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繪畫發展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繪畫發展相關理論

本節分為兩部分來探討,第一部分為階段理論,從 Lowenfeld 幼兒繪畫發展階段理論為基礎,來探討國內外不同學者之繪畫發展階 段理論;第二部分為社會文化互動理論,從維高斯基之理論來探討。

壹、從發展階段理論探討幼兒繪畫

在幼兒繪畫發展的研究中,有許多學者都有做過相關的研究。

1922 年的心理學家 Burt,把幼兒繪畫發展的階段,提出了最有系統 的劃分(林玉山,1990)。且把幼兒的繪畫發展分為七個階段,接著在 1927 年的法國兒童畫研究者 Luquet,把幼兒的繪畫分為四個階段,

採取的方法是以幼兒所畫之寫實與否,來作為不同時期之分段(夏 勳,1975)。

另外,在 1943 年的研究者 Read 將幼兒繪畫發展分為七個階段,

是較常被引用的幼兒繪畫分期(趙雲,1981)。到了 1952 年,美國心 理學家 Lowenfeld 把幼兒的繪畫分為五個階段,把發展傾向於寫實的 觀點轉變為強調幼兒的內在與自身的主觀表現,開拓了新的觀點(夏 勳,1975)。在 1950 到 1970 間,Kellogg 是最早把幼兒的塗鴉視作重 要發展的人之一,並分類出了許多不同幼兒時期的繪畫圖案,接著為 美國學者 Gardner 提出了許多不同關於幼兒繪畫發展與藝術的階段 Koster(黎瓊麗、黎鴻彥譯,2006)。從以上不同學者,可以發現在幼

17

兒的繪畫發展從很早就開始進行研究,在幼兒的繪畫中,不同的學者 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和階段,在此研究中將分別探討 Lowenfeld 的繪 畫發展階段理論和 Kellogg 的圖形階段論,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繪畫發展階段理論

在 Lowenfeld 繪畫理論中,總共有五個時期,而幼兒兩歲到七歲 在幼兒園的時期,分別有兩個階段:為塗鴉期與前圖式期,以下簡述 此主要兩個時期,並簡述其他三個時期。

(一)塗鴉期

為幼兒的兩歲到四歲,從無意識的肌肉反覆運動結果到有意識 的控制肌肉動作,這個時期對於幼兒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幼兒在此 時期有肌肉的反覆運動和塗鴉的探索過程,在這其中,他們去不斷的 嘗試並逐漸的找出其中的關聯,應該讓他們在畫圖的其中,充分獲得 快感、滿足及對於肌肉運動感覺的熟練與經驗(黃采蓉,1976)。塗 鴉期又分為三階段(許信雄譯,1979):

1.無秩序塗鴉

此階段幼兒的塗鴉通常較為雜亂無章,而且還沒有手眼 協調控制的能力,只單純的著迷於塗鴉活動。

2.控制塗鴉

此階段的幼兒開始發現到自己的手部動作與畫在紙上的 線條有關聯,開始能夠用視覺來控制自己所畫出的塗 鴉,表示視覺與肌肉動作開始協調,畫畫時間也開始增 長,增加了幼兒對於畫圖的興趣。

3.命名塗鴉

此階段的幼兒開始會對於自己的塗鴉命名,幼兒在畫圖 時,已經開始思考,由肌肉動作的滿足開始轉變為自己 生活經驗與塗鴉的連結,塗鴉的創作開始出現許多與生

18

活相關的事物。

在國內學者潘元石(1989)的研究中提到,此階段的幼兒從在紙 上的點錯畫開始,慢慢地開始有許多的線畫,後來會為自己的塗鴉命 名並予以解說,接著會以不同的圖式來表現在他們的圖畫中。從中可 以發現,幼兒一開始為手部大肌肉的點畫與線畫開始,之後逐漸的幼 兒會為自己的圖畫命名和講解,接著以圖式的方式來表現在圖畫中,

會有大的圓圈、小圓圈和直線的組合呈現來代表人,也稱為蝌蚪人,

幼兒逐漸的越來越能掌控自己所描繪出來的圖畫。

從以上的學者在此階段前期論述,幼兒從無意識、無目的或為主 要透過感官的方式來進行繪畫,而內容也較為雜亂、較無法辨識出形 狀,主要為幼兒在此時期的手眼協調性還不足,再加上多為手臂肌肉 的反覆操作,所以在此時期前段部分,幼兒較為在享受塗鴉與肌肉反 覆操作的過程。在此階段後期,慢慢地,視覺與肌肉動作開始協調,

視覺開始能夠控制手部的肌肉運動,幼兒逐漸的享受畫畫的過程,幼 兒開始會為自己所創造出的圖畫進行命名與敘說,繪畫中的想像力和 表現開始越發增加,所畫出之線條也逐漸規律。另外,在此時期,幼 兒會畫出物體的某一部份來做為代表的特徵,在表現人的造型時,會 以圓圈和線條來表示,人物會在繪畫創作中增加,幼兒在畫面上的表 現也與他們的生活開始有了連結。

(二)前圖式期

為幼兒的四歲到七歲,此時期開始是有意識地創造形體,相較於 前一時期,幼兒有意識地在自己的繪圖上,畫出自己所經歷的經驗中 對於他而言較為重要的內容,去用不同的符號表現在圖畫創作內,也 慢慢地開始可以辨識不同的形狀。在幼兒的圖畫紙上,開始出現

