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變數的操作性定義及衡量方式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假說

第三節 研究變數的操作性定義及衡量方式

本節針對研究模式中各個研究變項的操作性定義說明如下,並請參考表3-2 構面操作性定義:

一、媒介認知(media perceptions)

許 多 研 究 以 及 理 論 已 經 證 明 , 對 於 使 用 的 媒 介 不 同 , 將 會 影 響 認 知

(perception)、過程(process)與效能(performance)。特別是在媒介的屬性認 知上(media-characteristics perception),並且認為,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 溝通介面(communication interface),以及溝通效能(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將會受到使用者使用不同的媒介而有所不同(Burke & Chidambaram, 1999)。

根據Short 等(1976)指出,媒介認知(media perceptions)有三個關鍵衡量變

數:社會臨場感、溝通效能,與溝通介面。而本研究認為媒介認知中的三個變 數的關係值得進一步釐清,所以,本研究將媒介認知中的社會臨場與溝通介面 為一構面(媒介認知),另外將溝通效能獨立。以下將對三個變數詳細說明其操 作性定義:

(一)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

根據媒體屬性理論(media-characteristics theories)指出,豐富性的媒體比 貧瘠性的媒體可以傳達更多社會臨場感,並且建議較豐富性的媒體應該依據下 列兩點:(1)攜帶資訊的能力(cue-carrying capacity),例如:頻寬。(2)時間 因素,指可以立即回應訊息的時間。不一樣的媒體會有不同的社會臨場感,舉 例來說,視訊會議(video-conferencing)比電子郵件有較多的社會臨場感(Rice

& Associates,1984)。因為相較之下,視訊會議會對於言語上、非言語上,與視 覺上提供較多的線索,並且允許豐富的社會情感資訊傳輸,因此它可以提供比 較多元化的溝通通道(Daft & Lengel, 1986; Daft et al., 1987)。Siegel 等(1986)

指出,資訊豐富性(information richness)與社會臨場感是非常相近的觀念。在 電腦支援下的群組成員會有較低的社會臨場感;Fulk 等(1987)對溝通研究結 果指出:若與面對面溝通相比較,電子郵件與電腦會議有較低的社會臨場感與 較少的溫暖。而社會臨場感通常會受到包含溝通者個人自身資訊(個人化)的 多寡、對於溝通過程的反應是熱絡、冷漠、遲鈍,或敏感之程度、是否可充分 表達訊息的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對社會臨場感的操作性定義為:

透過使用媒介的一種特性,反應在溝通者當時與其他人溝通過程中的感覺。

(二)溝通介面(communication interface)

溝通介面的媒介特性有簡單性、有親和性的、約束性,以及容易互動

(Chidambaram & Jones, 1993)。普遍而言,豐富性媒體可以憑直覺來感覺介 面的屬性,舉例來說:大多數的人,說話比打字來的容易、思考比較多,且也 會表達更多資訊。媒體豐富理論(Media Richness Theory, MRT)建議,容易引 起爭議或者是含糊不清的議題,最好使用較豐富性的媒體(Daft & lengel, 1986)。而溝通介面的認知會受到先前媒介的使用經驗、媒介的使用環境、媒介 的容易使用,與容易學習等因素影響(Daft & Lengel, 1986; Short et al., 1976)。

因此,本研究對溝通介面的操作性定義為:媒介本身所提供且具有之溝通介面 的簡單性、有親和性的、約束性,以及容易互動之特性。

(三)溝通效能(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早期對於溝通效能的研究中指出,在複雜性與有爭議性的議題上(例如:

協商型的議題),媒體豐富理論建議使用較具豐富性的媒體,如此對於溝通將會 有更高的成效。因此,會議的目的將會影響對於媒介本身的認知。如果使用的 媒介(語音式會議)本身不適合含糊性議題時,例如:使用於協商、協議,或 是談判型的議題上,則將會產生沒有效率的會議結果(Kydd & Ferry, 1991)。

