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法式滾球 學習效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法式滾球 學習效果之研究"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玉枝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法式滾球 學習效果之研究

研 究 生:尤國津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八 月

(2)
(3)
(4)

謝 誌

兩年前抱著「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心態來臺東求學,而現 在回想起來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論文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的人很 多,謝謝大家熱情的幫忙,有您們真好。

謝謝指導教授玉枝老師對我兩年來的照顧,您做學問的執著、對 教育的熱忱和愛護學生的精神,深深令我佩服,是我為人處世的好榜 樣。感謝口考委員月清老師及漢吾老師對於論文諸多指導與斧正,讓 我能清楚的釐清觀念,並修正論文,您們對學生的付出,是我效法的 好典範。

感謝金盛學長熱心的提供考試相關資料,並引薦加入運動教育學 門;感謝明雄、思怡相助查找外國相關文獻;感謝球友佳良教授不厭 其煩的爲我解惑;感謝全班同學在求學時的打氣,更感謝同組師兄弟 的彼此互相支援與鼓勵,雖然相處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三個暑假,但是 友誼是一輩子的,謝謝您們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在教學進行中,感謝復興國小老師們的幫忙,讓教學實驗順利進 行;感謝卓石能校長、鳳盛老師、顯章老師和振豐學長熱心熱情的指 導,您們的幫忙讓我難以忘懷,感恩!

爸爸、媽媽、大姊與二姊默默的支持讓我無後顧之憂,老婆銀美 對於小晴和小譯的照顧也讓我能專心在臺東念書,親愛的家人謝謝。

陽光很亮麗,海風很涼爽,山嵐很夢幻,在臺東念研究所很幸福。

還有許多人無法逐一列出,謝謝一路上幫助我的貴人們及阿里港的朋 友們,有您們的協助與鼓勵我才能順利的畢業,感恩!

尤國津 謹誌 2010.08.05

(5)

I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法式滾球 學習效果之研究

研 究 生:尤國津 指導教授:陳玉枝 日 期:99 年 8 月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法式滾球之認知、情 意、客觀技能、主觀技能與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並比較不同性別學生間學習效 果之差異情形,同時探討不同運動技能水準國小學生對學習效果的知覺情形。研 究對象是高雄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生 28 位,包括男生 15 位、女生 13 位。以理解 式球類教學法的課程設計,實施 12 節的法式滾球教學介入,並配合法式滾球認 知測驗、情意測驗、客觀技能測驗、主觀技能測驗與比賽表現評量 (GPAI)進行前 後測驗。以相依樣本

t

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為量化資料進行統計分 析,另外以訪談方式與體育教師教學日誌進行質性資料的蒐集。研究結果如下:

(一)全班、男生、女生在法式滾球認知(t =-13.49,-8.19,-11.91)、情意(t =-3.25, -2.19,-2.36)、主觀技能(t =-13.96,-9.23,-10.68)及比賽表現(t =-16.87,-11.76, -11.51)的學習效果皆達顯著差異 (p<.05);(二)不同性別學生在認知、情意、

客觀和主觀技能及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均無顯著差異;(三)不同運動技能水準 的國小學生對認知、情意、技能與比賽表現學習效果的知覺情形,皆有明顯的進 步,喜歡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上課方式,藉此也提升上體育課的學習興趣。結論: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能顯著地提昇國小學生的認知、情意、主觀技能與比賽表現,

並且適用於男女學生與高低技能學生的學習,同時提升他們對上體育課的學習動 機與興趣。

關鍵詞: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法式滾球、學習效果、比賽表現

(6)

II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GfU) on Petanque Learning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Graduate:Kuo-Chin Yu

Advisor:Yuh-Chih Chen, Ph. D.

Date:Aug, 2010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GfU) toward cognition, affectio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kills and game performance in petanque among the fourth-grade students, to compare the gender discrepancy in learning effects, and to explore the perceptual condition of the learning effects in those with different skill levels.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28 fourth-grade students, 15 boys and 13 girls, whose school was located in Kaohsiung City. The cours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GfU approach was conducted with 12 lessons of petanque teaching intervention. Five measurements with regard to cognition,

affectio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kill tests, and 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 (GPAI) were administered individually i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periods.

The quant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paired-samples t-test and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COVA). The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interview with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and through their teaching diarie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learning effects on cognition(t =-13.49, -8.19, -11.91), affection(t =-3.25, -2.19, -2.36), subjective skill(t =-13.96, -9.23, -10.68) and game performance(t=-16.87, -11.76, -11.51) for all students, boys and girls(p<.05); (2) the learning effec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both sexes on cognition, affectio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kills, and game performance; (3) there were visible effects on perception condition of the learning effects on cognition, affection, and game performance in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kill levels. The learning interest in PE class could be enhanced in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TGfU approach. In conclusion, the TGfU approach could benefit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ognition, affection, subjective skills, and game performance, irrespective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nd individuals with high or low skill. In addition, such an approach could improv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in PE clas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petanque, learning effect,

game performance

(7)

III

目 次

審定書 授權書 謝誌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 次 ... III 表 次 ... V 圖 次 ... V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六節 名詞定義 ... 6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理論 ... 11

第二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相關研究 ... 19

第三節 體育教學國小學生學習效果的相關研究 ... 25

第四節 法式滾球運動的相關研究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6

第三節 教學設計 ...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8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49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51

(8)

IV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的學習效果 ... 53

第二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的學習效果 ... 65

第三節 不同運動技能水準國小學生學習效果的知覺情形 ...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1

第一節 結論 ... 81

第二節 建議 ... 82

參考文獻 ... 85

ㄧ、中文部分 ... 85

二、英文部分 ... 87

附 錄 ... 91

附錄一 參與研究學生同意書 ... 91

附錄二 教師教學行為檢核表 ... 92

附錄三 體育專家教師 ... 93

附錄四 理解式法式滾球教學計畫 ... 94

附錄五 法式滾球認知測驗預試試卷 ... 106

附錄六 法式滾球認知測驗正式試卷 ... 108

附錄七 法式滾球認知測驗預試試題難易度與鑑別度分佈表 ... 110

附錄八 體育課情意量表使用同意書 ... 111

附錄九 法式滾球情意量表 ... 112

附錄十 站姿目標位置擲準得分紀錄表 ... 114

附錄十一 法式滾球主觀技能測驗紀錄表 ... 115

附錄十二 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記錄表 ... 116

附錄十三 學生訪談分類表 ... 117

附錄十四 體育教師教學日誌 ... 118

(9)

V

表 次

表 2-1 球類運動分類表 ... 15

表 2-2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網/牆性運動相關研究表 ... 19

表 2-3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侵入性運動相關研究表 ... 20

表 2-4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孚備/跑分性運動相關研究表 ... 22

表 2-5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相關論文分析統計 ... 22

表 2-6 體育課不同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效果相關研究表 ... 26

表 2-7 體育課不同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效果相關論文分析統計 ... 27

