習慣的養成。 陳浙雲(2001)指出教師應依學生程度、情境考量與教學資源及時間等,彈性、靈 活選擇來運用教學方法,並藉由電腦、電視、單槍投影設備、音響等媒體,交互進行教 學,以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文中另舉出如:體驗教學、思考教學、實踐教學、價值教 學、情境教學、發表教學、楷模認同、閱讀指導、隨機教學、追蹤輔導等多種教學方法。 另外,陳玉梅(2006)提供生命教育中較常使用的教學法:故事繪本、角色扮演、 團體討論、體驗活動、創作、互相合作、影片欣賞、戶外教學活動、隨機教學等。 吳秀碧(2008)認為進入了形式運思期的中學生,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有親身參與的 經驗學習、具體實物與影片的觀察學習、故事與隱喻的學習、繪畫等,並可使用辯論法 與腦力激盪法,都有助於產生更多元與具有深度的概念思維。而在生命教育的課程中可 運用的教學方法如:內省法、小組討論、團體討論、角色扮演、辯論法、創作、冥想、

(30)

16 影片-討論、閱讀-討論、心得報告、檢核表、參觀訪談或田野調查、實驗性活動、隱 喻法、故事等。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使用的教學方法中大多包含三個面向,即認知、情意、技能, 本研究的視覺藝術課程將以前述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原則和上述的教學方法探討共同 做為參考依據,本研究者依此認知、情意、技能三面向,來實施一系列的生命教育融入 視覺藝術課程,藉由分組方式進行溝通討論,產生抽象的概念,之後從內省中寫下心得 報告,並加以創作為行動實踐,提升人際關係的能力。

(三)生命教育的評量原則與方法

在教育部(2003)九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對生命教育評量原則為, 教師對學習者之評量以記錄為之,然而記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為觀察。在活動過程中對 學習者做細微的觀察,如:觀察學習者如何觀察,如何反應,如何解決問題,如何策劃 與執行,獲得何種成果等等;教師有各種方式可以記錄學習者活動的表現,舉例如:教 學日誌、會議記錄、研究報告、活動心得、遊記與成品製作等等。其中教學日誌是指記 錄每個學習者在各活動中相關的訊息;成品製作則是可以保留原件,亦可用錄音帶、錄 影帶、照片等多種形式存檔。 張春興(2002)認為可運用「軼事記錄法」,教師於平日常活動中對學生行為表現 的觀察隨時作成記錄,以後用作評量學生情意成長的一種方法。此外並與真實生活情境 中表現過程的「真實評量」、「檔案評量」與「實作評量」等方法相結合,以評量學生 在習慣、態度、欣賞、適應等方面的成長實況。 詹明欽(2003)認為對於生命教育課程的評量方法,除由教師親自評估之外,更可 透過學生分享真實感受、觀察學習情況、記錄成長歷程,以了解生命教育課程之優缺點。 所以,生命教育的教學評量是一種質的評量而非量的評量,可以採取多元評量方式,如 檔案評量、實作評量等,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反應與改變。並提出「知情意合一評定法」 以評量生命教育教學效果,知情意合一評定法是以教學評量為學生的認知學習與情意學 習兩種成果交互作的結果。以學生為主體,既符合「寓情意教學於認知」理念,也符合 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可運用於生命教育統整課程和融入式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評 量,兼顧知識與情意教學成效的評量,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回饋均有助於改進教學之參 考。

(31)

17 本研究的評量方式將以上述原則為依據,以「學習單」、「藝術活動回饋表」、「課 程總體回饋表」、「個別訪談」、「教師觀察記錄」、「學生作品」、「家長回饋表」 等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評量。

第二節 視覺藝術課程

本研究期望藉由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實施,學生能透過藝術鑑賞,提升藝 術鑑賞的能力並啟發藝術潛能、及發展健全人格,從中建立起個人的瞭解自我生命意義 與人際溝通技巧等,並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本節將分別探討「視覺藝術課程」的「目 標、內涵與主軸」、「對國中生之重要性」和「理論與實踐」。

一、視覺藝術課程的目標、內涵與主軸

首先探討視覺藝術課程的目標,其次再分析其內涵與藝術鑑賞的功能,最後依據課 程目標將分段能力指標分為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三個主軸,以下分別 探討:

