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

在文檔中 信評機構的發展與治理 (頁 27-0)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2006 年美國國會通過「信評機構改革法」,消除信評市場的進入障礙,要 求 SEC 制定加入的標準、程序,並使其透明化,但是僅授予 SEC 有限的權力以 監督 NRSRO,其中特別禁止 SEC 影響信評機構的評等以及不介入 NRSRO 的 企業型態。但是 SEC 在 30 年之後才開啟信評市場的進入很難產生實質競爭的 結果,因為三大信評機構自始所佔的優勢在短時間內無法由新加入的信評機構 所取代。2008 年 12 月以及 2009 年 11 月,SEC 為了因應信評機構的利益衝突問 題與透明度問題,對 NRSRO 的「使用者付費」營利模式所導致的利益衝突進 行更嚴格的管制。另一方面,歐洲聯盟於 2009 年 9 月採取一系列規則來因應利 益衝突與透明度問題。

White 也指出在 2007 年金融風暴發生後,管制機關對信評機構有兩項可能 的解決方式:第一個是加強對信評機構的管制;另一個可能是降低、減少信評 機構的重要性。41管制是為了使信評機構在未來不再犯下錯誤,但並不會改變 信評機構在債券訊息過程中所做判斷的地位。而 SEC 一旦收回原本賦予信評機 構來做為代表政府的管制公權力,就代表著信評機構的評等判斷將不再有法律 效力。然而目前其他金融管制者並無收回信評機構的代表權力的傾向,甚至連 SEC 對於收回信評機構管理金融市場的權力與否仍未決定。最後回歸信評機構 的核心問題,也就是將金融管制公權力判斷債券安全性的責任轉交給第三方(信 評機構)對於受管制的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是合乎利益的嗎?以及管制當局必 須對信評機構進行管制到何種程度,才能使得信評機構對其發佈的評等準確性 負責,以促進信評機構未來對於債信能達到較佳的判斷?這些都是要持續探究 與追蹤的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

Depression: Lessons from Foreign Government Securities.”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DP7328, (June, 2009).

41 Lawrence J. White, “Markets: The Credit Rating Agenci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4. No. 2, (Spring, 2010), p. 2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論文共採取文獻分析與個案研究法兩種研究方法。

壹、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的特點在於正確理解、蒐集文獻,並且加以分析判定,接著歸 納整理出該文獻中重要的論點及相關資料。首先本文主要討論信評機構在全球 金融危機所扮演的角色,其中有些金融衍生商品等名詞較為複雜,所以一些名 詞與信評機構相關的概念需要加以探討與釐清,這部分包括 MBS、CDS、

CDO 等概念。另外筆者會使用文獻研究加以分析,運用相關的國內外專書、期 刊、論文、新聞、網路資源等,整理出信評機構在全球金融市場治理的功能。

貳、個案研究法

在質化研究中,想法和證據是相互依賴的,這尤其被應用在個案分析研究 中。透過分析情境,研究者組織資料並同時應用以同時創造或點出個案特殊之 處。42因此個案研究,乃是針對單一的研究目標,諸如個人、社會、團體等進 行一種個別式的研究。43

在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2001 年安隆公司及 2002 年世界通訊陸續倒閉所 引發的危機、一直到 2007 年全球性金融風暴,信評機構在各個金融危機都扮演 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探討 2007 年的金融風暴成為全球性的危機的成因,其中 信評機構在金融風暴中是如何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

42 W. Lawrence Neuman 著,《當代社會研究法》,王佳煌、潘中道等譯,(台北:學富文化,

2002 年),頁 712-713。

43 Earl Babbie 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等譯,(台北:時英出版社,1998 年),頁 4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主要三大國際性信評機構,其成立的歷史以及其如何影 響投資人的投資行為,以及美國的 SEC 如何將三大信評機構於 1975 年納入 NRSRO,此舉使得信評機構影響力大增,然而隨著金融危機逐次擴大,美國也 開始透過規範來控管信評機構所曝露以及潛藏的問題。

時間範圍將著重在 1971 年代美國放棄固定匯率制度後,各國開始採取浮動 匯率或是釘住匯率(pegged exchange rate)的制度開始,資本流動性增加,也間接 使得信評機構在金融市場體系中的重要性提升,冷戰結束後金融全球化進一步 深化,資本管制的鬆動進而導致潛藏的金融危機深植在金融創新之中,信評機 構與金融衍生商品之間的利益衝突也逐漸形成。時間序列最後延續至 2009 年,

在金融風暴過後,歸納整理出美國、歐洲聯盟與國際組織對於信評機構所做的 建議以及改革。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為探討信評機構發展與治理,其中相當論述與國際金融相關,然金 融與經濟方面並非筆者所專長,因此許多金融技術性相關如信用評等的計算公 式較無法論及到。

