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繪畫主題和內容呈現之生活經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繪畫主題和內容呈現之生活經驗"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碩士論文. 幼兒繪畫主題和內容呈現之生活經驗. 指導教授:賴文鳳 博士 研究生:褚唯真. 中華民國一○七年一月.

(2) 謝誌 很開心終於完成了這本論文,對我來說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 情,不論是在寫論文時,或是在 meeting 時,對我來說都是一項艱難 的歷程,每一個關卡都需要時間來通過,寫論文的中途,都沒有想要 放棄過,一直相信自己是可以完成的,透過這份想法,才可以一直撐 到現在,很謝謝我的指導教授,不論是在課堂或是在撰寫論文時,都 不放棄我,給予我很多思考的面向和協助,接下來很謝謝系上的老師 們,因為有他們,讓我在研究所的生涯中又學習到了更多,對於事情 思考的層次與程度都提升了很多,還要謝謝系上的同學們,不論是一 起討論一起面對難關,這些時候,都是有你們的幫忙,才可以逐步的 解決困難和調適心情,也很謝謝我們朋友們,在我心情低落時,給了 我許多的幫助,幫我轉換心情、帶我吃好吃的,也謝謝寶貝,在我很 爆炸的時候,一直在我身旁,給予了我許多的勇氣可以面對,最後要 謝謝我的媽媽,讓我無憂地完成了我的學業和許多我在研究所想完成 的事情,真心的謝謝在這段艱難的歷程中,幫助我的所有人,深深的 一鞠躬。 唯真 2018.02.25. II.

(3) 幼兒繪畫主題和內容呈現之生活經驗. 摘要 本研究希望探討幼兒繪畫呈現了哪些生活經驗。本研究主要以觀 察記錄、訪談、文件蒐集的方式來蒐集資料,在幼兒繪畫時,以錄影 和錄音的方式輔助紀錄幼兒言談和行為動作。訪談對象包含幼兒、教 師與家長,以了解幼兒的繪畫及生活經驗。研究對象包含四位幼兒。 本研究以三個月時間蒐集資料,以幼兒入班時自由創作時間蒐集畫 作。本研究總共蒐集 100 幅自由畫作品,以繪畫作品輔以訪談內容, 分析繪畫主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幼兒對於有興趣的內容或是主題課程為主要的繪畫主題. 二、. 印象深刻的生活經驗成為繪畫主題. 三、. 結合幼兒的兩種經驗呈現於繪畫中. 關鍵詞:繪畫、生活經驗. III.

(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understand how children represented their life experience in their drawing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and one-on-one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Video and audio recording was adopted while children were drawing. Participants included four children; their teachers and parents were also interviewed. Total data collection period was three months and 100 drawings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The primary topics of life experiences represented in the drawings were as follows. 1. School activities that children were interested. 2. Special activities impressed children were represented in their drawing. 3. Drawings that combined above two kinds of experiences. Keyword: drawing, life experience. IV.

(5) 目次 謝誌.............................................II 摘要.............................................III Abstract.........................................IV 目次............................................. V 表次..........................................VIII 圖次.............................................IX. V.

(6)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幼兒繪畫表現探討........................ .8 第二節 幼兒繪畫發展相關理論................... .16 第三節 幼兒繪畫與生活經驗相關及繪畫文獻探討...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35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37 第三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45 第四節 資料可信度............................. .58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8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幼兒繪畫中之家庭生活內涵與經驗........ ..59 VI.

(7) 第二節 幼兒繪畫中之幼兒園學習內涵與經驗....... .76 第三節 以圖畫表達媒體閱聽和使用 3C 產品經驗.... .85 第四節 幼兒繪畫中之想像內涵................. .97 第五節 本研究與台灣其他研究比較............ .104 第五章結論和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2 附錄........................................... .117 【附錄一】教師同意書....................................117 【附錄二】家長同意書....................................118 【附錄三】教師訪談大綱..................................119 【附錄四】家長訪談大綱..................................120. VII.

(8) 表次 表 3-1 參與幼兒背景資料...................................52 表 3-2 研究參與對象、地點和人數...........................52 表 3-3 繪畫角參與觀察資料蒐集方式.........................54 表 3-4 課程教學參與觀察資料蒐集方式.......................56 表 3-5 繪畫收集次數和幅數統計.............................60 表 3-6 生活經驗分類與分類內容.............................60 表 3-7 幼兒繪畫主題內容開放性編碼.........................61 表 3-8 四位幼兒繪畫內容統整...............................65. VIII.

(9) 圖次 圖 3-1 生活經驗歸納表.....................................65. IX.

(10) 第一章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問題與名 詞釋義及研究限制,以下分別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研究者本身大學畢業後在幼兒園半年實習,開始有了較常接觸幼 兒的機會,會在幼兒園進行不同的教學活動,而在進行繪畫的課程時 發現,每位幼兒都會有著他們自己喜歡的用色、繪畫的圖樣與繪圖方 法,特別是在進行自由畫的時候,幼兒時常會有自己喜歡的繪畫主題 與繪畫圖式,例如:有的幼兒很喜歡畫小動物和植物、有的幼兒很喜 歡畫汽車,而有些幼兒會使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現在他們的圖畫紙上, 常常的情況是,看到圖畫就能夠從圖畫本身知道是哪一位幼兒的創 作,可能會有著大膽的用色、細緻的圖案或是單純使用線條來繪圖, 從中可以發現到,每位幼兒都相當的不同,他們的繪畫會有著屬於他 們的獨特代表性和辨識度。 幼兒與他們圖畫之間的連結使我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與問題,這 時候開始會想,為何幼兒會想把這個事件或是物體呈現在圖畫上?接 著開始對幼兒所表現在他們繪畫上的各種事物與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的關係產生好奇,或者與他們的生活經驗之間有什麼樣的相關或是連 結?而幼兒所表現在他們繪畫上的不只是色彩,各種不同的符號圖形 的表現也讓我產生興趣,為何會採取這樣的呈現方式?而這樣的圖型 又代表了什麼?是幼兒的家中或是在幼兒園的活動經驗與對象,也都 會對幼兒的繪畫產生影響嗎?這些想法讓我對於幼兒的繪畫和他們 的生活經驗之間的關係與連結產生了更多的興趣,而因此想要進一步 的進行探究。 1.

(11) 貳、研究動機 一、幼兒繪畫表現 幼兒在他們的繪畫中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會有不同的繪畫主題與 內容,都會呈現在他們的繪畫中,而這些在幼兒繪畫中不同的表現, 會因為幼兒的發展與生活環境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Kellogg 提出了 不同時期的幼兒圖形繪畫發展(夏勳譯,1988)。從中可以發現幼兒所 繪出之線條與圖形,與幼兒逐漸累加的繪畫經驗相關,在幼兒發展的 過程中,每一次的繪畫經驗與過程,對於幼兒來說都是一次的繪畫呈 現,會從不同的繪畫經驗中學習不同的繪畫方式與表現更不同的內 容,從上述的繪畫發展階段來看,大多為從幼兒繪畫發展階段理論來 探看幼兒的繪畫,也會有從幼兒繪畫裡的圖形與色彩來探看幼兒的繪 畫,從中來探究幼兒繪畫的能力,或是繪畫能力是否與年齡相符合, 但都是為從研究者的角度出發來看幼兒的繪畫,不能真正了解幼兒為 何會想如此呈現他們的畫。所以研究者在此研究中,不是想了解幼兒 是否有達到這個年紀應該有的繪畫能力,或是在他們的繪圖中,呈現 了多少種樣式的圖型,而是想透過幼兒的生活經驗來探看幼兒的繪 畫,從幼兒的繪畫主題與繪畫內容中來了解,並透過訪談與參與觀察 的方式來了解幼兒為何會想如此表達與呈現。 二、幼兒繪畫發展理論 在探討幼兒繪畫的研究中,理論大多以皮亞傑的理論為主,採以 皮亞傑的幼兒認知發展理論作為基礎,而 Lowenfeld 的理論是較為大 多數人所引用來探究幼兒繪畫發展的理論,採階段論的形式,是以年 齡來劃分幼兒所達到的不同繪畫發展階段,從年齡來分段幼兒不同的 能力,以此來區分他們所達到的繪畫發展階段,但光從年齡並不能藉 此來推論全部的幼兒,除了年齡之外,不同的文化和環境對於幼兒與 幼兒的繪畫會有著不同的影響。陳育淳(1999)提出,在現代的社會 2.