表 2-8 法式滾球相關研究表 ... 33

表 3-1 法式滾球教學進度表 ... 37

表 3-2 研究授課教師教學行為檢核信度摘要表 ... 39

表 3-3 法式滾球認知測驗雙向細目表 ... 40

表 3-4 Ebel 題目鑑別能力指標 ... 41

表 3-5 法式滾球情意量表 ... 43

表 3-6 法式滾球運動比賽表現評量工具標準說明表 ... 47

表 4-1 全班學生在教學前後各項測驗的 t 考驗摘要表 ... 54

表 4-2 男學生在教學前後各項測驗的 t 考驗摘要表... 54

表 4-3 女學生在教學前後各項測驗的 t 考驗摘要表... 55

表 4-4 不同性別學生在教學前後各項測驗的帄均數摘要表 ... 66

表 4-5 不同性別學生各項測驗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67

表 4-6 不同性別學生各項測驗共變量分析摘要表 ... 67

(10)

VI

圖 次

圖 2-1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圖 ... 13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5

圖 3-2 法式滾球目標位置擲準測驗圖 ... 45

圖 3-3 研究流程圖 ... 50

(11)

1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主要說明研究的性質與目的,共分為七節,第一節敘述研究背景;第二 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擬定研究問題;第四節陳述研究假設;第五節界定研究 範圍與限制;第六節敘述名詞定義;第七節說明研究的重要性,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上國小體育課的時候,總是有學生會天真的問:「老師!什麼時候可以開始 玩?」、「等一下要打比賽嗎?」或是「老師!可以去樹下休息嗎?」所以體育界有 一句戲謔的話說「一顆哨子兩顆球,老師學生都自由」;但是當教師遇到學生跑來 問這樣的問題,教師或許應該反省是否體育教學出了問題?似乎學生所期待的都 是玩、比賽或是自由活動,而教師卻是一直強調分解動作技能的熟練及反覆的練 習為目標,就像是廚師不斷的從廚房端出一道一道的「佳餚」,而客人卻不想動筷 子的情形,縱使有再營養再美味的食物,客人也都品嘗不到。那可不可能讓學生 在玩或是比賽中去完成教師所設定的學習目標呢?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中強調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並且在課程的設計 上應以學生為主,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激發學生 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積極運用所學的技能於生活中,養成 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有系統的研判問題,並能有效解決問題和衝突(教 育部,2003)。黃月嬋(2003)也認為目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是希望改善國中小貧 乏的教學內容,回歸體育促進健康的本質,讓學生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並在活 動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體育教學的目標在於增進學生運動參與的機會及培養學 生享受運動的樂趣,並養成終生運動的習慣,而多元化的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教學 方法,有助於改善教學品質與提昇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體育的各個運動項目中,「球類」運動是人的身體、心理與動作技能的綜合

(12)

2

表現,透過球類活動,可以鍛練學生手眼協調能力、敏捷靈活的身手,培養團隊 合作的精神,對訓練學生全面性的體能與運動技術有其獨特功能(周賢銘,2007)。 葉憲清(1998)指出球類運動之所以是各級學校學生,不同年齡少年、青少年、

青年等最喜歡的運動項目,至少有下列三點理由:一、球類運動的運動方法特性 是最吸引學生上體育課興趣所在,也是球類教材魅力所在,更是詮釋學生喜愛球 類教材之指標。二、球類運動是屬於團隊運動項目,其運動行為建立至少有兩個 人以上,比起個人單項運動的單調、枯燥等特徵,更能使人全神投入、至忘我境 界。三、它是社會最風行運動,最易成為終身的運動。所以在國小體育課程中,

球類運動也是主要的項目。

「2009 世運在高雄」對本地高雄人而言是一大盛事,而「法式滾球」是其中 一項運動競技,研究者選擇法式滾球此項運動作為研究主題,乃基於它是一種不 受身材、體型、性別及年齡的限制,甚至連殘障人士都可以輕易上手,也不限定 服裝的休閒型擲準運動,場地好找、技能好學又易懂,規則很簡單:「將球拋到最 靠近目標色球,即是贏家」,也是一種可以闔家玩樂的休閒型運動。而且玩法式滾 球不會造成運動傷害,獲勝條件大部分也是靠選手的邏輯分析能力,看似簡單的 擲球比賽,其實還包括鐘擺式的擲球方式、對力道與方向的控制、對地面材質的 觀察分析和團隊戰術的思考判斷,都需要相當好的能力,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準 確的擲球技能。雖然法式滾球運動風氣在我國尚屬萌芽階段,一般人並不熟悉,

但是因為它的特殊性與價值性,是一種十分適合在國小推廣的擲準運動。

英國的學者者 Thorpe, Bunker 與 Almond 於 1982 年開始思索著,從簡化的 遊戲或比賽進行研究,發展出一套由上而下的球類教學方法(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以下簡稱 TGfU),國內研究學者將之譯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闕 月清、蔡宗達,2003),自 1986 年提出後,廣受體育從事專業人員與相關學術界 極度的肯定與支持(闕月清,2008),強調促進學生學習比賽中的戰術(tactical awareness)與技能(skill execution),培養學生在各種球類運動比賽中解決問題的

(13)

3

能力。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已被公認是目前球類運動教學的新趨勢,在歐美許多國 家也受到極高的評價,從許多文獻皆顯現此一教學新取向的發展遠景(闕月清,

2008)。目前國內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相關教學研究項目以侵入性運動最多,其次 為網/牆性運動,孚備/跑分性運動僅一篇,標的性運動則無(林俐伶、黃月嬋,

2008),所以標的性運動如法式滾球應該是值得探討的運動項目。

2004 年的 6 月 23 日總統公布了「性別帄等教育法」,2005 年教育部也隨之成 立「性別帄等教育委員會」,以發展與落實各級學校的兩性帄等教育。社會對於兩 性帄權的觀念不斷改變,孩子必頇學習,學校也必頇能跟得上腳步,而體育教學 如何在男女生的身心差異下,設計出有效果的教學內容,以符合兩性帄等的觀念,

是身為體育教師所要重視的任務;所以,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在接受體育教學後,

在學習效果上是否有差異情形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傳統體育教學以技能的重複練習為課程核心,造成長期以來,只重視技能測 驗結果的體育課程中,技能表現結果比較差的同學,並無法在體育課中獲得學習 的樂趣,他們擁有太多的不愉快經驗,也因此與體育漸行漸遠,而成為自我放棄 學習的一員(胡天玫,2003)。陳昭孙(2004)也提出,在球類運動比賽中,運 動技能水準較低的同學容易有「邊緣化」或「矮化」的現象。同時,Hastie(1998) 也認為傳統的體育課程容易由技能表現較高的同學所霸佔,形成低技能水準的學 生除了運動技能表現較差之外,在心理上更承受來自其他技能表現較高學生的排 擠與牽制。所以從受教權公帄的角度而言,對於技能表現較差的學生,體育教學 是否仍然以強調技能發展為主體,是值得體育教師思考的問題。而目前國內理解 式球類教學法的研究中,僅吳其達(2007)一位研究不同運動技能水準國小學生 對體育教學知覺情形,所以高低技能運動水準國小學生對體育教學知覺情形應該 是值得再探討的研究問題。

吳明吉(2006)指出,「帶得走的能力」是教改的終極目標,「讓每一個人都 能」則是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基本要求,著重學習者的樂趣經驗使之成為「能享

(14)

4

受身體活動的人」,透過由簡而繁的課程累積「人與人、社會、文化互動」應用於 其他情境中。體育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間接關係著學生將來 是否熱愛運動,進而參與或關心體育(邱奕銓,2005)。因此,本研究選擇以符合 九年一貫精神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並配合研究者自身球類專長法式滾球運動,

選擇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做為本次參與研究對象,希望能將研究結果提供有志提 升體育教學教師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實施在國小四年級學生法式滾球教學 的學習效果及知覺差異情形。具體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比較全班、男生、女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前後,認知、情意、客觀技 能、主觀技能與比賽表現的差異情形。

二、比較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後,認知、情意、客觀技 能、主觀技能與比賽表現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運動技能水準國小學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後,認知、情意、

技能與比賽表現學習效果的知覺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問題有下列三點:

一、全班、男生、女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前後,認知、情意、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與比賽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二、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後,認知、情意、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與比賽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三、不同運動技能水準國小學生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後,認知、情意、技能與 比賽表現學習效果的知覺情形為何?

