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台灣農地因狹小且分散耕作規模不大,導致生產的農產品所花費的 成本相對也較高,而台灣 2002 年加入 WTO 之後,對於原本就已是弱勢 產業的農業造成更大的衝擊,如王俊豪(2005)所提 WTO 的農業談判架 構而言,主要強調無貿易障礙的農產品價格與市場競爭機制,不利於家 庭農業為主的小農體制,也造成我國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危機。所 以在此情況下,農村青年、壯年人口大量外流,且持續進入二、三級產 業工作,變成不可避免的現象,導致農村人口老化及稀少,使得農地因 無人力耕種管理造成閒置。

因上述窘境,在政府大力的促成之下,加上周休二日、交通便利及 所得的提高等各方面的因素,就如陳昭郎(2005)所言休閒農業發展的背 景條件為產業結構的變遷、都市化社會出現、國民所得的提高、消費結 構的改變、休閒時間的增加及及道路與交通的改善。所以造就了全台休 閒農業蓬勃發展。所以政府推動休閒農業主要的目的為:(一)活用農村 與農業資源;(二)促進農村地區活性化;(三)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四) 迎接新時代符合消費者期許;(五)提高農民所得(林梓聯,2006)。而政 府對休閒農業的展望分別是:(一)輔導休閒產業制度化;(二)融合三生 (生產、生活、生態)之三級產業;(三)再造農村希望之策略;(四)整合政 府相關計劃之主軸;(五)以團隊輔導,永續經營為方針;(六)創造生命 價值與尊嚴之農村社會;(七)促進休閒產業國際化(林詩音,2005)。

但除了靠政府相關政策的推動外,農業經營者唯有將過去的傳統農 業改變型式,成為體驗型的休閒農業,才能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生命。

猶如段兆麟(2006)所提農業是提供體驗最適當的產業,鄉村是體驗最深

沉的地方,這是觀光休閒農發展的利基。由此可知,傳統農業要改變新 的經營方式,「體驗」是不可缺乏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謂體驗型農業,

就是讓遊客可以親身體驗的農業;試想若無體驗活動讓遊客參與,遊客 只是走馬看花無法停留太多時間,則可能流失商機;所以鄭人文(2005) 提及體驗式休閒農業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帶來新契機,且解說員是當中不 可或缺的靈魂。由此可知透過解說更可幫助受導覽者認識週遭環境,期 許一趟更豐富充實以及心靈體驗之旅行,解說員的角色常被視為一場生 態之旅的靈魂人物(沈麗滿,2004)。

而解說人員在休閒農業內有其重要的地位,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針 對休閒農業場家全面性調查計劃中可了解在 1102 家的休閒農場中,占 了 953 場(86%)提供教育解說服務,可見教育解說是休閒農場最基本且 最普及的功能(陳昭郎,2004)。隔年,陳昭郎(2005)提出軟體規劃為發揮 硬體設施與休閒功能之關鍵,而軟體方面包括了農業組織、農民教育、

經營管理、教育宣導、解說服務、各種鄉土文物體驗與文化及其他各項 等活動,可知解說服務的重要性。經研究可了解,對於從傳統農業要轉 型為休閒農業,欲經營休閒產業則依序為多元化農場經營,單純農業生 產,生態旅遊事業,休閒農場,經營民宿,擔任解說員等意向(楊炳輝,

2005)。綜合以上所述更可證明解說人員在休閒農業中有其重要的角 色。猶如方勇達(2004)研究之結論,具有「體驗與解說」的深度型旅遊、

搭配「定點與結盟」的套裝型旅遊,以及提倡「有機與養生」的精緻型 旅遊將是未來的發展。因此,休閒農業在未來若有更好的發展,解說服 務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在政府的推廣及媒體的宣傳之下,各種的休閒農業相關產業產生了 商業性競爭,也造就了休閒農業解說人員的產生,但卻也產生許多解說 人員專業知能上的不穩定性,造成休閒農業解說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而 如此的問題,將直接影響到遊客的旅遊感受或重遊意願。

有鑑於此,有關國內解說人員的相關研究顯示,解說人員的研究在 博物館或是國家公園已行已有年,其解說人員的相關訓練也提供了較完 整的措施;而休閒農業或是休閒農業區在國內已發展多年,但解說人員 訓練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卻不多,而每年休閒農業相關主管單位或是非營 利組織都會辦理休閒農業解說訓練的相關課程,是否可為休閒農業解說 人員帶來正確的專業知能,而這些訓練的內容與解說人員認知之中的所 需的專業知能是否相同,成為本研究最主要課題。

本研究將針對休閒農業解說人員專業知能之研究做探討,有關研究 目的如下:

一、分析休閒農業解說人員專業知能的內涵。

二、探討休閒農業解說人員對於專業解說的認知。

三、瞭解休閒農業解說人員對於專業知能與專業課程需求的關係。

四、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相關單位未來輔導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1-3-1 所示。

