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103學年度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之教師,包括兼任 行政職務的教師、科任教師與導師,但不包含代理、代課教師。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 織承諾之關係,故將研究內容分為背景變項、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教 師組織承諾等部分,分別說明如下:

(一)背景變項:國民中學教師人口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擔任 本校教師年資、擔任職務);學校背景變項包括學校規 模。

(二)校長正向領導:包括「營造正向氣氛」、「建立正向關係」、「善 用正向溝通」、「培養正向意義」等四層面。

(三)教師幸福感:包括「正向情緒」、「樂觀」、「生活滿意」、「工 作表現」等四層面。

(四)教師組織承諾:包括「組織認同」、「努力意願」、「留職傾向」

等三層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 之現況,並分析三者相關與影響,雖在研究架構上力求完整與客觀,但受 限於主客觀因素,因此仍有下列之限制: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方法採量化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受試者在填答問卷 時,可能受到其個人知覺偏差與主觀判斷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不 符實際情況之填答,恐影響結果真實性,因此在問卷統計結果解釋分析與 解釋上可能會產生誤差。

二、研究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僅以臺北市之國民中學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僅以此範 圍之國民中學教師為限,是否可以推論至其他地區或其他各級各類之學校 教師,尚待進一步驗證,不宜過度推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 的意涵、理論與相關研究,全章共分四節,第一節對「校長正向領導」理 論內涵進行探討;第二節主要針對「教師幸福感」理論內涵進行探討;第 三節主要針對「教師組織承諾」理論內涵進行探討;第四節則探討「校長 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教師組織承諾」三者之關係,期望透過文獻 探討作為本研究發展之理論基礎。茲將各部分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校長正向領導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目的在探討校長正向領導的理論與相關研究,共分為四部分,

首先探討「校長正向領導之意義與內涵」;其次說明「校長正向領導之理 論基礎」;再次之論述「校長正向領導之研究層面」;最後整理「校長正向 領導之相關研究」。以下就各部分內容分述之。

壹、校長正向領導之定義與內涵

Cameron(2008)出版《Positive Leadership :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一書中提出正向領導概念,正向領導起源為正向組織學、正 向心理學和正向變革理論等新興領域所產生的領導原則,最早是由Luthans、

Luthans、Hodgetts與Luthans(2001)所提出,又稱積極領導或積極取向領導

(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PAL)。

Covey(2004)認為領導者應實施正向領導,應用正向與愛心了解成員行 為,重視成員的長處,肯定個體的良善本質,同時應建立組織正向的文化、

提升績效,並運用智慧,消除成員不良的行為表現,使成員體認自身價值 和潛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傅木龍(2008)認為「正向」一詞,蘊含積極、樂觀與希望的思維,

而正向領導者應有意增加組織內正向情緒的流動,提高成員士氣、組織績 效。Rath(2004)認為正向領導的組織可促進成員更積極的情緒、增加工作 滿意度以及提高組織成員參與感。

Seligman提出正向心理學的內涵有:1.正向的主觀經驗:如快樂、愉 悅、幸福等個人親身體驗過的感受;2.正向的個人特質:如人格優點、才 賦、興趣等個人能勝任的人際關係和工作;3.正向的機構或單位:如家庭、

學校、工作場所、社區等所提供給個人或成員,使其能發展長處,產生正 向經驗的機構(引自Baumgardne & Crother, 2009)。

Cameron(2008)提出「正向」的概念,包括:正向氣氛、正向關係、正 向溝通、正向意義等內涵。由正向的觀念所衍生出的領導,即為正向領導,

其內涵為真實的樂觀、情緒智力、信心、與希望,領導者若能兼具四者,

則能發揮優質領導效能,提升組織競爭力,Cameron提出之正向領導之內 涵有三(引自謝傳崇,2011):

一、正向領導是促進極度正向表現

正向領導特別著重在顯著超越一般水準的正向超越表現或是成功的 表現,正向領導的目的在於幫助組織和個人達到驚人的超高成就水準。

二、正向領導是以積極樂觀為取向

正向領導重視人類的長處、能力與潛能,著重長處而非弱點,偏向支 持式而非批評式的溝通;雖重視正向觀點,但並非忽略負向之事件,而是 在以此負向事件的基礎上發展正向的結果,同時關注個人和組織的優勢、

潛能及正向能量的策略運用。

三、正向領導使人達到最佳的狀態

正向領導關注在美德與良善或人的最佳狀態及人性本善。根據幸福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假設,使人傾向追求善良道德的內在價值與培育良善人際環境,個人和 組織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善良品德傾向與長處。

