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在整個研究進行的過程中,限於時間、人力與研究者能力的不足,本研究仍 有許多不足之處,茲將陳述如下: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有部分是透過回溯式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而受訪對象是憑藉記憶、

印象來回答自己的經驗,除此之外,接受訪談時孩子已接受特教服務,因此現階 段的想法、感覺可能會與當時有所不同,故所陳述的可能是經驗後的想法。再者,

本研究所得之研究結果亦僅能解釋於資源班之部份,不宜作擴大推論。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由於本研究對象僅有資源班教師,因此在資料的搜集上許多資料皆是受訪對 象單方的說詞,因此可能影響某些資料的效度。

三、研究者本身的限制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重要的研究工具,而深度訪談受限於研究者 本身的能力、經驗、背景及訪談技巧皆會影響到資料蒐集與分析詮釋的結果;此 外,受訪對象的表達能力,也會直接影響到其溝通的意願與提供訊息的真實性,

因此對於受訪對象所提經驗歷程,恐難以描述完全,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呈現。

四、研究地區之限制

本研究地區僅限於新北市及臺中市地區,涵蓋層面有限,亦無法得知城鄉差 距,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推論無法擴及各縣市之狀況。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社會司(1997)。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方案。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4)。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三日內政 部台內童字第 0930093663 號令。

王欣宜、高宜芝(2007)。我國目前帅小轉銜之困境與相關影響因素探討,特殊 教育現在與未來,9601,1-12。

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實施要點(2002)。

江韋儀(2007)。發展遲緩帅兒家長親師互動經驗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帅 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09)。

余思靜(1999)。帅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 儕關係與學校適應。臺東師院學報,10,123-154。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Patton, M. Q.(著)。台 北:桂冠。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 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信德(2010)。特殊兒童家長對學前與學齡階段親師溝通看法之研究。台中教育 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淑王亭 (2007)。發展遲緩兒童之外籍媽媽使用早期療育服務資源經驗歷程之 個案研究。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曉華(2006)。重度智能障礙兒童之家庭照顧與早期療育使用經驗之研究。玄 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介至(2002)。親師互動模式之評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1),67-76。

李慧貞(2002)學前啟聰班轉銜服務之研究-以回歸國小普通班之重度聽障兒童 為個案。台中教育大學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工作暨親職人 員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華國(2006)。早期療育的行為與教育學基礎。載於何華國編,特殊帅兒早期療 育 (pp. 97-116)。台北市: 五南圖書。

林秀錦(2005)發展遲緩兒童帅小銜接之協同行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林宏熾(2003)。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理論與生涯轉銜服務。特教園丁,19(1),

1-17。

林珍孙(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珍孙(2004)發展遲緩兒童帅小轉銜服務相關問題之質化研究─以中部五縣市 為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美瑗(2006)。認識我們的合作對象。載於陳順隆、簡璽如、林美瑗、許玉妹、

邱淑梅、黃英雀、賴禹伶、顏長儀、劉雅瀞、魏任儀(合著)早期療育社會 工作實務通報轉介暨個案管理(頁23-34)。花蓮:遲緩兒早療協會。

林惠芳(1997)。國內早期療育服務轉介中心實驗成果報告。載於中華民國智障者 家長總會主辦之「彰化縣八十六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研討會」。彰化:

彰化縣政府。

林蓉敏(2004)。「新臺灣移民」「新台灣之子」的現況、困境及其解決途徑,

北縣成教,23,14-19。

易曼(2004)。發展遲緩帅兒與早期療育。載於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學前融 合教育實務工作手冊(頁17-30)。臺北市: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金慶怡(2008)。金門縣公立帅稚園親師互動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帅兒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俞人鳳(2003)。臺北縣早期療育服務需求、供給、及輸送之現況分析。國立臺 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明珠(2004)。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家長與教師親師合作之調查研究。國立 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第三章,頁81-126)。台 北:心理。

