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壹、 因素分析

進行因素分析之前,使用 Kaiser-Meyer-Olkin (KMO)、Bartlett 球形檢定與 共同性來判斷問卷是否適合進行因素分析。以 Bartlett 球形檢定來檢驗題項之相 關係數是否大於 0,若結果顯著則表示相關係數可作為因素分析抽取因素之 用。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則表示與該變項有關之所有相關係數與淨相關係數的 比值,係數值界於 0 至 1 間,係數越高,表示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依據 Kaiser (1974)的觀點,KMO 值的判斷準則其值在.80 以上最好,如 KMO 值 在.60 以下,則不宜進行因素分析;最後,共同性表示該變項的變異量被共同因 素解釋之比,共同性越高,表示因素分析越理想。

一、工作要求因素分析

本分量表的 KMO 值為 .838,Bartlett 球形檢定χ2值為 947.96 達顯著( p

<.000),表示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將 11 題題目以 主軸因子萃取 Promax 斜交轉軸法進行因素分析,所得因素分析結果如表 2。

工作要求之分量表經因素分析結果,萃取出兩個因素,其陡坡圖如圖 5。

因此,研究者將第一個因素命名為「挑戰型要求」,第二個因素命名為「阻礙型 要求」。此兩個因素,因素負荷量皆高於 .30 以上,可解釋全部變異量之

43.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圖 5 工作要求因素陡坡圖

Component (抽取的因素)

共同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二、工作資源因素分析

本分量表的 KMO 值為.895,Bartlett 球形檢定χ2值為 1970.70 達顯著 ( p <.000),表示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將 17 題題目 以主軸因子萃取 Promax 斜交轉軸法進行因素分析,所得因素分析結果如表 3。

工作資源之分量表經因素分析結果,萃取出兩個因素,其陡坡圖如圖 6。

經平行分析之檢驗,第一個隨機特徵值(Random Data Eigenvalues)之平均數為 1.470,Prcntyle 為 1.578;第二個平均數為 1.364,Prcntyle 為 1.437;第三個平 均數為 1.290,Prcntyle 為 1.345,工作資源第三個因素之特徵值為 1.332,介於 1.345 與 1.290 之間,故平行分析結果工作資源建議萃取兩個因素。

圖 6 工作資源因素陡坡圖

因 JR7 之因素負荷量重複落在兩個因素,故研究者決定刪除此題項,並再 次將剩餘 16 題題目以主軸因子萃取 Promax 斜交轉軸法進行因素分析,所得因 素分析結果如表 3。本分量表的 KMO 值為.885,Bartlett 球形檢定χ2值為 1793.39 達顯著( p <.000),表示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

Component (抽取的因素)

共同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工作資源之因素分析結果,萃取出兩個因素。研究者將因素一命名為「社 會支持」,因素二命名為「自主與發展資源」,此兩個因素,因素負荷量皆高 於.30 以上,可解釋全部變異量之 43.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貳、 相關分析

一、控制變項與工作投入、工作倦怠之相關

將控制變項性別、年齡、任職年資、每週工時、教育程度、正向情感、負 向情感與社會期許和工作投入與工作倦怠做相關分析(如表4)。從相關係數矩陣 表可以發現,與工作投入顯著正相關的控制變項包括年齡(r =.199**)、正向情感 (r =.628**)與社會期許(r =.181**);而負向情感則與其呈顯著負相關(r = -.330**)。

而與工作倦怠呈顯著正相關的控制變項包括每週工時(r =.254**)與負向情感(r

=..557**);而年齡(r =-.135*)、正向情感(r =-.204**)與社會期許(r = -.246**)與其呈 負相關。

二、工作要求、工作資源與工作投入、工作倦怠之相關

在工作要求方面,挑戰型要求與阻礙型要求(r =.398**)、社會支持(r

=.219**)、自主與發展(r =.261**)、工作投入(r =.285**)及工作倦怠(r =.286**)皆呈 現顯著正相關。而阻礙型要求和社會支持(r =.129*)與工作倦怠(r =.600**)呈顯著 正相關。是以,工作要求皆與工作倦怠呈顯著正相關,其中又以阻礙型要求之 相關程度最高。

在工作資源方面,社會支持和自主與發展(r =.593**)與工作投入(r =.485**)呈 顯著正相關,和工作倦怠(r = -.184**)呈顯著負相關。而自主與發展資源與工作 投入呈顯著正相關(r = .700**),而與工作倦怠呈顯著負相關(r = -.247**)。工作資 源皆與工作投入呈顯著正相關,其中又以自主與發展資源的相關最高。而工作 資源皆與工作倦怠呈顯著負相關。