(12) 中,幼兒有著豐富文化的刺激與接觸,所以普遍性的繪畫階段性理 論,對於幼兒繪畫的發展已經不太能夠使用了。對於幼兒的繪畫而 言,單就從階段性的理論來定義或是來探看幼兒的繪畫,已不再適 用,因為每位幼兒都會有著自己的不同生活經驗與學習,所以必須以 社會文化互動理論來考量,才不至於過於單一性,能有著較為完整較 為貼切幼兒的考量。 在國內關於幼兒繪畫的研究多以量表來評定與檢測幼兒的繪畫 (陳芬美,1992;吳惠琴,1993;賴文茂,2004;李菁芸,2006;陳 金燕,2006;張錦雪,2008;林思騏,2010;李棉絲,2011;蘇佑芳, 2012)。以上提出之不同作者以不同的評量表或是檢核表來評定幼兒 的繪畫能力,或是做為檢定幼兒繪畫能力的標準,雖然使用評量表能 夠評定幼兒不同的繪畫項目與方法,但從評量表中所得到的結果只能 從幼兒完成的繪畫中來分析,而且也少考量到幼兒可能只是在圖畫中 並沒有表現出研究者所想要檢定的項目,更無法從中了解幼兒在繪畫 的過程是如何創作的、他們在繪畫過程中的肢體動作以及幼兒對於他 們表達在圖畫紙上的想法為何,且評量表為作者在一開始進入研究前 即已制定好的評量表,是從作者本身的角度來檢定幼兒是否達到一定 的標準,並不是以幼兒為主且根據幼兒的想法來探討他們的繪畫,所 以在評量表與檢核表的制訂上較為單一層面且主觀的考量,例如:年 齡、色彩及應達到的標準等等,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引起了研究者 想進去現場的動機,想進入現場,去了解幼兒實際會畫的情況與他們 平時生活與環境的互動活動,因此研究者進入現場,從訪談、觀察與 幼兒繪畫過程中彼此的互動,來更了解幼兒所想表達在他們繪畫上不 同角度的內容與意涵,這也同時是研究者想更深入探究幼兒表現在繪 畫中不同方向與角度之意義。. 3.

(13) 三、生活經驗因素 在此研究中,主要為探討幼兒繪畫與他們生活經驗之間的關係, 是從幼兒的生活環境中去探討。張耿彬(2005)提出,幼兒會在他們的 圖畫中呈現生活中的不同事物與他們自己的想法。從中可以發現,幼 兒多會在他們的圖畫中表現出他們生活中的不同互動經驗,或是與環 境互動所學習到的不同想法。而在 Vygotsky 理論中有提到,幼兒會 藉由繪畫來表達出他們記憶中的事物,所以從幼兒的繪畫中,我們可 以知道幼兒也會同樣的把他們曾經驗與經歷過的事物描繪在他們的 繪畫中(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由此可知,幼兒會把他們生活中 的各種事物呈現在他們的圖畫中。透過探究幼兒的繪畫,我們能夠更 了解他們的文化、互動對象或是生活經驗,而這些都是在探討幼兒繪 畫時,需要同時考慮與探討到的部分,透過探討幼兒的生活經驗,我 們可以更了解幼兒所表達在圖畫中或是想藉由圖畫溝通的內容,也能 夠使我們的研究更為詳盡。因此,這讓研究者想更為了解幼兒的生活 經驗與他們生活中的不同活動,研究者在探討幼兒的繪畫時,必須更 去考量與探究到幼兒與他們的生活和文化環境經驗的部分,從中發現 更多幼兒的繪畫與他們生活經驗之間的關係與連結。 在探究國內幼兒繪畫與環境經驗相關研究時,不論在題目、問題 與結果,都有提出相關不同的論點(陳芬美,1992;李怡靜,2000; 陳育淳,2000;張明慧,2002;賴文茂,2004;張耿彬,2006;楊千 瑩,2009;顏肇基,2009;蘇佑芳,2012)。其中在陳育淳(2000)的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的繪畫會受到大眾文化和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環 境與對象的影響。在李怡靜(2000)的研究中,特別只研究了幼兒在幼 兒園中的繪畫,幼兒在繪畫時,會受到教室情境和教師在繪畫前的引 導所影響。在周容瑜(2015)的研究中有提到,透過幼兒的繪畫能大致 看出幼兒家庭的樣貌,甚至在幼兒的繪畫中能夠透露他們的生活經 4.

(14) 驗,可以從中發現,在不同的研究結果分別都能看出,不論是在幼兒 的畫中或是在幼兒的繪畫過程都有著他們與生活中各種事物互動後 的不同展現與經驗,可以得知,在不同層面的環境中,或多或少,都 影響著幼兒與幼兒的繪畫表現,而幼兒的生活相關經驗,正是不可或 缺的因素,因此加強了讓研究者想探究幼兒與他們生活經驗彼此之間 的關係。所以從這三個與幼兒息息相關的三方向來探討幼兒不同的生 活經驗:家庭生活經驗、幼兒園學習經驗與媒體閱聽經驗,探討這三 種不同經驗中幼兒在其中所從事的活動與他們繪畫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以上敘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為: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從幼兒的繪畫中來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與 幼兒表現在繪畫中和生活經驗之間的關係。幼兒會在他們的圖畫中呈 現不同的生活互動經驗,不會憑空的畫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事物, 而是會畫出他們曾經經歷過、體驗過的不同經驗,而透過了解幼兒的 生活經驗,我們能夠更熟悉幼兒在他們圖畫中的創作內容,更了解他 們所想要表達在圖畫紙上的事物,所以研究者將會透過參與觀察幼兒 園、觀察幼兒繪畫過程以及訪談家長與老師來更了解幼兒的生活經 驗,以期能夠對於幼兒的繪畫有深入的了解。 貳、研究問題 幼兒在繪畫中呈現的生活經驗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繪畫中的主題與內容 研究者在此定義繪畫中之主題與內容,從幼兒繪畫中的主題與內 5.

(15) 容來探討幼兒的繪畫。在本研究中之幼兒繪畫採自由畫形式來進行。 自由畫以兒童為本位,給予兒童較多的自由,單純藉由兒童的想像與 記憶來創作(夏勳,1975)。以此自由畫的形式中來探討幼兒的繪畫較 為真實,能讓幼兒自由的在圖畫紙上盡情的創作,真確的呈現幼兒所 想要表現和傳達的內容。 貳、生活經驗 研究者在此之生活經驗定義提出三個不同生活經驗面向來探 討,分別為家庭生活經驗、幼兒園學習經驗與媒體閱聽經驗。在家庭 生活經驗中包含了與家人一起進行的各種家中或是出遊活動;而在幼 兒園學習經驗則包含了幼兒園中的各種活動經驗;最後在媒體閱聽經 驗中,包括了電視、幼兒平常常接觸之各種媒體的經驗都算在內,所 以在此定義內之生活經驗不論是環境、人或是之間的相處活動和互動 都包含在生活經驗之中。. 第四節 研究限制 在此研究中的研究限制有三點:進行參與觀察和研究對象的人 數。在進行參與觀察的部分,由於一開始有計畫在入班後要進行參與 觀察,但因為研究對象來幼兒園的時間不是一樣的,所以可能剛收集 完一位幼兒的繪畫,緊接著下一位幼兒就來幼兒園了,加上班級老師 又會有課程或是活動必須要進行,所以在參與觀察的部分就比較困難 收集到資料,或是有時班級要進行活動,就變成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 繪畫收集,就要到隔壁的空教室進行,這樣就沒有辦法觀察到教室的 情形,對於資料的豐富度就減少了,是本研究的限制之一。另一項研 究對象的問題,因為研究者只有一個人進行研究,無法進行大量資料 的收集,所以在收集資料時,就選擇了四位幼兒來進行資料的收集, 是本研究的限制之二。最後一項限制是,收集資料的時間在幼兒進行 6.