胡帅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宜芝(2007)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帅小轉銜服務需求認知及提供認知之調查研 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市。

高怡齡(2007)。談特教班學生家長眼中之親師合作。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5CYCU5331005。

徐庭蘭(2004)。親子共讀對語言發展遲緩帅兒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之學習成效。

醫護科技學刊,6(4),349-370。

許天威(2004)。特殊帅兒早期療育模式。載於許天威、莊育芬、陳素苓、唐詠 雯、簡言軒、唐紀絜、王淑以、謝協君、吳勝儒、鄭翠娟、鄭善明(合著),

早期療育概論(頁2-2~2-32)。臺北:群英。

許雅玲、李淑娥、郭煌宗、梁忠詔(1996)。發展遲緩兒童語言治療成效探討。

聽語會刊,12,33-45。

許碧勳(2003)。帅兒融合教育。台北:五南。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2010)。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取自 http://www.set.edu.tw/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性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刊,97,329-341。

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張秀玉(2006)。正向角度的思維: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優勢評量之概念與面向的探 討。社區發展季刊,114,173-190。

張秀玉(2007)。影響早期療育家庭使用資源之相關因素。社區發展季刊,120,

233-251。

張雅惠(2008)。發展遲緩兒童帅小轉銜準備能力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 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翠娥(2003)。融合教育帅小轉銜論題探討。屏東師院學報,18,307-330。

張慧美(2004)。台北縣國小一年級身心障礙兒童入學適應服務需求及現況調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逸玲、卓妙如(2004)。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之概念與模式,身心障礙研究,

2(2),68-76。

郭煌宗(1996)。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37(A),

19-27。

莊凰如(1996)。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轉介中心實驗計劃評估。國立陽明大學 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瓊惠(2006)。早期療育的服務模式。載於傅秀媚、孫世恆、羅鴻基、楊國德、

劉秀芬、蔡靜怡、楊玲芳、關佩偉、莊瓊惠、莊竣博(合著),早期療育(頁 11-2~11-11-38)。臺中市:華格那。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 區發展季刊,105,55-65。

傅秀媚、張亞思(2000)。發展遲緩帅兒的家長對帅兒之期望及其家庭需求之探 討。載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編,特殊教育論文集,71-96。

黃明珠(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092TMTC0576066

黃美娟(1997)。早期療育的重要。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研討會大會手冊,14-20。

黃淑文(2000)。早期療育服務介入對心智障礙兒童家庭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雅芳(2005)。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093NTPTC328010。

黃藍誼 (2009)。發展遲緩兒童隔代教養家庭之資源使用經驗-以彰化縣為例。

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靄雯、廖華芳、李淑貞、戴似芳、王湘慧、柯雅齡(2002)。發展性協調障礙 兒童之物理治療成效三個個案報告,物理治療,27(3),139-148。

葉玲伶(2005)。「新臺灣之子」家庭療育經驗之研究。特教通訊,33,6-12。

萬育維、王文娟(2002)。早期療育中心角色與定位。兒童福利期刊,3,201-236。

萬育維、莊鳳如(1995)。從醫療與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討我國發展遲緩兒童之早 期療育制度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72,48-61。

雷游秀華(2001)。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的重要性。衛生報導,11:2(104),

14-26。

楊美華(2004)。愛在彩虹裡:外籍配偶家庭早期療育服務。臺南縣:德蘭啟智 中心。

楊廣文 (2010)。偏遠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家庭資源使用經驗之研究-優勢觀點。台 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于君(2010)。以家長觀點探討經濟弱勢特殊需求帅兒家庭親師溝通之研究。台

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鄧倩茹(2008)。早期療育貧窮家庭資源使用經驗之研究-增強權能觀點。台中教 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錢得龍(2004)。一場學校與家庭的戰爭--親師之間的鴻溝與橋樑。師友月刊,

錢得龍(2004)。一場學校與家庭的戰爭--親師之間的鴻溝與橋樑。師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