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實證分析

6.1 研究結論

本文旨在探討多媒體隨選視訊的發展現況,利用IIS 分析模式找出電信服務提供商 外部資源之關鍵成功要素,作為政府發展數位互動電視內容產業,欲進入此產業廠商和 現存廠商思考方向。

本研究透過有效問卷回覆並使用因子分析找出IIS 平台針對電信服務產業的內部核 心能力與外部資源關鍵成功的因子,再輔以各案分析研究搭配專家訪談方法,透過量化 與質化的方式,歸納出最重要的因子,來對個案公司作策略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中華電信未來在選擇服務/結構與市場定位下,應以7 項外部資源關 鍵成功要素:(1)資本市場與金融環境、(2)上下游廠商配合能力、(3)企業公關能力、(4) 資訊及製程管理、(5)品牌與形象商譽、(6)通路管理能力、(7)行銷人員管理能力來強化 8 項內部核心能力,分別為:(1)彈性服務效率掌握、(2)與供應商的關係、(3)採購彈性、

(4)規模經濟能力、(5)品牌與企業形象、(6)通路管理能力、(7)需求回應能力、(8)客製化 能力。

在專家訪談所得的結論,因為中華電信本為傳統電信服務業並無媒體經營之經驗,

因此在內容豐富性上需與內容匯聚者合作,其MOD 創新服務並非要搶有線電視頻道,

而是希望與他們合作,共推加值服務內容,例如:透過數位機上盒,以IP Based 的連接 方式,並利用網路安全之特性與銀行共同制定付費機制,也可與東森購物合作,共同打 造電視商務發展,進而推廣至以電視為中心,形成家電資訊化,並以本身之電信核心技 術,聯合上下游廠商轉向整個產業價值鏈的競爭。(如圖 6-1 所示)

由於中華電信目前挾帶著ADSL 用戶迴路的龐大資產,所推出 MOD 創新服務,在 未來要納入內容廠商一起向前,並與內容匯集商與消費者終端設備商共同合作來讓互動 電視產業發展更躍進,並在成熟的硬體環境下,建立起數位收視之商業模式,來降低內 容商的疑慮,並在硬體製造商到位時形成規模經濟,消費大眾的娛樂也將因為互動電視 的發展而有新的商機,因此中華電信將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Content

Provider ProvideContentr

Content Aggregator Platform Solution Provider

Platform Solution Provider

Chunghwa Co.

Device

Provider Device

Provider

Consumer

¾ 網路建置與維護

¾ 通訊系統整合

¾ 傳輸網路建設商

¾ 終端產品

¾ 應用加值服務

¾ 安全、認證軟體

¾ 計費系統軟體

¾ 頻道業者

¾ 互動電視內容商

¾ 網路資訊供應商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6-1 中華電信 MOD 之價值鏈

6.2 建議

6.2.1 對個案公司的建議

(1) 技術仍待克服

MOD 要達到互動性對技術的需求度相當高,整個服務流程、壓縮技術、條件接取、

硬體設備、中介平台,皆有相關的研發單位積極建立標準,因此技術問題是在真正商業 化時如何克服「網路建設」與「服務架構」的問題。

(2) 人才培育

在經營 MOD 發展數位內容製作上,新 content 的來源與製作是影響互動電視發展的 主因,而內容的製作目前仍大多是摸索的階段,製作不純然是技術的問題,還有消費者 喜好、製作人才的問題。再者,中華電信本身無媒體領域的人才;未來應朝人力資源上 積極推動人才整合之機構。

114

(3) 教育市場

從傳統之類比電視到數位化是一項不連續的創新,對使用者而言,這樣的創新不具 有高度的相容性,目前推廣MOD 的方案是以加裝數位機上盒,因此在行銷推廣上需要 花時間、精神,去說明並說服消費者花一筆錢來享用MOD 服務。