圖 1-3-1 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動機

確定研究目的

相關文獻之蒐集與探討

研究架構與方法

問卷設計

問卷調查

資料整理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前測

問卷修正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台灣休閒農業的發展概況

一、休閒農業相關內涵

1989 年休閒農業研討會中,將休閒農業定義為:「利用農村設備、

農村空間、農業生產的場地、產品、農業經營活動、生態、農業自然環 及農村資源,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閒旅遊功能,增進國 人對農業與農村之體驗,提升遊憩品質並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 展。」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 2007 年所修正的「農業發展條例」中,

將休閒農業的正式定義為:「休閒農業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 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 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之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除了 政府單位將休閒農業給了正式定義外,林梓聯(2005)認為休閒農業的內 涵是利用農業、農村的自然資源、田園景觀、生態環、產業與文化等資 源,提供消費者吃、住、玩程購買的休閒旅遊,以滿足消費者對農業農 村的好奇和期待。同時,詹榮德(2005)認為其特點為其有地區特性之農 業生產、農村生活、生態環境、地理景觀、農村文物、休閒觀光等資源 之結合並能創造延續性之發展,並將產業知識、服務、休閒及農特產品 組合成套裝商品,帶動農村地區之繁榮與商機,進而創造地方就業機會 與整整體財富。國內研究者也為休閒農業給了不同的內涵(如表 2-1-1)。

表 2-1-1 休閒農業相關內涵

研究者 年度 休閒農業相關內涵

鄭健雄 1998 係利用在於農業及農村資源,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 農業及農村休閒遊憩功能,增進國人對農業及農村之 體驗,提昇遊憩品質並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

胡浩軒 2003 主要整合了農業的無形資源及其所隱含的教育質及 觀光遊憩等有形資源所現成的一種新興的休閒產業。

詹德榮 2005 地區特性資源之結合並能創造延續性之發展,帶動農 村地區之繁榮與商機,進而創造地方就業機會與整整 體財富。

劉致良 2005 整體重點還是農業,將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照顧農民 生活,維護農村生態的原則擺在最優先的位置。

謝文凱 2005 一種運用農村自然生態環境、農村文化資源,經過規 設計與行銷包裝等經營理之手段,提供遊客一個包含 農村生活及農業生產過程的體驗活動與場所之休閒 服務產業。

簡大仁 2005 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結合產業文化,提供國人 休閒,則被稱為休閒農業;就其範圍而言只要與農業 生產有關係的服務性產業,都包含在內。

王俊豪 2005 當代農業的新價值,不應再僅限於生產農產品、糧館 與原料的傳統功能,特別在永續發蚯的理念下,農業 被視為兼具保護自然環境、維護鄉村景觀、承傳文化 襲與奠基鄉村發展成多面向的角色與功能。

林梓聯 2006 利用農業、農村的自然資源、田園景觀、生態環、產 業與文化等資源,提供休閒旅遊。

林俊男 2007 提供的「休閒」(Leisure)產品或服務,一定是植基於

「農業」(Agriculture)的經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論點,本研究認為「休閒農業」是利用農村的各項資產,

經過包裝設計之後,經由行銷的方式,提供遊客一個農業體驗的服務 業。但在開發休閒體驗時,仍必須注意整體重點還是農業,而不是休憩 觀光經營的服務業,所以在加入休憩的服務項目時,還是應該要將改善 農業生產環境,照顧農民生活,維護農村生態的原則擺在最優先的位置 (劉致良,2005)。同時,陳昭郎(2005)也提及休閒農業發展的原則應是:

以農業經營為主、以自然環境生態保育為重、以農民利益為依歸、以滿 足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所以在推廣休閒農業的前提,應需加強維護當地 農業特色,以避免因商業及人工設施的進入,造成農業原有的特色全部 消失,導致無法吸引遊客重遊的意願,或是負面的口碑。

二、台灣休閒農業的發展現況

目前台灣休農業發展的情況,從過去至現在,不同的研究都將其分 為不同的階段,本研究以段兆麟(2005)論作,分述如下。

(一)萌芽期(民國 69 年以前)-觀光農園草創期萌芽期:

從民國 54 年成立第一家觀光農園(台灣休閒農業學會,民 93)開 始。此時期以觀光農園型態經營,完全是農民自發性的嘗試,目的在藉 著開放農園供人採摘而節省勞力,又可吸引遊客的興趣,而達到增收的 目標。

(二)成長期前段(民國 69 至 78 年)-休閒農業探索期:

本階段的開端係因民國 69 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 畫,這是政府推廣休閒農業的肇始。緊接著 71 年台灣省政府執行「發

本階段的開端係因民國 69 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 畫,這是政府推廣休閒農業的肇始。緊接著 71 年台灣省政府執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