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計畫行為理論之實證性探討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之實證性探討

計畫行為理論已經成功地的被運用在許多領域的研究,如家用廢棄物的再循 環利用(Knussen, Yule, MacKenzie & Wells, 2004);運用網路的購物行為(George, 2002);學生選讀商業倫理課程之行為(Randall, 1994),也有許多是和健康行為相 關的(Godin & Kok, 1996),如戒菸行為(Hu & Lanese, 1998)、體能活動(Jackson et al., 2003)、藥物使用(Armitage, Conner, Loach, & Willetts, 1999)、騎自行車戴安全帽 之行為(呂昌明等人,2003)、安全性行為(Armitage, Norman & Conner, 2002)、減 輕體重(Armitage et al., 1999; Lajunen & Rasanen, 2004; Hagger et al., 2002;呂昌明 等人,2001;郭婉萍,2000)其中有許多是和飲食行為相關的,如限制糖分攝取 (Masalu, & Astrom, 2003)、蔬果消費行為(Bogers et al., 2004)、全麥麵包及一般麵 包(Spark et al., 1992)、健康飲食(Povey et al., 2000)、健康食品的食用等(Dunn et al., 2001; Brug et al., 1992 ; Conner et al., 2001; Chase, 2003)。本節預計針對運用計畫 行為理論之實證性研究進行探討。

一、計畫行為理論運用在與健康相關行為之實證性研究

Jackson et al. (2003) 運用計畫行為理論預測來預測體能活動意圖及其行為,

並外加四個變項來檢驗是否能夠提高對體能活動意圖及其行為的解釋力。其結果 指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自我效能共可以解釋體能活動行為意圖

的40.8%的變異量,加入外加變項之後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提高至 54.2%。

在預測體能活動行為方面,其結果指出,行為意圖、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 控制及自我效能共可以解釋體能活動行為的29.2%的變異量,加入外加變項之後 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提高至63.8%,可見在對體能活動行為的預測上,除了 計畫行為理論原本的變項外,外加變項也可以顯著的增加對行為的預測力。

Armitage et al. (2002) 運用安全性行為、飲酒行為及酒後駕車三項行為來檢 驗計畫行為理論是否能夠媒介年齡、性別及多面向健康控制觀對行為意圖的影 響。運用階層廻歸分析檢驗社會人口學變項(年齡、性別)、多面向健康控制觀 對三種行為意圖的預測力。在保險套使用行為上,社會人口學變項(年齡、性別)

能解釋行為意圖20%的變異量,加入多面向健康控制觀後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 釋量提升至31%。在加入多面向健康控制觀後,年齡仍然是行為意圖的顯著預測 因子。最後加入原本計畫行為理論的變項(態度、規範信念及知覺行為控制),

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量提升至58%,且媒介了年齡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在飲 酒行為上,社會人口學變項(年齡、性別)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量僅1%,

且未達顯著水準;加入多面向健康控制觀後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量顯著提升 至9%。最後加入原本計畫行為理論的變項(態度、規範信念及知覺行為控制),

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量力提升至54%。在酒後駕車行為上,社會人口學變項

(年齡、性別)對行為意圖均是顯著的預測因子,能解釋行為意圖變異量達17

%;加入多面向健康控制觀後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量顯著提升至24%;但社

會人口學變項(年齡、性別)對行為意圖仍是顯著的預測因子。最後加入原本計 畫行為理論的變項(態度、規範信念及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 釋量提升至72%。

郭婉萍(2000)針對某專科女生減重意圖及其相關因素進行研究,經加入外加 變項後,研究架構中的相關變項能共同解釋專科女學生的減重意圖 41.9%的變異 量;減重經驗、減重結果期望、同儕支持、節制飲食效能與運動效能等變項均對 減重意圖有顯著的預測力。

