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大學生對於食用健康食品之現況、態度及其相關因 素。本章共分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名詞界定等四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伴隨著醫學與公共衛生的進步,以及經濟生活的改善,國人的平均壽命也不 斷地延長,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報告指出,國內目前超過 65 歲的老年人口 比例高達 9%,顯示我國人口結構已經進入老年化現象(內政部,2001)。從行政 院衛生署所公佈之國人死因統計資料,可以發現許多慢性疾病,如惡性腫瘤、腦 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高居國人十大 死因前幾位(行政院衛生署,2002)。隨著人口老齡化及慢性疾病的增加,醫療 衛生支出不斷提高,國人花費在醫療及保健支出比重續增至 12.3%,其所佔每家 庭每月支出的比例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行政院主計處,2002)。對於健康食品 的規範方面,我國於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三日正式公布「健康食品管理法」,並於 六個月後開始實施。自此之後,健康食品應依健康食品管理法有關規定處理,這 使得健康食品四個字由原先可普遍使用之商業用語轉變成為具有法律定義的法 定名詞,不再是可以任意使用的產品促銷用語(行政院衛生署,2000)。而高齡 化社會、醫療自付額增加、與膳食有關疾病的增加以及健康食品相關法規的建立

與訂定,都是健康營養產業市場成長的要因(張壽昌,2003;侯君儀,2000)。

根據美國膳食協會建議,從飲食中攝取多樣的營養能夠維持健康並有效的降 低罹患某些疾病的機率,而對於疾病與飲食之間關係的研究也引大眾對健康食品 的興趣(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ADA], 1996)。許多研究報告均指出飲食 型態、營養與疾病預防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適當的補充營養或增加某些食物的 攝取都能達到的預防(Norman et al.,2003; Bender, Yates, Schlicker, & Suitor, 1 998; 游素玲,1998;劉文俊,2000;劉金華,2001)。由於科學的驗證部分保健 食品具有效用,使消費者更加瞭解飲食與健康關係、保健食品與藥品的不同,保 健食品也日漸受到重視(林瑩禎,1998;2003)。

食品工業研究所曾在一九九七年針對國內食用維生素與礦物質保健產品(食 品及非處方藥品)市場銷售額約新台幣五十億元左右(林瑩禎,1998b)。在國內,

根據食品工業研究所在 1998 年針對學生(國中生與高中生)、家庭主婦與上班族 調查食用維生素與礦物質保健產品在過去半年內之消費及購買狀況調查,其結果 指出國高中學生食用比例為 48.5%、家庭主婦與上班族約六成(57.5%)食用維 生素與礦物質保健產品(林瑩禎,1998b)。李錦楓(2001)指出台灣的消費者中 曾食用保健食品者佔七十一%,而且定期或是經常食用者達五十九%。

在國外,有關食用健康食品的研究亦發現,食用健康食品的主要族群大多是 較高教育程度(Gunter, Patterson, Kristal, Stratton & White, 2004; Nayga, & Reed, 1999; Koplan, Annest, Layde & Rubin, 1986; Kim, Willamson, Byers & Koplan, 1993;J)。Ziegler, Nelson and Jonnalagadda (2003)針對溜冰選手食用健康食品所做

的調查,研究結果指出有 71%的受試者曾經食用健康食品,食用理由主要是為了 提供更多能量,其次為預防疾病及增進體能表現。Slesinski, Subar and Kahle(1996) 的調查結果顯示 Gunther, Patterson, Kristal, Stratton and White (2004)的調查結果亦 指出,受試者中僅 31%男性及 17%的女性表示目前沒有食用任何形式的健康食 品。另外,研究指出大學生做非維生素與礦物質之膳食補充品的食用調查,結果 顯示有 26.3%的受試者表示目前正在食用,16%的人表示以前曾經食用,食用之 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能量、幫助減輕體重、燃燒脂肪,其中女性特別喜歡用於減 輕體重(Perkin, Wilson, Schuster, Rodriguez & Allen-Chabot, 2002)。另外亦有針對 美國大學生食用非維生素、非礦物質類膳食補充劑的調查研究,結果有將近二分 之一的受試者表示曾經食用,研究結果並發現美國大學生食用健康食品的目的主 要是為了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增強免疫功能、降低焦慮、幫助減肥、增進體能 表現。食用之目的及種類不同於其他年紀較長的族群,且食用非維生素、礦物質 類膳食補充劑的比例可能明顯高於其他較年長的族群(Newberry, Beerman, Duncan, McGuire & Hillers, 2001)。但國內目前並無針對此族群進行相關的研究,

故本研究選定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計畫行為理論目前已成功地運用在許多與健康行為有關的研究,例如戒菸行 為、體能活動、藥物使用、騎機車戴安全帽、安全性行為、低脂飲食、乳類及乳 製品的食用、限制糖分攝取、食用蔬果、有機蔬菜的食用、全麥麵包及一般麵包 的食用、健康飲食、健康食品的食用、體重控制等計畫行為理論已經成功地的被 運用在許多領域的研究,如家用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Knussen, Yule, MacKenzie

& Wells, 2004);運用網路的購物行為(George, 2002);學生選讀商業倫理課程之 行為(Randall, 1994),也有許多是和健康行為相關的(Godin & Kok, 1996),如戒 菸行為(Hu & Lanese, 1998)、體能活動(Jackson et al., 2003)、藥物使用(Armita ge, Conner, Loach, & Willetts, 1999)、騎自行車戴安全帽之行為(呂昌明等人,2 003)、安全性行為(Armitage, Norman & Conner, 2002)、減輕體重(Armitage et a l., 1999; Lajunen & Rasanen, 2004; Hagger et al., 2002;呂昌明等人,2001;郭 婉萍,2000)其中有許多是和飲食行為相關的,如限制糖分攝取(Masalu, & Astro m, 2003)、蔬果消費行為(Bogers et al., 2004)、全麥麵包及一般麵包(Spark et al., 1992)、健康飲食(Povey et al., 2000)、健康食品的食用等(Dunn et al., 2001;

Brug et al., 1992 ; Conner et al., 2001; Chase, 2003)。因此本研究擬運用計畫 行為理論做為本研究理論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