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計畫行為理論

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由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修正加入自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

此一變項後提出(Ajzen, 1991; Ajzen & Fisben, 1980, Fisben & Ajzen, 1975)。故本節 欲瞭解計畫行為理論及所加入之變項之前,先介紹理性行動理論。

一、理性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理性行動理論發展於1975年,主要是為了瞭解及預測人類行為。而後經過 不斷改良及驗證,在1980年正式由Ajzen and Fishbein提出(Fishbein & Ajzen, 1975.; Ajzen & Fisben, 1980)。理性行動理論如圖2所示。

圖 2 理性行動理論(Ajzen, 1980)

理性行動理論基於人是「理性」的個體的主要前提下,提出兩項基本假設:

第一,個體大部分的行為表現是在自我意志控制(volitional control)之下,並 行為意圖 行為

對行為的態度

主觀規範

且合乎理性;第二,意圖(intention),是決定行為發生與否的立即因子(immediate determinant)。

意圖(intention)通常能對行為提供相當正確的預測。意圖是指個人對從事 某項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或可能性。而意圖受到兩個主要變項的影響:一是反 映個人因素的「源自個體本身對採取某項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B)」,另一是反映社會影響的因素的「源自外在影響個體採取某項 行為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SN)」。

本理論可藉由下列線性公式來表示:

BI=w1AB+w2SN 式一

其中 BI:個人採取特定行為的意圖

AB: 源自個體本身對採取某項行為的態度

SN: 源自外在影響個體採取某項行為的主觀規範 w1及w2:實證研究後,所得的標準化複廻歸係數

人們對任何一件行為都抱持著很多信念,但相對地,在任一特定時間,能注 意到的信念只有一小部分(Miller,1956 引自 Ajzen, 1991)。至於態度、主觀規範 乃是從個人對該行為的「顯著信念(salient belief)」產生(Ajzen &Fishbein,

1980)。而這些顯著信念被認為是一個人的意圖與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在理性 行動理論中,顯著信念被區分為二(Ajzen, 1991):

(一)行為信念( Behavior Beliefs, BB)及對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er Behaviors, AB)

行為信念是指個人對採取某項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性的評估。態度指個 人對從事某特定行為的感受或正向、負向的評價,包括有利的、有害的、愉快 的、不愉快的、好的、壞的。

依照Fishbein and Ajzen(1975)的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

態度的形成是個人對某特定行為及其產生之結果的信念與歸因之連結。既然人 們對某特定行為結果做歸因時,會與行為結果的正、負向的評價加以連結,我 們也就自動迅速地獲得對該行為的態度(Ajzen, 1991)。

Ajzen(1988)指出態度可由「行為信念(Behavior Belief, BB)」以及「對結果的 評價(Outcome Evaluation, OE)」的乘績構成,如式二。也就是說,當個人認為從 事該行為很可能帶來某結果,而且認為該結果是好的,則個人對此行為的態度 會更為正向,進而產生從事該行為的意圖。

AB∝

BB×OE 式二

(二)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s, NB)及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 SN)

規範信念指的是個人採取某行為所知覺到的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應不應 該去採取某特定行為的壓力。Ajzen(1988)指出主觀規範可由「規範信念

(Normative Beliefs, NB)」以及「依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ply, MC)」的乘績構 成,如式三。

SN∝

NB×MC 式三

除上述變項外,Ajzen and Fisben (1980)也將外在變項例如社會人口學變項納 入理論當中。結果發現這些變項大多透過態度、主觀規範及其決定因素(顯著信 念)對行為意圖產生間接影響(w1,w2)。

二、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計畫行為理論是由理性行動論所延伸而來(Ajzen, 1988, Ajzen, 1991; Ajzen

& Fisben, 1980)。就如同原始的理性行為理論一樣,在計畫行為理論中影響個 體表現某特定行為與否的中心因素也是意圖(intention)。而與理性行動理論最 大的不同是計畫行為理論加入了自覺行為控制(Perveived Behavior Control, PBC)此一變項,目的是為了修正原始理性行動理論中對非自願控制行為的限 制(Ajzen, 1991)。在計畫行為理論中,將個人對行為的意志控制力視為一連 續體,其中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下之行為,另一端則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下

的行為,而人類大部分的行為是分落在在此二端點之間(Ajzen, 1988)。

該理論指出,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 BI)是行為發生與否的立即決 定因子。影響意圖的因素有三:(1)源自個體本身對採取某項行為的態度(2)源自外 在影響個體採取某項行為的主觀規範(3)反映過去經驗和預期阻礙的知覺行為控 制。本理論可藉由下列線性公式來表示:

BI=w1AB+w2SN+w3PBC 式四

其中 BI: 個人採取特定行為的意圖

AB: 源自個體本身對採取某項行為的態度

SN: 源自外在影響個體採取某項行為的主觀規範 PBC: 反映過去經驗和預期阻礙的知覺行為控制 w1w2w3:實證研究後,所得的標準化複廻歸係數

所以計畫行為理論有三個主要變項,包括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

如圖3。其中態度、主觀規範已經在理性行動論中介紹過,以下僅就知覺行控制 加以介紹。

圖 3 計畫行為理論(引自Ajzen, 2002b)

(一)知覺行為控制(Perveived Behavior Control, PBC)

知覺行為控制指個體對從事特定行為時所感到難易程度的知覺,行為的難 易評估受到內在心理因素及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例如:行為的結果是能夠由自 己的行為所決定(內在控制),而對現實也感到無能為力(外在控制)。在計 畫行為理論中,知覺行為控制和意圖能夠直接被用以預測行為的發生。知覺行 為控制的理念意涵包括: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與控制 能力(control-ability)等(Ajzen, 2002a)。

Ajzen(1988)指出知覺行為控制可由「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s, CB)」以及「知 行為意圖 行為 行為信念 對行為的態度

規範信念 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 控制信念

覺控制力量(Perceived Power,PP)」的乘績和構成,如式五。

PBC∝

CB×PP 式五

一般而言,當個人知覺對該行為擁有越多有利的資源及資訊時越容易表現 出該行為(Ajzen,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