(15)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本節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而提出以下之研究假設:

一、全班、男生、女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前後學習效果具有顯 著差異存在

假設 1-1 全班、男生、女生分別在認知學習前後測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 1-2 全班、男生、女生分別在情意學習前後測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 1-3 全班、男生、女生分別在客觀技能前後測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 1-4 全班、男生、女生分別在主觀技能前後測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 1-5 全班、男生、女生分別在比賽表現前後測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後學習效果具有顯 著差異存在

假設 2-1 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在認知學習後測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 2-2 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在情意學習後測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 2-3 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在客觀技能後測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 2-4 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在主觀技能後測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 2-5 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間在比賽表現後測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依據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ㄧ、研究範圍

(一)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 Bunker 和 Thorpe(1982)提出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為理論基礎,

進行教學設計,並實施教學。學習效果上以認知、情意、客觀技能、主 觀技能及比賽表現等五個面向進行評量,並對不同運動技能水準國小學 生進行訪談,以瞭解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後,對法式滾球運動在認

(16)

6

知、情意、技能與比賽表現學習效果的知覺情形。

(二)研究項目

本研究以法式滾球為教學和評量的項目。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授課教師為研究者本人,實驗對象為高雄市某國民小學四年級 學生,該班學生有男生 15 位、女生 13 位,共計 28 位。

(四)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間為期 8 週,共 16 節體育課,每節 40 分鐘,其中 4 節做為 前後測評量,其餘 12 節為教學實驗期。

二、研究限制

(一) Bunker 和 Thorpe(1982)提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僅呈現六個教學階段,

並未明確敘明理解式教學課程設計方法,因此僅能依據理解式球類教學 法理論的精神與內涵,參考相關學者研究論點與教學設計,設計本研究 的教學課程。

(二)本研究所使用的評量工具為研究者自編,經與指導教授和專家教師修改 後訂定,採前、後測相同的測驗,容易產生重複施測的誤差、學生練習 效果及參與動機的影響。

(三)本研究屬於準實驗研究設計,因此,研究結果僅能推論至具有相同或類 似條件的母群體;因參與人數不多,如要推論至其他地區應十分謹慎。

第六節 名詞定義

本節名詞定義有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二、學習效果,三、知覺,四、標 的性運動和五、不同運動技能水準,說明如下: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簡稱 TGfU)是英國

(17)

7

人 Bunker 和 Thorpe(1982)所提出的一種體育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教學中心,

強調培養學生理解戰術戰略和比賽做決定的能力為發展重點。主要教學階段 共有六個:(一)遊戲或比賽。(二)比賽賞識。(三)戰術意識。(四)做適當決 定。(五)技能執行。(六)比賽表現。本研究所指之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是指運 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理論設計 6 週共 12 節的法式滾球教學課程。

二、學習效果

學習效果乃指對學生進行教學後完成教學目標的程度。以理解式球類教 學法實施法式滾球教學後,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及比賽表現學習效果的 發展情形。

(一)認知學習效果

認知學習效果是指學生對於體育教材相關的體育知識的了解。在本研究 中是指學生對法式滾球運動的源起、規則、戰術與基本動作的認知能力。

本研究中所指的認知學習效果是指參與研究之學生在「法式滾球認知測 驗」所測得的分數而言。

(二)情意效果

情意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運動參與精神和課程學 習態度。本研究引用林本源(2002)所編製的「臺灣地區中小學學生體 育態度量表」與「國小學生體育態度簡式量表」為工具,內容包含態度

「認知」、「情感」以及「意向行動」等三個層面。本研究中所指的情 意學習效果是指參與研究之學生在「法式滾球情意量表」所測得的分數 而言。

(三)技能學習效果

技能學習效果是指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成果,包含客觀技能評量與主觀 技能評量。客觀技能測驗為研究者參考陳順義(2008)所著「法式滾球 入門」自編法式滾球客觀技能測驗為工具,以站姿目標位置擲準為測驗

(18)

8

項目,本研究中所指的客觀技能學習效果是指參與研究之學生在「法式 滾球客觀技能測驗」所測得的分數。主觀技能測驗為研究者參考陳順義

(2008)所著「法式滾球入門」自編法式滾球主觀技能測驗為工具,以 站姿目標位置擲準的動作做項目分析,本研究中所指的主觀技能學習效 果是指參與研究之學生在「法式滾球主觀技能測驗」所測得的分數。

(四)比賽表現學習效果

比賽表現是指學生在參與球類運動比賽時的各項表現能力。

Griffin,Mitchell,和 Oslin(1997)邀集專家彙整而成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 工具(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簡稱 GPAI),本研究的比 賽表現學習效果選擇適當的「回位還原」、「做決定」及「技能執行」

等三個觀察類目,讓觀察者與研究者可以完整觀察與紀錄學生的運動比 賽表現。

三、知覺

知覺是指個體以生理為基礎的感官獲得的訊息,進而對週遭的人事物進 行反應或解釋的心理歷程(張春興,1991)。本研究的知覺是指參與研究學生 對教學實驗的學習心得及對研究者所設計的訪談問題所呈現的資料內容。

四、標的性運動

Almond(1986)指出依據球類的屬性與特性,提出球類運動分類系統,將 球類運動區分為「標的性運動」、「網/牆性運動」、「侵入性運動」及「孚備/

跑分性運動」四種。本研究之標的性運動乃指法式滾球運動,做為本研究教 學實驗項目。

五、不同運動技能水準

不同運動技能水準是指學生在運動技能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差異。本研 究之不同運動技能水準係指以法式滾球客觀技能測驗的表現,依其前測成績 前 10﹪與後 10﹪,做為高運動技能水準與低運動技能水準的技能分類依據。

(19)

9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節研究的重要性有一、提供體育教師參考,二、提供未來體育研究的參考,

三、提升體育教學效能和四、符合九年一貫創新教學的理念,說明如下:

一、提供體育教師參考

目前國內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研究項目集中在侵入性運動最多,其次 為網/牆性運動,孚備/跑分性運動僅一篇,標的性運動則無(林俐伶、黃月 嬋,2008),所以標的性運動如法式滾球是值得探討研究的運動項目,研究結 果將可提供有志提升體育教學的教師參考。

二、提供未來體育研究的參考

在國內國小階段體育課學生學習效果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數以國小五、

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只有少數探討一至四年級的研究,本研究對象為四 年級學生,研究結果將可提供未來體育研究的參考。