(16) 日記畫的時間,所以幼兒在繪畫時,可能會畫出平時的生活分享或是 假日分享,與自由畫的概念會稍有點不同,是本研究限制之三。 由於在此研究中,受限於研究者本身的背景,和所收集資料幼兒 園是居住在不同地區,所以對於在詮釋及解釋幼兒的繪畫與生活經驗 之關係可能會有偏誤的情形,。. 7.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為三節,分別為:幼兒繪畫表現探討、幼兒繪畫發展相關 理論與幼兒繪畫與生活經驗相關及繪畫文獻之探討。. 第一節 幼兒繪畫表現探討 本節主要探討繪畫對於幼兒之意義及幼兒繪畫中所呈現的特色。 壹、繪畫對於幼兒的意義 繪畫對於幼兒來說有兩種不同的意義:溝通表達與促進思考。幼 兒喜歡從他們的圖畫中表達他們的想法,因此觀察幼兒的圖畫,可以 了解幼兒的看法與他們想表達的內容(Soundy,2012)。幼兒藉由畫圖 來表達出他們心中所想的事物,把他們想表達、理解的事情,表現在 他們的圖畫中。在胡寶林(1986)的書中有提到,幼兒透過眼睛來觀察 他們生活的周遭,並同時與他們的生活環境互動,逐漸的累積不同的 經驗,之後再以圖式化的形式表達在他們的圖畫紙上。從中更可以發 現幼兒所表達在圖畫紙上的內容是幼兒與不同環境互動經驗累積的 轉化。由於此階段的幼兒為「自我中心」時期,所以幼兒在圖畫上的 表現多為主觀情感的呈現(潘元石,1989;胡寶林,1986)。在幼兒的 發展階段,此時期的幼兒為自我中心時期,幼兒常以自己本身的觀點 為出發,所以會依照著自己所想的表達與呈現的內容,直接的把他們 的想法展現在他們的圖畫中,幼兒在他們的圖畫中會依照著自己的想 法,把自己所認為重要的內容畫入圖畫中。雖然在幼兒圖畫上的表 現,有著他們直接的感受,但在幼兒的繪畫中也不全然都是主觀的表 現,幼兒所描繪在圖畫紙上的內容,同時呈現了他們與環境互動後的 內容也會在其中,會有主觀的表達,卻也同時包含著客觀的繪圖內容 呈現。繪畫對於幼兒來說,不只是單純的描繪出形體與圖案,更是主 動的表現出自己直接的、感受到的與這個世界對話和探索的結果。除 8.

(18) 了表現出自己的探索,幼兒所創作出的圖畫,也是一種代替語言的訊 息,是他們用來溝通的方式(李英輔譯,1991)。幼兒在言語表達的部 分,還不是這麼樣的完全,透過繪畫的方式來呈現,能讓幼兒表達出 更多所想傳達與溝通的內容。潘元石(1989)提到,繪畫同時也是一種 視覺溝通的方式,主要是把內心所想要表達的語意透過圖形、顏色等 溝通工具表達出來,比起口說會更為直接和完整。繪畫可以視為是一 種視覺上的符號,在我們的生活中,常以符號作為不同的溝通內容, 而幼兒把他們所想要表達的,透過不同的符號形式表達出來,也能夠 更完整、更容易的呈現出來。 在溝通之外,繪畫也能夠促進幼兒的思考。幼兒本身在與同儕共 同畫圖的過程中,彼此會分享與討論不同的資訊,在畫圖的過程中如 果有遇到各種問題也會一同的思考,甚至能夠一起創造出一個新的圖 畫符號與樣式(Happerstad,2008)。幼兒可以藉由繪畫來表達所想要表 達的內容,但透過團體與同儕繪畫的方式,可以更激發幼兒在畫圖中 的思考,在畫圖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問題,能夠互相的想方法解 決,與同儕一起,能夠在畫圖的過程中有更多彼此不同生活經驗的連 結與創造,除了一同思考的部分,還能夠產生不同的新想法,增加了 在繪畫中解決與創造問題的不同展現。幼兒藉由繪畫可以回想起先前 的互動經驗與知識,從中解決在畫圖過程中所面對的問題,進而思考 和連結他們的心智活動(Maria,2014;Cox,2005)。在畫畫的時候,除 了能夠促進幼兒的思考,還能夠在其中運用先前生活的互動經驗來解 決在繪畫中所遇到的問題,透過繪畫的過程,幼兒一來一往不斷的思 考與連結他們先前的生活經驗,由此,他們能夠更清楚自己所想要透 過圖畫表達的內容,與同儕一同進行繪畫的過程,也會讓彼此在圖畫 中的表現更為清晰,在圖畫中能有著更多更不同的新想法與新創作。 綜合以上,幼兒在繪畫中展現出他們的想法與所想要表達的內 9.

(19) 容,同時帶著直觀的想法和客觀的觀察,有著幼兒直接的情緒也同時 包含著他們與生活環境互動的經驗,在幼兒所生活的環境中從家庭、 學校乃至於這個社會,都影響著並且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透 過繪畫來進行溝通與表達,雖然是一種圖畫式的視覺溝通,但透過圖 畫中的圖形與色彩,我們能從中發現與探討幼兒所理解和所經驗的世 界;另外,對於幼兒來說繪畫也是一種思考與了解,在繪畫的過程中 連結先前的生活經驗,在遇到問題時會與同儕進行思考並解決,如此 幼兒能夠更清楚他們所想要透過繪畫來表達的內容,對於他們先前的 生活經驗也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了解,藉由繪畫,能夠更促進幼 兒的溝通表達與思考,在幼兒園階段的幼兒,繪畫的意義對於幼兒來 說在不知不覺間轉化成為了一種表達與思考的媒介。 貳、幼兒繪畫中的主題與內容 一、呈現在繪畫中的主題與內容 研究者在此主要探討幼兒圖畫中的主題與內容,從幼兒最開始繪 圖的線條、圖形與色彩與幼兒在圖畫紙上的表現與呈現方式來探討。 (一)線條 點和線條為幼兒繪畫最開始的表現。慢慢的開始有了旋轉、交 叉、鋸齒狀和箱狀不同的線條表現(王玉、梁波譯,1996)。幼兒從點 和線開始,慢慢的以不同的點和線組合繪圖形式去呈現在他們的圖畫 中。而在幼兒的畫中,也能夠從線條來了解幼兒當時畫圖的心情和感 覺(蔡金柱、李叡明譯,1993)。不同的線條和不同的形狀,都呈現了 幼兒在繪圖當下的情感表現,我們也必須深入了解在幼兒圖畫中線條 與形狀所代表的不同意義。若森榮樹有提到不同個性的小孩,所呈現 的線條強度與描繪方式都有不同(葉春秀譯,1985)。從中可以得知, 幼兒在使用線條與點來表現時,他們藉由此來表現出畫圖時的想法與 心情,不論是呈現出的形狀、線條或是畫圖時的狀況,都會是幼兒他 10.

(20) 們情緒與感受表現的一部份。張明慧(2001)提出,線畫為語言外的另 一種溝通方式,從中可以透露幼兒的生活經驗和人際互動關係,對於 事物轉為一種「動態感」的呈現。由此可見,線畫對於幼兒來說包含 了許多的層面,不論是生活中的事物或是心理的心情與情緒,都是有 可能藉由線畫去表現出來的,對於幼兒的線畫應仔細的探究與了解, 才更能從中體會幼兒所表達出的內容。 在幼兒的線條表現中可以發現,幼兒最開始只有點和線的表現, 逐漸的開始出現了不同的線條和形狀組合,而在這其中,幼兒也透過 所畫出的線條來表達他們的情緒與感覺,從中更能夠發現幼兒除了繪 畫的樣式有多元化的意義之外,同時包含著幼兒與他們所生活的世界 有的不同生活經驗互動,在這之中線條能代表許多幼兒所想表達的事 物,線條不是單純的只有線條,也同時存在著不同的意涵,所以對於 幼兒在線條的表現,要仔細的思考與了解,才能夠更為了解幼兒的創 作。 (二)圖形 幼兒會使用幾何或圖式性的方式來表達記憶中的事物 (胡寶 林,1986)。幼兒在他們的繪畫中,會把存在自己印象中的事物以幾 何 或圖形的方式表現在他們的圖畫中。由於對於形狀還沒有分化,所以 多半用「圓」來表現所畫出的物體,之後再逐漸以圓形為中心發展出 不同的線條與形狀來表達幼兒心中所想的不同事物(陳輝東,1981)。 最開始,幼兒因為手臂肌肉反覆運動,而畫出將線彎曲並把兩端圍繞 在一起的圖形,一開始的圖形並不是一個圓滑的圓,逐漸才開始慢慢 的變成圓形,接著衍生畫出不同的圖形,圖形在幼兒的圖畫上來說可 以用來表現他們所想表達的任何事物。在幼兒的繪畫中,大致可分為 六種圖形,矩形、橢圓形、三角形、十字形、斜十字形和不定型 11.

