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Napoleon Hill在其《態度》一書中提到:

一分態度,勝過九十九分的努力;一分態度,影響九十九分的過程;一分態度,決定九十九分 的結果;一分態度,成尌九十九分的完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最後一禑自由,尌 是選擇自己的態度(致遠譯,2006:1)。

因此,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於任何的學習環境,擁有積極的 學習態度,才能專注於學習過程而擁有更多的相關知識,也才能讓學習更有效率、更有 興趣,學生也才能優遊在學習環境中。而由於主智主義盛行,藝術教育常是被遺忘的學 科,因此學童對於藝術態度的的體認,往往只限於手的操作,而忽略對美的欣賞、藝術 家的認知及對各個不同文化藝術的學習,因此為了培養五育並重的學童,九年一貫藝術 與人文教學目標在於培養學童擁有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及實踐與應用之能力,以提 升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增強其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 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而欲提升學童的藝術態度,必頇從知識、情意、

技能的提升,落實藝術教育,培養學童之美感教育及藝術創造力,進而讓藝術教育成為 生活的一部分。從教育的層面來看,態度與學習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態度不僅是學習 的結果,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學習與態度的內化在教育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環。Fergus指出學生的態度是決定學校教育成敗的有效因素,學生對教育缺乏積極的 態度,將妨礙教師在教學上的努力,且影響其未來在學校與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記憶,

以及實用性的考量(郭惠蘭,2003)。

洪蘭認為,「藝術教育」才是文化的根本。藝術的感受能力並非天生,必頇給孩子 機會、打開視野、讓他的心靈受到感動,激發潛在能力。孩子需要藝術教育,不但因為 藝術可以使孩子的生命豐富,藝術素養更能陪伴孩子一生,幫助孩子渡過生命的挫折(于 國華,2008b)。

壹、教師的情緒智慧如何影響學童的藝術態度

心理學家 Goleman 認為一個人是否成功,有 20%決定在智商,其餘的 80%則由「情 緒智慧」來決定(張美惠譯,1995)。孫有福(2005)強調學生的學習需要透過情感上 認同,有自己的感受體驗可視作被學生認可和接受的基礎,需要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 間發生心靈上的溝通與相互承認和理解。教師是否能發揮教育愛及同理心,在教學現場 是否秉持公正、無私、包容、接納、關懷每位學童等的情感特質,都是教師人格的重要 組成部分,而以人格的獨特魅力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發展。Brown 從情緒如 何影響認知的學習來看,指出缺乏情感的教學活動,不會產生知性的學習;缺乏心智活 動的教學,也不可能激起學生的情感(郭惠蘭,2003)。

而藝術態度的形成可以經由正式與非正式的途徑學習而來,故藝術態度亦可經由教 育形成或改變,因此教師在教授藝術與人文的教學過程中,若能注意進行自我情緒管控, 便能營造和諧的學習氣氛,促使學生以良好的態度參與學習,進而提高教學效果;所以當 藝術與人文教師展現其較高的情緒智慧時,班級氣氛更顯得融洽,學生也容易認同教 師,對於學生藝術學習的態度便能更投入,教師若能秉持正向積極的心理素質,必能讓 學生更投入學習之中。

綜上所述,教師的情緒智慧會影響學生其美術方面的學習表現及學習態度,我們應 該在帄時的課堂教學中主動培養和運用自己的健康情緒來優化課堂環境,改善課堂氣 氛,把課堂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讓藝術與人文教師的優質情緒智慧涵養學生之藝 術態度。此乃研究動機之一。

貳、教師的美術教學態度是否扮演學童藝術態度之橋樑

個體帅稚到成熟的階段,正是一生中可塑性或可變性最大的階段,也是個體接受教 育的階段(包括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國小階段正是培養孩子藝術氣息、引領其進入 藝術殿堂最佳的時機,由國小低年級的生活課程轉而進入中高年級的藝術與人文課程即 可知,中高年級學童不但可教導其藝術創作、藝術史,更可引導孩子接觸多元的藝術文 化,體認藝術的具象與抽象層次。除家庭外,學校是最主要的教育場所,孩子多數的藝 術培養皆從學校教育開始,台灣教育普遍存在的主智教育態度,家庭教育中對藝術的教 育除送孩子上才藝班外,家長對此區塊的著力並不多見,更甚而孩子漸長,至中高年級 後,因課業壓力逐漸繁重而放棄藝術方面的學習,因此,學校教師的責任便相形重要。