6.2.2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僅對單一個案公司進行初步探討,未來如果將競爭者納入考量,可以分別深 入比較矩陣定位與策略意圖之異同,更能瞭解其核心競爭力與關鍵成功要素所在。再 者,分析的架構是由內部核心能力與外部資源涵量上第一層構面因子討論至各構面下第 二層因子,未來希望在探討個案公司時能分析至第三層細部因子作更詳細的探討。

本研究的IIS 模型目前分析模式是以企業層級範圍來探究之,未來可擴及產業面,

甚至國家層級,使IIS 模型成為標準的整體策略分析方法。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中華電信網站,http://www.hinet.net/。

2. 王金龍 (1997):隨選視訊系統。圖書館管理學報,第三期,1997 年 6 月號,頁 41-53。

3. 王健全 (2002),台灣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及其推動策略,經社法制論叢,第 29 期,

頁1-27。

4. 王國雍 (1995):互動式電視之展望。電腦與通訊,第 38 期,頁 5-21。

5. 王蕙君 (2002):電信加值服務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探討。資訊工業透析:通訊與網 路。

6. 王瑺瑛 (2001):全球數位電視現況與發展。工業技術與資訊,第 115 期,2001 年 5 月號。頁6-8。

7. 司徒達賢 (2002),「策略管理新論」,智勝出版社。

8. 民生報 (2002/5/29),互動電視 可望 8 月開播。資訊科技電子報。

9. 吳品賢 (2001a):日本 BS 數位電視現況—內容決定數位電視的未來。數位視訊多 媒體月刊,2001 年 8 月號/第 5 版。

10. 吳品賢 (2001b):日本全面邁向數位時代。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2001 年 4 月號。

11. 吳思華 (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台北:臉譜出版。

12. 李松竹、陳自強 (2001):互動電視的特性與發展趨勢。電腦與通訊,第 98 期。2001 年12 月號。頁 80-87。

13. 林炳中 (2002):知識服務時代之知識密集服務業探索。經濟部技術處。

14. 林晶晶 (2002):台灣知識密集服務業空間結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質研究所碩 士論文。

15. 徐作聖 (1999),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聯經出版社。

16. 徐作聖 (1999),策略致勝,遠流出版社,台北。

17. 徐敬人、鄭志文、劉俊麟、周豈支、王俊義(1995):隨選視訊系統設計之考量因素。

電腦與通訊,第43 期。

18. 翁正昇 (2001):電子節目選單在軸纜機頂盒的應用。電腦與通訊,第 97 期。2001 年5 月號。頁 68-72。

19. 張素馨 (2001),知識經濟時代服務經濟發展趨勢,曾銘深、劉大和主編(2001),知 識經濟引領知識新潮推動台灣進步,頁428-445。

20. 張慧君 (2000a):由電視商務(T-Commerce)看數位視訊服務之發展。資策會科專成 果:經濟部技術處。計劃編號ITRICC-0267-C334(89)。

21. 許耀輝 (1998):Internet Appliances 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資策會產業資料庫。

116

22. 通訊工業年鑑 (2003),經濟部技術處。

23. 陳世運 (2001):內容網路產業未來看好。資策會 FIND 研究資料。

24. 陳怡伶 (2001a):2005 年西歐家庭連網市場互動電視連網將超越 PC 連網。資策會 FIND 研究資料。

25. 陳怡伶 (2001b):互動式電視服務應用家庭以歐洲居多。資策會 Find 網站資料。

26. 陳隆昇 (1997):互動電視服務的發展趨勢與機會。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陳潔如 (1999):以技術預測方法探討互動式有線電視之發展機會。交大科技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28. 曾紹崟 (2000):隨選視訊的市場現況與未來發展。新電子科技雜誌,第 170 期,頁 215-219。

29. 程予誠 (1999):新媒介科技論。台北:五南。

30. 覃逸萍 (2000):數位化時代的無線電視傳播。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31. 經濟部IT IS產業資訊服務網,http://www.itis.org.tw/。

