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學習的主要概念,是個體對事物產生親近的動機與興趣,進而 願意付出時間 吸取相關資訊及投注心力研究,因此往往也較容易產生學習的成果。許多成功的 科學家都指出興趣與成就的關連:美國著名華人學者,也是 1976 年諾貝爾物理獎 得主的丁肇中教授說:「好奇心是成功的關鍵,而興趣是產生好奇心的前提」、「任 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所從事的 工作有沒有興趣,……比如物理實 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實驗室裡,守在儀器旁,

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中華百科,2014);諾貝爾化學獎楊振 寧博士則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準備、突破』是研究基礎,要 成功必須先有興趣」(清華大學秘書處,2013)。

近年來,許多研究皆指出興趣對學習有重要的影響力(吳坤璋、黃台珠和吳 裕益,2005;張芳全,2009,2011;許德發,2000;楊梨珍,2009;Ainley, Hidi,

& Berndorff, 2002; Hoffmann, 2002; Renninger & Hidi, 2002)。Schiefele(1992)的 研究發現,興趣與學習成就之間有正向關係存在。Wilkins(2004)指出,學科自 我信念與興趣為多向度概念,當個體對學科興趣愈高,代表他們可以學習好某一 學科的信心、動機、與態度愈高。張芳全(2011)指出,學習興趣為學生對任務 願意投入時間與努力的態度。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強烈,則會展現出主動積極、

願意完成任務的態度,對事物完成的自信心也會愈高。因此,教學者莫不積極希 望藉由各種方式及內容引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進而提昇其學習成就。

培養學生對科學正向的態度與興趣,協助學生從科學學習中產生持續學習的 動機,並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得到較多的收穫及具有自信,肯定自己的能力,為 科學教育發展的重要議題(蘇懿生、黃台珠,1998;鐘培齊,2003)。民國 91 年 正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根據教育部(2000)所公佈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

綱要中指出,該領域的課程目標第一項即為「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 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可見性屬情意方面的科學興趣的培養十分重要,而 引發興趣 的教學對學生學習是關鍵的指標之一。許多研究亦指出,對科學的態度會影響科 學成就,許德發(2000)及鐘培齊(2003)的研究皆發現,學生「對科學的態度」

與自然科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當其態度愈正向,則學期學業成績也愈高 ;陳麗 妃(2006)的研究分析亦發現,各國學生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為正相關 。

筆者從事國中自然科教學近十年,一直抱持興趣會影響學習成就的信 念,然 而,在閱讀了數則「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簡稱 TIMSS)」的分析報告中,卻發現一個出乎意 外的研究結果——臺灣學生長期以來在科學上表現高成就(吳琪玉,2005;張芳 全,2011;蕭巧婷,2009;羅珮華,2004),但在科學興趣的調查中卻呈現相對低 弱的情形。鄭士鴻(2006)由 TIMSS 2003 的結果分析各國八年級學生科學學習 成就與影響因素,結果發現:科學成就較高的國家相較於較低的國家, 學生對科 學的信心則覺得自己理化不好、自己理化學的慢 ,但覺得理化不難,以及對科學 有較低的價值觀。陳麗妃(2006)利用 TIMSS 2003 的資料探討臺、新、日、美、

荷、義、澳等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之間 的關係,研究發現東方國家小學四年級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自信顯著低於西方 國家的學生,但科學成就卻顯著優於西方國家的學生。陳政帆(2006)以我國參 與 TIMSS 2003 實測的八年級學生為對象,研究發現:我國八年級學生在選擇未 來職業時,不是很喜歡從事與理化相關的職業。Martin、Mullis 和 Foy(2008)

則指出,臺灣參與 TIMSS 2007 年之國二學生具高度學習興趣者僅占全部施測學 生比率的 40%,比起英國、加拿大還低。蕭巧婷(2009)採用 TIMSS 2007 的資 料,探討科學成就前六名國家(包含:新加坡、臺灣、香港、日本、俄羅斯、拉 脫維亞),以及後五名國家(包含:阿爾及利亞、科威特、突尼西亞、摩洛哥、卡 達)之國小四年級學生在知識、應用,及推理領域學習成就表現之差異情形, 並 探討家庭對教育投資、科學自信、科學興趣、教師專業素質對學生在不同認知領 域表現有何影響,結果發現,後五名國家學生比前六名國家學生在科學學習上較