(一)視覺藝術課程的目標

依據教育部(2003)在九年一貫的「藝術與人文」領域中,其視覺藝術課程依照「暫 行綱要」之目標分為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實踐與應用三大目標。在「探索與表現」 與「實踐與應用」之課程目標,主要是以學生能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表現,以豐 富生活與心靈;及透過藝術活動增強對環境的知覺,認識多元藝術行業、珍視藝術文物 與作品、尊重與瞭解藝術創作,並能身體力行實踐於生活中。而「審美與理解」之課程 目標,主要在於透過審美與鑑賞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脈絡,並熱忱 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等,強調藝術學習結果的重要性,主要採用具本質理論基礎價 值課程目標取向,主張學校一般藝術教育的宗旨,是為了提供更廣泛的基礎教育經驗, 順應自然,強化人性成長和發展,鼓舞個性潛能開發與創性思考、想像表達及娛樂價值 等,以促進藝術生活化及全人之發展。

(32)

18 另外,為配合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藝術素養指標、落實美育的理念,更將教材內 容分為「表現試探、基本概念、藝術與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四個面向,作為統整方 向與檢驗課程目標的落實效標,長期培育可銜接高中藝術領域的學習。藝術源自生活, 也融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滋長的泉源;因此,視覺藝術課程的目標應提供學生有機 會去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觀,觀賞與議論環境中各類藝術品、器物及自然景物、 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辨識藝術的特質,建構意義、時代文化、社會、生活與藝術的 關係,並提供學生親身參與探究各類藝術的表現技巧,應鼓勵學生依據個人經驗及想像 力來發展創作靈感,再加以推敲和練習,學習創作發表,回歸創造力及生活中的感動(呂 燕卿,1999)。所以,視覺藝術教師訂定其教學目標時,應注意其目標是否符合探索與 創作、審美與思辨、文化與理解三大目標,以及教材的選擇是否適合、主要希望學生獲 得的能力為何,以上是本研究設計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目標之參考依據。

(二)視覺藝術課程的內涵

本研究依據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年九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 視覺藝術課程的能力主軸與對應的分段能力指標之內涵,因本研究對象為國中階段,國 中一至三年級為第四階段階段,故其中分段能力指標之內容只著重描述第四階段,內涵 整理如表 2-2-1: 表 2-2-1 視覺藝術課程的能力主軸與分段能力指標之內涵 能力主軸 能力主軸的意涵 「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課程的分段能力 指標之內涵 探索與表現 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 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 關係,運用媒材與形 式,從事藝術表現,以 豐富生活與心靈。 1-4-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 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1-4-2 體 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 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 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 術風格的差異。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 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33)

19 審美與理解 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 美與鑑賞活動,體認各 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 文化脈絡,並熱忱參與 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 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2-4-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 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2-4-7 感受及識 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 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 與價值觀。2-4-8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 資料,瞭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 化的認知範圍。 實踐與應用 使每位學生能理解藝 術與生活的關連,透過 藝術活動增強對環境 的知覺,認識多元藝術 行業、珍視藝術文物與 作品、尊重與瞭解藝術 創作,並能身體力行實 踐於生活中。 3-4-9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 與習慣。3-4-10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展演 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序、溝通、 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3-4-11 選擇適合自己 的性向、興趣與能力的藝術活動,繼續學習。 資料來源:依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年九一貫課程綱要,研究者自行整理 視覺藝術課程的功能,在陳朝平(2007)認為藝術鑑賞有表現與傳達、生活實用和 人文陶冶等三方面功能。首先藝術鑑賞的表現與傳達包含兩方面,一為表達藝術家個人 的感情與思想;二為反映社會現象與傳遞訊息,例如:文以言志、載道或抒情、樂曲傳 達雄壯、優雅、歡樂或哀傷的感情,繪畫、雕塑則呈現事物形色、情境美感與意義。而 藝術鑑賞的生活實用功能是屬於物質方面的貢獻,以視覺藝術為主。最後藝術鑑賞的人 文陶冶功能在精神方面,調節生活情趣,培養開闊胸懷與價值觀,提昇人文素養。所以 藝術家通常以人們所關心的社會問題、生活實際情況、理想與價值的體系與實踐、人性 與人道的關懷等為題材,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普遍概念。因此,視覺藝術課程的內涵應參 考能力主軸與分段能力指標來設定,並提供學生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觀,觀賞與 議論環境中各類藝術品、器物及自然景物、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辨識藝術的特質, 建構意義、時代文化、社會、生活與藝術的關係,並提供學生親身參與探究各類藝術的 表現技巧,應鼓勵學生依據個人經驗及想像力來發展創作靈感。 本研究將著重參考本階段學生的能力主軸與分段能力指標之內涵,來瞭解國中一年 級學生在藝術美感教育上的特質,並配合視覺藝術課程功能針對於表現與傳達、生活實 用和人文陶冶來設計課程與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獲得美學的概念,進行系統化的藝術學 習。