(21) Kellogg(夏勳譯,1988)。可以發現幼兒的圖形發展是從逐漸的探索中 慢慢發展出不同的圖形,或許剛開始所表現出的圖形不是這麼樣的多 樣,但逐漸的幼兒能夠組合並創造出更多的圖形。 在 Kellogg(夏勳譯,1988)的書中把上述在幼兒圖畫中的六種在 幼兒園階段的繪畫圖形發展做了一個整理與描述,以下分別敘述之: 1. 結合體:使用六種圖形中的任兩個圖形組合在一起,圖形 之間會有分離、重複和包含的情形。 2. 集合體:在六種圖形中,使用三個或是三個以上的圖形 組合在一起,在此圖形中,幼兒會有不同的組合方 式。 3. 曼陀羅:是由同心圓結構組合而成的幾何圖形,且會由十 字形去分割而形成。 4. 太陽:是經由曼陀羅而引發出來的圖形,是一個包含直線 與曲線的圖形,會有一個圓的圖形,並在圓的周 圍畫出交叉的短線。 5. 放射型:是由正十字與斜十字兩個圖形組合而成的圖形。 6. 人:從最開始的亂線,再進化而成圓形,慢慢組合成人的 臉孔,最後漸漸由各種集合體而成為人的樣子。 7. 初期的畫:動物、建築物、植物和交通工具等。 綜合以上,可以發現幼兒從最開始的亂畫、線條或是圓,逐漸的 以圓形來組合、排列、分化和不同位置的配置,最後慢慢發展出一個 「人」的形體和能夠越來越清晰的描繪出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這個過 程也是幼兒的一個探索過程,把自己所體驗和感受到的表現在圖畫紙 上,透過繪畫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隨著能力漸增,表現出的圖畫與圖 形也逐漸的清晰明確,更能夠清楚的表達幼兒本身所想要表達的事 物。 12.

(22) 以上是回顧幼兒在表現一個圖形的過程中所可能會有的歷 程,從最開始的圓,幼兒慢慢的會開始使用不同的幾何圖形或是線條 來進行創作,但在此研究中,並不是探討幼兒繪圖的圖形,而是幼兒 表現在圖畫中的主題與內容,所以不論幼兒是以不同的幾何圖形或線 條來組合呈現時,都會主動的詢問幼兒所想要表達與呈現的內容。 (三)色彩 依據 Lowenfeld(王德育譯,1983),幼兒在二至四歲的塗鴉階 段,比較重要的是幼兒在繪畫上肌肉反覆操作塗鴉所得到的快感經 驗,雖然在此時期幼兒會喜歡使用色彩,但就這個階段而言,色彩在 幼兒的塗鴉中並不是最關注的部分。所以對於二到四歲的幼兒來說, 在塗鴉階段比較重要的是他們在繪畫過程中肌肉經驗的滿足,色彩對 於幼兒來說還不是這麼樣的重要。雖然已經有辨別不同色彩的能力, 但在塗鴉時,只是隨意地拿起不同的色彩,幼兒還是注意於他們塗鴉 中的形狀與線條(吳仁芳,1993)。從中可以得知,在幼兒兩歲至四歲 的階段,雖然已有能力辨別不同的色彩,但在塗鴉中的肌肉運動經驗 的滿足和對於繪畫裡形狀與線條的表現較為有興趣。依據 Lowenfeld(王德育譯,1983),到了幼兒四至七歲的前圖式期,幼兒 在選擇顏色上較為主觀,決定於他們對於顏色的喜好或是感受,在幼 兒圖畫中的色彩與實際上的物體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此階段的幼兒在 選擇繪圖的顏色,主要還是取決於幼兒自身的想法,會想要選擇比較 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顏色,依照著自己的喜好與情緒來選擇表現在圖 畫上的顏色。雖然前圖式期這個階段,幼兒對於所繪畫物體之形狀來 得比顏色有興趣,但幼兒喜歡用不同色彩來畫畫,對他們來說是一種 興奮的經驗 Lowenfeld & Brittain(許信雄譯,1979)。顏色對於在幼兒 園這個階段的幼兒來說,是一種不同的感受、喜好與經驗,幼兒會根 據他們不同的興趣或對於顏色的情感來選擇並表現在繪畫中。若森榮 13.

(23) 樹(葉春秀譯,1985)提出了幼兒在使用色彩時,會有兩種不同的形 式,一種會依照著物體原本的模樣與色彩來畫出;另一種會依照幼兒 自己的想法來完成。可以看出色彩對於此階段的幼兒來說,並沒有一 定的模式,幼兒會依照著自己的決定來選擇色彩的表現,我們也必須 更進一步的去詢問幼兒才能真正的得知在幼兒繪畫中色彩與他們繪 畫之間的關係。 日本學者霜田靜志(蔡金柱、李叡明譯,1993)提到,在幼兒的圖 畫中,不僅是只有對於原本物體顏色的描繪,也同時有著幼兒情感的 流露,幼兒不同的情緒會藉由顏色表現出來,例如:幼兒情緒穩定並 開朗時,會使用鮮明的顏色來表現在畫作中;如是情緒不穩定、焦慮 不安或有反抗的心理,會使用黯淡混濁的顏色,或把畫作弄髒。由此 可以看出,幼兒在繪畫中,除了單純地使用不同的顏色,也會在繪畫 中運用顏色去表達出自己心裡不同的感受,反映在他們的圖畫中,所 以我們能從幼兒在繪畫中的用色,去發現或感受出幼兒作畫當下的情 緒,進而能夠去理解或是發掘幼兒情緒與他們創作圖畫之間的關係。 幼兒在他們不同的生活經驗中會保留著不同的記憶,而色彩會成為聯 想一段記憶中事件的重要因素(陸雅青,1988)。從中可以發現色彩除 了能夠反映出幼兒在畫圖當下的情緒與心情之外,也同時是一個能夠 讓幼兒會回想起先前事件經驗的連結,藉由著顏色,把記憶中的生活 經驗表現出來。 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得知色彩之於幼兒有著多樣的看法與理 解,對於幼兒來說是一個不同的繪畫經驗展現,包含了在生活經驗中 不同層面的記憶聯想和結合、同時也加入了繪圖當下情緒層面與幼兒 本身不同個性的因素,因此色彩在幼兒的繪畫中,會有著多方向的探 討與理解,無法直接的推論與斷定,在此必須仔細的探究與詢問色 彩、幼兒與幼兒繪畫之間的關係,這也同時是一項我們能夠更理解幼 14.

