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置身羽球賽場超過十年,對於個案的生平背景與事蹟瞭解不深,只曾聽聞過,

是林丹以及中國國家隊教練,並無有深入瞭解其中的機會,只曾在比賽場邊見過教練低 調的身影,第一次瞭解他是透過建興老師播放介紹湯教練生平事蹟的影片後,產生了研 究興趣,才發現羽壇竟然有如此傳奇人物,不禁反問自己,是不是有機會能透過各種方 式進而訪問或研究來瞭解這位傳奇人物,而從此研究瞭解了一句話:「不要光想,勇敢 做就對了!」這是我時常對猶豫不決的同學說的話,然而面對此狀況,自己竟然是如此 的難以下手往前邁進呢?但在研究進度落後的壓力的催促下,開始我的訪談之路,第一 次先透過認識湯教練兒子的友人連絡,希望請他詢問他父親湯仙虎教練受訪意願,結果 當然是直接被拒絕了,因為湯教練身體並不好,用身體不適的理由婉拒了我的邀請,本 來想作罷更改題目,但經過老師鼓勵,所以繼續發揮選手的堅持,透過中國國家隊的友 人,經由電話聯絡,找到個案研究對象湯仙虎教練,在電話中詢問意願,從介紹自己開 始到表達目地,湯仙虎教練也從不太願意到超乎預期的情況同意接受了訪談,在掛上電 話的那一刻心情的興奮與複雜我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就像戰勝了一個不可能贏得對手,

成為賽中的黑馬,就這樣神奇的開啟我對湯仙虎教練的研究之路,關於湯仙虎教練,歷 史資料非常之少,個性又屬低調的他,也沒有其他相關資料,於是研究者對個案的生涯 歷程整體經過更充滿興趣、研究者本身就對教職工作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且想更加瞭解 這位傳奇人物執教的關鍵,如何能一直站在人生勝利組的位置。

整體研究訪談歷經 5 個月,前往中國東莞訪問兩趟,一共三次,共 7 小時,研究者 從與湯仙虎的相處中,聯想到一句話:「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訪談過程中湯仙虎 不論在任何時期,皆保持成功正向的信念,不光是熱愛這項運動,更應該要求自己追求 更高、更好的表現,研究者不斷透過個案來審視自己,不論是在訓練、比賽、研究時都 得以發現自己不足之處,同樣身為羽球選手,一樣擁有對於贏球及獲勝的渴望,但卻沒 有更遠大的信念,信念必須靠自己內心深處所相信,就如同宗教信仰般,許多選手因為 宗教,得以獲得信念的歸屬,創造了無限大的力量,同樣道理,個案從出生於印尼,到

放棄印尼國籍重返中國,為中國國家榮譽抗戰,揹負著十幾億人的期望與壓力,讓個案 產生對贏球的信念,不單是為了個人名利,而是更大的榮耀。

此外,因為賽制的改變進而影響體力消耗的減少,研究者瞭解自己吃苦的能力無法 與個案相提並論,個案長年付諸行動力刻苦訓練,造就場上以體力就能獲勝,訓練之路 必定辛苦,有付出才有成功,若要在賽場上戰勝對手,場下必定下足苦工,不可能僥倖 獲勝,俗話說:「場上一分鐘,場下十年功」。

研究者本身為學生運動員,對於國內的生涯轉換議題相當關切,運動員只是人生的 一個過程,不是唯一,更不是永遠,許多選手在體育班的制度下,因訓練時間長、訓練 量又大,早早就沒有兼顧學業相對基本學力程度也較薄弱,因此,面臨離開運動場後,

往往人生就出現困境,要能像湯仙虎擁有傲人成績,退役後得到直接轉任教練的工作機 會在臺灣並不多見,透過此研究也不禁反思,除了運動場的成績表現非常重要之外,也 不要提早放棄學科能力,更不能教育選手比賽優先,學業在後的觀念。在運動生涯的過 程中找尋自己的興趣,對未來有何想法或規劃,相信只要有心,提早做準備,一定能有 寬廣的選擇。

由於研究者目前仍所屬企業球團的球員,從運動員的角度來觀察湯仙虎,比其他非 運動員觀察研究者擁有更多共識與見解,研究者期望此篇研究之結果,可幫助更多相關 人事,無論是對於個案的相關歷程、選手的心境、教練的理念,紀錄更多成功人士的經 驗,相信能擁有較多且較好的相關建議及參考方向給所有運動員及所有研究夥伴,期盼 未來能有更多站在世界頂尖舞台的好手輩出,也能因此更重視羽球項目發展及運動員面 對生涯轉換相關之議題。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正東 (2001)。吳俊達成功轉換跑道。http://event.udn.com/golf/teams/people1222.htm 王丁林、鄧建中 (2009)。運動員之生涯規劃。亞東學報,29。341~346。