三、提升體育教學效能

高雄市爭取到「2009 年世界運動會」主辨權,是台灣首度爭取到大型國 際性運動會,期待台灣能以體育為媒介,成功的走入世界舞台,而成敗的關 鍵在於運動能力的提升,重點則是體育教師提升自我體育教學效能。透過理 解式球類教學法,將可帶動校園推廣法式滾球的風氣,透過理解式球類教學 法將可有效啟迪體育教師提升自我體育教學效能的新觀念。

四、符合九年一貫創新教學的理念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具有以學生為主,透過問題導引、討論與分享的方 式,以教導其解決問題能力的精神,是一個值得推廣與研究的教育任務(闕 月清,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以學生為教學中心觀點,透過比賽戰術,教 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做決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 九年一貫教育改革思潮,並提供教師學生多元學習的環境。

(20)

10

(21)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從文獻回顧中,探討和本研究相關的主題。共分為以下四節:第一 節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理論;第二節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相關研究;第三節為 體育教學國小學生學習效果的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法式滾球運動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理論

本節係從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萌芽、形成與發展階段進行探討,並針對理解 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模式、運動分類、教學法之特色和小結加以分析整理。茲分 述如下:

一、萌芽

1960 年代初期,由英國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教授 Allen Wade, Eric Worthington, and Stan Wigmore 等人針對國小學生或初學者,思索與改進 在學習球類運動時所需的教學方法。他們發現到一個普遍但卻為人所忽略的現 象,就是學生非常喜歡遊戲與比賽,並對運動技能練習活動感到無趣,於是嘗試 改變以技能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期望透過遊戲或比賽的教學方式,達到樂趣化教 學目的。然而,他們的想法卻深深的影響了 Thorpe and Bunker,拓展新的教學理 念(闕月清,2008)。

二、形成

1960 年代末期,Thorpe and Bunker 發現以技能為主的傳統教學法,不但使學 生對體育課產生無趣感,更讓教學者失去成就感。在他們的老師 Worthington 的修 正式教學理念影響下,於是在網球教學中,採用「修正式教學法」,即對網球器材 設備、遊戲規則做適當的修改,讓課程的進行能適合學習能力較低弱的學生,卻 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他們改變了以運動技能為導向的教學,進而 發展成為以認知理解為取向的教學。在其教學中,不再以運動技能分解動作為主

(22)

12

要課程,取而代之的是認知理解的角度切入教學,透過修正與簡化的球類比賽,

讓學生思考有關空間、時間、進攻、防孚位置與擊球角度等概念,提升學生的學 習動機與興趣。Thorpe, Bunker, 與 Almond 於 1982 年開始推展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闕月清,2008)。

三、發展

Thorpe and Bunker 將比賽內容簡化並修改時間、空間與規則,同時進行攻擊、

防孚位置及擊球角度等戰術、戰略的認知、理解與思考,目的是要引起學習者的 興趣,並增加學習者理解思考的時間,同時能夠從比賽當中瞭解所欠缺的技能,

所以因而發展出體育教學的新觀念─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其原文稱為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TGfU),美國稱為「球類戰術教學模式(Tactical Games Approach)」,澳洲稱為「理解式球類訓練法(Game Sense)」,在中國大陸則稱為「領 會式教學法」,臺灣則有郭世德(2000)翻譯為「理解式教學法」,是國內首篇專 論的碩士論文。此種教學法不僅跳脫傳統技能取向的教學方式,讓學習者產生濃 厚的興趣,更透過遊戲或比賽的方式,使學習者擁有十足的參與感,它開創了體 育教學的新方向。

四、教學模式

Bunker and Thorpe(1986)針對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提出一個教學模 式,學習者從一個簡單的遊戲或比賽開始,學習者在這個運動情境中學習如何達 到目標或得分。教師依學生的程度在運動情境下,把場地、器材或規則加以改變,

使學生能以自身能力水準積極參與運動。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和技能取向教學法或 學科內容教學法不同,它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在遊戲或比賽的運動情境中展開一 連串戰術與技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流程以球類比賽、比賽賞識、戰術意識、

做適當決定、技能執行、比賽表現等六個概念,他們提出了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模 式,其流程概念如圖 2-1 所示:

(23)

13

圖 2-1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

資料來源:Bunker, D.& Thorpe, R. (1986). Landmarks on our way to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pp.7-10).

各個階段加以詮釋如下:

(一)球類比賽(game)

比賽規則、運動器材、場地大小等因素是依照學生的年齡、體型、能力、

人數而修改,而又盡量不失其運動原來之風貌,讓學生在競爭性的活動 中提高學習的興趣與享受運動的樂趣。

(二)比賽賞識(game appreciation)

在比賽賞識的階段,學生認識比賽的規則與了解如何進行比賽。學生在 上述的球類比賽情境中與週遭環境互動,開始建構他們的體育知識 (Holt,Strean,& Bengoechea,2002)。經由教師有系統、循序漸進地引導,

並與同學間相互討論,使學生對該項球類運動的知識、規則、技巧、禮 儀與特點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

(三)戰術意識(tactical awareness)

Hopper(2003)指出戰術意識是指學生學習如何在未持有球的情況下移 動,來選擇或執行持有球的適當技能。在遊戲或比賽進行一小段時間後,

球類比賽

比賽表現 比賽賞識

做適當決定 做什麼?如何做?

戰術意識

學 習 者

技能執行

(24)

14

教師根據觀察所發現的問題,與學生相互討論,共同思考解決的策略,

進而協助學生對基本的戰術有所了解、體會與運用。Mitchell 等(2003) 指出,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教學的關鍵,在計劃課程時,結構性的 問題是重要的,這些問題應該包括時間、空間、選擇、做什麼與如何做。

(四)做適當決定(making appropriate decisions)

「做什麼?」-在千變萬化的運動環境中,學生能辨識各種訊息和預測 可能的結果,決定應該做什麼;「如何做?」-學生能選擇如何做出最 佳效果的動作技能。因此不論學生資質的高低,能力的優劣,鼓勵他們 各司其職、各展所長,依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決定與適當的表現(黃 志成,2004)。

(五)技能執行(skill execution)

學生在對比賽過程有所了解與實踐後,體會某種技能的需要性與重要性 時,將為熟練它們而努力練習。此時進行技能教學,最能引起學生高度 的學習動機。教師必頇適當的安排練習技能,並且勿要求過高,使學生 能保持高度的學習動機。如果在戰術中,其決定是錯誤的,則技巧的執 行也勢必是失敗的;此時,學生必頇反思前一個決定階段中哪裡錯誤,

再繼續執行技能已尋求正確的執行,所以其模式中「做適當決定」與「技 能執行」是雙向的過程(蔡宗達,2004)。

(六)比賽表現(performance)

一連串技術的合併將會出現一連串的比賽表現,其比賽表現將是呼應比 賽中戰術、戰略與規則而產生的附屬品。學生學習動作技巧後,藉由反 覆練習和比賽來培養動作技能,並能綜合運用戰術觀念,做出適當的決 定,進而提升比賽的表現。教師在這個階段扮演回饋者的角色,應該針 對學生在上一階段所學習的技能給予回饋。

