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關於研究結論的部分,研究者從本研究受訪資料的結果中,整理出以下結論:

一、在學習態度表現方面

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學習態度表現各方面均較良好,如參與感較高、

對老師的要求較能回應與達成、較熟悉上課規矩與模式及可較快融入課堂之教 學、能遵孚教室常規、能了解自己的本分和該做的事情,學習上也較有自信心等。

沒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學生則可能容易沒有成尌感、較缺乏自信心、做事 易拖延或錯誤、時有發呆情形、常會忘記交代該做之事與應攜帶之物,頇有人在 旁協助幫忙等。

學習態度表現不甚理想者可能受家長因素或本身性格影響,與有無接受過早 期療育服務沒有明顯的關係。在訪談資料中可以看到,家長之教養態度對學生產 生在學校學習態度上的表現,過於放鬆或太嚴厲都可能出現不良效果。良好的家 庭環境和教育,得以培養出學習態度較適當的孩子。另個性較乖巧的學生,在各 項表現大致上也多能達到老師的標準,較少有不當行為發生,且較有意願學習,

態度與動機較佳;反之個性態度消極者則常處於被動,學習動機薄弱。

二、在上課表現方面

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上課表現各方面普遍較良好如專注力較佳、能提 早到課且出缺席正常、個性較活潑又對老師的回答反應較為熱烈、對老師上課要 求與方式會盡量配合完成、在上課重點與學習過程較能掌握與配合要求練習。

而沒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學生則頇有人隨側在旁與以協助或提醒、容易害

羞、該有之習慣尚未養成、表現不專心與配合度較差、不會主動尋找協助、自我 要求不高等。

三、在作業表現方面

一半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作業表現是慢慢看得到有所改善的,作業表 現進步情形較為明顯,配合度較好;沒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學生若無他人協 助,在長期跟不上進度之下,易變得無助而放棄學習。

另一部份,有無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作業表現相差不大,可能因受家庭 與家人及他人協助介入程度等方面的因素影響整體表現,或可能受個人障礙類別 和個人習慣因素所致,其主要端賴意願之高低。

四、在家長對與老師的聯繫和互動方面

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家長與老師或學校的連繫較頻繁,互動情形也較 佳。家長態度是正向關心的,較會積極以電話或連絡簿或當面討論之方式,和老 師進行雙向的溝通洽談,且較了解切身之所需,亦會找時機協助班上的事務而期 望有利於孩子在班上之處境;

沒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家長則多沒有聞問或鮮少有額外回應,聯絡簿 也經常沒有簽名查閱,有家長甚至會將責任推予學校和老師處理。另有看到外籍 媽媽因國籍和語言文化的關係與老師聯繫的情形不積極,或有家長因熟悉學生狀 況且問題可在其他時機自行解決,故與老師聯繫的情形也不積極。

五、在家長對老師要求之回應與配合度方面

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家長多為支持老師且樂意協助,對老師要求的回 應與配合度較高且主動的積極執行,對老師要求或需幫忙時較願意配合與協助指

導學生練習。

沒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家長則鮮少回應或易敷衍了事,在配合度上多 為不佳,多要依靠老師的幫忙,對小孩學習進步狀況與否態度較無所謂。另有些 家長對老師要求的回應與配合度皆不甚積極,可能是時間因素而致有所壓力,故 執行層面效果不彰。

六、在家長對學校活動之參與方面

大部份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家長對學校活動之參與相對性的較積極 踴躍,若時間允許時多會盡量配合參與,出席率較高,如IEP會議與專業團隊服 務方面。

沒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家長則極少參與或常因故缺席未到;而對校慶 等大型活動,有無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家長有少部分參與度皆不高。

七、在資源使用方面

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家長,在各項早期療育服務的福利補助項目,申 請使用之情況不一,有的家長對相關資訊與申請流程頗為熟悉或態度較積極,多 會留意,重視自身權利。

沒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之家長則是不甚了解或不積極,或工作因素及其 他影響導致鮮少使用可申請之療育資源,有的則可能是學校或老師方面主動告知 才有所行動。另有少部分家長,因家庭狀況尚可,故無申請相關福利補助與服務。

八、在復健參與的情形方面

有接受早期療育學生之家長對復健的參與度較高,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去醫療 院所、機構或學校參加相關療育活動,願意花時間陪孩子做治療課程希望藉此改

善發展遲緩的現象。

沒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學生的家長則可能僅靠學校部份所提供的專業治療 服務,也有只願意至醫院拿藥但不做治療者,或因沒有時間和能力,未積極做復 健工作,甚或認為問題會在小孩長大後自然好轉或消失。另有部分接受過早期療 育服務之家長可能會因工作或時間關係而在國小階段之後未持續參加專業治療 相關服務,尌由學校部份來加強。

九、在社區活動參與的表現上

有接受早期療育學生之家長對社區活動的參與情形較佳,家長在參加相關家 長團體或社區活動方面大多較有意願去接觸,讓自己成長也使自己小孩有更多可 參與的機會。若時間方面較無法參加的家長,大多也會改由盡量參加學校或孜親 班部份孜排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