(24) 兒繪畫的媒介。 (四)表現方式 隨著幼兒的年齡逐漸增加,繪圖時所表現的方式也越來越不同。 依據皮亞傑提出的幼兒發展,幼兒園階段的幼兒處在前運思時期,此 時期幼兒的最主要特徵為自我中心。在這個時期的幼兒會把自己認為 比較重要的物體畫得比較大、比較不重要的物體畫得比較小且不畫出 不必要的物體(李英輔譯,1991)。幼兒會特別的去強調自己所認為比 較重要的內容,想要直接的表達在他們的圖畫中。除了有幼兒所想強 調重要內容的繪畫表現方式之外,在畫圖的同時,也會畫入與畫圖主 題不相符合的其他物體、會給予無生命的物體似人的概念,和會有著 不同的視線角度,用不同的面向來呈現物體(夏勳,1975)。從中可以 發現,幼兒會把自己在畫圖當下所想到的事物,與他們所感興趣的事 物,一併的融入在他們的圖畫中,此外,在幼兒園這個時期的幼兒還 有另一個重要的擬人化的現象,他們會在不同的物體上畫出如同人類 的臉孔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另外,圖畫畫面上常會出現幼兒視點移 動的畫法來表現,在畫圖中,幼兒從自己本身的視野出發,所以在圖 畫的表現上,同一個畫面卻會有不同的視覺角度的呈現。幼兒開始在 圖面上分出天空和地面,在圖畫紙的下方會畫出基底線,或是會畫出 天空與地平線 (李英輔譯,1991)。幼兒開始逐漸的了解空間的位置 關係,也慢慢的知道了天空和地面,所以在他們繪圖中開始表現出天 空與地面的分界。幼兒慢慢地也會開始在他們的圖畫中描繪出越來越 多自己平時所接觸的生活周遭(陳穎彬,1993)。在畫面上,幼兒繪畫 所表現的內容也會開始有著他們平常的生活環境與他們在生活經驗 中所接觸到的不同事物。 從幼兒在幼兒園的時期中,可以看出在幼兒的圖畫中包含著自我 中心、與所畫的圖畫不相符、擬人化、不同視角與基底線分界的不同 15.

(25) 概念,都是在這個階段所呈現的不同繪畫表現特色,另外從幼兒在圖 畫中的表現可以發現,幼兒的視角、所關注的物體與他們心中所知道 的這個世界,越來越清晰的呈現在他們的創作中。透過了解幼兒的繪 畫主題與繪畫內容,從幼兒的觀點出發,能夠更熟悉他們的世界,也 同時讓我們可以了解這個階段的幼兒更多與他們在繪畫中所想要表 達的內容。. 第二節 幼兒繪畫發展相關理論 本節分為兩部分來探討,第一部分為階段理論,從 Lowenfeld 幼兒繪畫發展階段理論為基礎,來探討國內外不同學者之繪畫發展階 段理論;第二部分為社會文化互動理論,從維高斯基之理論來探討。 壹、從發展階段理論探討幼兒繪畫 在幼兒繪畫發展的研究中,有許多學者都有做過相關的研究。 1922 年的心理學家 Burt,把幼兒繪畫發展的階段,提出了最有系統 的劃分(林玉山,1990)。且把幼兒的繪畫發展分為七個階段,接著在 1927 年的法國兒童畫研究者 Luquet,把幼兒的繪畫分為四個階段, 採取的方法是以幼兒所畫之寫實與否,來作為不同時期之分段(夏 勳,1975)。 另外,在 1943 年的研究者 Read 將幼兒繪畫發展分為七個階段, 是較常被引用的幼兒繪畫分期(趙雲,1981)。到了 1952 年,美國心 理學家 Lowenfeld 把幼兒的繪畫分為五個階段,把發展傾向於寫實的 觀點轉變為強調幼兒的內在與自身的主觀表現,開拓了新的觀點(夏 勳,1975)。在 1950 到 1970 間,Kellogg 是最早把幼兒的塗鴉視作重 要發展的人之一,並分類出了許多不同幼兒時期的繪畫圖案,接著為 美國學者 Gardner 提出了許多不同關於幼兒繪畫發展與藝術的階段 Koster(黎瓊麗、黎鴻彥譯,2006)。從以上不同學者,可以發現在幼 16.

(26) 兒的繪畫發展從很早就開始進行研究,在幼兒的繪畫中,不同的學者 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和階段,在此研究中將分別探討 Lowenfeld 的繪 畫發展階段理論和 Kellogg 的圖形階段論,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繪畫發展階段理論 在 Lowenfeld 繪畫理論中,總共有五個時期,而幼兒兩歲到七歲 在幼兒園的時期,分別有兩個階段:為塗鴉期與前圖式期,以下簡述 此主要兩個時期,並簡述其他三個時期。 (一)塗鴉期 為幼兒的兩歲到四歲,從無意識的肌肉反覆運動結果到有意識 的控制肌肉動作,這個時期對於幼兒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幼兒在此 時期有肌肉的反覆運動和塗鴉的探索過程,在這其中,他們去不斷的 嘗試並逐漸的找出其中的關聯,應該讓他們在畫圖的其中,充分獲得 快感、滿足及對於肌肉運動感覺的熟練與經驗(黃采蓉,1976)。塗 鴉期又分為三階段(許信雄譯,1979): 1.無秩序塗鴉 此階段幼兒的塗鴉通常較為雜亂無章,而且還沒有手眼 協調控制的能力,只單純的著迷於塗鴉活動。 2.控制塗鴉 此階段的幼兒開始發現到自己的手部動作與畫在紙上的 線條有關聯,開始能夠用視覺來控制自己所畫出的塗 鴉,表示視覺與肌肉動作開始協調,畫畫時間也開始增 長,增加了幼兒對於畫圖的興趣。 3.命名塗鴉 此階段的幼兒開始會對於自己的塗鴉命名,幼兒在畫圖 時,已經開始思考,由肌肉動作的滿足開始轉變為自己 生活經驗與塗鴉的連結,塗鴉的創作開始出現許多與生 17.

(27) 活相關的事物。 在國內學者潘元石(1989)的研究中提到,此階段的幼兒從在紙 上的點錯畫開始,慢慢地開始有許多的線畫,後來會為自己的塗鴉命 名並予以解說,接著會以不同的圖式來表現在他們的圖畫中。從中可 以發現,幼兒一開始為手部大肌肉的點畫與線畫開始,之後逐漸的幼 兒會為自己的圖畫命名和講解,接著以圖式的方式來表現在圖畫中, 會有大的圓圈、小圓圈和直線的組合呈現來代表人,也稱為蝌蚪人, 幼兒逐漸的越來越能掌控自己所描繪出來的圖畫。 從以上的學者在此階段前期論述,幼兒從無意識、無目的或為主 要透過感官的方式來進行繪畫,而內容也較為雜亂、較無法辨識出形 狀,主要為幼兒在此時期的手眼協調性還不足,再加上多為手臂肌肉 的反覆操作,所以在此時期前段部分,幼兒較為在享受塗鴉與肌肉反 覆操作的過程。在此階段後期,慢慢地,視覺與肌肉動作開始協調, 視覺開始能夠控制手部的肌肉運動,幼兒逐漸的享受畫畫的過程,幼 兒開始會為自己所創造出的圖畫進行命名與敘說,繪畫中的想像力和 表現開始越發增加,所畫出之線條也逐漸規律。另外,在此時期,幼 兒會畫出物體的某一部份來做為代表的特徵,在表現人的造型時,會 以圓圈和線條來表示,人物會在繪畫創作中增加,幼兒在畫面上的表 現也與他們的生活開始有了連結。 (二)前圖式期 為幼兒的四歲到七歲,此時期開始是有意識地創造形體,相較於 前一時期,幼兒有意識地在自己的繪圖上,畫出自己所經歷的經驗中 對於他而言較為重要的內容,去用不同的符號表現在圖畫創作內,也 慢慢地開始可以辨識不同的形狀。在幼兒的圖畫紙上,開始出現 「人」 ,繪畫從頭部逐漸發展到四肢,所表現出的人的形體會越來越 清楚,且每天所創造出的圖形都會改變,一直在創造新的觀念。 18.

