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

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蒐集資料的過程本身並非終極目的,質性研究的 終極活動是分析、詮釋以及呈現發現的結果(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ller

&Crabtree(1992)指出質性研究的資料蒐集方式,主要經由研究者之「觀察」、

「錄製」、「訪談」三種方式取得(引自胡帅慧,1996)。本研究將採用半結構訪 談與資源班教師蒐集資料,訪談的過程中,除了在資源班教師同意之下全程錄音 之外,也會輔以觀察,來加深研究者的訪談內容。

貳、資料整理與分析

「整理和分析資料」是指根據研究目的對所獲得的原始資料進行系統化、條 理化,然後逐步集中和濃縮的方式將資料反映出來,其最終目的是對資料進行意 義解釋。在質性研究中沒有任何的「客觀存在」,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經 過了研究者的分析與解釋(Denzin,1994,引自陳向明,2002)。簡春孜、鄒帄 儀(2004)也提到,質性研究的重點不是在於求證假設,而是在探索某種意義,

以及當事人對現象的主觀解釋。此外,質性分析的規範性與嚴謹性,有賴於詳實 的描述性資料之呈現,故經常被稱為「厚實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

如此方式的描述,才能使別人閱讀分析結果之後尌能理解,並能做出自己的詮釋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也因此,質性研究的資料整理與分析並沒有一定 的準則,常會因資料本身與研究者的特質或感興趣的焦點而有所不同,所以研究 者在整理資料與分析的過程中,需透過不停的檢視,使理解進一步具體化,來保 證研究結果「嚴謹」、「確切」(陳向明,2002)。

由於質性研究之資料蒐集不是一種機械式的資料紀錄過程(潘淑滿,2003),

資料整理和分析更不是兩個截然分開的階段,整理的思想基礎是分析,分析的操

作基礎在於整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整理和分析實際上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分 為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它們之間來回循環,同時受到研究中其它部分的制約(陳 向明,2002)。所以本研究之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需來回不斷地進行,以確認 資料之間有無矛盾之處,以及概念是否達到豐富與多樣性的程度。

參、資料蒐集之過程:

以下研究者將說明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其中的過程與內容:

一、確認研究對象名單

在取得研究對象的資料之前,將本研究之目的、研究對象的條件對其仔細 說明,並詢問研究對象的訪談意願,且先介紹研究者的背景,而後研究者 才與研究對象更進一步的聯繫。

二、連絡研究對象

向他們說明訪談的相關事項,如研究目的、進行方式、研究倫理等,並建 立初步關係與約定訪談時間及地點。

三、進行正式訪談,將訪談過程紀錄和錄音

肆、資料整理與分析步驟:

一、研究者於訪談結束後,將著手轉錄訪談的錄音檔為逐字稿。

二、確定逐字稿的正確性之後,研究者開始逐一檢視逐字稿中與研究主題相關 的敘述,找出關鍵字、關鍵概念,並在其底下畫記,接著進行重要字句的 編碼工作。在訪談內容的編碼過程中,由於研究者對於研究對象所提及的 相關機構、專業人員、醫療院所等隱私以及保護研究對象的匿名性處理,

研究者使用代號的方式來呈現這些研究對象所提到的相關內容。

三、編碼完成之後,研究者依據訪談資料再加以分類、比較、歸納,並將相同

屬性的編碼歸為一類,運用「類屬分析」之方式來呈現資料的分析主題。

「類屬分析」是指在資料中尋找反覆出現的現象以及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的 重要概念的過程(陳向明,2002)。

四、將資料分析的結果,予以概念化及命名,並與參考之文獻相對應,整理出 本研究的結果。

表3-2 訪談資料與文本資料代號說明表

訪談代號 代表意義 舉例說明

T1 第一位受訪老師

1、T1-0322-I1:表示 100年3月22日,研

究對象T1 第一次 的訪談。

I1 代表訪談次別 -0420- 代表訪談日期為

100 年 4 月 20 日 文本資料代號 代表意義

S1-1 第一位受訪老師提到 之第一位學生 P1-1 第一位受訪老師提到

之第一位學生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