有興趣。前六名國家學生多數為低科學興趣者,而後五名國家學生則多數為高科 學興趣者,顯示後五名國家學生比前六名國家學生在科學學習上較有興趣。 這些 研究結果令筆者相當疑惑,因此想進一步調查臺灣學生的科學興趣情形,並分析 科學興趣與科學學習成就的相關性。

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2012)針對國中生進行的「學習力大調查」結果 顯示,國中生覺得自己學習動機強烈的比例是 44.5%,七年級是 50.8%,八年級 是 42.5%,九年級是 40.4%,超過五成(55.5%)的國中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動機不 強烈,年紀越大,學習慾望越低落。國內外許多研究亦顯示,大部分的學生很早 就對學習科學課程及教材沒有興趣(莊嘉坤,1995;黃幸美,1995;龍麟如,1996;

簡怡嵐,2004;Greenfield, 1997;Skamp & Logan, 2005; Tasbari & Yarden, 2005),

許多研究也發現,學生對科學、科學教學和科學學習經驗的感受與態度,有隨 著 年級的升高而降低的情形(陳新豐,2005;Greenfield, 1997; Skamp & Logan, 2005)。 Skamp 及 Logan(2005)針對澳洲 5 到 10 年級的學童進行科學興趣的問卷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由國小進入國中的階段,科學興趣是下降的,而國中階段的科學 興趣是處於停滯期。陳立琇(2006)利用 TIMSS 1999 與 TIMSS 2003 的資料,分 析我國八年級學生在科學學習成就與學生特質變項上的趨勢,結果發現:「學生對 於學習科學的信心」、「學生對於科學的評價」顯著下降。 筆者目前在教學現場所 接觸的正是國小升國中的學生,在實務經驗中也常感覺到部分國中學生對科學課 程缺乏興趣,科學學習成就也很低落。此種現象值得關注,其中的原因亦應深入 探討。

國內歷來對科學興趣的研究調查為數不多,在碩博士論文研究方面,論文名 稱直接以「科學興趣」為相關主題的篇章只有 8 篇(周俊宏,2008;陳昶翰,2013;

陳麗妃,2006;黃惠娥,2004;楊梨珍,2009;葛致容,2009;劉碧如,2009;

謝雅琪,2011),在探討主題方面,其中有 2 篇探討不同教學方式對科學興趣的影 響(陳昶翰,2013;謝雅琪,2011),1 篇探討教學內容對科學興趣的影響(黃惠 娥,2004),2 篇從 TIMSS 資料探討科學興趣與科學成就的關係(陳麗妃,2006;

楊梨珍,2009),3 篇調查學生的科學興趣(周俊宏,2008;劉碧如,2009;葛致

容,2009)。在研究對象方面,僅有的 8 篇研究有 5 篇都是以國小生為對象,而探 討國中生科學興趣的論文則僅有 1 篇(葛致容,2009)。

此外,臺灣經過多年的教改,不斷推動多元入學方案,以期能讓學生充分發 揮潛能選讀所愛,適才適所,國家此刻正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配合《中華 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之政策規劃,自民國 100 年 1 月至 103 年 7 月,為啟動準備階段,103 年 8 月 1 日起至 109 年 7 月,則 為全面實施階段(教 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專案辦公室 ,2010)。沈雅惠(2013)的研究指出,免 試升學、多元化的升學方式,會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 。100 學年入學的國一 新生正是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第一屆學生,故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有其時代意 義。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這些國中生的科學興趣變化情形為何?這些學生對其 他學科的學習興趣為何?學習興趣的變化是單科還是全面性的情形?以上的問題 目前尚無相關研究,因此,若要瞭解新制實施後之現階段國中生的科學興趣和學 習興趣,尚需做深入調查。

興趣一向被視為激勵學生學習的重要元素,Gallas(1995)認為,依學生的興 趣而引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在教學上是重要策略;對學生興趣的瞭解,將有 助於教學之進行,並增進學生學習之成效。劉碧如(2009)指出,興趣的萌生是 經由外界的刺激物所產生,興趣的延續則需要外界提供動力,而當興趣的發展遇 到阻礙時則需要外界的支援、協助。在科學教育方面,若能對學生的科學興趣有 確切的瞭解,想必對科學教育的推動亦將有正面的幫助。 因此,除了瞭解學生的 科學興趣與變化情形、以及科學興趣與科學學習成就的關連外,進一步探討影響 學生科學興趣之相關因素,也可作為改善及提昇教學專業與增進學生學習成效之 參考。

基於上述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乃以國中生科學興趣與變化作為本次研究的主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