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及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緒論分為三個小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 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緣起及動機

本節依據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的經驗與困境,闡述研究者研究相似形的動機與 前因後果。再就研究錯誤類型的動機與重要性,作進一步的論述。

壹、 研究緣起

當研究者剛畢業,第一年進入學校教學時,遇到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問了一 題幾何題目,

題目是:△ABC中,D、E為 BC 的三等 分點,H為 AC 的中點。若 BH 與 AD

、 AE 交於F、G兩點,則 BF : FG : GH 的比為何?

這個問題讓研究者苦思良久而不得

其解,後來向其他教師請益之後,才獲得解答。問題之所以想不出來有幾個原因:

一、研究者在離開國中階段已久,對國民中學階段的幾何工具不夠熟悉,無法靈 活運用。二、因為問題出現在國民中學三年級複習卷當中,所以研究者無法確定 該用那個章節的幾何工具,才能順利解題。三、本題在求解時,需要使用輔助線,

但辦斷解題是否需要輔助線,以及輔助線該如何畫,常常是國民中學的幾何問題 中最為因難,又難以決定的關鍵。四、如果解題是使用三角形的全等,那麼在圖 形的旋轉或鏡射後,可以找到一模一樣的圖形,幫助解題與思考。但此題使用的 工具並非三角形的全等,而是平行截等比例線段,所以連猜測或試誤都不知如何 下筆。如果專業的數學教師在解相似形單元題目時,都有這麼多的困難。那麼對

2

於初學相似形單元的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而言,在解答相似形單元的題目時,勢 必又會遭遇到更大的困難。自此,研究者便非常在意學生在學習相似形單元的概 念,或是學習如何解題時,所遭遇到的困難。

即使研究者已經從教學現場知道,相似形對於學生是抽象又複雜的單元,但 是研究者在第一年教書時,仍然是充滿挫折的。國民中學三年級的考題只是把課 本或習作的題目數據改一改,學生仍常常放棄作答,或是亂猜一通。長久之後,

研究者常常覺得學生是不用心,而非能力不足。幾經教法改變之後,研究者也漸 漸的失去了改善的動力。

直到考上了研究所,研究者又想起當初教相似形單元時遭遇的困難與挫敗,

便試圖以不同的角度,分析當年遭遇的挫折,以增進教學的效能。在經過文獻的 收集與分析後,研究者發現 van Hiele,這位曾任教於高中的荷蘭籍教授,與研究 者有同樣的困擾。更進一步的,van Hiele 架構一套幾何的知識結構與教學步驟,

瞭解 van Hiele 的理論讓研究者找到施力點,使得研究者得以反省、檢視並改進自 己的教學。研究者搜尋民國 100 年之前的文獻,發現與相似形相關的研究僅有 6 篇(林和田, 2003; 張佩琦, 2007; 黃國展, 2003; 楊子錕, 2010; 簡啟全, 2011; 蘇聖 文, 2007),而以相似形單元為研究對象的錯誤類型論文更付之闕如。因此,激發 研究者針對相似形單元,做進一步的錯誤類型研究,以瞭解學生學習相似形單元 的困難,並提升研究者本身的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以減少相似形單元學習與教 學的困擾。

貳、 研究動機

在文獻探討後,研究者發現梁淑坤(1996)提出:不管教學者在授課時如何 用心,學生解題時仍會犯下錯誤。又因為教師和學生在數學知識的認知層次不同,

教師很少懷疑自己在教材教法或專業知識能力是否有問題,反而容易認定學生學 習不夠認真,而忽略學生在學習時遭遇的認知困難(張景媛,1994)。在學生不能

3

理解數學的教學內容,而師長又誤判學生努力不足,並要求學生在不瞭解的情況 下,反覆的練習,導致焦慮不安的學生被推向更大的危機(Whitney, 1985)。這也 就是為什麼研究者雖然已經注意到教學困境,但仍無法實際改善學生學習情況的 原因。

想要推論學生在相似形單元的錯誤類型,並非單純的由日常的課室觀察或是 考卷批改就可以通透的瞭解。因此,研究者依照文獻探討,歸納錯誤類型論文的 研究流程,發現要推論錯誤類型,首先需瞭解學生一般性在相似形單元的錯誤情 況為何,這是研究動機之一。

為了瞭解學生的錯誤情況,研究者採用紙筆測驗的方式,收集學生的作答資 料。但是如何將偌大的作答分類,以利之後的錯誤類型推論,便是研究遇到的第 二個問題。因此,研究者將作答資料按照解題步驟,分成不同階段的錯誤原因。

而分析學生在各個步驟的錯誤原因,是研究動機之二。

Schwarzenberger(1984)在英國數學學會會長的致詞曾提出:在數學中,犯 錯與正確作答是一樣重要的。有時犯錯的重要性比正確作答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不論是計算過程中的錯誤,或是學習概念時的錯誤,都能揭露學生在學習過 程中真正的想法。從錯誤中嘗試尋找正確的答案,正是數學發展的原動力。而教 師的職責,除了在教學現場正確的演示之外,還需要歸納錯誤的類型,以提醒並 避免學生犯錯。Maurer(1987)提出:在學習數學時,學生所犯的錯誤是系統性 的。所謂的系統性是指:這些錯誤並非隨機出現,而是永久性的一再犯錯。有時 這些錯誤會自動訂正,但更多的時候,這此錯誤則會一再發生。而大部分的任課 教師卻未能察覺學生錯誤的概念,導致這些錯誤概念形成另一套錯誤的理論系 統,造成學生學習時的困難(黃湘武、黃寶鈿,1986)。所以,分析學生的錯誤類 型對於教師與學生是雙贏的:教師藉由錯誤類型的分析,可以知道學生常犯哪些 系統性的錯誤,以修正教學。而詳實的錯誤類型分析又可以發現學生學習困難之 所在,並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為何,以改正系統性的錯誤(Brown & Burton,

4

1978)。這是研究動機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