(34)

20

(三)視覺藝術課程的主軸

教育部(2003)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的視覺藝術,依據課程目標將分段能力指 標分為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三個主軸,以下分別探討其教學意涵。 1.探索與表現的教學意涵:在視覺藝術上,「表現」與創作同義。培養創作能力為 視覺藝術教學上最為關心的共同問題;傳統的創作教學已成人為典範,重視技法與模 仿;兒童中心藝術教育學者則認為,應依循學生造型能力的發展程序,重自由表現;學 科本位藝術教育者則認為創造力是學習的結果。而強調「探索」活動的目的,在於培養 學生主動學習探索與研究,以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陳朝平,2002)。 2.審美與理解的教學意涵:審美與理解教學即廣義的藝術鑑賞教學活動,由接觸、 體驗人造物、自然物、藝術作品、藝術文物的美感等,進而認識美感要素,瞭解藝術品 的內涵與文化的意涵,認識藝術與生活的關係,發展審美能力以及增進其藝術文化知識 (陳朝平,2002)。 3.實踐與應用的教學意涵:實踐與應用即藝術之能的生活應用,為探索與表件即審 美與理解學習活動的延伸與學習效果的擴展。對教師而言可說是教學後的持續追蹤與輔 導的活動,對學生而言則是自主自動的活動,也是其藝術知能、學習興趣、態度與價值 觀等情意的具體而統整的表現(陳朝平,2002)。而視覺藝術課程在視覺藝術領域的基 本目標就是涵育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人文素養是指「人文及人文科學等的認知與知識, 經由學習與內化的過程,進入人的生命影響並轉化其觀念、態度、習性、行為與氣質, 最終目的是對人的關懷」,可見其學習結果不但要能應用於生活中,更要養成習慣、身 體力行(呂燕卿等,1999)。 因此,本課程在設計與教材編選上的考量,將著重視覺藝術的課程目標、分段能力 指標內涵與教材內容等重點,並依據以上分段能力指標的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 踐與應用三個主軸,另外加上此地區學生的藝術基本能力、興趣及需求、生活經驗、學 校人力與資源等條件來規劃教材。

二、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生的重要性

九年一貫的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期望培養學生可以帶著走 的基本能力。茲將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生的重要性,整理如下:

(35)

21

(一)陶冶涵育國中生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最終極的目的,為落實對人的尊嚴的一種信念,它應有的學習態度是一 方面不斷追求的信念及責任心,另一方面是一種開放、寬容、謙卑、仁慈的胸襟,對生 命的關懷與尊敬,信念的更新與落實(呂燕卿,2002)。另外,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藝術與人文」的意義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 術學習課程」。

(二)幫助國中生於生活落實中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與「實踐與應用」之課程目標, 從課程的實施到學生在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及透過藝 術活動增強對環境的知覺,認識多元藝術行業、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尊重與瞭解藝術 創作,並能身體力行落實於生活中。

(三)幫助國中生對於統整「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與其他學習領域課程

基於藝術學習對於國民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作為我國中 小學藝術類科目涵蓋範疇的總稱,期望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使兒童和青少年在 參與音樂、舞蹈、戲劇演出、視覺藝術等活動中,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分析、 瞭解、批評、反省其作品所涵蓋的感受與經驗所象徵的意義,進而認識藝術作品的文化 背景與意涵;此外,視覺藝術學科本身具有科際整合的特性,可成為統整其他學習領域 很好的黏著劑,學生在藝術學習時能夠促進、連結與整合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習擴展學生 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四)幫助國中生全人的發展

學校一般藝術教育的宗旨,是為了提供更廣泛的基礎教育經驗,順應自然,強化人 性成長和發展,鼓舞個性潛能開發與創性思考、想像表達及娛樂價值等,以促進藝術生 活化及全人之發展。而「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實施目的則為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 勵學生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俾提升其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啟發學生藝術潛能 與人格健全發展。

(36)