(25)

15

五、運動分類

Almond(1986)依據球類運動的屬性,將其分成四大類,包括標的性運動、

網/牆性運動、侵入性運動與孚備/跑分性運動等(表 2-1)。茲分述如下:

表 2-1 球類運動分類表

種類 主要規則與目標 戰術與原理 實例

標的性

※擊球至比對方更接近目 標位置而且能避開障礙 物的得分運動。

※瞄準目標

※判斷目標及障礙物位置

※揮動器材與改變方向

法式滾球 高爾夫球

撞球 保齡球

木球 槌球

網/牆性

※互不侵入對方領域,將 球攻擊入對方場區,使 對方無法有效回擊而得 分。

※選擇攻擊與防孚位置

※強而有力的攻擊或放小 球

排球 羽球 網球

侵入性

※侵入對方領域進行進攻 而得分

※阻止對方得分

※攻擊方

得分、侵入、球保持控制 權

※防孚方

阻止對方得分、防孚己方 陣地、設法取得球權

籃球 足球 手球 巧固球 曲棍球

孚備/

跑分性

※擊中球能安全上壘得分

※將球接殺或在對方上壘 前封殺

※使對手無法擊中球

※攻擊方 跑壘得分 擊中球

避免三振出局

※防孚方

阻止對方得分 使對方無法擊中球 讓打擊者出局

棒球 壘球 板球

(一)標的性運動

標的運動主要是具有瞄準的特性,在比賽進行中,透過器具讓球進入一 定的範圍內。例如法式滾球、高爾夫球、撞球、保齡球、木球和槌球。

(26)

16

(二)網/牆性運動

網/牆運動是當比賽進行時,有明顯的球網或牆壁做為媒介,以利區分比 賽進行的順序。例如有球網沒有球拍的排球,有球網有球拍的羽球、網 球和桌球,或是以牆壁為媒介的壁球。

(三)侵入性運動

侵入性運動是在比賽的時候,兩隊隊員會交互侵入對方的領域內互相進 攻、防孚,使雙方呈現短兵相接、交互攻孚的比賽狀況。這一類的運動 項目有用手觸球的籃球、合球、手球和巧固球,用腳踢球的足球,手腳 併用的美式足球、橄欖球,以及用棍棒打球的曲棍球等。

(四)孚備/跑分性運動

孚備跑分運動強調的是一攻一孚,而且是以球為媒介、以人為主體的球 類運動。比賽時,攻方要想辦法讓球離自己越遠越好,並且可以護送隊 友回來得分;相反的,孚方要盡量把球傳到指定位置,阻止對方得分。

這一類的運動項目有棒球、壘球和板球等。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以這四種運動論述為架構,從四種分類的球類運動強調其 遊戲/比賽,在比賽中呈現出其教學歷程,以完成遊戲/比賽所需的技能。Turner(1995) 認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過程如下:進行創造的遊戲比賽形式、教師觀察遊戲或比 賽的進行、師生探討戰術問題及解決的方法、必要時在類似運動中教導練習運動 技能、持續進行遊戲或比賽、教師介入指導以提昇運動技能、教師觀察遊戲或比 賽於活動結束前進行回饋。

六、教學法之特色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強調從戰術教學到技能教學的過程(黃志成,2004),課堂 上的發展活動是以遊戲或比賽開始,教學活動的主角是學生,教師扮演著輔導者 的角色,師生在比賽情境中共同研討比賽戰術及其他問題,讓學生透過類似真實 的比賽情境明白與學習如何運用相對應的技能動作,培養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

(27)

17

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提昇學生主動參與的態度,增加學生對體育 課程的喜愛,進而養成終生運動的習慣。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特色在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角色定位、能力培養、人 際關係、學習遷移等各方面的內容特色,分述如下:

(一)教學目標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係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樂趣與學習成就為起始點,

瞭解球類運動的整體概念與提昇球類運動比賽表現為教學目標,偏向認 知、理解戰術的學習。

(二)教學方式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運用時間、空間與規則的修改及器材改變等方式,讓 學生置身在模擬正式運動比賽情境中學習相關技能,並透過小組討論,

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充分「玩與練習」的機會,並且思考與理解相關的 戰術策略,享受運動過程的樂趣。

(三)角色定位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係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角,教師扮演 著輔導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參與機會,增加了師生間的雙向互動關係。

(四)能力培養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讓學生置身在模擬正式運動比賽的遊戲或比賽的情境 中,學習「做什麼」與「如何做」的做決定能力。學生透過比賽的方式,

經由小組討論,與隊友互助合作培養做決定與執行的能力。

(五)人際關係

闕月清(2008)認為理解式球類教學促使學生在運動比賽中社會化,養 成良好的運動行為,並能提升學生適當的運動品德。在遊戲或比賽中,

學生需要彼此合作,讓學生擁有很多的機會可以與他人有良好的互動,

(28)

18

增加了同儕間的互動機會,提昇學生的人際關係,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 動機。

(六)學習遷移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以比賽形式為主,理解戰術為主要的教學重心,而在 類型相近的球類運動項目,也會有雷同的戰術,學生可以運用這些能力 到不同的球類運動項目,則能夠提昇學生的學習遷移效果。例如標的性 運動的法式滾球比賽戰術思考能夠遷移到槌球或撞球的比賽戰術。理解 式球類教學法在學習遷移上的作用,協助教師以有限的時間和教材,給 與學生帶得走的知識、帶得動的能力,促進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郭 世德,2000)。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鼓勵學生能夠在比賽中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 決問題,讓學生主動學習,成為一位優秀的問題解決者;並鼓勵學生發 揮團體合作的精神,提昇了同學間的人際關係,使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 樂趣與參與動機,透過教師的引導與協助,使球類運動的學習變得更實 際、更簡單、更有樂趣。

七、小結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讓學生在比賽情境中培養做適當決定問題的能力,進而認 識球類運動的規則和情境賞識,並對戰術戰略的運用有所瞭解。經由教師引導學 生發現問題,教師再進行技能示範與指導,藉由反覆的練習和遊戲比賽來培養有 效的動作技能,進而提升整體運動比賽的成績。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能培養學生具 備運動的知識與能力,其將來離開校園後能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上,積極參與適 合自我的運動,享受運動樂趣,拓展人際關係,而能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真正 符合九年一貫的精神。

(29)

19

第二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相關研究

本節係從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國內外研究、相關研究分析統計與小結加以分 析整理。茲分述如下: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自 1980 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有二十幾年,國內外陸續有許 多研究者嘗試運用到各項球類上,本研究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法式 滾球學習效果,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學生,以教學方法是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研究對象是國小學生為範圍,進行蒐集相關文獻,並依球類運動分類項目整理如 表 2-2、表 2-3 和表 2-4。

表 2-2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網/牆性運動相關研究表

研究者 教學 項目

教學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結果

黃志成

(2004) 羽球 理解式

(12 節課)

六年級 男 16 位 女 15 位

認知 情意 技能 比賽表現 知覺情形

1.男生認知、情意、客觀技能、主 觀技能與比賽表現皆有明顯的進 步;女生的認知、客觀技能、主觀 技能與比賽表現亦有明顯的進步。

2.男生的情意、客觀技能與主觀技 能學習效果皆明顯優於女生,在認 知與比賽表現學習效果上,男女生 則無差異。

吳其達

(2007) 排球 理解式

(12 節課)

