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美國早在 1960 年代就開始注意到貧窮對弱勢家庭幼兒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1964 年由詹森總統在國會中提出「經濟機會法案」制定「啟蒙教育」(Project Head Start)來對抗貧窮(War on Proverty),幫助低收入戶及家庭貧窮的學前幼兒能在入小 學之前,有一個良好接受高品質教育與照顧的機會,以滿足幼兒在情緒、社會、健 康、營養與心理的需求(黃春梅,2008)。

啟蒙教育是美國規模最大的聯邦幼兒教育計畫,又稱為「及早教育計畫」或

「從頭開始教育」(Head Start Program),旨在強調幼兒在家庭中成長的重要性,是 美國政府在各種幼兒教育與兒童福利政策中,為貧窮學齡前兒童所做的各項政策中 最完整的計畫,是一個整合教育、福利、健康與社會的完整全方位的兒童發展計畫。

希望透過學前教育服務來幫助貧窮兒童獲得學習的機會,增加兒童生活成功的經 驗,以減少貧窮循環的危機,可說是預備教育的重要基礎(Office of Head Start, 2008);「啟蒙教育」為一針對學前兒童與其家長所做的教育與保護性綜合方案,採 取積極主動的服務方式,由政府當局或委託機構培訓專業輔導人員,僱用所需的師 資就近到社區及家庭中幫助需要早期介入的兒童。該方案透過學校的策劃與指導,

結合社區與家庭,由教師進行家庭訪問,帶領孩子從遊戲中學習,並指導家長有關 教養子女的方法,以改善低收入弱勢家庭中的幼兒文化環境,使之在入學前的心智 發展,不致因文化刺激貧乏而較平常兒童落後,從而減少入學後的學習困難。另外,

啟蒙教育計畫也是最先將那些弱勢兒童視為文化與語言差異反應的課程,為 20 世 紀後半期延伸至 21 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及教育實驗(Zigler & Muenchow, 1992)。

在美國「啟蒙教育」方案大都由各州公立或民間非營利組織來執行,服務對象

以出生至入小學前幼兒為主,提供免費或部分收費的托育服務及學前教育課程,以 幫助孩童整體性的發展,其目的在鼓勵弱勢幼兒及早接受教育,以及貧窮家庭之家 長參與親職教育課程,並由社工人員定期家訪,提供幼兒發展相關知識,使父母在 參與方案執行時能更加的順利;且機構還會聘用弱勢家庭的父母做為啟蒙方案的工 作人員,讓低收入戶的父母能同時兼顧知識能力及收入,此方案的目的在於讓弱勢 貧童接受全面性的社會工作、教育、營養、健康及醫療服務,能與一般孩子一樣立 足於相同的起跑點上。此方案在美國實施超過四十年,每年編列數十億美元遍及五 十州,已有 2500 萬個貧困弱勢家庭之幼兒受惠,服務成果豐碩(Office of Head Start, 2008)。

台灣社會近幾年來由於趨勢的脈動及經濟環境的急遽變遷,家庭貧富差距愈 來愈大,從主計處 2007 年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國內貧富差距已高達七點五二倍,

是近四年來中最高的(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8)。而根據內政部(2006)的統計通 報,我國的低收入戶(指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以 下,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公告之當年度一定金額者)到 2005 年底計有 8 萬 4,796 戶、共 21 萬 1,221 人,十年來貧窮戶數與人數分別增加 74.5

%及 84.1%;低收入戶數占總戶數 1.2%,低收入戶人口占總人口 0.9%,十年來 也分別上升 0.33 及 0.39 個百分點,反映出台灣的貧窮問題日益嚴重。而低收入戶 中兒童及少年(0-17 歲)人數在 2002 年有 67,221 人,2003 年增加至 74,954 人,

到 2005 年六月底全台有 85,125 名兒童及少年生活在貧窮線下,已達全國兒少總人 口數的 1.61%,創下歷史新高。另從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家扶基 金會)2004 年所發表的台灣兒童及少年貧窮調查報告中發現,台灣這十年來社會貧 富差距擴大,前 20%高收入族群與後 20%低收入族群的收入相差六倍之多。整個社 會人口結構面臨了相當大的變遷,中、低收入戶、外籍配偶、單親與隔代教養家庭 等弱勢族群的比率增高,促使弱勢兒童的比例也日益提高,這些家庭中的孩童因為

處在的環境文化刺激較少,認知及語文的發展受到限制,再加上並沒有得到適當的 教育,成為未來學習發展遲緩高危險的一群;所以,教育部有鑑於此,於民國 93 年推動「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即所謂的扶幼計畫,以落實「弱勢優 先、落實社會正義」之政策目標。扶幼計畫的階段性實施,在 93 學年以離島三縣 三鄉的全體 5 歲幼童為實施對象。94 學年再加入原住民 54 個鄉鎮的全體 5 歲幼童。