32. 資訊工業年鑑 (2000):通訊網路產業之重要議題。經濟部技術處。

33. 資訊工業年鑑 (2003):經濟部技術處。

34. 資策會資料 (1998):互動電視的發展分析。資策會產業資料庫。

35. 資策會資料 (1998):互動電視的發展分析。資策會產業資料庫。

36. 廖彥彰、黃玉萍 (2000):視訊電子郵件與隨選視訊之整合應用。電腦與通訊,第 87 期。

37. 潘泰吉 (1999):數位電視接收機之功能及未來發展-並探討我國廠商在此產業數位 革命中的機會,電子月刊,第49 期,1999 年 8 月,頁 115-123。

英文部份

1. Advardsson, B., 1990, “Management consulting: Towards a successful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

2. Advardsson, B., 1997, “Quality in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Key concepts and a frame of re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52, 31-46.

3. Antonelli, C. (2000).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 European evidence, in Miles, I. and M. Boden(ed).

Services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London: Cassel.

4. Berger,R.(2001).TV and WEB can already get together:AOLTV, Tak offer one- screen solutions. Electronic Media, Vol. 20 ,Issue 4, 01/22/2001, p66.

5. Bilderbeek, R., Hertog, P. D., Marklund, G., Miles, I., 1998, “Service Innovatio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KIBS) as co-producer of innovation”, SI4S syntheses paper.

6. Browning, H.C. and J. Singelmann (1975). 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 Springfield.

7. Chase, R. B. (1981), “The Customer Contact Approach to Services Theroetical Bases and Practical Extensions”, Operation research, Vol.21, 98-105.

8. Czarnitzki, D. and A. Spielkamp (2000). Business services in Germany: bridges for innovation, Discussion Paper, No. 00-52, ZEW, Mannheim.

9. Czarnitzki, D., Spielkamp, A., 2000. “Business services in Germany: bridges for innovation”, Discussion paper No. 00-52, ZEW, Mannheim.

10. Davidow, W. H., Uttal, B. (1989), “Service Companies. Focus or Falt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77-85.

11. Fitzsimmons, J.A., Fitzsimmons, M.J., 1994. Service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McGrew-Hill, New York.

12. Gallouj, F., Weinstein, O. (1997), “Innovation in services”, Research Policy, Vol. 26, 537-556.

13. Hales, M., 1998. “A tale of two sectors – Issues in the mapping of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CENTRIM, SI4S Topical Paper 13.

14. Hales, M., 1999. RISE project year-1, Synthesis report t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DGXII, TSER programme, CENTRIM, Brighton.

15. Hayes, R. H., Wheelwright, S. C. (1979), “The Dynamics of Process Product Life Cycles”, Havard Business Review, Vol.56, 127-136.

16. Hertog, P. and R. Bildebeek (1998), The new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the role of technology-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Boden M. and I. Miles (ed), Service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London: Continuum, pp. 222-246.

17. Kellogg, D.L., Nie, W., 1995. “Aframework for strategic servi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3 (4): 323-327.

18. Kline, S., Rosenberg, N., 1986. 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 In: Landau, R., Rosenberg, N. (Eds.), “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 Harnessing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Growth”,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275-305.

19. Larry, J.M., Mohan, V.T., Scott, E.S., 2002.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areas for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 135-157.

20. Lovelock, C. H. (1983), “Classifying Service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Marketing Insight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7, 9-10.

118

21. Miles, I. (1993). Service in the new industrial economy, Futures, No. 25, pp. 653-672.

22. Mok, C(1996).Designing business .San Jose:Adobe Press.

23. Muller, E. and A. Zenker (2001).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esearch Policy, No. 30, pp. 1501-1516.

24. Muller, E., 2001. Innovat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 Analysis in Terms of Evolution, Knowledge and Territories, Physica, Heidelberg.