另 外 , 當 今 全 球 金 融 危 機 的 成 因 為 數 眾 多 , 如 公 司 內 部 的 公 司 治 理 (corporate governance)問題、非銀行金融機構對於金融創新所埋藏的危機、投資 銀行對於牟利而降低貸款門檻等。這一個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的形成因素中,

信評機構所扮演的只是其中一環,因此在有限的篇幅中,僅能有限探討信評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構與企業和銀行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無法觀 2007 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全貌,並 探究金融風暴的所有原因。

第五節 章節架構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篇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 問題、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論文章節安排。

第二章為探討信評機構影響力增加的政策與制度因素。第一節為全球金融 市場的變動,第二節為國家與市場,第三節為華盛頓共識的反思,第四節為全 球治理的概念與理論。

第三章檢視信評機構的發展與演變。第一節為國際性信評機構的概述,主 要介紹三大信評機構的組織以及其評等的判斷標準、第二節討論國際性信用評 等的制度有何問題並檢討其缺陷,第三節剖析 2007 年金融風暴所暴露的信評問 題並探討金融風暴的成因,以及信評機構與企業、銀行相互之間的關係是如何 造成金融風暴。

第四章討論信用評等機構的治理問題。探討美國以及歐洲聯盟到國際組織 對信評機構的建議與法律規範,最後歸納國家與國際行為者對信評機構的改革 方案。

第五章為結論。對於本論文的探討與檢視,整理出信評機構透過何種改革 以健全金融體系的缺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第二章 自由主義的反思

在進行研究信評機構影響力增加的背景之前,就必須先了解國家與市場之 間的勢力是如何變動,以及國際環境是如何演變成有利於信評機構的發展。布 列頓森林體系瓦解後,浮動匯率制度增加了套利空間,資本開始在全球流竄。

再加上英國柴契爾開始鼓吹私有化,市場自由化加速催化世界各國相繼解除管 制,掀起了新一波自由主義的興起,國家的勢力於是向市場傾斜。信用評等機 構的興起與資本流動相關,全球投資者對於投機性活動的需求逐漸增加,市場 便創造出許多擁有不同違約風險程度的金融衍生商品以供投資者作投資使用;

另一方面,投資者趨利避害,不願意承擔過多的風險,但是個別投資者對於評 估個別信用風險的成本過高,於是,信評機構的角色便上升。信評機構透過給 予投資標的不同評等級別以供投資者作為投資標的的參考,廣泛影響全球投資 人的投資行為。而信評機構隨著全球金融整合,影響層面越來越深且廣。在資 本市場自由化之後,金融危機屢次爆發,信評機構的弊病也隨 2007 年金融風暴 所浮現,可見市場並非萬靈藥,缺乏管制的金融市場會趨於混亂,此問題也衍 生到國家解除對於市場管制的反思,市場失靈需要國家介入來調整失衡,同樣 地,信評機構在 1975 年被美國 SEC 賦予 NRSRO 地位後建立了信評市場壟斷地 位,但 SEC 在 2006 年之前卻並無對信評機構有任何法律上的約束,使信評機 構有權無責,在「課責性」上產生很大的問題。然而,在金融風暴發生後,混 亂的金融體系需要透過全球治理以穩定充滿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市場。

本章第一節「全球金融市場的變動」重點放在布列頓森林體系瓦解後,全 球投機性活動的大增造成金融體系日漸不穩定,卻也造成信評機構影響力大增 的背景;第二節「國家與市場角色的衝突與調和」進入國家與市場理論探討,

藉以分析國家與市場相對勢力的大小對於金融體系的穩定以及造成全球性的金 融風暴有何影響;第三節「華盛頓共識的反思」進一步介紹 1990 年代華盛頓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識的內容,其中可觀察到國家對於自由化政策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互依賴 的,並透過全球擴散機制傳導。但後華盛頓共識的提出代表華盛頓共識在實際 面有其缺陷,金融市場屢次崩解表示市場機制出現失靈情況,因此必須要透過 國家介入來改善;第四節「全球治理的概念與理論」的探討有助於釐清全球治 理的本質,以便運用在第四章中介紹國家、區域組織、國際性的機構與論壇對 信評機構的改革建議與法律規範的實例。

第一節 全球金融市場的變動

人們常覺得金融體系是複雜且具不穩定的天性,每一次的金融危機爆發都 造成金融體系的混亂,但是在這個混亂的背後,我們必須要了解其源頭到底為 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秩序開始重建,國際金融的角色也在這個時期上 昇,美國藉著強大的經貿實力並透過布列頓森林體系中的安排主導著全球經濟。

本文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如何透過影響,並布列頓森林體系為何導致崩

本文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如何透過影響,並布列頓森林體系為何導致崩

在文檔中 信評機構的發展與治理 (頁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