95 學年更將擴及全國 5 歲經濟弱勢幼童,希望透過計畫的實施,提供弱勢地區與 一般地區經濟弱勢滿 5 足歲幼童充分的就學機會。而內政部兒童局也在 2005 年訂 定「外籍配偶及弱勢家庭兒童學前啟蒙服務計畫」,委託社會服利機構、以及設有 幼教、幼保及兒童福利相關科系的大專院校辦理各縣市的啟蒙服務方案,為的就是 要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並充實這群弱勢家庭學前幼兒的學習準備,以減緩他們日 後進入小學所可能產生的學習障礙(許舒茜,2008)。所以,思考要「如何協助弱勢 家庭學前幼兒之教育」,以縮短教育上的落差,就成了當今社會很重要的議題。

根據王文瑛、李瑞金、邱方晞、謝玉英等人(2005)在內政部兒童局補助的研究 報告書指出,弱勢家庭在文化衝擊與資源限制下,對其子女的撫育,比較無法提供 良好完整的照顧。當子女達到學齡階段,才由學校發現有發展遲緩的現象,但卻往 往已過了療育的黃金時期。事實上,每個兒童都有無限的可能,及早提供教育協助,

不但可以減輕其發展遲緩的問題產生,對於兒童潛能開發以及降低未來學習障礙都 有很大的幫助。

從家扶基金會 2006 年所提出的「台灣貧窮兒童學習發展調查」報告中發現,

國內經濟弱勢兒童有六成五歲以上的扶助兒童在自我照顧能力、溝通、社會情緒及 學科學習表現上屬於中下程度;而只有近二成的五歲以下兒童在語言與溝通上有正 常發展。從以上的數據結果突顯出,台灣社會近幾年來不少弱勢家庭因功能的不完 整及經濟的匱乏,對家庭中學前幼兒的教育學習造成很大的阻礙,若能提供適切的 輔導,「及早介入,給予扶助」,增加弱勢家庭孩子的學習機會,相信他們未來也會

變得很不一樣,充滿希望和無限可能(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6)。而國 外的研究更指出,每投資 1 元在學前教育上,未來就可以省下 7 元矯正性的教育花 費(Schweinhart, 2003)。因此,要讓弱勢家庭中的幼兒未來能夠順利學習,提昇其社 會適應力,其學齡前的教育是不容忽視的。

研究者在修習早期療育課程及參與相關學術研討會中,亦發現到有許多現職國 小老師提出反應,有不少適應不良或發展遲緩的學童,很多是因為早期沒有得到適 當的幼兒教育,造成發展遲緩的現象,特別是在語言理解及表達溝通方面的困難。

就兒童發展學理論與實務來說,對於這群弱勢家庭的兒童,學前的妥善及適切的教 育準備相當值得我們來關切,且從很多的研究報告中也顯示(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6; Hellen&John, 2002;Linda, 2004;Mary, 2008;Kagan, 2002;Schweihart, 2003,2004;Schweihart & Weikart, 1997;Sylva et al., 2004;Teresa, 2008),對於弱勢家庭幼兒早期的介入與協助,以及提供學習環境的多元刺激,將 有促進幼兒整體學習發展的成長,具有預防的事倍功半效果。

內政部兒童局自 94 年才開始試辦「弱勢家庭兒童學前啟蒙服務」方案,至今 才短短 4 年,相較於西方先進國家早已行之有年,就台灣社會而言,在某種程度上 來說,還具備著相當濃厚的實驗性質,但概括其目的,無非就是要協助這一群弱勢 家庭學齡前的幼兒使其獲得適當成長,增進文化刺激,讓幼兒能為入學前做準備,

以減少日後學習障礙的發生,降低社會的教育成本。另外,研究者因為在工作上職 務及內容的需要,與這群弱勢家庭有很多長期的接觸和互動合作的機會,過程中發 現弱勢家庭若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協助,其家庭中孩子的學習進展是可期的;因此,

促使研究者想要進一步藉由研究探討的方式,喚起更多人對台灣這群弱勢家庭學前 幼兒教育學習上的投入與關注。

目前國內和學前幼兒啟蒙教育相關的研究,大多數還是偏重在探討以外籍配偶

家庭為主之學前幼兒啟蒙教育。依據內政部 94 年統計,國內出生嬰兒數約 20 萬 6 千人,出生嬰兒之生母為外國籍(地區)者佔 8%、大陸港澳地區者佔 4.9%,亦即非 為本國籍者合佔,12.9%。且根據其調查指出,外籍配偶多屬於台灣弱勢家庭中的 一環,其成長中的子女由於先天環境文化刺激不足造成語文發展受到嚴重影響,進 而將陸續面臨一連串社會文化與就學適應等問題,所以有必要提供這些家庭及兒童 早期資源之介入,藉以降低不利其子女教養的弱勢環境。因此,內政部兒童局特於 93 年度委託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王文瑛教授、李瑞金教授及邱方晞教授等 人進行「弱勢家庭語文服務方案模式專案研究」計畫,將兒童語文發展之理論與實 務應用做結合,針對台中縣烏日鄉 32 戶外籍配偶家庭進行實驗方案;結果發現,

以團體為基礎的親子閱讀及語文活動的介入,確有提昇其幼兒甚至於母親的語言理 解和口語表達能力(黃碧霞,2007)。

之後,兒童局根據此研究報告,於同(93)年頒佈「外籍配偶及弱勢家庭兒童

之後,兒童局根據此研究報告,於同(93)年頒佈「外籍配偶及弱勢家庭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