22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課程設計將著重以學生為主體,陶冶涵育其人文素養,並能 身體力行落實於生活中,期望強化人性成長和發展,鼓舞自我個性的開發與想像力的表 達等,進而幫助其全人之發展。

三、視覺藝術課程的發展與教學

本研究為探討實施「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一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後,對國中一年級學 生人際關係影響之成效;視覺藝術課程的設計,以學生為中心, 應先了解國中階段學 生在視覺藝術課程中處於何種程度,以下將探討國中生視覺藝術學習上的發展。

(一)認知發展的特徵

依據 Piaget 認知發展論的階段觀,國中一年級學生處於形式運思期的階段(period of formal operations),個體的思維能力已發展到成熟階段,分別有三種思維能力,如下: 1.假設演繹推理:先對所面對的問題情境提出一系列的假設,然後根據假設進行驗 證,從而得到答案。 2.命題推理:推理思維時,不必一定按現實的或具體的資料做依據,只憑一個說明 或一個命題,即可進行推理。 3.組合推理:在解決問題時,能獨立出個別的因素,並將這些因素做某種組合,來 思考問題的解決。 從上述可以發現,國中生在認知方面,抽象思考的能力正迅速發展(陸雅青,1999)。

(二)藝術表現的發展

依據美術教育家 Lowenfeld 在《創造力與心智的發展》一書中,提出兒童繪畫發展 為:塗鴉、圖式 畫前、圖式畫、寫實萌芽、擬似寫實、決定等六階段(王德育譯,1980)。 國中一年級學生處於擬似寫實期之繪畫表現特徵 ,擬似寫實期為十一至十四歲,開始 追求能掌握如實表現的技巧,表達物象的凹凸陰影、遠近、透視等技法,此階段的青少 年對於自己的創作作品也會常感到不滿意,其繪畫已由無意識的自我表現轉變到依賴視 覺的觀察,教師在指導上需提醒青少年除了著重技法的掌握外,內容上的創意仍是十分 重要。以下根據陸雅青(1999)之研究說明國中階段學生在造型、空間表現和用色上的

(37)

23 藝術表現。 1.造型:大部分的造型,以寫實為原則,而在人物造型方面則較反應出誇張的性別 特徵,且人物造型在年紀與創造者本身的年齡通常是一致的,以像或不像為評價藝術作 品的標準。至於在視覺上具有的批判能力,亦嘗試作寫實似的描繪,然而寫實的能力卻 有待更進一步的練習和觀察。 2.空間表現:對於物體的結構和空間的關係能以較理性、客觀的態度來處理,能掌 握在二度平面上表現三度空間的能力,能以「透視」的視覺現象來處理畫面之空間的意 圖,並力求其表現之正確性或是否符合透視原則,因此在教學上,教師應多引導學生觀 察物體和環境的關係。 3.用色:色彩對於視覺型者來說,已能察覺到物體並不具有固定的色彩,其顏色會 因所處之位置及光線的變化而有所不同;而對於觸覺型的孩子來說,色彩則是表現其感 情經驗的重要媒介,繪畫的主體常依其主觀的經驗而賦彩,背景、物體與環境的關係則 往往被忽視;所以色彩學、色環等相關理論的引介將使兩種類型有茅塞頓開的喜悅感。 因此,在國中一年級上學期的課本中,都有關於色彩學做為課程的單元,從科學、理性 的角度來分析,詮釋色彩的種種現象。 綜合上述,本研究視覺藝術課程的設計,將重視國中一年學生在觀察能力的培養, 強調直覺、感受、覺知等特質,希望孩子可以主動的去實踐,得到發現的喜悅。

(三)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學方法

因此在課程的實際執行上,將採取下列教學策略,以達審美情意的培養和發展創作 應用等藝術教學的目的,如下: 1.融入式教學法:就是將適當的認知概念、態度與技能,適時的選擇主題,以融入 某一學科或領域中的一種統整課程設計取向,以增進學生良好的態度、情意或技能。透 過融入與轉化,將生命教育及視覺藝術課程結合,重新建構融入生命教育理念之視覺藝 術課程(蔡明昌、吳瓊洳,2004)。 2.探究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為一種教師從學習的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及解決問題 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中心,找出問題的所在,經由問題解決的過程,讓 學生體會到探究的經驗,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習到技能,並可以集合多種的教學方法,例 如:學生間彼此合作學習、討論都是探索教學的方法之一(張靜儀,1995;劉宏文、張

