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係參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鄧蔭萍教授及國立台東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郭李宗文教授的學術研究計畫而進行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城鄉 幼兒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語言詞彙能力之相關研究。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敘述 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第三節探討問題;第四節名詞釋義;第 五節研提出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孩子在社會能力的養成過程中,家庭是學習過程的第一個場所,家庭教育扮 演著關鍵角色。自 1920 年起發展心理學對於父母如何影響兒童的社會能力和學業 能力的發展非常有興趣((引自李宗文,2003,頁 174)一般認為家庭親職功能對 幼兒的影響要比學校和社會來得深遠,父母是影響子女學業成就、社會能力的重 要關鍵,因此父母教養方式、態度,對於子女各層面的發展影響便一直是各界研 究的焦點。

然而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結構跟著變遷,台灣社會也從傳統農業社 會發展為高度工商業化社會,家庭結構隨之改變,小家庭林立。近幾年台灣出生 率降低,現代人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要面對更多的問題,結婚生子的意願降低 了,家庭子女數減少,孩子也成為父母心中的寶貝。少子化的父母教養孩子時,

出現了過度呵護或是嬌寵的現象,以致孩子遇到不順己意的事就以哭鬧表達,父 母也因不願見孩子哭鬧不高興,選擇順從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養成孩子習慣以 哭鬧表達需求。在幼教現場常常聽見家長嘆氣表示小孩不聽話、脾氣彆扭、像個 小霸王,研究者舉出常見二例說明,例一:小叡遇到稍微不順意的事時,就以大哭 大鬧的方式表達,如團討時沒有叫他上來發表,或排隊沒有搶到第一個位置時,

或角落時間結束請他收玩具時,就會大發脾氣一直哭鬧。例二:小潔每天上學時都 會在教室門口哭到媽媽提出交換條件如買東西送他、或者跟老師要一個糖果給 她,才肯進入教室…還有父母幫孩子求情不要吃青菜、不要睡午覺,不要和某人 坐在一起,什麼事都要順著孩子的意…等等.不勝枚舉,這些父母雖然知道任孩子 予取予求不是正確的教養方式,也常為孩子的無理要求所煩惱,但還是寧願選擇

2

順從孩子的意思,而不是和孩子講道理,培養孩子正確的責任觀念。因為父母認 知與實際教養上的落差,常導致父母覺得父母難為,教養孩子很沒有成就感,這 些父母都顯現親職親職效能感低落的情形,親職效能感低落將導致父母管教孩子 困難並造成孩子的教養及成就上的問題,Holloway 教授在柏克萊大學的研究團隊 發現育有學前年齡孩子的日本母親經常認為自己的親職效能是不足(引自鄧蔭 萍,2012,頁 1)

為什麼這些父母的親職效能無發充分發揮而出現不足現象?因為父母教養子 女的親職任務,對於父母來說,其實是充滿變化與挑戰的。不同個性、不同特質、

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都需要選擇合適的教養方法,達成不同的教養目標。這一 連串教養的歷程,需要花費父母大量時間與精力(陳楷仁,2009)。如果父母無法 從親職教養工作中,獲得成就,可能會對本身的親職能力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在 扮演為父母的角色上,是無法勝任的,從而導致其親職效能感(parental efficacy)

的降低(陳楷仁,2009)。親職效能感的降低,將嚴重影響父母教養孩子的任務,

導致孩子的成長偏差。

陳富美(2005)的研究也指出親職效能感是驅使父母教養行為,讓父母有效 管教子女的先決條件。許多研究也顯示親職效能感會對親職教養行為產生影響,

Coleman 和 karraker(1998)研究結果就指出親職自我效能感是可以有效預測為 人父母者其正向的親職表現情形。當父母覺得自己可以勝任子女教養的任務時,

便能以比較有效能的方式,表現在教養子女的親職工作上(吳培源,2009)。Hoover- Dempsey, Bassler & Brissie(1992)發現父母教養子女及處理孩子問題時,如 果對是自己有較高的自信,會影響其教養子女的決定(王筱雲、林淑玲,2007)。

也就是自我效能感比較強的父母,會主動尋求利用有效的子女教養方式,積極參 與子女的學習過程,並設法協助子女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高親職自我效能提 供父母能有更好的教養信念,去訂定合適的目標,並表現更適當的教養行為(王 雅慧,2009)。雖然親職效能感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且國外對於此親職效能的研究 也已獲得相當程度的成果。例如:Coleman & Karraker, 1997, 2000;Leerkes &

Crockenberg, 2002;Teti & Gelfand, 1991(引自陳楷仁,2009,頁 3),但此議 題於台灣本對親職效能的研究成果是相當有限的(陳楷仁,2009),台灣父母親職

效能感影響兒童們在學校中與他人互動的同儕關係與社會行為究竟呈現何種特

3

質,相關研究也是數量有限(引自鄧蔭萍,2012,頁 1)。而在父母親職角色相關 研究方面也顯示,母親角色在照顧及教養子女之事務的參與程度遠高於父親角

(賴玲惠,2008)。因此本研究將以母親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國內母親親職效能 現況及影響親職效能的因素。

再者根據李宗文(2003)的研究發現城市的母親比較多是權威開明型及寬大嬌 寵型的教養型態;鄉村的母親比較多是威權型的教養型態。如果以城鄉地區不同 的教養行為作比較,城鄉母親教養方式與親職效能也是值得探討的一環。因此研 究也將探討居住在城市或是鄉村的母親他們的親職效能感是否有所差異(引自 鄧蔭萍,2012,頁 8)。此乃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基於家庭是幼兒基本能力及人格的養成場所,也是幼兒生活的第一個生活場 域,幼兒從出生開始,就仰賴母親照顧,提供食、 衣、住、行的滿足,等到孩子 逐漸長大之後,母親再教導他們合宜的言行舉止、應對進退,並指導他們遵循社 會規範,與他人作良性互動。幼兒會去模仿大人的言行及喜好。如果父母表現正 向良好的行為模式,則孩子多會表現適宜合群的行為,如果父母多反社會及偏差 行為,則孩子在言行舉止及觀念態度上都比較容易偏差。所以幼兒的發展深受父 母影響。父母的教養行為是一個關鍵變項,父母的教養方式合宜與否,將會影響 孩子們的社會行為及與其它兒童的互動關係(引自鄧蔭萍,2012,頁 1),而在幼 兒各種能力之中,「語言」是重要的一環,在幼兒的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為語言牽涉到幼兒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進入學校、社會之後的學習及處理 人際之間溝通的互動關係(施蘊珊,2009)。而學前是兒童語言發展重要奠基階段,

照顧者,一般是與孩子接觸最多的母親,如果無法在這個語言發展階段,提供孩 子學習語言充分經驗,將影響孩子語言發展。語言的發展不但牽動著幼兒的認知 發展,更影響著幼兒的社會發展,Abbeduto 和 Boudreau(2004)即在其研究中指 出,語言及溝通上的損害會造成幼兒在學業成就及社會學習上很大的危機。可見 其重要性非同小可(施蘊珊,2009)因此研究欲探究城鄉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語 言詞彙能力發展的影響乃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