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研究結果

本研究主在探討不同的溝通媒介(包括:MSN、面對面,與電子郵件)、不 同的任務型態(包括:智力型議題與協商型議題)對媒介認知(包括:社會臨 場感、溝通介面與溝通效能)的影響,並針對即時通訊軟體之MSN 探討與其他 溝通媒介對於媒介認知上的不同。因此,根據研究結果如下:

1. 不同的溝通媒介對於社會臨場感與溝通介面有顯著影響。其中面對面溝通方 式的社會臨場感會大於MSN 溝通方式的社會臨場感,且會大於電子郵件溝 通方式的社會臨場感。

Short(1976)指出在面對面的溝通環境中,因為可以傳遞較多的非語言訊 息,例如:肢體動作、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容易被表達的臉部表情、音調、語氣 等。相較之下,CMC 傳遞較少的非語言訊息,因此,傳統的面對面溝通方式比 CMC 可傳達較多的社會臨場感(Rice & Love, 1987;Sproull & Kiesler, 1986;

Walther, 1992)。

2. 面對面溝通方式的溝通介面會優於 MSN 溝通方式的溝通介面,且會優於電 子郵件溝通方式的溝通介面。

普遍而言,豐富性媒體可以憑直覺來感覺介面的屬性,舉例來說:大多數 的人,說話比打字來的容易、思考比較多,且也會表達更多資訊。而溝通介面 的認知會受到先前媒介的使用經驗、媒介的使用環境、媒介的容易使用,與容 易學習等因素影響(Daft & Lengel, 1986; Short et al.1976)。因此,面對面溝通 方式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溝通方式,而CMC 溝通方式的使用則需依使用 者使用經驗與習慣而論。

根據Carlson & Zmud(1994)指出,面對面的互動介面會比其他分散式媒 介之介面較簡單與容易(例如:面對面互動的方式會優於電子郵件),本研究結 果為面對面溝通方式的溝通介面會優於MSN 溝通方式的溝通介面,且會優於電

子郵件溝通方式的溝通介面,因此符合上述學者的觀點。

3. 在溝通媒介對於溝通效能的影響中,僅有 MSN 溝通方式的溝通效能大於電 子郵件溝通方式的溝通效能達顯著水準。

若MSN 與電子郵件相比較,MSN 可提供較豐富的非語言訊息與介面,幫 助傳達議題上的討論,且較無時間限制的考量;而電子郵件在議題討論上則需 頻繁的往來以至達到溝通的目的。相較之下,MSN 的溝通效能會比電子郵件佳。

4. 不同的任務型態(包括:協商型任務與智力型任務)不會對媒介認知產生不 同的影響。

McGrath & Hollingshead(1993)指出,針對不同之任務型態對於不同媒 體間之適合度做研究,發現媒體豐富性較低的媒體應該配合可以分析 結構化 的任務,而媒體豐富性較高的媒體能夠配合不可分析 非結構化的任務,才能 提升任務之效能。

5. 溝通過程中有無使用輔助工具會對社會臨場感產生影響。

6. 在輔助工具中,使用網路為輔助工具者對溝通介面會產生影響、使用相關書 籍為輔助工具者對社會臨場感會產生影響。

使用網路為輔助工具的受測者對於媒介本身所提供之溝通介面會產生影 響,且使用網路的經驗與查詢動作的行為會因受測者透過媒體與網路使用的溝 通介面產生影響。

使用相關書籍為輔助工具之受測者透過議題目的不同,對相關書籍的參考 並不會影響他們對溝通介面與溝通效能的影響,但受測者因透過相關書籍的使 用與查詢後,在議題解答上有個人不同的見解或認知,進而提供對議題上更多 的相關資訊內容的參考。

7.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MSN 溝通方式之比率對於社會臨場感會產生影響。

Walther(1992)指出,CMC 已發展一種電子式的副語言("paralanguage")