(38)

24 惠博,2001)。 3.藝術鑑賞教學法:黃美賢(2001)認為藝術鑑賞要盡情想像、用心觀察才能真切 體會從作品所傳來的感受,就鑑賞的本質而言,其實過程就是觀者透過作品產生在視 覺、心靈與大腦的連鎖反應,其要件僅有個人與物像,無須涉及他人。一般來說,藝術 鑑賞的步驟分為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等步驟(王秀雄,1990),研究者透過相關文 獻(高中美術科教材庫,2010;王秀雄,1990;趙惠玲,1995)整理適合國中一年級學 生的藝術鑑賞教學,如下表 2-2-2: 表 2-2-2 藝術鑑賞的教學步驟 藝術鑑賞的步驟 藝術鑑賞的重點 階段 項目 學生學習層面 教師指導層面 一 描述 簡 單 地 對 作 品 的 題、形式、色彩、結 構作一一的描述。 此一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由發表,將自己最 直接的感想及印象表達出來,而教師不應給予 任何評論。 二 分析 對作品中的素材、技 法等特色作探討 此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先觀察後發表,利用視 覺的觀察來作造形的分析,以便作為解釋作品 的依據。 三 判斷 探討藝術家透過作 品欲表達的觀念。 此階段師生間的互動將更為密切,教師可引導 學生作深入的探討,試著由前兩階段的分析, 學習對畫家的人格特質、作品傳達的意念,設 身處地去假設。 四 評價 應用前三階段所習 得的知識,對作品的 優劣及價值作個人 的判斷。 此階段教學重點應鼓勵學生勇於建立自己的 價值體系,利用擴散性的思考,就作品對時代 意義,或個人繪畫創作的影響為藝評。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高中美術科教材庫,2010;王秀雄,1990;趙惠玲,1995 等人 以上所述的三種教學方法,將綜合應用在本研究所設計的課程視覺藝術課程中,融 入式教學法將以生命教育的概念融入生活課程之視覺藝術課程中;探究式教學法將以問 題為中心,同儕合作學習、討論、發表為重要的課程進行方法。其中,首重藝術鑑賞教 學法的使用,將運用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鑑賞步驟,引導學生能鑑賞視覺藝術 相關作品,藉由其表現與傳達、生活實用和人文陶冶的三方面功能,來培養具開闊胸懷

(39)

25 與生命教育價值觀,並提昇人際關係的和諧。

(四)國中視覺藝術教學成功的要件

多數的國中生正是處於「多愁善感」的年齡,對美的感受性會和個人的身體與心智 密切地關聯著,且相互影響。九年一貫課程的藝文領域期望創作活動能成為個人自然表 現的宣洩方法,發展適合於他們的教材教法,使其能接受藝術是基於個人需要的自我表 現的觀念,而好的學習成效則是來自於成功的教學,研究者在此探討相關文獻(陸雅青, 1999;王德育譯,1991)整理國中視覺藝術教學成功的要件,如下: 1.學習動機的引起:除了考慮到教室情境、學生的興趣、老師的教學目標和學校所 能提供的資源等因素外,我們可以運用一些特殊的技巧來引發他們對學習美術的興趣。 例如:改變創作的媒材,如黏土,木塊或任何利於立體表現的材質。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如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信、互賴關係,是未來教學成功 與否的關鍵。若能以民主的方式尊重學生,以同理心的態度來教學,讓他們感受到上視 覺藝術課是件愉快的事,便能贏得學生的認同感。 3.兼重合作學習與個別表現:在課程活動設計上,宜提供團體操作的形式及個別操 作,讓學生有與他人分享創作理念,及展現個別才華的機會,且學生需要有個別的創作 表現,應該要加以尊重並鼓勵。 4.創造思考的強化:國中階段的學生擅長於抽象思考,因此任何藝術活動的設計與 安排,皆應強化創造思考過程。教師應鼓勵學生忠實於自己的情感意念誘發學生「為自 己而創作」的動機。 5.提供合理化防衛機轉的管道:視覺藝術課可提供國中生合理、安全且自由的揮灑 空間,有助於這群情緒發展尚未臻穩定的孩子,宣洩其現實生活中的不滿。教師切勿以 「客觀寫實」的原則來指導學生,應對學生創意多給予以鼓勵和支持,使藝術表現成為 合理化防衛機轉最佳發洩的管道。 6. 傾聽與參與:國中生已自認為有出點子來創造的能力,讓孩子在成長成一獨立個 體的過程中,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品味和獨立思考及創作的能力是有其必要的。學生的參 與程度愈高,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作品的動機也愈強。 從以上所述,本研究在視覺藝術課程的設計上,首先將著重學習動機的引起,並在 課堂上秉持以民主、鼓勵的方式來指導與尊重學生,以利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另外,