(28) 在此時期,學者 Read 提出在幼兒五至六歲的敘述性象徵時期, 已有正確之人體形象,但是以較為粗糙、不細緻的方式呈現,而同一 位幼兒在不同次的繪圖中,已開始有固定之喜愛繪圖型式(呂廷和 譯,1975)。 另一位國內學者蘇振明(1986)提出,此時期三歲半至六歲幼兒 為圖式畫前期,所繪畫的內容因受到此時期幼兒自我中心思考的影 響,內容較為個性化,以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為圖畫基本組合造型。 由以上學者提出理論可得知,在前圖式期的幼兒開始意識到自 己生活的周遭,對於自己認為重要的,會表現在圖畫中,所表達的圖 畫是他們所知道的內容,對於描繪物體與幾何圖形有更多自己的見解 和新嘗試,幼兒開始有了自己的固定繪圖形式,更能夠運用符號與圖 形來創造他們的圖畫,人物也開始出現並逐漸寫實,除此之外,在幼 兒的圖畫中也展現了許多不同的畫法,可以發現在前圖式期的幼兒與 他們生活有了更多的經驗、互動與連結,能夠把他們所感受到的表現 更多在他們的圖畫上,也同時在他們的圖畫中加入更多創新的符號與 樣式,在圖畫中有著他們更多的想法在其中,能使我們得知更多幼兒 的想法且進一步的了解幼兒。 (三)圖式期 為幼兒七歲到九歲,在此時期的幼兒已發展出一個屬於他們固定 的繪畫樣式,在描繪人或物體時,會使用相同的造型去呈現(陸雅青, 1999)。在這個時期的幼兒對於所畫出之不同的人或物體開始有了自 己的固定繪畫樣式,例如:幼兒在畫人時,人的構成組合是差不多的 樣式,比較會在衣著上去做不同的變化,去區分所要描繪的不同人物。 國內學者潘元石(1989)提出,此圖式期為四歲至八歲的幼兒, 在這個時期幼兒已開始能表現出具體的實物,所表達的圖畫已不是他 們所看到的,而是他們所知道的,表現的特徵也較其他時期為多。以 19.

(29) 下分別說明九種這個時期的特徵: 1.透明式畫法 畫出的事物為肉眼無法直接見到,有如 X 光穿越物體所看 到。 2.展開式畫法 幼兒把不同角度視線所見之物體全部展開並畫出。 3.基底線的畫法 幼兒會在所創作圖畫中,畫出一條地平線之畫法。 4.並列式的畫法 把圖畫中之各種物體排列在一起。 5.強調式的畫法 幼兒把自己認為在物體中最重要的部分強調並畫出的一種 畫法。 6.報仇式畫法 幼兒在圖畫中,畫出攻擊自己不喜歡的人來表達自己的不 滿與宣洩自己的情緒。 7.擬人化的畫法 這個時期的幼兒把世界上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把物體 都擬人化的畫法。 8.裝飾性的畫法 幼兒在繪畫的過程中畫出裝飾自己的慾望來滿足自己, 多以女生為主。 9.改變形體的畫法 對於人物只有上半身是正面的畫法,下半身變為側身的 畫法,不同角度的呈現。 透過以上學者敘述可得知,在這個時期的幼兒對於所畫出之人或 20.

(30) 是形體,已經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繪畫固定樣式,而且在圖畫的表現 上,有著屬於這個時期不同的繪畫表現畫法,從幼兒不同的繪畫表現 法可以得知幼兒在繪畫時,從展開式畫法和強調式畫法可以看出還是 多為主觀的表現為主,而基底線的出現可以看出幼兒開始對於畫面上 空間的位置有了不同的發掘與詮釋,在幼兒的畫中,我們能夠更清楚 的了解幼兒所想要表達的內容。 (四)黨群期 為幼兒九歲到十一歲,稱為黨群期為此時期的兒童喜歡與同性的 同儕相處,會喜歡一個群體一起行動,在繪畫上對於性別的區分會更 為明顯,例如:服裝的設計與小細節,描繪的會更為精細與精緻,另 外,幼兒會脫離上個階段的不同繪畫方法,使用單一視點來呈現,有 了重疊的繪畫法(陸雅青,1999)。幼兒在此階段開始在繪畫上的性 別呈現會更明顯,在描繪上也會更注意小細節的部分,在此時期幼兒 與上個階段不同,在繪畫上是單一視點的表現,在圖畫上只表現從一 個方向看出去的場景,而在圖畫中的物體與物體之間有了重疊前後的 概念,對於空間位置的表現更為精確與了解。 (五)擬似寫實期 為幼兒十一歲到十四歲,在此時期已成為青少年,在繪畫上分為 兩種不同的繪畫類型:視覺型與觸覺型,視覺型較為是旁觀者,單純 的描繪出自己所看出所觀察到的環境與景色;觸覺型為在表現出自身 實際在生活中互動參與的經驗,在繪畫中表現出他們主觀的情感(陸 雅青,1999)。可以看出在青春期階段的兒童在繪畫的類型上,已經 開始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視覺型與觸覺型,此階段分為兩種不同的 繪畫表現類型,有著屬於他們不同的喜愛的繪畫方式,他們可以藉由 繪畫去選擇呈現他們所想要表達的內容。 從 Lowenfeld 的理論中,在幼兒的繪畫發展階段可以看出幼兒從 21.

(31) 一開始的手臂肌肉反覆操作,一直到能夠在繪畫中能夠呈現自己所想 要表達的內容,這中間經歷了不同的過程,一開始繪畫的發展著重在 幼兒手部的大小肌肉和視覺的控制上,幼兒手部的大小肌肉和視覺與 手部肌肉之間的控制,使幼兒能夠在繪畫中逐漸掌控所要表現在圖畫 紙上的範圍與內容,接著在不同的時期,幼兒逐漸的對於他們所描繪 的圖畫越來越細緻、對於描繪物體的符號和形狀的設計越來越豐富、 對於空間位置的表現越來越了解和精確與到了青春期的階段,幼兒可 以在繪畫的類型上,有著屬於自己不同的表現,透過這些不同階段的 發展,讓我們可以更了解幼兒在不同時期的繪畫發展,而在此研究 中,主要為探討幼兒園的幼兒,所以重點放在前面的兩個階段來探 討,下面以圖形的階段來探討幼兒的繪畫。 二、 Kellogg 圖形階段論 共分為五種不同之階段,以下分別敘述(夏勳譯,1988): (一)基本圖案階段 為兩歲或兩歲以下之幼兒,因肌肉緊張,無意識所畫出,從中可 看出幼兒已具備描畫的基本能力,為基本的亂線,在此階段的樣式 中,有點、不同樣式的線和不同樣式的圓。 (二)配置圖案階段 為兩歲至三歲的幼兒,開始可由視覺來引導控制手部的圖畫,從 繪畫的內容獲得視覺的刺激,對於所畫出物體的輪廓還不是很明顯。 (三)圖形階段 為三歲的幼兒,在繪畫的途中,會有偶發的圖形出現,也會將所 畫出的不同形狀組合在一起,在此,作者分成六種圖形:矩形、橢圓 形、三角形、十字形、斜十字形和不定形。 (四)設計階段 為三至四歲的幼兒,已經建立起個別的繪畫線條構成體系,並有 22.

(32) 著屬於個人的繪圖樣式,所畫出之圖畫開始轉變為兩個圖形結合之結 合體和三個或三個圖形結合之集合體,也會有曼陀羅(圓)、太陽、放 射型及人的圖案出現。 (五)圖示階段 為四至五歲的幼兒,在此階段幼兒所畫出之物體,除了人物還包 括動物、建築物、植物與交通工具。 在 Kellogg 的理論中,作者經由自己的觀察經驗去統計出了幼兒 在不同年紀的繪畫特色與樣式,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在不同年紀的幼兒 中,雖然幼兒的表達乍看之下只是不同的線條與圖形所結合而成的圖 案,但從 Kellogg 學者的描述中可以發現,雖然同樣的只是線條,但 筆法與幼兒使用線條所呈現的方式都是很不同的,會有著逐步的繪畫 經驗往上增加,由線條和點的繪畫開始,接著圖形與圖案的組合與創 作,所畫的圖案與樣式越來越精細,不論是幼兒本身或是在幼兒園經 過教導的幼兒,在繪畫上都呈現著越來越豐富的表現與表達內容,另 外,作者更在書中提到了。幼兒所呈現的繪畫,一定會有著他們的想 法與之前的記憶,而這些想法與記憶對他們有強烈的影響(夏勳譯, 1988)。所以在幼兒的繪畫中,可以發現在這些不同的時期中,幼兒 的繪畫中會呈現出他們的生活經驗,是幼兒與他們在生活中的互動經 驗,透過他們的繪畫,我們可以從中去探索與發掘更多幼兒所想表達 的內容或是他們與生活經驗互動的不同記憶。在幼兒的繪畫內容中, 我們必須更去注意他們的圖畫與圖像表達,除了是幼兒自己本身的表 達,也同時是與他們生活經驗中互動所產生的不同結果,都需要去仔 細的參透與了解。 以上不同學者,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者,彼此之間有著些微的 差異,且是用不同的觀點來探討幼兒繪畫的發展,學者 Kellogg 的理 論比較偏向為從幼兒所繪之圖案來探討,單純的從幼兒所畫出之內容 23.