林新發(2010b)認為由正向的觀點延伸出的領導,即為正向領導,

強調領導者肯定部屬的長處,培養同仁具有樂觀、良好工作效能與良善品 德等的正向特質。而正向領導並非是要領導者一味的樂觀,指的是當組織 面臨困難或挫折時,領導者仍然能肯定組織成員的長處與能力,並以正面 態度接受挑戰或改變後的成果,營造愉悅之工作氛圍。因此,定義正向領 導為組織領導者在建立共同意義的目標下,所展現正向的執行力與影響力,

以營造正向氛圍與付出愛心關懷,進而提升組織成效。林新發(2009)指 出正向領導者應:

一、正向解讀部屬行為

領導者應肯定人性本善,理解部屬做錯事必有其原因,並依組織規範 進行理性的判斷及處理。

二、以身作則塑造組織正向氛圍

領導者應培養樂觀、不懼困難的勇氣與毅力並以身作則,以培育組織 成員具有感恩、樂觀等正向情緒,形塑正向氛圍。

Collins(2001)認為組織要從「優秀」提升到「卓越」,優秀的領導者必 須能看清楚殘酷的組織事實,排除萬難地採取正向領導去解決組織困境,

提升組織效能。正向領導者必須擁有解決問題的領導策略,要重視優勢文 化的領導特質與策略。

吳清山(2013)認為正向領導即為領導者運用其影響力,培養成員能 力,營造組織正向氣氛及友善文化,鼓勵成員互相支持與合作,並激勵成 員潛能,達成組織目標的領導過程與行為。

Luthans, Luthans, Hodggetts,

Luthans

2001 提出積極取向領導,內涵為樂觀、情緒智慧、信心與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校長正向領導理論基礎

正 向 領 導 起 源 於 正 向 心 理 學 , 興 起 於 1980 年 , 重 要 倡 導 者 有 Csikszentmihalyi與Seligman等。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包含人本心理學、正 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與正向組織行為學,以下就各理論說明之。

一、人本心理學

人本心理學興起於1950年代的美國,主要代表人物為詹姆士(William James)、馬斯洛(Abraham H.Maslow)和羅傑斯(Carl R. Rogers)三人,是除行 為學派和精神分析學派之外,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人本心理學 強調心理學應關心人的價值和自尊,研究健康的人格能產生正向自我超越 者。馬斯洛認為佛若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缺乏了對 行為的意義與價值、人類正面成長和發展的探索,所以跳脫傳統行為主義 之觀點,認為人性皆能由訓練所形塑,因此創立新的心理學派,強調正向 的心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向特質和價值,而 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及自我實現。人本心理學 強調應該多研究人類積極而健康方面的心理,如友愛、自由、感性、創造、

人生價值、生命意義、人生成長、高峰經驗以及自我實現等(張春興,

2007)。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內涵

詹姆士主張生命中最需要關注的事就是快樂。詹姆士主張人應該有堅 強的思想,卻要有柔軟的心。因為思緒清楚可以做正確的判斷,而柔軟的 心卻可以包容、給予和接受愛和關懷,如此就增加了正向的人際關係。

馬斯洛是人文主義心理學之父,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層 次分為五項,這五項需求由下而上,以金字塔之方式呈現,從基本的生理 需求、安全需求到最頂層的自我實現(張春興,2007)。如圖2-1所示,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內容如下:

1.生理需求:係指維持生存所需之基本需要,如食、衣、住、行、等。

2.安全需求:係指個人希望生活免於威脅與恐懼,可以獲得保障與安全感。

3.愛與隸屬的需求:係指能愛他人以及被他人所愛,能隸屬於團體,且有團 體歸屬和被人接納的感覺。

4.自尊的需求:係指受尊重,及受賞識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求:係指當個人能自我實現時,就可以產生心靈上的完美和 滿足感,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當人在基本需求與成長需求滿足後,使生理與心理擁有豐富之感受,

進而產生正向之情緒,例如快樂、愉悅、幸福…等,當身心將有所依靠與 安頓,心靈因而得到安寧,情感發展正向穩定,人生因此產生幸福感及意 義。馬斯洛強調人性之最高層發展,即「自我實現」,個體都有創造與成 長的天賦本能,只要在適當的環境之下,需求依序滿足後,這種潛能將有 可能展現出來(裘學賢,1985)。

圖 2-1 需求層次理論

資料來源:引自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 踐,304。台北:東華。

自我實現 美的需求 知識的需求 自尊的需求 愛與隸屬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成長需求

成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