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績效(performance)是管理上普遍應用的名詞,是藉由組織全員的參與,

提昇工作效能並達成組織目標(Kaplan, 1990)。 Drucker(1954) 在「管理的實踐」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中提倡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主張應經由主管與當事人的溝通連結,將組織的目標由上而下與員工 的工作目標相環扣,使組織全員努力的方向與組織目標一致。員工應將注意力 與資源投入在工作目標上,進行自我控制與自我管理;而主管則應把時間集中 在規劃、領導與解決問題等較具管理貢獻之處,無須進行太多例行性人員管理 與監督。MBO 理論強調成果導向、員工參與和自我控制之人性化管理哲學。因 此,主管評估員工應該以績效的結果為主。Grady(1991) 指出組織績效評估,必 須對組織各管理階層及其各種功能提供持續的「回饋」,回饋的功能,使高階主 管的願景轉換成中階主管的策略、目標與行動計畫,再分配到基層執行面,而 成為任務的成功關鍵因素。現代的管理科學,要求組織的行政要透明化,管理 要效率化,組織的工作績效評估則更顯得重要,績效若是「不可衡量,則無法 管理」。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近年來,在全球競爭與新公共管理思維衝擊之下,政府組織形態趨向多元 化,各國政府相繼提出革新的策略,為提昇政府行政效能及效率,以強化國家 競爭力。「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競爭力評比報告書,

將「成長競爭力指數」與「商業競爭力指數」,統合為「全球競爭力指數」來針 對世界各國進行分析。根據 WEF 2007~2008 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台灣企業 創新績效表現優異,在反映市場效率之「顧客導向程度」一細項指標評分高達 5.9(滿分為 7),為全球第 5 名,顯示台灣國內企業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創新及敬業 精神,備受國際肯定。

另外,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自 2001 年起,每年提出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在評估世界各 國的競爭力時,採用「經濟表現(Economic Performance)」、「政府效能

(Government Efficiency)」、「企業效能(Business Efficiency)」、「基礎建 設(Infrastructure)」等四項指標進行對各國競爭力的評比。其中「經濟表現」

是指國內經濟、國際化程度與金融表現等三大類;「政府效能」方面包含國家債 務、政府支出、政府參與經濟活動之程度、政府透明度、財政政策、社會政治 穩定度等;「企業效能」則是指生產力、勞動成本與報酬水準、企業績效與管理 效能四個面向;「基礎建設」則是指能源自給度、科技建設、運輸建設、環境四 大部分。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正式發布的 2008 年世界競爭力排 名,台灣排名第13(表 1-1)。我國競爭力排名今年回升 5 名,在 55 個受評比國 家,排名第 13,追趕過 2007 年排名居前的奧地利、芬蘭、德國與中國。觀察 四大類指標中,「企業效能」排名進步 7 名,「政府效能」與「基礎建設」排名 皆進步4 名;惟「經濟表現」滑落 5 名。

表1.1 IMD 2003~2008 年台灣世界競爭力排名

項 目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總排名 17 12 11 17 18 13 四大類

經濟表現 29 22 17 25 16 21 政府效能 20 18 18 23 20 16 企業效能 11 6 6 13 17 10 基礎建設 20 18 16 18 21 17

資料來源:IMD http://www.imd.ch/wcy

由評比指標之項目類別來看,政府效能與企業效能,對於該國之國家競爭 力具有絕對的影響力。在面對全球化及區域化競爭的時代,政府必須負起領航

的角色與責任,成為國家競爭實力提升之助力。但由上述IMD 公布針對我國國 家競爭力報告之檢視,可以發現,我國競爭力的優勢項目,主要來自於民間企 業效能的表現優於政府的表現,IMD 與 WEF 對台灣企業營運效能均有給予高 度的評價。因此政府於發展經濟之外,應當以提升政府效能為施政目標思考如 何積極提升政府本身之施政效能,使之成為民間企業發展之助力,並為提升我 國國家競爭力發輝功效。

Wilson(1887) 在「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書中的觀 點,主張政府行政應當「仿傚企業」(business-like),在追求民主政治時,政府 必須儘量遵循企業的模式,以企業化的角度進行行政管理,追求以「功績」、「競 爭考試」及「效率與效能」為核心的功績制。而且,政府組織既然像企業一般 運作,對行政人員的期待,不僅希望他們是能隨時追求效率又是忠實的部屬,

也更能發揮負責任的行政權力。

當今商業環境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組織團隊化、扁平化、重視顧客導向及 發展新科技,使人們的工作內容不斷變化,許多企業組織必須投入大量時間、

人力及財物成本來衡量其在策略所達成的績效。Epstein & Manzoni(1997) 的研 究指出,在一個變動的環境中,僅重視短期財務性目標的績效管理制度,將會 浪費企業有限的資源,因而企業需要的是一個動態的績效衡量制度。因此,不 論企業組織及政府單位,都必須實行有效的績效評估,發掘潛在問題,提出改 善方針,才能推動組織再造。傳統的績效評估較重視財務方面的績效,而財務 衡量指標,屬於會計衡量層面,強調的是內部性而非外部性控制,其顯示的是 決策作成後的執行成果,是屬於一項落後指標(lagging indicator),較無法提供 高階管理者所需要的完整資訊,所以傳統的財務績效評估指標有其缺失,無法 將組織策略具體的行動化(Eccles & Pybrun, 1992)。

組織績效評估是為了達成績效目標過程的檢視標準,包括財務性指標,如 獲利率、經營能力、償債能力、股東權益報酬表(ROE)等;以及非財務性指 標,如顧客滿意度、市場佔有率、生產力、創造力、員工滿意度以及內部業務

處理流程效率之評量等。1980 年代已經有許多企業管理者,體會到顧客滿意度 及市場佔有率也是影響公司損益結果之重要原因(Eccles, 1991)。因此,為達成 組織任務與目標,非財務性指標與財務性指標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規劃適合組織的績效評估與考核制度,才能有效激勵員工,讓員工與主管 有更大的交流與發展空間,不應只是被動的或單方面的評估員工過去的表現,

那將導致成為秋後算帳的形式,反而讓組織績效評估失去評估的意義。發展組 織績效評估應包含目標制定、成果評估與發展階段,並且要有一致性的績效標 準,有效的績效標準考核項目,應該是易於瞭解、可以達成、明確且能衡量的,

更重要的是,組織全體必須上下成員均充分理解與認同。組織績效評估最終的 目的,是通過有效率的評估手段,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和職業能力,達成組織 的目標管理任務,進一步讓員工認識組織經營的遠景、使命與價值觀。組織績 效評估不斷在管理的具體實踐中深化和擴展,與企業策略目標緊密結合在一 起,其所發揮出的作用,已經遠超出傳統人力資源管理之範疇。適當的組織績 效評估能夠讓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互聯繫,可以提高競爭力,確保組織生存 和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