「人」,繪畫從頭部逐漸發展到四肢,所表現出的人的形體會越來越 清楚,且每天所創造出的圖形都會改變,一直在創造新的觀念。

19

在此時期,學者 Read 提出在幼兒五至六歲的敘述性象徵時期,

已有正確之人體形象,但是以較為粗糙、不細緻的方式呈現,而同一 位幼兒在不同次的繪圖中,已開始有固定之喜愛繪圖型式(呂廷和 譯,1975)。

另一位國內學者蘇振明(1986)提出,此時期三歲半至六歲幼兒 為圖式畫前期,所繪畫的內容因受到此時期幼兒自我中心思考的影 響,內容較為個性化,以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為圖畫基本組合造型。

由以上學者提出理論可得知,在前圖式期的幼兒開始意識到自 己生活的周遭,對於自己認為重要的,會表現在圖畫中,所表達的圖 畫是他們所知道的內容,對於描繪物體與幾何圖形有更多自己的見解 和新嘗試,幼兒開始有了自己的固定繪圖形式,更能夠運用符號與圖 形來創造他們的圖畫,人物也開始出現並逐漸寫實,除此之外,在幼 兒的圖畫中也展現了許多不同的畫法,可以發現在前圖式期的幼兒與 他們生活有了更多的經驗、互動與連結,能夠把他們所感受到的表現 更多在他們的圖畫上,也同時在他們的圖畫中加入更多創新的符號與 樣式,在圖畫中有著他們更多的想法在其中,能使我們得知更多幼兒 的想法且進一步的了解幼兒。

(三)圖式期

為幼兒七歲到九歲,在此時期的幼兒已發展出一個屬於他們固定 的繪畫樣式,在描繪人或物體時,會使用相同的造型去呈現(陸雅青,

1999)。在這個時期的幼兒對於所畫出之不同的人或物體開始有了自 己的固定繪畫樣式,例如:幼兒在畫人時,人的構成組合是差不多的 樣式,比較會在衣著上去做不同的變化,去區分所要描繪的不同人物。

國內學者潘元石(1989)提出,此圖式期為四歲至八歲的幼兒,

在這個時期幼兒已開始能表現出具體的實物,所表達的圖畫已不是他 們所看到的,而是他們所知道的,表現的特徵也較其他時期為多。以

20

下分別說明九種這個時期的特徵:

1.透明式畫法

畫出的事物為肉眼無法直接見到,有如 X 光穿越物體所看 到。

2.展開式畫法

幼兒把不同角度視線所見之物體全部展開並畫出。

3.基底線的畫法

幼兒會在所創作圖畫中,畫出一條地平線之畫法。

4.並列式的畫法

把圖畫中之各種物體排列在一起。

5.強調式的畫法

幼兒把自己認為在物體中最重要的部分強調並畫出的一種 畫法。

6.報仇式畫法

幼兒在圖畫中,畫出攻擊自己不喜歡的人來表達自己的不 滿與宣洩自己的情緒。

7.擬人化的畫法

這個時期的幼兒把世界上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把物體 都擬人化的畫法。

8.裝飾性的畫法

幼兒在繪畫的過程中畫出裝飾自己的慾望來滿足自己,

多以女生為主。

9.改變形體的畫法

對於人物只有上半身是正面的畫法,下半身變為側身的 畫法,不同角度的呈現。

透過以上學者敘述可得知,在這個時期的幼兒對於所畫出之人或

21

是形體,已經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繪畫固定樣式,而且在圖畫的表現 上,有著屬於這個時期不同的繪畫表現畫法,從幼兒不同的繪畫表現 法可以得知幼兒在繪畫時,從展開式畫法和強調式畫法可以看出還是 多為主觀的表現為主,而基底線的出現可以看出幼兒開始對於畫面上 空間的位置有了不同的發掘與詮釋,在幼兒的畫中,我們能夠更清楚 的了解幼兒所想要表達的內容。

(四)黨群期

為幼兒九歲到十一歲,稱為黨群期為此時期的兒童喜歡與同性的 同儕相處,會喜歡一個群體一起行動,在繪畫上對於性別的區分會更 為明顯,例如:服裝的設計與小細節,描繪的會更為精細與精緻,另 外,幼兒會脫離上個階段的不同繪畫方法,使用單一視點來呈現,有 了重疊的繪畫法(陸雅青,1999)。幼兒在此階段開始在繪畫上的性 別呈現會更明顯,在描繪上也會更注意小細節的部分,在此時期幼兒 與上個階段不同,在繪畫上是單一視點的表現,在圖畫上只表現從一 個方向看出去的場景,而在圖畫中的物體與物體之間有了重疊前後的 概念,對於空間位置的表現更為精確與了解。

(五)擬似寫實期

為幼兒十一歲到十四歲,在此時期已成為青少年,在繪畫上分為 兩種不同的繪畫類型:視覺型與觸覺型,視覺型較為是旁觀者,單純 的描繪出自己所看出所觀察到的環境與景色;觸覺型為在表現出自身 實際在生活中互動參與的經驗,在繪畫中表現出他們主觀的情感(陸 雅青,1999)。可以看出在青春期階段的兒童在繪畫的類型上,已經 開始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視覺型與觸覺型,此階段分為兩種不同的

為幼兒十一歲到十四歲,在此時期已成為青少年,在繪畫上分為 兩種不同的繪畫類型:視覺型與觸覺型,視覺型較為是旁觀者,單純 的描繪出自己所看出所觀察到的環境與景色;觸覺型為在表現出自身 實際在生活中互動參與的經驗,在繪畫中表現出他們主觀的情感(陸 雅青,1999)。可以看出在青春期階段的兒童在繪畫的類型上,已經 開始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視覺型與觸覺型,此階段分為兩種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