五年級 男 12 位 女 15 位

技能 比賽表現 知覺情形

1.全班、男生、女生的技能表現與 比賽表現有明顯的進步。

2.不同性別學生沒有明顯的差異。

3.不同技能的高低技能學生技能表 現與比賽表現有明顯的進步。

姚宗呈

(2007) 桌球 理解式

(10 節課)

四年級 男 14 位 女 14 位

認知 情意 技能 比賽表現 知覺情形

1.男生的認知、情意、客觀技能與 比賽表現皆有明顯的進步;女生的 認知、客觀技能與比賽表現亦有明 顯的進步。

2.男生的情意學習效果明顯優於女 生,在認知、客觀技能與比賽表現 學習效果上,男女生則無差異。

張簡振豐

(2008) 排球 理解式

(12 節課)

六年級 男 17 位 女 13 位

認知 技能 比賽表現 知覺情形

1.全班、男生、女生的認知、客觀 和主觀技能及比賽表現皆有明顯進 步,達顯著差異。

2.男女生的認知、客觀和主觀技能 及比賽表現沒有差異。

(30)

20

表 2-2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網/牆性運動相關研究表(續)

研究者 教學 項目

教學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結果

楊閔智

(2008) 排球

理解式 (8 節課)

傳統式 (8 節課)

六年級 各 20 位

技能 保留效果

理解式教學對國小學童排球低手發 球技能學習上,具有有明顯進步。

陳建宏

(2009) 羽球 理解式

(10 節課)

四年級 男 12 位

女 9 位

認知 比賽表現 知覺情形

1.全班、男生、女生的認知與比賽 表現有顯著進步。

2.男女的認知與比賽表現無顯著差 異。

表 2-3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侵入性運動相關研究表

研究者 教學 項目

教學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結果

Turner, Martinek

(1992)

曲棍球

理解式 傳統式

(16 節課)

六年級 七年級 學生

認知 技能 比賽表現

1.認知表現、技能表現與部分比賽 表現兩組間無差異。

2.部分比賽表現組內前後測驗達顯 著差異水準。

Turner

(1996) 曲棍球

理解式 傳統式

(15 節課)

六年級 七年級 學生

認知 技能 比賽表現

認知表現與比賽表現為理解式較 佳,客觀技能表現則二組間無差異。

郭世德

(2000) 足球 理解式

(7 節課)

五年級 男 16 位 女 14 位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比賽表現 知覺情形

1.男生的認知、情意與主觀技能達 顯著差異水準;女生的認知與主觀 技能達顯著差異水準。

2.男女生的主觀技能評量差異達顯 著水準,男生優於女生;在其他評 量的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

Nevett Rovengo

Babiarz (2001)

侵入性 運動 教學

理解式

(12 節課)

四年級 23 位

認知 主觀技能 比賽表現

1.學生的切入、傳球與簡易比賽戰 術有進步。

2.教學後,學生在新形成的侵入性 運動技能知識與戰術保留效果不 佳。

3.學生的認知前後測有顯著差異,

男女生之間無差異。

Jordán, López,&

Pérez (2003)

侵入性 運動 教學

理解式

(12 節課)

和 傳統式

(9 節課)

10~11歲 18位

比賽表現 學習遷移

1.理解式教學後,學生在運球做決 定與傳球做決定有明顯的進步。

2.技能取向後,學生的控球、運球、

傳球技能有顯著進步。

3.學生在運球、做決定方面有學習 遷移的情況。

(31)

21

表 2-3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侵入性運動相關研究表(續)

研究者 教學 項目

教學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結果

蔡宗達

(2004) 手球

理解式

(8 節課)

技能取向

(8 節課)

五年級 男 17 位 女 17 位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比賽表現

1.男、女生的情意與比賽表現有顯 著的效果

2.技能取向教學組男生,主觀技能 的學習效果進步程度明顯大於理解 式球類教學組男生;理解式球類教 學組男生在比賽表現能力上的學 習,比實施技能取向教學組男生的 學習效果佳。

宋俊穎

(2005) 籃球 理解式

(12 節課)

六年級 男 12 位 女 9 位

比賽表現 互動情形

1.男女生的比賽表現明顯進步。

2.男女生間的比賽表現沒有差別。

邱利昌

(2005) 籃球 理解式

(10 節課)

五年級 男 18 位 女 16 位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比賽表現

1.男生的認知、客觀技能與比賽表 現皆有明顯的進步;女生的認知、

情意、客觀技能與比賽表現亦有明 顯的進步。

2.男女生的認知、情意、客觀技能 與比賽表現沒有差異。

吳清池

(2005) 巧固球 理解式

(12 節課)

三年級 18 位

認知 情意 技能

1.認知測驗差異未達顯著水準。

2.情意學習效果有顯著進步,男生 優於女生。

3.技能僅射網測驗達顯著水準。

葉人豪

(2007) 巧固球 理解式

(10 節課)

五年級 男 14 位 女 13 位

認知 比賽表現 知覺情形

1.全班的認知學習、比賽表現有明 顯進步,

2.男女生間無顯著差異。

范綱榮

(2007) 巧固球 理解式

(10 節課)

五年級 男 15 位 女 15 位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比賽表現 知覺情形

1.男生的認知、情意與客觀技能有 明顯的進步;女生的認知、客觀技 能與比賽表現有明顯進步。

2.男生的情意學習效果明顯優於女 生,但在認知、客觀技能與比賽表 現等學習效果上,男女生則無差異。

黃品瑞

(2007) 籃球 理解式

(15 節課)

男子籃 球隊員

15 位

認知 情意 技能 比賽表現 知覺情形

1.比賽表現評量顯示做決定與抄截 達顯著差異。

2.比賽表現在質性資料中發現球員 能理解自我角色扮演,分析自我及 團隊之優、缺點,觀察隊友以及敵 隊之相對關係 ,進而發展團對戰 術。認知表現增加其籃球概念知 識。技能部分,教練認為有其價值,

不同訓練目標,給予不同的訓練方 式,球員則表示可提升技能表現並 運用於比賽場域。

陳星如

(2007) 籃球

理解式 (10 節課)

練習式 (10 節課)

五年級 各 27 位

認知 客觀技能 比賽表現

理解式球類教學組對於男女生在認 知表現、客觀技能、做決定和技能 執行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比賽表 現、做決定和支援接應上則有顯著 差異,且男生優於女生。

(32)

22

表 2-3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侵入性運動相關研究表(續)

研究者 教學 項目

教學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結果

Ann,David 與Griffin (2008)

籃球 理解式 五年級 29位

身體知覺 社會互動 比賽表現

丟與接是球類比賽最基本的學習 技巧。丟與接之間的關係是複雜、

相關的和互相依賴。

蘇錦祥

(2008) 合球 理解式 (12 節課)

六年級 共54位

認知 情意 技能 比賽表現

1.技能、比賽表現有明顯進步。

2.不管有無使用同儕互評,學生的 學習效果皆有進步,但彼此之間並 無顯著差異。

湯金福

(2009) 足球 理解式 (8 節課)