呂昌明等人(2001)針對 78 位體重過重的大學生驗證計畫行為理論應用在減 重行為上的適切性。研究發現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間的相 關均達顯著水準,此三變項均為預測行為意圖的有效因素且能共同解釋行為意圖 53.7%的變異量。若在加入「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的交互作用」、「主觀規範與 知覺行為控制的交互作用」兩個變項,結果發現此二變項都不能顯著增加對行為 意向變異量的的解釋力。至於外加變項部分,僅「自覺體重現況」與行為意圖有 顯著相關,但此一變項亦不能有效增加對行為意向變異量的的解釋力,可見其對 行為意圖的影響是透過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等變項間接產生影響。

呂昌明等人(2003)運用計畫行為理論及健康信念模式針對某工專學生進行騎 機車戴安全帽的行為進行研究。其結果指出行為與行為意圖之間的相關達.69,態

度、主觀觀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能共同解釋行為意圖51%的變異量,但主觀規範的 作用並不明顯。健康信念模式中罹患性認知、嚴重性認知、有效性認知及障礙性 認知可以共同解釋行為意圖15%的變異量,其中僅嚴重性認知及障礙性認知的影 響力達顯著水準。

Armitage et al.(1999)針對含酒精的合法藥物及含大麻的非法藥物的使用進行 研究,其結果發現對含酒精的合法藥物的食用行為意圖來說,自我效能及知覺行 為控制是顯著的預測因子,而意圖是行為的顯著預測因子。對於含大麻的非法藥 品食用行為意圖來說,態度、自我效能及知覺行為控制皆是食用行為意圖的顯著 預測因子。

Hu and Lanese (1998)針對南台灣勞工的戒菸意圖研究結果發現,態度、主觀 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能共同解釋行為意圖26%的變異量,其中知覺行為控制對戒 菸意圖有顯著的預測效果。

二、計畫行為理論運用在與飲食相關行為之探討

Povey et al.(2000)運用計畫行為理論針對 269 位受試者進行有關健康飲食的 研究。結果顯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均和行為意圖有顯著相關,而態 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能共同解釋行為意圖42%的變異量。其中「態度」

為最顯著的預測因子(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對行為意圖的預測力皆達顯著 水準)。

Sparks et al.(1992)針對 280 位受試者進行食用全麥麵包及一般麵包之研究,

其結果發現態度與意圖有顯著相關。

Bogers et al. (2004)針對 207 位女性進行蔬果消費行為的調查結果發現,計畫 行為理論中所有構面,除食用水果行為中知覺行為控制與主觀規範,均顯著相 關。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能共同解釋「每週至少食用兩片水果」行為 意圖44%的變異量;對「每週至少食用兩百公克蔬菜」的行為意圖能夠提供 51

%的變異量。其中知覺行為控制對食用水果及蔬菜兩行為意圖皆是最強的預測因 子。

亦有研究利用運用計畫行為論針對四百位女性食用健康食品的相關信念加 以分析並探討外加變項是否可以提高對食用行為的預測。研究結果指出行為意 圖、對健康的價值及易感性對健康食品的食用行為,是主要預測的因子,其中意 圖是最顯著的預測因子。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能共同解釋行為意圖70

%的變異量,其中「態度」的影響最強烈。外加變項能解釋行為意圖 5%的變異 量,且其中「規範信念」、「控制信念」、「對健康的價值」此三變項對提高行為意 圖解釋量的影響力達顯著水準(Conner, Kirk, Cade & Barrett,2001)。

Masalu and Astrom(2003)在 2001 年針對 981 位大學學生進行限制糖分攝取的 研究,其結果指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共可以解釋行為意圖的25

%的變異量。在各變項的相關情形中,主觀規範與行為意圖的相關性最強(r=0.36, P<.001)其次為態度(r=0.29, P<.001)最後為知覺行為控制(r=0.12, P<.001)。

Dunn et al.(2001)運用理性行動理論針對 1626 位六到十二年級的青少年運動 選手進行重要他人對食用健康食品的態度、主觀規範及意圖的影響進行研究,其 結果發現態度相較於主觀規範來說對行為意圖是較好的預測因子。且教練為最具 影響力之重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