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主要說明研究的性質與目的,共分為七節,第一節敘述研究背景;第二 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擬定研究問題;第四節陳述研究假設;第五節界定研究 範圍與限制;第六節敘述名詞定義;第七節說明研究的重要性,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上國小體育課的時候,總是有學生會天真的問:「老師!什麼時候可以開始 玩?」、「等一下要打比賽嗎?」或是「老師!可以去樹下休息嗎?」所以體育界有 一句戲謔的話說「一顆哨子兩顆球,老師學生都自由」;但是當教師遇到學生跑來 問這樣的問題,教師或許應該反省是否體育教學出了問題?似乎學生所期待的都 是玩、比賽或是自由活動,而教師卻是一直強調分解動作技能的熟練及反覆的練 習為目標,就像是廚師不斷的從廚房端出一道一道的「佳餚」,而客人卻不想動筷 子的情形,縱使有再營養再美味的食物,客人也都品嘗不到。那可不可能讓學生 在玩或是比賽中去完成教師所設定的學習目標呢?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中強調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並且在課程的設計 上應以學生為主,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激發學生 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積極運用所學的技能於生活中,養成 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有系統的研判問題,並能有效解決問題和衝突(教 育部,2003)。黃月嬋(2003)也認為目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是希望改善國中小貧 乏的教學內容,回歸體育促進健康的本質,讓學生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並在活 動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體育教學的目標在於增進學生運動參與的機會及培養學 生享受運動的樂趣,並養成終生運動的習慣,而多元化的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教學 方法,有助於改善教學品質與提昇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體育的各個運動項目中,「球類」運動是人的身體、心理與動作技能的綜合

2

表現,透過球類活動,可以鍛練學生手眼協調能力、敏捷靈活的身手,培養團隊 合作的精神,對訓練學生全面性的體能與運動技術有其獨特功能(周賢銘,2007)。 葉憲清(1998)指出球類運動之所以是各級學校學生,不同年齡少年、青少年、

青年等最喜歡的運動項目,至少有下列三點理由:一、球類運動的運動方法特性 是最吸引學生上體育課興趣所在,也是球類教材魅力所在,更是詮釋學生喜愛球 類教材之指標。二、球類運動是屬於團隊運動項目,其運動行為建立至少有兩個 人以上,比起個人單項運動的單調、枯燥等特徵,更能使人全神投入、至忘我境 界。三、它是社會最風行運動,最易成為終身的運動。所以在國小體育課程中,

球類運動也是主要的項目。

「2009 世運在高雄」對本地高雄人而言是一大盛事,而「法式滾球」是其中 一項運動競技,研究者選擇法式滾球此項運動作為研究主題,乃基於它是一種不 受身材、體型、性別及年齡的限制,甚至連殘障人士都可以輕易上手,也不限定 服裝的休閒型擲準運動,場地好找、技能好學又易懂,規則很簡單:「將球拋到最 靠近目標色球,即是贏家」,也是一種可以闔家玩樂的休閒型運動。而且玩法式滾 球不會造成運動傷害,獲勝條件大部分也是靠選手的邏輯分析能力,看似簡單的 擲球比賽,其實還包括鐘擺式的擲球方式、對力道與方向的控制、對地面材質的 觀察分析和團隊戰術的思考判斷,都需要相當好的能力,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準 確的擲球技能。雖然法式滾球運動風氣在我國尚屬萌芽階段,一般人並不熟悉,

但是因為它的特殊性與價值性,是一種十分適合在國小推廣的擲準運動。

英國的學者者 Thorpe, Bunker 與 Almond 於 1982 年開始思索著,從簡化的 遊戲或比賽進行研究,發展出一套由上而下的球類教學方法(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以下簡稱 TGfU),國內研究學者將之譯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闕 月清、蔡宗達,2003),自 1986 年提出後,廣受體育從事專業人員與相關學術界 極度的肯定與支持(闕月清,2008),強調促進學生學習比賽中的戰術(tactical awareness)與技能(skill execution),培養學生在各種球類運動比賽中解決問題的

3

能力。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已被公認是目前球類運動教學的新趨勢,在歐美許多國 家也受到極高的評價,從許多文獻皆顯現此一教學新取向的發展遠景(闕月清,

2008)。目前國內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相關教學研究項目以侵入性運動最多,其次 為網/牆性運動,孚備/跑分性運動僅一篇,標的性運動則無(林俐伶、黃月嬋,

2008),所以標的性運動如法式滾球應該是值得探討的運動項目。

2004 年的 6 月 23 日總統公布了「性別帄等教育法」,2005 年教育部也隨之成 立「性別帄等教育委員會」,以發展與落實各級學校的兩性帄等教育。社會對於兩 性帄權的觀念不斷改變,孩子必頇學習,學校也必頇能跟得上腳步,而體育教學 如何在男女生的身心差異下,設計出有效果的教學內容,以符合兩性帄等的觀念,

是身為體育教師所要重視的任務;所以,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在接受體育教學後,

在學習效果上是否有差異情形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傳統體育教學以技能的重複練習為課程核心,造成長期以來,只重視技能測 驗結果的體育課程中,技能表現結果比較差的同學,並無法在體育課中獲得學習 的樂趣,他們擁有太多的不愉快經驗,也因此與體育漸行漸遠,而成為自我放棄 學習的一員(胡天玫,2003)。陳昭孙(2004)也提出,在球類運動比賽中,運 動技能水準較低的同學容易有「邊緣化」或「矮化」的現象。同時,Hastie(1998) 也認為傳統的體育課程容易由技能表現較高的同學所霸佔,形成低技能水準的學 生除了運動技能表現較差之外,在心理上更承受來自其他技能表現較高學生的排 擠與牽制。所以從受教權公帄的角度而言,對於技能表現較差的學生,體育教學 是否仍然以強調技能發展為主體,是值得體育教師思考的問題。而目前國內理解 式球類教學法的研究中,僅吳其達(2007)一位研究不同運動技能水準國小學生 對體育教學知覺情形,所以高低技能運動水準國小學生對體育教學知覺情形應該 是值得再探討的研究問題。

吳明吉(2006)指出,「帶得走的能力」是教改的終極目標,「讓每一個人都 能」則是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基本要求,著重學習者的樂趣經驗使之成為「能享

4

受身體活動的人」,透過由簡而繁的課程累積「人與人、社會、文化互動」應用於 其他情境中。體育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間接關係著學生將來 是否熱愛運動,進而參與或關心體育(邱奕銓,2005)。因此,本研究選擇以符合 九年一貫精神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並配合研究者自身球類專長法式滾球運動,

選擇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做為本次參與研究對象,希望能將研究結果提供有志提 升體育教學教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