(33) 來討論,其他學者則會包含幼兒身體與心理的發展一併討論。大體上 依據每位學者所提出之幼兒繪畫發展理論,似乎都有著大致的發展方 向,先為塗鴉階段,幼兒因手臂肌肉的反覆操作而得到快感,對於所 畫出之圖畫還未有太多的想法,焦點集中在肌肉之運動上,之後,慢 慢的眼睛能夠去控制自己所畫出的塗鴉,視覺與肌肉開始協調,所呈 現之物體也越來越精細。再來也開始對於自己的圖畫創作有意識的加 入自己所經歷的相關生活經驗、想法與覺知於圖畫中,進而圖畫內容 更為詳細、精緻與豐富,能更完整表達出更多幼兒所想的內容。 以上為不同學者之幼兒繪畫研究之探討,皆為以幼兒年齡作為出 發點來把幼兒的繪畫發展作一個劃分,從劃分好的不同階段中來探看 幼兒的繪畫,是以幼兒的年齡階段來了解幼兒的繪畫,但此研究的重 點是想以社會文化互動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幼兒的繪畫,所以以下以社 會文化互動理論來探討幼兒的繪畫。 貳、從社會文化互動理論探討幼兒繪畫 一、社會文化互動理論 從社會文化中的認知層面來看幼兒的發展,可以發現發展是一種 動態的變化歷程,在人與人相處的這個社會所建立的文化和社群中, 會因為和不同人的相處和互動,彼此因而會不斷改變他們本身對於事 件的理解感受、思考記憶、問題設計與解決問題等的不同活動方式(陳 昭明、陳欣希譯,2008)。其中可以得知,從社會文化互動的理論中 來看,我們身處在文化的社群裡,在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中和對於事物 的感受、理解和思考,就一直會有著不停的變動、發展和學習,是會 隨著與社群中的其他人或是事件不斷相互的互動而逐漸的有不同的 學習與發展,經由與他人的互動,我們各個層面的發展是會持續的變 動的,這和我們在社群中的互動經驗息息相關。當然,幼兒也是相同 的,而在此研究中,我們要藉由幼兒的生活經驗來了解他們的繪畫, 24.

(34) 所以選擇社會文化互動理論中來探討幼兒的繪畫與生活經驗之關係。 在維高斯基的研究中有提出,幼兒在平時生活中所做的許多事情 與活動,都會有著不同的文化意義,所以當在探討一個人的發展時, 我們無法把一個人和他的文化脈絡分開來討論,必須要從他們所生活 的社會歷史文化脈絡中去理解(陳昭明、陳欣希譯,2008)。一個人生 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都會與他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有著大大小小的 互動,而因為這樣的互動,所以會有了不同的生活互動經驗,同樣的 在了解幼兒與他們的繪畫時,必須也相同的去考慮和探討到每個幼兒 不同的生活經驗與他們所身處的文化,才能比較全面的了解幼兒與他 們所處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能夠得知幼兒與他們的繪畫之間的 關係,對於他們的繪畫有著更深入的了解,了解更多幼兒繪畫背後的 文化意涵。 維高斯基有提到,幼兒會去學習使用符號和工具式的文化工具, 例如:語言和數學,且會和能力較好的其他幼兒一同進行較為複雜的 思考與學習和使用思考的文化工具,接著漸漸能夠獨立的進行思考, 並且將文化工具轉化,以達成幼兒本身的目的與行為(陳昭明、陳欣 希譯,2008)。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幼兒在思考時,會去使用他們所 熟悉的社群中的不同符號與文化工具來幫助他們進行思考,在與其他 能力較好的幼兒互動時,會逐漸的學習和熟悉所學習到的符號與文化 工具,且能夠獨立的運用與使用去達成他們的目的。而其中的一種文 化工具-語言,在幼兒還沒有辦法完全的表達時,他們會透過畫圖的 方式來表達,而這種在圖畫中所書寫出來的語言,對幼兒來說是一種 輔助性溝通的使用系統 Vygotsky(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幼兒透 過畫圖的方式代替口說,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對於幼兒來說,圖畫是 一種畫出來的圖畫式語言。 畫圖是幼兒用來溝通與表達的一種方式,對於這個階段的幼兒來 25.

(35) 說,用口說的表達方式還不是那麼樣的完整與清晰,但幼兒能在他們 的圖畫中,以他們所想要呈現的方式來表達他們所想、所知與所了解 的內容,藉由畫圖的方式來表現和創造他們與生活互動所獲得的不同 經驗。對於維高斯基而言,一個人在美術方面的發展並不是自然而然 就能夠形成的,而是與他們所生活的社會和文化彼此互動的歷程 (Lim,2004)。透過上述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幼兒把他們所學習 到的其中一種符號和文化工具-語言,將它轉化成圖畫來更能夠清楚 的呈現他們所想要表達和傳達的內容,而在幼兒所畫出之圖畫中的內 容,是幼兒與他們的生活經驗互動結果的呈現,因此每一位幼兒的發 展與變化,我們都需要去了解其社會文化與生活經驗才能從中得知, 幼兒在社會文化中所獲得的不同經驗會表現在畫圖或是書寫上,他們 會運用著不同的符號或記號來表示在圖畫上,並在其中能夠重新建構 他們記憶中的不同符號與記號,進而內化與學習,成為幼兒本身對這 個社會的了解與認知。 綜合本節,可以發現在社會文化互動的理論中,幼兒與他們所生 活的社會文化與互動經驗是重要的。我們從所身處的這個社會文化 中,與社群互動並逐漸的學習與運用不同的符號和文化工具,逐漸的 內化為我們自己的經驗,在幼兒的繪畫中也是相同的,他們和所身處 的社群中,有著一定的連結與互動經驗,所以在幼兒的繪畫中必須考 量與探討到幼兒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 大部分。 在傳統對於幼兒的繪畫發展的研究,多是依照著階段性的理論, 但可以發現在階段性的理論中考量的因素為「年齡」,並沒有考量到 幼兒本身的脈絡與他們所身處的社群之間的關係,完全依照年齡為標 準來分斷,不免過於單一性來思考,然而對於在探討幼兒的繪畫時, 雖然有相似的階段特徵,但無法排除的是,幼兒也會同時受到本身所 26.

(36) 身處之社會文化與生活經驗的影響,必須相同的考量生活經驗的部 分,才是能夠對於幼兒的繪畫有深入瞭解與探索的關鍵。因此,研究 者想以社會文化互動經驗脈絡為主以階段性認知理論為參考來探討 幼兒的繪畫。. 第三節 幼兒繪畫與生活經驗相關文獻探討 本節分為探討幼兒繪畫與生活經驗之關係與幼兒繪畫相關文獻, 而幼兒生活經驗分為三個不同的經驗來探討:家庭生活經驗、幼兒園 學習經驗與媒體閱聽經驗。 壹、幼兒繪畫與生活經驗 一、家庭生活經驗 家庭是幼兒出生第一個所接觸到的場所,並且會與家庭中的成員 朝夕相處且彼此會有頻繁的互動。而在家中與家人一同進行的各種活 動,例如:吃飯的情景與飯桌,會表現在幼兒的繪畫中(陳育淳, 1999)。從中可發現,幼兒會把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活動,直接的呈現 在他們的繪畫當中。在賴文茂(2004)、蘇佑芳(2012)的研究中有提 出,父母對於幼兒繪畫的支持與鼓勵,例如:對於幼兒的繪畫多給予 陪伴或是在繪畫上的支持,這些都是會對於幼兒的繪畫表現有正向的 影響。所以父母或是家人在不論是言語上或是行動上對於幼兒繪畫的 支持與鼓勵,都能夠更增強幼兒繪畫的表現與信心。同時在許多家庭 中,家長會選購著色本給幼兒進行繪畫的練習,但這在無形之中也同 時把大人對於繪畫的概念與想法植入了幼兒的心中(夏勳譯,1988)。 從家長所選擇給予幼兒的著色本,能夠表現出家長所想帶給幼兒的繪 畫想法、繪畫的圖案或是應該要有的繪畫方式,這些在無形之中,大 人會把自己本身對於繪畫既定的模式傳達給了幼兒。在家庭的生活經 驗中,因為是幼兒第一個經常接觸的場所,所以不論是與家人或是主 27.