表達自身情感與社會情感資訊,這種資訊的代碼稱為「表達情感的文字」

("emotext")。此外,在Jeffrey & Philip(2001)研究中亦指出,如果使用 副語言(標點、符號等)則會影響印象的形成,所以非言語的交談之印象的形 成可以藉由文字、符號來表達。因此,日常生活中若使用MSN 溝通方式之比率 越高,相對會有較高的社會臨場感。

二、研究發現

1. 就溝通媒介方面來探討

(1) 使用 MSN 溝通方式時,討論者彼此之間並不會太快直接進入欲討論的主 題,並且非常容易穿插其他的話題在討論之中,因此使得整個討論過程 可能會花費比原先預期還要多的時間。

(2) 本研究使用的 MSN 溝通方式是限制討論者之間不能使用網路攝影機

(webcam),或是其他可以傳遞聲音、影像的工具,而根據研究者觀察 每一組受測者之間的對話紀錄之後,發現使用符號來表達個人的情感極 為頻繁,若與電子郵件溝通方式相比較,使用MSN 溝通方式的訊息往來 亦較頻繁。因此符合Carey(1980)的說法,他認為 CMC 已經發展出一 種電子式的副語言(parallanguage),並且把這種傳達自身感覺會是社會 情感等資訊的文字稱作為「表達情感的文字」(emotext)。而無論是 Harasiml(1993)或是 Michae(1995)等學者,他們認為,在多元化的 CMC 確實是可以透過視訊、文字、聲音、影像或圖形等等新的方式,可 以有更豐富的解釋型態來表示,對於在人類的社會認知過程與社會行為 中,靜態與動態的過程。

(3) 在面對面的溝通方式中,容易因為對於議題的不了解,而使得停頓或是 岔開話題,除非對於議題本身在討論前有事先的了解,或事先的資料蒐 集。但是若對於所討論的話題是非常了解的情況下,則各個參與者都討 論地非常熱絡。

(4) 而在電子郵件的溝通方式中,研究者根據所有的受測者對於議題討論的 內容與答案來看,均比MSN 的溝通方式與面對面的溝通方式來的詳盡與 完整。在時間因子上,則有比較極端的結果出現,如果討論者之間相約 在某一段時間一起進行對議題的討論,則討論所花費的時間都比MSN 的 溝通方式與面對面的溝通方式來的少;但如果討論者並非相約於某時間 一起討論事件,則可能會花上一天以上的時間,需視每一位使用者對於 電子郵件使用的情況而定。

2. 就任務型態之議題方面來探討

(1) 以協商型的議題來說,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受測者之間在討論時,

比較沒有時間上的顧慮,而對於議題的最終答案也比較不嚴謹,只是成 員之間對於議題達到共識之後,討論即結束。

(2) 以智力型的議題來說,如果與協商型的議題來做比較,智力型議題的受 測者會查詢或搜尋對於議題上不了解的相關資訊以尋求解答,相對的,

可能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在議題的查詢或討論上。

根據研究發現而言,MSN 在表情符號的使用程度上遠高於電子郵件,此觀 點符合 Rivera 等(1996)的說法,表情符號在 CMC 工具中經常被使用,且是 彌補透過電腦交換資訊時,文字所缺乏的情感表達與肢體動作或臉部表情,因 此對於溝通過程是有正向的幫助效果。使用MSN 溝通方式的訊息往來也比電子 郵件來的頻繁,此研究結果與洪新原(2004)的研究結果一致。無論是 MSN 或 電子郵件都是透過網路的方式傳遞與交換訊息,但MSN 是可立即回應訊息,而 電子郵件未必可立即性的回應訊息。以目前來說, MSN 的功能日益增大,除 了在個人的使用上,未來亦發展為企業組織中訊息流通交換不可或缺的溝通工 具,所以即時通訊不再侷限於文字、圖片或是檔案的傳遞,亦包括許多多媒體 的互動輔助工具(例如:webcam、麥克風、個人隱私的保密、娛樂性效果,多 人同時討論與結合電信公司之行動裝置的使用等等)。因此,適當的使用 MSN 可與面對面或電子郵件的溝通方式相輔相成,除了可以減少時間與成本上的因 素外,亦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或印象的形成。希望透過本研究能提供給專 家先進與企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