(40)

26 課程將設計可以兼重合作學習與個別表現及發展適合於他們的教材教法。

第三節 人際關係

本節將分三部分探討「人際關係」之:1.意義、2.對國中生的重要性、3.理論與實踐、 4.價值。

一、人際關係的意義

關於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意義的探討,包含國中生的人際關係的 困擾與突破。

(一)國中生人際關係的困擾

人際關係良好在情感上的需求就容易得到滿足,在同輩團體中,也易得到認同與歸 屬感;認同感為學習與觀摩的對象,歸屬感則可以消除人際交往時的緊張、害怕與焦慮 等情緒。反之,人際關係不佳者,則較無法與人建立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 潘正德(2000)認為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國中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中最常見的人際關係的困擾是首先是不知如何開始自己的人際關係?也不知道如何 與人交往及不懂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方法。 而影響國中生人際關係的因素有: 1.對自我的概念持正向態度:一個人有正向概念的人,表現出來的,就是自信、包 容、積極、樂觀、樂於親近別人。因此,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是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重 要因素。 2.能對別人有正向的看法:依據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學者們認為, 人們對自己與別人的看法,如果是抱持「我好,你也好」的看法,是對自己較有信心, 也對別人有信心,可以原諒自己或他人的小過失。所以「我好,你也好」的人生態度, 就是能對別人有正向的看法,而喜歡與人溝通、交往的人才能有比較好的人際關係,才 能讓我們活得更愉快、有更好的人際關係。

(41)

27 國中生由於經驗的不足,因此在面對上述困擾時,常顯得手足無措和一籌莫展;但 是,如果能在團體中觀摩與學習,則久而久之便會慢慢學習到屬於自己的一套人際交往 法。

(二)國中生人際關係的突破

國中生時期的同儕關係是影響其往後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此時人際關係經營 失敗,將不利於未來生活,如輟學、犯罪、易有輕生念頭,以及成人後生活適應不良等。 因此,對一個國中生而言,學校不只是教授知識和技巧的地方,更是其建立團體中的地 位,發展重要人際關係的地方(陳靜宜,1997)。以下將提出幾點人際關係中交往的技 巧,做為突破國中生的人際困擾的參考(潘正德,2000): 1.真誠的待人: Anderson(1968)的研究發現,個人特質中,真誠是影響人際關係 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想要有好的人際關係,一定要真心待人,應先從自己真誠對 待他人開始,別人才會有可能回以真誠,而真誠的態度是不虛偽、不做作、能表裡合一 與言行一致,才能營造真誠而持久的友誼。 2.慎重的選擇:同輩團體對國中生在思想或觀念行為上的影響力,甚至大於師長、 兄姊或父母。因此,學習選擇朋友是必要的,選擇性情相近或志同道合的朋友將有助於 個人的發展或成長。 3.適度的關懷:適度傳達關懷是維繫人際關係最好的動力,這種情意的交流可以產 生溫馨的感受,並促進友情的發展,而傳遞出溫暖的感覺,自然別人也樂於與你接近。 4.溝通能力:溝通的首要條件是傾聽,並在聽完後能設身處地考量對方的立場,和 以婉轉的詞句、誠懇的態度回應對方,是較理想的溝通方式。 5.寬容的心:人際交往時難免有衝突與摩擦,而寬容的心不只是接納對方與自己的 不同,更是能容忍與寬恕對方的錯誤。 6.合理的權利與義務:人我關係中有合理且具體的權利義務關係,每個人對於自己 的權利都會去維護,也有其應盡的義務與責任,與人交往首先要清楚彼此的權利義務是 什麼,並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如此才能擁有圓融的人際關係。 總而言之,國中生遭遇人際關係上的困擾是極其平常的事情,重要的是其如何從困 境中突破。

數據

圖 3-1-1  美術教室配置圖………………………………………………………  46  圖 3-3-1  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架構…………………………………  53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5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a) the respective number of whole-day and half-day kindergarten students receiving subsidy under the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PEVS) or the Free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