六年級 男 13 位 女 14 位

認知 技能 比賽表現

全班、男生、女生的認知、比賽表 現有明顯進步,男女無差異。

表 2-4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孚備/跑分性運動相關研究表

研究者 教學 項目

教學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結果

張筱玫

(2008)

樂樂 棒球

理解式 (18 節課)

六年級 男 16 位 女 18 位

認知 情意 技能 比賽表現 知覺情形

實施運動教育模式融入理解式球類 教學法後,學生在樂樂棒球認知、

情意、技能與比賽表現學習上有明 顯的進步。

二、相關研究分析統計

從這些研究內容細分,研究者進一步從量化研究的角度,將相關論文內容整 理分析如表 2-5。說明:ˇ表示達顯著水準,× 表示未達顯著水準,M 表示男生較 優,F 表示女生較優。

表 2-5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相關論文分析統計

項目 研究者

(年代)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比賽表現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Turner,

Martinek

(1992)

× 無 無 無 未討論 ˇ 無 無 無 未討論 ˇ 無 無 無

Turner

(1996) ˇ 無 無 無 未討論 × 無 無 無 未討論 ˇ 無 無 無 郭世德

(2000) 無 ˇ ˇ × 無 ˇ × × 無 × × × 無 ˇ ˇ M 無 × × ×

(33)

23

表 2-5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相關論文分析統計(續)

項目 研究者

(年代)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比賽表現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Nevett

Rovengo Babiarz

(2001)

ˇ 無 無 × 未討論 未討論 ˇ 無 無 無 ˇ 無 無 無

Jordán, López, &

Pérez (2003)

未討論 未討論 未討論 未討論 ˇ 無 無 無

黃志成

(2004) 無 ˇ ˇ × 無 ˇ × M 無 ˇ ˇ M 無 ˇ ˇ M 無 ˇ ˇ × 蔡宗達

(2004) 無 × × 無 無 ˇ ˇ 無 無 × × 無 無 ˇ ˇ 無 無 ˇ ˇ 無 宋俊穎

(2005) 未討論 未討論 未討論 未討論 × ˇ ˇ × 邱利昌

(2005) 無 ˇ ˇ × 無 × ˇ × 無 ˇ ˇ × 未討論 無 ˇ ˇ × 吳清池

(2005) × × × 無 ˇ × × 無 ˇ 射 網

× × 無 未討論 未討論

范綱榮

(2007) 無 ˇ ˇ × 無 ˇ × M 無 ˇ ˇ × 未討論 無 × ˇ × 葉人豪

(2007) ˇ ˇ ˇ 無 未討論 未討論 ˇ ˇ ˇ 無 未討論 黃品瑞

(2007) 未討論 未討論 未討論 未討論 無 ˇ 無 無 陳星如

(2007) 無 × × × 未討論 無 × × × 無 × × × 無 ˇ ˇ M 吳其達

(2007) 未討論 未討論 ˇ ˇ ˇ × 未討論 ˇ ˇ ˇ ×

姚宗呈

(2007) 無 ˇ ˇ × 無 ˇ × M 無 ˇ ˇ × 未討論 無 ˇ ˇ ×

(34)

24

表 2-5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相關論文分析統計(續)

項目 研究者

(年代)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比賽表現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張簡振豐

(2008) ˇ ˇ ˇ × 未討論 ˇ ˇ ˇ × ˇ ˇ ˇ × ˇ ˇ ˇ × 蘇錦祥

(2008)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ˇ 無 無 無 未討論 ˇ 無 無 無 楊閔智

(2008) 未討論 未討論 ˇ 無 無 無 未討論 未討論 張筱玫

(2008) ˇ ˇ ˇ 無 ˇ ˇ ˇ 無 ˇ ˇ ˇ 無 未討論 ˇ ˇ ˇ 無 陳建宏

(2009) ˇ ˇ ˇ × 未討論 未討論 未討論 ˇ ˇ ˇ × 湯金福

(2009) ˇ ˇ ˇ × 未討論 未討論 未討論 ˇ ˇ ˇ ×

說明 ˇ表示達顯著水準,× 表示未達顯著水準

M 表示男生較優,F 表示女生較優

三、小結

從相關的研究顯示,目前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以侵入性運動 15 篇最多,其次是 網/牆性運動有 6 篇,孚備/跑分性運動目前只有 1 篇,標的性運動的相關研究則 付之闕如,這可能與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項目有關,在中小學的球類課程內容裡,

主要是以侵入性和網/牆性運動為主要重點項目,其他球類運動在器材與場地等方 面比較不普遍。研究對象以六年級學生 11 篇最多,五年級學生 8 篇次之,四年級 學生 2 篇,最少的是三年級學生,只有 1 篇研究,而一二年級則沒有,這可能是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過程強調是由戰術思考到技能學習,因為國內目前的教學 大部分都以傳統式的技能學習為主,上課時學生很少接觸戰術思考的部分,戰術

(35)

25

討論需要引導;高年級學生的認知、情意、技能、比賽表現和知覺情形等方面的 表達能力比較好,再加上國小中低年級學生的生理階段,在各項學習表現的進步 情形不如高年級學生明顯,所以大部分研究者為了實驗結果有顯著差異,研究對 象多以高年級的學生占多數,常常忽略以國小中低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導致研 究偏少的現象產生,實為可惜。

第三節 體育教學國小學生學習效果的相關研究

本節係從體育教學國小學生學習效果的國內研究、相關研究分析統計與小結 加以分析整理。茲分述如下:

一、國內研究

體育教學的成敗決定在學生的學習效果,本研究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 小學生法式滾球在認知、情意、技能與比賽表現等方面的學習效果,並比較男女 生之間的差異,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學生,本節文獻以國內近年來體育教學方 法對男女學生體育學習效果的相關研究整理,以研究對象是國小學生,教學項目 是球類運動為範圍,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來源參考張簡振豐(2008)及研究者彙 整如表 2-6。

(36)

26

表 2-6 體育課不同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效果相關研究表

研究者 教學 項目

教學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結果

廖國城

(2003) 排球

發展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

(8 節課)

六年級

認知 情意 技能

1.經發展模式教學後,男女生 認知、情意沒有差異,技能學 習效果有差異,男生優於女生。

2.認知與技能學習效果兩者均 無顯著差異;情意學習方面,

發展模式優於傳統教學模式。

陳文亮

(2003) 籃球

運動教育模式 傳統體育課程

(12 節課)

六年級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比賽表現

1.運動教育模式後認知、情意 評 量 、客 觀評 量 未達 差異 水 準;主觀評量 GPAI 評量達差異 水準。

2.兩課程比較,客觀、主觀技 能及情意評量皆達差異水準;

認知、GPAI 評量在則未達差異 水準。

顏嘉生

(2004) 巧固球

運動教育模式 傳統運動教育 模式(12 節課)

六年級

認知 情意 技能 體適能

1.認知、情意、技能與體適能 及比賽表現,學生顯著進步。

2.男、女生之體適能發展及比 賽表現有顯著差異,且男生優 於女生;在認知、情意和技能 方面,則無顯著差異。

黃至賢

(2005) 籃球 運動教育模式

(12 節課) 高年級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人際關係

認知、主觀技能、客觀技能及 情意的學習效果和人際關係表 現均有顯著的進步。

陳美卿

(2005) 羽球 包含式教學

(6 節課) 五年級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1.男生在認知、情意、客觀技 能學習效果未達顯著差異。