相關分析結果支持研究者的看法,工作要求皆與工作倦怠呈顯著正相關,

而挑戰型要求與工作投入呈正相關,阻礙型要求與工作投入呈負相關。工作資 源皆與工作投入呈顯著正相關,與工作倦怠呈顯著負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表 4 控制變項、預測變項與工作投入、工作倦怠之相關矩陣

註: 1.性別: 男(1),女(2)

2.教育程度: 研究所(4),大學畢業(3),高中職(2),高中職以下(1) 3. *p < .05. **p < .01. ***p < .00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性別 —

2 年齡 -.086 —

3 教育程度 .208** .054 —

4 年資 .060 .440** .231**

5 每周工時 -.055 -.034 -.180** .089 —

6 正向情感 -.029 .000 -.165** .008 -.040 —

7 負向情感 -.151* -.084 -.014 .020 .204** -.112 —

8 社會期許 -.039 .046 .006 .013 -.016 .020 -.406**

9 挑戰型要求 .178** .038 -.110 -.037 .078 .119 -.027 .026 —

10 阻礙型要求 -.054 -.062 -.087 .033 .260** .111 .562** -.225** .398**

11 社會支持 -.098 -.036 -.174** -.046 -.026 .624** -.133* .048 .219** .129*

12 自主與發展 -.049 .136* -.069 .084 -.042 .588** -.310** .160** .261** -.024 .593**

13 工作投入 -.062 .199** -.030 .080 -.011 .628** -.330** .181** .285** -.018 .485** .700**

14 工作倦怠 .116 -.135* .007 -.010 .254** -.204** .557** -.246** .286** .600** -.184** -.247** -.3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參、 階層迴歸分析檢驗

本研究在理論上具有特定的先後關係,故採階層迴歸分析,透過逐層控制 以了解個別預測變項的預測力。

在探討工作投入的部分,研究者設定第一層放入人口變項,選取年齡。第 二層亦為控制變項,放入正向情感、負向情感與社會期許共三項,納入迴歸分 析。第三層為前置變項,亦即工作要求(包括挑戰型要求與阻礙型要求)與工作 資源(包括社會支持及自主與發展資源)。

另外,在探討工作倦怠的部分,研究者設定第一層放入人口變項,選取年 齡與每週工時。第二層亦為控制變項,放入正向情感、負向情感與社會期許共 三項,納入迴歸分析。第三層為前因變項,亦即工作要求(包括挑戰型要求與阻 礙型要求)與工作資源(包括社會支持及自主與發展資源)。

以下將分別就工作要求之內涵(挑戰型要求、阻礙型要求)與工作資源(自主 與發展、社會支持)對工作投入與工作倦怠之主要效果影響與交互作用效果做說 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表 6 挑戰型要求與社會支持對工作投入與工作倦怠之迴歸分析

註: *p < .05. **p < .01.***p < .001

從表 6 中可以看出,在工作投入方面,挑戰型要求可以正向預測工作投入 (b = .208, p < .001)。另外,在工作倦怠方面,挑戰型要求可以正向預測工作倦 怠(b= .339, p < .001),表示挑戰型要求雖會導致工作倦怠,但亦會使個體產生工 作投入的行為。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則為顯著負相關(b= -.129, p < .05)。交互作 用方面,社會支持在調節挑戰型要求與工作投入之間的關係未達顯著效果。而 在調節挑戰型要求與工作倦怠之間的關係亦未達顯著效果。

依變項

自變項

工作投入 工作倦怠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模式四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模式四

β β β β β β β β

年齡 .199** .178*** .175*** .174*** -.131 * -.091 -.109* -.108*

每週工時 .255*** .146** .108* .108*

正向情感 .599*** .516*** .522*** -.138** -.098 -.105

負向情感 -.218*** -.210*** -.209*** .485*** .490*** .490***

社會期許 .067 .061 .066 -.032 -.038 -.044

社會支持 .092 .095 -.129* -.133*

挑戰型要求 .208*** .202*** .339*** .346***

社會支持х

挑戰型要求 -.041 .052

R2 .040 .482 .536 .537 .085 .349 .456 .459

∆ R2 .040** .442*** .054*** .002 .085*** .265*** .107*** .003

F 10.330** 57.464 *** 47.146 *** 40.499 *** 11.318*** 25.992*** 28.737*** 25.2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表 8 阻礙型要求與社會支持對工作投入與工作倦怠之迴歸分析

註: *p < .05. **p < .01.***p < .001

從表 8 中可以看出,工作投入方面,社會支持可以正向預測工作投入 (b= .137, p < .05)。另外,在工作倦怠方面,阻礙型要求可以正向預測工作倦怠 (b= .491, p < .001)。交互作用方面,社會支持在調節阻礙型要求與工作投入之間 的關係未達顯著效果;而社會支持在調節阻礙型要求與工作倦怠之間的關係雖 並未達顯著效果,但達邊緣顯著(b= .087, p = .065)。