25. Muller, E., Zenker, A., 2001.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esearch Policy 30 (9):

1501-1516.

26. OECD (1999).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 1999:

Benchmark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ies, Paris.

27. OpenTV White Paper(2000).Interactive Television for the DCT 2000.OpenTV Corp.

28. Owen, B. M.(1999).The internet challenge to televi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9. Porter, M.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Free Press, New York.

30. Quinn, J. B., Gagon, C. E. (1986), “Will Services Follow Manufacturing into Declin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95-103.

31. Sirilli, G., Evangelista, R., 1998.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results from Italian surveys”, Reach Policy 27 (9), 881-899.

32. Thomas, D. R. E. (1978), “Strategy is Different in Service Business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56, 158-165.

33. Tomlinson M. (2000). The learning economy and embodied knowledge flow in Great Britain,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No. 9, pp. 431-451.

34. Wood, P., 1998. The rise of consultancy and the prospect for reg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8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Vienna, 28-31 August.

附件一 問卷調查

多媒體隨選視訊 (MOD) 應用方案提供商(Solution provider)之創新 策略分析與研究-以中華電信為個案

各位先進及前輩,您好:

我們是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您百忙中,竭誠希望 能挪用 鈞座一點時間,幫助我們完成此份問卷。本問卷的目的在於協助 以個案的分析模式,求出中華電信寬頻服務(以 MOD 應用方案提供商的角 度)目前與未來的關鍵成功要素與策略分析。

本問卷的內容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創新密集服務矩陣定位、現階段企 業內部核心能力及企業外部資源涵量掌握程度(策略定位)、未來企業內 部核心能力及企業外部資源涵量重要程度(策略意圖),藉由兩大構面(核 心能力與外部資源)間的訪談與評量,進而推導出創新密集服務平台的策 略走向與客製化程度的策略定位,勾勒出未來企業願景;您是貴公司的 菁英、先驅者,藉由你們的寶貴意見,能讓我們的調查更具有信度和效度。

您的寶貴意見將有助於企業了解個別策略思維與關鍵成功因素之所在,進 而取得產業競爭優勢,我們由衷感謝您的回覆,謝謝!

恭祝

順安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聯絡地址:新竹市大學路 1001 號綜合一館七樓

聯絡電話:0935xxxxxx 指導教授:徐作聖

電子郵件:wuhanxun.mt91g@nctu.edu.tw 研究學生:吳瀚勳

敬啟

120

壹、問卷說明及填寫

一、目前中華電信寬頻在 MOD 應用方案提供(service provider)的定位

此部分問卷目的係為利用個別企業深度訪談的方式,藉由五項創新類型(產 品創新、製程創新、組織創新、結構創新、市場創新)與四項客製化程度(一般 客製化、特定客製化、選擇客製化、專屬客製化)所組成的創新密集服務矩陣定 位,為企業找出目前策略規劃定位與未來策略意圖走向。

U 專屬服務 S 選擇服務 R 特定服務 G 一般服務 P1 產品創新

P2 製程創新 O 組織創新 S 結構創新 M 市場創新

名詞解釋

產品創新 對無形服務來說,產品的概念即是對客戶所必需執行的動作。該創新重視產品 特性上的改變與產品設計、製造能力的提昇。

製程創新 服務的製程或方法,即指將資源(resource)變成商業服務(commercial services)

所必需的活動,其與生產活動的手續、規則、知識、技能有關。重視生產活動 整體的設計和執行,並將服務或產品配銷予顧客。

組織創新 重視行政與管理、組織內部資訊交流機制的設計、外部資訊的擷取與整合能力。

結構創新 即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上的創新,重視策略產生與環境反應的能力。

市場創新 即關係(Relationship)上的創新,重視新市場、利基市場的開發、公司間的網路 合作互惠與競爭。

專屬服務 服務內容完全與客戶共同合作,

專屬服務 服務內容完全與客戶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