王家宏 (1996)。怎樣打羽球。蘇州市:蘇州大學。

王華龍、魏協森 (1980)。我國羽毛球隊在五十─六十年代是怎樣攀登高峰的。體育科技 資料,13,7-16。

吳永仁 (2008)。籃球江湖的武林絕學。學校體育,18,32-38。

吳佳勳 (2011)。臺灣優秀運動員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 技大學,雲林縣。

吳珍梅 (1996)。中年期生計改經的相關議題與諮商處理模式。輔導季刊,32,3,34-42。

呂芳陽 (2006)。羽球落地計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呂芳陽、周財勝 (2008)。羽球運動體能訓練之探討。大專體育,98。

呂芳陽、陳麟文 (2003)。近年羽球比賽規則演變之探討,大專體育,65,130-133。

李承晏 (2013)。跨國羽球教練鄭永成生涯轉換與運動知識螺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鍾桂 (1995)。彩繪生命藍圖:談生涯規劃。中國青年救國團團務通訊,573。

周文祥 (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3,60-68。

周育伶、莊進德、王正忠 (2008)。羽球甲組女子選手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之分析。

岳瀛立 (2013)。跨國籃球運動員張嗣漢生涯轉換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丹 (2012)。直到世界的盡頭。鳳凰出版社。

林文郎、劉宇 (1999)。國際運動教練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科會八十八年專題研究計劃 申請案。

林巧雯 (2009)。運動員生涯轉換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市,

林正常 (1989)。運動科學與訓練。臺北:銀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佑儒 (200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研究 (未出 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東清 (2003)。知識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 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建成 (1995)。優秀羽球運動員技術戰術運用與變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中國體 育教練院岡位培訓教材。488-520。

林美英、趙振瑛 (2003)。教室知識管理:以知識螺旋理論增加知識的吸收能量,教育 科技與媒體,66,18-34。

林詩敏 (2006)。中年女性職場轉換之經驗與學習研究—以兒童補教業為例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慶宏 (2008)。創新與創造-一段桌球運動技術的知識建構歷程。學校體育,18,

15-22。

侯家昌、黃薇 (2008)。摯愛:侯家昌回憶錄,中國華僑出版社。

姜大如 (2006)。臺灣羽球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紀世清 (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製。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夏誠華 (2005)。待宰的羔羊:一九六零年前後印尼華僑華人的處境。臺灣的東南亞區域 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孫彩卿 (2012)。羽球女子雙打技、戰術之特殊性。大專體育,119,42-47。

高秀蓉 (1999)。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高麗娟、黃光獻 (2014)。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2,159-177。

張祐慈 (2009)。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小牧 (1991)。羽球。臺北。臺灣珠海出版社。

梁瑞安 (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論文)。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俊汕 (2000)。羽球雙打發球及接發球的理論與實際。大專體育,49,140-147。

陳秓梅、邱憲祥 (2005)。羽球運動的起源及發展。大專體育,76,138-144。

黄真、黎氏秋红 (2009)。東南亞在亞運會歷史發展中的第位與戰略。武漢體育學院學 報,43,12。

彭臺臨 (2011)。運動,是我對生命的承諾:奧運金牌推手。博思智庫,103-104。

黃永旺、許惠明、董金龍、石翔至 (2005)。中國大陸“三從一大”科學訓練理論探討,南 亞學報,25,317-330。

黃幸玉 (2007)。「向東洋魔女挑戰」一位前女子排球運動員運動生涯敘說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余雅婷、洪聰敏 (2014)。檢視大學運動員的生涯轉換:生涯發展模式之觀點。

大專體育學刊,16,2,192-201。

黃莉芹 (2008)。新規則的實施對羽球運動發展的影響,湖北體育科技學報,27,2,

174-175。

黃瑞琴 (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楊子江、王美音 (譯) (1997)。創新求勝。臺北市:遠流。 (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0,1997)

楊繼美 (2006)。2006 年最新國際羽球規則及裁判記錄法,運動教練科學,7,223-233。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葉仲超 (2006)。學生知識管理—運用知識螺旋理論探討科技大學學生學習成效。嘉南 學報,32,527-544。

葉志強 (2006)。全國中等學校優秀羽球教練領導模式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 化大學,臺北市。

葉逸欣 (2007)。優秀排球選手轉任教練歷程知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 體育學院,臺北市。

葉麗琴 (2001)。不同運動水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就業前生涯決 策焦慮與因應方式之差異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葉麗琴、陶淑瑗 (2004)。從運動員認同談學生運動員生涯轉換的輔導。崇右學報,10,

199-215。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慧敏 (2004)。羽球女子雙打技戰術之淺析,淡江體育學報,7,119-123。

鄧力群、馬洪、武橫 (1984)。當代中國體育。中國體育出版社。

鄭景隆、江勁彥、江勁政 (2006)。羽球新制規則對女子雙打技術之影響分析。臺灣運 動生物力學學會編: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彙刊 (二)。臺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200-202。

橋友網 (2015)。陳友福自傳。取自橋友網,網址:

http://www.qiao-you.com/index.php/article/detail/uid/10853.html 盧正崇、呂芳陽 (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計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張登聰、吳麗娟 (2004)。現代羽球單打戰術解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

盧正崇、張登聰、吳麗娟 (2004)。現代羽球單打戰術解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