依變項

自變項

工作投入 工作倦怠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模式四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模式四

β β β β β β β β

年齡 .199** .178*** .185*** .185*** -.131 * -.091 -.090 -.090

每週工時 .255*** .146** .074 .075

正向情感 .599*** .498*** .500*** -.138** -.157** -.177**

負向情感 -.218*** -.259*** -.259*** .485*** .198** .192**

社會期許 .067 .064 .064 -.032 -.042 -.037

社會支持 .137* .136* -.111 -.100

阻礙型要求 .084 .084 .491*** .490***

社會支持х

阻礙型要求 -.007 .087

R2 .040 .482 .500 .500 .085 .349 .493 .500

∆ R2 .040** .442*** .018* .000 .085*** .265*** .144*** .007

F 10.330** 57.464 *** 40.844*** 34.872 *** 11.318*** 25.992*** 33.380*** 29.9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一、主要效果 (一) 工作要求

綜上所述,在主要效果方面,挑戰型要求對工作投入之正向影響,不論在 與自主與發展資源的迴歸模式中(表 5,模式三),或是在與社會支持的迴歸模式 中(表 6,模式三),均達顯著正相關。另外,挑戰型要求亦會產生工作倦怠,不 論在與自主與發展資源的迴歸模式中(表 5,模式三),或是在與社會支持的迴歸 模式中(表 6,模式三),挑戰型要求與工作倦怠皆為顯著正向關係。故挑戰型要 求雖會導致員工之心理耗損,但並不影響其對工作的投入程度。是以,本研究 之假設 3-1 與假設 4-1 成立。

其次,阻礙型要求對工作投入的影響,不論在與自主與發展資源的迴歸模 式中(表 7,模式三),或是在與社會支持的迴歸模式中(表 8,模式三)均未達顯 著。另外,阻礙型要求對工作倦怠的影響,不論在與自主與發展資源的迴歸模 式中(表 7,模式三),或是在與社會支持的迴歸模式中(表 8,模式三),阻礙型 要求皆能顯著預測工作倦怠。故本研究之假設 3-2 成立,而假設 4-2 不成立。

(二) 工作資源

在工作資源方面,自主與發展資源可以正向預測工作投入,不論在與挑戰 型要求或阻礙型要求之迴歸模式中(表 5、7,模式三),均為顯著正相關。而對 工作倦怠的影響,不論在與挑戰型要求或阻礙型要求之迴歸模式中(表 5、7,模 式三),其與工作倦怠之關係均未達顯著效果。故本研究之假設 5-1 成立,而假 設 6-1 不成立。

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係,在與阻礙型要求之迴歸模式中(表 8,模式三) 有顯著之正向影響,而在與挑戰型要求之迴歸模式中(表 6,模式三)未顯著相 關,但仍為正向關係。另外,在對工作倦怠之影響,在與挑戰型要求之迴歸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式中(表 6,模式三)達顯著之負向關係,而與阻礙型要求之迴歸模式中(表 8,模 式三)則未達顯著相關,但為負相關。故本研究之假設 5-2 與 6-2 均部分獲得支 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二、交互作用效果

在交互作用效果方面,本研究共有 8 個交互作用效果,一個達顯著,另一 個達邊緣顯著,以下討論。

(一) 自主與發展資源與阻礙型要求之交互作用對工作倦怠之影響

自主與發展資源與阻礙型要求之交互作用對工作倦怠的影響達顯著效果,

亦即自主與發展資源調節了阻礙型要求對工作倦怠的影響。故本研究之假設 7-2 成立。為進一步瞭解自主與發展資源與阻礙型要求的交互作用,繪製交互作用 示意圖(如圖 7)。自主與發展資源與阻礙型要求皆以平均數(自主與發展資源:

3.51;阻礙型要求:2.93)區分為高、中、低三組。

圖 7 自主與發展資源對阻礙型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的調節作用

圖 7 顯示,自主與發展資源高的員工,在面臨高程度的阻礙型要求時,其 所引發的工作倦怠程度會比自主與發展資源低的員工還要低。而自主與發展資 源低的員工,在面臨高程度的阻礙型要求時,其所引發的工作倦怠程度會最。

換言之,擁有自主與發展資源的員工,在面對阻礙型工作要求時,較不易產生

工 作 倦 怠

自主與發展平均數

低阻礙型要求 高阻礙型要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工作倦怠。

(二) 社會支持與阻礙型要求之交互作用對工作倦怠的影響

(二) 社會支持與阻礙型要求之交互作用對工作倦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