此外,有些因素將會對媒介的認知產生作用,進而影響溝通效能,例如:議題 的型態。豐富性媒體比較適合在協商、協議,或是談判型議題的執行上,並會 產生較多多元化的決策(例如:面對面溝通方式的會議);而貧瘠性媒體(例如:

電腦式的會議)則較適合在具有分析邏輯能力的智力型態議題來執行。因此,

會產生較少有意義的決策,因為智力型態議題所產生的結果大致上都是固定不 變的。所以貧瘠性的媒體與議題,將不會對成員的媒介認知產生任何影響

(Chidambaram & Jones, 1993)。因此,本研究對溝通效能的操作性定義為:

針對不同型態的議題,透過溝通媒介的使用,對議題產生的溝通結果。

本 研 究 使 用 Chidambaram & Jonse ( 1993 ) 所 發 展 , 經 由 Burke & Chidambaram(1999)所修正之媒介認知的衡量量表,原始量表總共 19 題(詳 請見附錄溝通媒介原始量表),其中包括衡量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有 7 題,衡量溝通效能(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有 4 題,與衡量溝通介面

(communication interface)有 8 題共三個變數。此量表題目本身採用語意差異 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分別為「1」至「7」七點尺度。所謂語意差 異是假設事物的意涵可能有多種層面,而這些特質層面之空間,亦即所謂之語 意空間(semantic space);語意差異量表通常用來衡量商業品牌、形象、政治議 題、組織研究,與人格特質等等主題,而語意差異量表通常是由兩個極端化之 形容詞的組合,而應該要均衡的涵蓋評估性(evaluation)、力量性(potency)

與活動性(activity)。並且每個形容詞計分之權重都必須要一視同仁(張紹勳,

2001)。

二、溝通媒介(communication media)

本研究使用三個溝通媒介工具,並分別使用不同的任務型態,而產生對於 媒介的認知,其三種溝通媒介分別如下所示:

1. 面對面溝通(face-to-face)

2. 即時通訊(MSN)

3. 電子郵件(e-mail)

三、任務型態(task type)

衡量不同的任務型態對於社會臨場感、溝通介面、溝通效能是否有影響。

而 本 研 究 採 用 的 任 務 型 態 為 智 力 型 議 題 (intellective ) 與 協 商 型 議 題

(negotiating)。

本研究採用 McGrath(1984)與 McGrath & Hollingshead(1993)的任務 型態之量表,將之分為智力型議題與協商型議題)。在智力型議題方面,使用資

訊管理系統之相關名詞問題來作為受測者之任務,預試題目為 7 題,正式實驗 題目有10 題。此議題之名詞解釋有標準答案,但還是需要受測成員彼此之間對 於議題之名詞解釋要達到共識;而在協商型議題方面,使用「UPS 運用資訊科 技於全球競爭」之個案討論為群體任務型態,其目的在探討UPS 包裹追蹤系統 中,使用了什麼科技?這些科技與UPS 的企業策略有什麼關係?如果沒有使用 這些科技,它將會如何?而此個案議題的討論並沒有標準正確答案。

表3-2 構面操作性定義與相關文獻

構面名稱 操作性定義 相關文獻

社 會 臨 場 感

( social presence)

透過使用媒介的一種特性,反映在 溝通者當時與其他人溝通過程中的感 覺。

媒 介 認 知

( media perceptions

溝 通 介 面

( communicati on interface)

媒介本身所提供且具有之溝通介面 的簡單性、有親和性的、約束性,以及 容易互動之特性。

溝 通 效 能(communacation effectiveness)

針對不同型態的議題,透過溝通媒 介的使用,對議題產生的溝通結果。

Short et al.

1976 ); Burke

Chidambaram

(1999)

任務型態(task type)

1. 智力型議題(intellective):名詞解釋有 標準答案,但群組成員需對名詞解釋達 共識。

2. 協商型議題(negotiating):個案議題的 討論,且沒有標準正確答案。

McGrath(1984)

McGrath & Hollingshead

(199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