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之動機,闡述具體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並界定本研究 之研究變項之定義與操作型定義。本章節共分三個部分,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 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全球的教育趨勢可以洞見學前教育近年逐漸受各國重視,提升幼兒教育品 質被視為各國學前教育重要的政策方針,而幼兒教育品質提升的關鍵便是在幼兒 園品質。幼兒園品質的內涵主要分為結構品質與歷程品質,結構品質指的是政府 能夠規範的面向,例如:師生比、班級空間、教師素質;歷程品質則指與幼兒直 接相關的學習經歷,例如:師生互動、活動型態(白育綺,2004;洪郁婷,2015), 其中歷程品質被視為幼兒園品質的關鍵(Laevers,1994)。而研究者則進一步認為,

在歷程品質中,與幼兒相關的學習經歷應回歸到以幼兒作為主體進行思考,也就 是如何才能夠實際幫助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如此才有助於整體幼兒園品質的提 升。

緊扣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此一出發點,研究者認為「互動」是幫助幼兒學習及 發展最核心的概念,如 Vygotsky(1978)所言,學習始於互動,幼兒透過與成人、

同儕及環境的交互作用展開學習,透過內化發展心智。參見美國及台灣的國家課 程綱領,同樣可以發現「互動」被視為幼兒學習的重要基礎。

美 國 國 家 教 學 品 質 中 心 ( The National Center on Qual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NCQTL)(2013)強調互動是幼兒學習的基礎;我國則在提升幼教品 質的政策方針下,自 2012 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後,「幼兒園 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便在此脈絡中誕生,奠基於兒童發展的理論及社會建構論觀 點上,強調陶養幼兒具備「仁」的教育觀,承續我國孝悌仁愛的文化,並以孩童 與生活環境的互動為基礎核心,形塑他們的心智能力(教育部,2013)。也就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說,幼兒園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的內涵強調幼兒與人際之間的互動,將幼兒在教室 中的互動視為幼兒學習的關鍵,幫助幼兒在六大領域的發展。綜上所述,「互動」

實為能夠改善幼兒園整體品質的路徑之一。

壹、互動的研究路徑

然而,幼兒的互動經驗應該如何研究,目前「互動」在教育學門中已是一個 顯著的議題探究,其被視為人際之間的交感互動關係(張春興,2006),透過互 動,個體間相互影響,使對方在認知、情意與行為上有所改變(楊致慧,2013)。 藉由整理有關互動的相關研究,研究者能夠選取為符合提升幼教品質核心意涵的 研究路徑。

一、國內多採以微觀視角進行歷程探究的限制

國內由於教育民俗誌和社會語言學等學派的興起,影響學者多以質化研究作 為教室互動主要的研究方法(蔡敏玲,2002)。一般來說,教室中互動的研究大 多以「師生互動」及「同儕互動」作為大宗,其中,研究者以全國碩博士論文資 料庫進行搜尋,關於幼教領域師生互動的相關研究近 15 年僅有 8 篇,其中 6 篇 為質化研究(吳麗雲,2001;賴美蓉,2001;張純德,2004;黃惠鈴,2008;朱 瓊如,2009;林怡君,2013),2 篇為量化研究(賴怡文,2014;洪郁婷,2015); 同儕互動的研究在幼兒領域則相對熱門,近 10 年便有多達 12 篇,其中 9 篇為質 化研究(林佳薇、陳君萍,2006;傅美瑜,2007;陳宜瑩,2007;吳淑惠,2010;

李美慧,2010;張宜君,2011;李姿儀,2012;王智慧,2014;張家華,2015), 3 篇為量化研究(胡雅玲,2010;黃心怡,2014;黃惠玟,2015)。

從議題及研究取向的分布上,國內多以質化研究作為研究方法的基礎,學者 們多聚焦在幼兒互動歷程的描述、進行互動模式的分類,亦或是修正互動歷程時 所能夠使用的策略等;數篇量化的研究,則是探究幼兒在互動關係中能力發展的 狀況等。藉由針對國內簡單對於學術研究的整理中,我們能夠一窺臺灣對於教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中幼兒互動採取的觀點,主要是採以較為微觀的視角進行長時間的歷程研究,以 求更深刻的洞見與認識,展望漸進逐步的改變。

然而,在此種歷程探究的微觀視角下,研究者卻也認為會造成相對程度上的 限制,亦即,無法為整體幼兒園的互動情形做一個整體概觀的瞭解,甚至難以在 短時間中,快速掌握幼兒在互動下的學習狀況,即時給予協助,或是對於幼兒的 學習及能力發展持有一個計畫性的思考與安排,更遑論能夠以相關的研究推為評 估臺灣整體幼兒園品質的基礎。

二、取經國外互動研究中「品質」的評量觀點

相較於臺灣,美國近幾年在提升幼教品質的核心訴求下,將互動研究納入了

「品質」的評量觀點。

思及幼兒在教室的互動行為極為複雜,研究者同樣認為必須透過一套有系 統、架構的觀察方式才能幫助觀察者更全面的了解幼兒。使用有系統性、有目的 性的評量表觀察教室互動,除了有助於瞭解幼兒的互動狀態,主要目的也在於提 供教師立即性及有效性的回饋,改善並促進教學品質,對於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幾 項重要的價值,包括(一)提供教師反省教學品質;(二)促進幼兒互動品質;

(三)發現教室內教學不均的事實;(四)調整教學及課程設計等(陳美玉,1998)。 可以得知,有系統地全面觀察幼兒互動品質具有意義性及其重要性。

貳、本研究的關注焦點

在教室中的互動,既然是幼兒學習的關鍵,便成為幼教工作者首要需探究的 議題。一般研究不可忽視的是教師的角色,因為師生互動的品質同樣緊扣幼兒園 的整體品質(Pianta, La Paro, Hamre, 2008)。然而,研究者同時認為,幼兒在一日 的教室經驗中,會經歷不僅「師生互動」一種型態,與同儕及自身工作上的互動 與投入,亦是幼兒學習必經的一環。此外,在一日的教室經驗中,幼兒也會經歷 不同活動型態的課程(教育部,2013),這些不同的活動型態,也會影響幼兒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個面向的互動,因此,活動型態是為能夠檢視是否能夠實際幫助幼兒發展以至整 體幼兒園品質的重要關鍵。

有鑑於此,研究者奠基在有志於為提升整體幼兒教育品質之議題有所貢獻,

欲瞭解臺北市幼兒園整體的幼兒教室互動品質,將之作為首要的核心關注。

具體操作方法則基於研究者期許自身能夠以幼兒為主體的出發點,瞭解是否 有效幫助幼兒學習發展,符合提升幼教品質的核心意涵。主要採以美國互動的品 質評量觀點,選擇使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Downer 教授等人(2010)發展出以幼 兒 為 觀 察 主 體 的 幼 兒 教 室 互 動 品 質 評 量 表 ( The Individualized 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inCLASS),其涵蓋了幼兒互動的各個面向,實為本 研究能夠兼顧幼兒一日在教室中互動整體面向的研究工具,在本研究第二章第二 節會有更詳細的描述。另外,此一評量表也符合了本研究所關注「不同活動型態」

中幼兒互動情形的議題,在 inCLASS 的相關研究中,不少探究的主題以此為主,

增加了使用的可用性。

此外,由於課堂活動型態的選擇關鍵在於教師,且其在教室確實為扮演幼兒 在互動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本研究中,主要採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Pianta、La Paro 與 Hamre(2008)所發展出教室教學品質評量表(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進行幼兒在教室互動品質狀況的教師視角檢視,在本 研究視之為次要的研究議題,於第二章第四節會有更詳細的描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