2.女生在認知、情意學習效果 未達顯著差異。

3.不同性別學生在各方面皆未 達顯著差異。

陳垣翰

(2006) 巧固球

Mosston命令式 練習式 互惠式

(6 節課)

六年級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1.男女學生在認知、情意評量 上沒有差異存在;在主觀技能 上有顯著差異。

2.男生在認知、情意評量上沒 有差異存在;在主觀技能上有 顯著差異,練習式教學效果優 於命令式。

3.女生在主觀技能、認知、情 意評量上都沒有差異存在。

翁國興

(2006) 排球

運動教育模式 傳統體育課程

(14 節課)

五年級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比賽表現

1.運動教育模式後認知、情意 評 量 、客 觀評 量 未達 差異 水 準;主觀技能、GPAI 評量則達 差異水準。

2.兩課程比較,客觀、主觀技 能及情意皆達差異水準;認 知、GPAI 評量在則未達差異。

(37)

27

二、相關研究分析統計

從這些研究內容細分,研究者進一步從量化研究的角度,將相關論文內容整 理分析如表 2-7。說明:ˇ表示達顯著水準,× 表示未達顯著水準,M 表示男生較 優,F 表示女生較優。

表 2-7 體育課不同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效果相關論文分析統計

項目 研究者

(年代)

認知 情意 客觀技能 主觀技能 比賽表現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全 體

男 生

女 生

男 女 之 間 廖國城

(2003) 無 無 無 × 無 無 無 × 無 無 無 M 無 × × × 陳文亮

(2003) × × × ˇ ˇ

顏嘉生

(2004) ˇ × ˇ × ˇ × ˇ M 黃至賢

(2005) ˇ ˇ ˇ ˇ 陳美卿

(2005) 無 × × × 無 × × × 無 × ˇ × 無 ˇ ˇ × 陳垣翰

(2006) × × × × × × ˇ × ˇ 翁國興

(2006) × × × ˇ ˇ

說明 ˇ表示達顯著水準,× 表示未達顯著水準

M 表示男生較優,F 表示女生較優

三、小結

由表 2-7 得知,在國內國小階段體育課學生學習效果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數 以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球類教學項目以網/牆性項目和侵入性項目 為主。在教學時間部分,體育課程單元節數設定在六至十四節課之間。在研究方 法方面,皆採準實驗設計法,探討的自變項包括有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及實施課

(38)

28

程模式等,學生性別則常做為研究背景探討對象。在研究的依變項上,大部分都 以 Bloom 發展的三大學習領域:認知、情意、技能,另外再加上比賽表現的學習 效果。

在研究者收集的國內國小階段體育課學生學習效果的相關研究資料中,全部 以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沒有探討一至四年級學生的研究,本研究對 象為四年級學生,更可以補強目前研究的不足。

研究者認為主要是受限場地、器材、教師專長、活動趣味及安全性等方面的 考量,才導致標的性項目(法式滾球、高爾夫球和撞球等),在國小的體育課甚少 出現,實在非常可惜,為了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學習,期勉教師可多嘗試其他項目 的教學研究,讓體育教學更正常化、多元化,讓學生了解體育的領域是寬廣且多 樣化的。

第四節 法式滾球運動的相關研究

本節係從法式滾球運動的源起、國內發展、比賽特色、教育貢獻、法式滾球 相關研究與小結等方面進行探討,並針對滾球相關研究加以分析整理。茲分述如 下:

一、源起

人類玩滾球遊戲的紀錄能夠上溯到古埃及時期,考古學家曾在一個兒童的石 棺附近發現許多石製的滾球,加上其他各種不同的證據,可得知在法老王的時代 滾球就已存在發現。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時,甚至有專門玩滾球的場地。此運動在 當羅馬人與高盧人戰爭時傳入法國,羅馬時代在玩法和技術上有很大的進展。經 過了幾世紀玩石製滾球的時光後,慢慢地人們開始用木材製造滾球。中古世紀滾 球遊戲開始廣受歡迎,甚至有國王曾經因為士兵們風靡滾球至怠惰操練,而下令 禁止滾球遊戲,民間的滾球熱潮讓他不得不退讓將禁止改成適當管制。文藝復興 時期更是滾球運動的高峰,甚至連教宗都挑選滾球高手作為他軍隊的射石手。

(39)

29

17 世紀時,由於滾球太過受歡迎,法國網球 (Paumes) 製造商們感到深受競 爭威脅,於是對國會施壓下,法國國會禁止滾球運動,但效果不彰,因為從村落 到宮廷,人人都在玩滾球;再說各地區都已發展出在規則及技巧上不同的支脈。

在醫學發展出強調玩滾球有益健康的一番說詞後,貴族們將玩滾球列為貴族的特 權,直到法國大革命後,貴族階層不再,全國滾球熱潮又起。

法式滾球(Pétanque)是法國百年歷史的國寶級運動,又被稱為「法國高爾夫」,

在 1907 年由一位名為 Jules le Noir 的法國人在法國馬賽東方小鎮拉喬塔(La Ciotat) 所發展出來的,Jules 調整普羅旺斯戲球的玩法,使球手在原地雙腳不離地拋擲滾 球,因而發明出現今所稱的「法式滾球」。Pétanque 的字義來自普羅旺斯語 pes tanques,也就是玩的時候必頇要「雙腳不離地」,亦即滾球選手應該要保持雙腳同 時站立於地面,球手可以利用直立微彎的姿勢或蹲姿來拋擲滾球。

伴隨法國滾球聯盟成立,越來越多馬賽港船員對此種玩法感興趣,和普羅旺 斯地區的居民響應,船員每航行到各港口喜歡和夥伴在碼頭打打滾球,居民休息 的時間也喜歡到陽光普照的戶外空地,互相切磋球技,滾球運動迅速地廣為人知,

從時尚圈到各式社交圈,許多人都喜歡以玩滾球來突顯他們的休閒氣質。今天,

這項活動已儼然成為法國人 Life Style 的象徵,歐洲、美洲及亞洲國家多已先後引 進這項運動,根據國際滾球總會最新資料顯示,全世界已有 78 個國家投入滾球運 動,每年國際賽事交流相當活絡。法式滾球 Petanque,雖為運動,但並不激烈,

非正式比賽時甚至可以穿得漂漂亮亮,一邊玩球一邊喝飲料、並與球友們談天說 地,堪稱最優雅時尚的休閒型運動(中華民國滾球運動協會,2008)!

二、國內發展

2004 年 7 月,企業人葉兩傳於旅法時,發現滾球運動沒有體型與場地的限 制、不會造成運動傷害、入門容易、球具攜帶方便,認為非常適合成為國人的全 民運動,憑著一股熱誠,邀請法國滾球國家代表隊兩位選手至國內進行示範表演,

正式將滾球運動引進台灣。在 2006 年成立了中華民國滾球運動協會,並開始推廣

數據

圖 2-1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if providing consumers with a general dietary guidance or impose a cash punishment policy on customers for not finishing their food on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using the UET to combine the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nd utilize th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 and land of understanding, to look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