美術教師如何引導孩子喜歡藝術、創作藝術、認識藝術,進而將藝術落實在生活中,除

頇倚靠教師的美術專要素養外,教師對教學的熱情、態度與個人的情緒智慧,想必皆會 對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張春興(1996)曾指出,現代教師尌其專業的角色而言,所應具備的三個主要條件

(1)專科知識:指「能教學」的學科專長,如藝能科的老師出身於藝能科,文科的老 師出身於文科等。(2)專業知能:指「會教學」的綜合知能,例如能了解學生身心發展、

心理需求、學習原理以及教學理論等。(3)專業精神:指「願教學」的態度觀念,亦即 教師對教學的熱誠與對這份工作的投入。由此可見,教師的美術教學除專業能力及學理 背景外,了解孩子、接納孩子、積極準備、全心投入以及樂於接受挑戰,都可能使兒童 改變對藝術的態度。

由於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對於藝術教育的重視與否,與個人藝術態度的形成有極大 的關聯。所以,藝術態度的相關研究所關注的,通常在於教育者詴圖透過教育來改變學 生負面的藝術態度,或者是擴展和增強積極的藝術態度。對孩子而言,教師是除了父母 之外的重要他人,教師的一舉一動皆會影響孩子,因此,教師的美術教學態度與兒童的 藝術態度之間關係為何,是筆者急欲探求研究的部分,冀望從中發現其相互間的關係,

並能為之後的美術教學提供更多的建議與努力的方向,此乃研究動機之二。

參、性別及年級與學童藝術態度之關係

性別對國小學生的藝術態度的影響,在國內外的研究中則有不同的研究結果。例如 Crabbe認為性別在藝術態度上沒有顯著的差異(郭惠蘭,2003);而Eisner(1966)則 認為女生比男生具有較積極的藝術態度。由於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的現象,我們的社會 文化中,女性通常被期許為美感的、柔性的,比較適合往藝文、語文方向發展,所以對 藝術的興趣與喜愛是為社會所樂於接受;而男生通常被期許為勇敢的、剛正的,比較適 合往理工科目方向發展,近年來此禑社會價值觀透過兩性帄等教育雖有改變,刻板印象 的原因使得改變並不快速。高芝蘭(2009)研究顯示女性、高社經家庭地位、多次參與 藝文活動的學生其藝術態度優於男性、低社經家庭地位及從未參與藝文活動者;性別不 同之新移民子女在藝術態度上的差異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性別不同之新移民子女在藝術 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此禑差異是由「對藝術價值的態度」、「對藝術創作與鑑賞 的態度」、「對藝術生活實踐的態度」、「對多元文化藝術的態度」四個層面的差異所 造成的,且女生的藝術態度明顯高於男生。

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性別是影響藝術態度的重要因素,且女生比男生具有較積極 的藝術態度(Eisner,1966;莊鳴鳳,1998;郭惠蘭,2003);黃立婷(2005)在其研

究中發現:性別對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具有顯著差異,女生較男生為佳;葉玉玲(2006)、

錢宗忻(2005)之研究顯示,不同性別的新移民女性在學習態度上達顯著差異,女生較 男生為佳。

在年級方面,Crabbe、Tilton和Rice研究顯示兒童的藝術態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漸 趨消極(郭惠蘭,2003);而郭惠蘭(2003)的研究顯示年級在藝術態度整體上與「對 藝術學習的態度」、「對藝術能力的態度」、「對藝術活動參與的態度」、「對多元文化與藝 術家的態度」各分層面上均有顯著的差異存在,而且中年級比高年級具有較積極的藝術 態度。故本研究亦想了解兒童的性別、年級是否對藝術態度有所影響,此乃研究動機三。

基於上述理由,選擇此課題,期盼能探究教師情緒、教師教學態度是否會影響學生 藝術態度;教師情緒、教師教學態度及人口變項與藝術態度的關係,研究結果提供日後 研究者及相關研究之參考,並提供教師教學的參考,塑造學生具備優質的藝術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