(37) 要照顧者的各種相處情形、互動或想法,都與幼兒有著緊密的情感連 結,同時也互相的影響著,他們對於繪畫的態度、表現與想法,在有 形無形之中,都會傳達給幼兒、影響著幼兒、幼兒的繪畫表現、內容 與態度,所以當在探究幼兒的繪畫時,幼兒的家庭和一起相處互動的 家庭成員,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考量因素,甚至一直延伸至幼兒上了 幼兒園也會相同的影響著。 二、幼兒園學習經驗 對於幼兒來說,從家庭到了幼兒園是一個新的環境,這時候,幼 兒園的老師或是同儕對於幼兒來說,就相對的重要,是可以幫助他們 更快融入這個新環境的支持。而幼兒的繪畫表現會受到教室情境的佈 置與老師在繪畫前引導的影響,例如:老師在幼兒繪畫前分享關於繪 畫內容的相關經驗(李怡靜,2000)。老師在幼兒繪畫前的引導活動, 有助於幼兒在繪畫內容的呈現更為豐富,也能夠讓幼兒聯想與結合更 多的繪畫內容;另外,幼兒在繪畫中也會帶入在教室所觀察到的內 容,可以發現在幼兒園的繪畫表現中,不論是老師,還包括了幼兒園 的生活經驗都佔了重要的一部份。Cox(2005)提到,幼兒在幼兒園的 畫圖時間,和其他的同儕彼此在一邊繪畫和一邊交談中,可以分享在 繪畫上的不同想法,彼此能夠解決在繪畫上所遇到的困難和可以一同 建構出屬於他們想表現在圖畫中特殊符號。幼兒除了自己繪畫之外, 在與同儕一同進行的繪畫過程中,彼此能激盪出更多的想法,加上每 位幼兒都是不同的,所以在一同進行的繪畫過程中,會有更多的表現 與表達,若在表達上遇到困難,彼此也可以一起解決問題。幼兒在繪 畫完後,彼此會分享自己的畫作,透過畫作能夠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所 生活的周遭環境(李怡靜,2000)。所以在幼兒園,幼兒不只是在繪畫 的過程中能夠與同儕共同創作與分享繪畫,更能夠分享與了解彼此不 同的生活環境與經驗。在繪畫完後在幼兒園的新環境中,不論是教室 28.

(38) 環境、教師或同儕,都帶給了幼兒新的體驗與認知,不論是教師的想 法、態度或是整個的課室環境,都是會影響著幼兒與幼兒的繪畫創 作,而與同儕一起繪畫的過程,更是一個互相增進並能夠創造更不同 繪畫表現的時刻。對於幼兒來說,除了家庭的生活經驗,又增多了一 個幼兒園的新生活經驗、幼兒園的教師與同儕,在他們的經驗與創作 上能激發更多不同的想法,從中,他們能獲得更多的繪畫靈感,在繪 畫的表達與表現上也能夠更加的多樣與豐富。 三、媒體閱聽經驗 在幼兒所身處的這個多樣的環境中,每天都會有著不同的文化經 驗影響著幼兒。在幼兒的繪畫中會反映出他們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 周遭的各種文化,幼兒從他們的繪畫過程中,能夠處理他們的情緒, 去重新的回憶起他們的記憶,而且不是只有重新的說出原本的事情, 還能夠去創造新的事件,並能夠以他們的方式呈現在他們的圖畫中 (Kinnunen,2013)。可以發現,在幼兒的繪畫中,除了能夠反映出他 們的生活經驗之外,也可以讓他們在繪畫過程中勾起不同的回憶,更 能夠在其中去創造新的經驗,繪畫對於幼兒來說,除了讓他們能夠更 了解與回想起他們不同的經驗,也同時是一個新的繪畫創作的媒介。 在陳育淳(1999)的研究中提到,幼兒的圖畫中經常出現他們生活經驗 中出現的場景與事物,也提及了大眾文化中的卡通對於幼兒來說有著 很大的吸引力且受到幼兒的喜愛,但幼兒在圖畫中模仿卡通中的圖案 時,並不會因此降低他們的繪畫能力。在 Burkitt(2010)的研究中就有 提到,除了老師和家人之外,最常出現在幼兒繪畫裡的就是卡通裡的 角色。這些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打開電視就能看到許多不同的卡空, 這些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存在著也影響著我們與幼兒,也 同時是幼兒在畫圖創作中的一個可以模仿和學習的資源,是他們所喜 愛並能進一步激發他們不同創造想像能力的一環。我們無法完全脫離 29.

(39) 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環境,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包含著不同的文化,透 過幼兒的繪畫,我們能夠更清楚他們所接收與吸收到的,並能從中發 現幼兒與各種媒體彼此之前的影響、互動和之間的關係。 綜合上述,如同之前所提到的,在幼兒的圖畫中,呈現的是他們 與所身處的這個環境互動與經驗的結果。這個時期的幼兒,並不是只 是單純的想要完成一幅美麗的創作,而是把自己所經驗到的、所知道 的和所見到的事物去表現在他們的圖畫中霜田靜志(蔡金柱、李叡明 譯,1993)。所以在幼兒的畫中所呈現的是真實的,是幼兒自己與生 活周遭互動的一個經驗,自發的想要去表達與呈現出來。畫畫對於幼 兒來說就像是一個工具,可以把從家中、學校和整個社會環境所獲得 的經驗和知識做一個連結,並對於不同事情的思考會產生更複雜的想 法與不同的思考(Maria,2014)。透過繪畫的動態過程,幼兒能夠更統 整的把他們在家中、學校和生活環境中的所得到的經驗和知識做一個 結合,藉由繪畫幼兒能夠更了解與他們所身處環境彼此之間的關係, 也讓我們能從幼兒的繪畫中更了解幼兒所學習和探索的內容。 幼兒最開始出生所接觸到的就是家庭,家庭對於幼兒有著深刻的 影響,舉凡家人或是與家人的互動都影響著幼兒,可以從幼兒的繪畫 中去探討他們的生活文化,呈現了幼兒所想表達的內容在其中。影響 幼兒畫作的層面有很多,除了幼兒本身的家庭背景和文化,另一項也 會同樣影響的就是課堂的環境(Soundy,2012)。在前面有提及,除了 家庭,幼兒園的環境、教師與同儕,都是會影響著幼兒。在畫畫時, 幼兒彼此之間會互相討論、解決問題、指證優缺點和發展出新的圖樣 (Happerstad,2008)。從個人的繪畫,轉變為與他人一起,幼兒除了原 本畫出自己的感受,也逐漸地開始與他人討論,對於畫作獲得了新的 想法與見解。繪畫變得不再只是視覺的觀察,更進而轉變為一個幫助 幼兒思考建構的過程(Cox,2005)。從中可以得知,幼兒原本在家庭 30.

(40) 大多為接收,去體會和感受每天所得到的,並表現在他們的圖畫中, 之後進到幼兒園,多了能夠與他們一起討論的同儕,對於表現出的繪 畫內容,變得有更不同的見解,從單純的觀察,加入了更多的思考, 能在繪畫的過程中能夠有更不同的新想法。 除了在家和在幼兒園,還有更大的一部份是在幼兒所生活的大環 境中。在幼兒的圖畫中,會發現彩虹、同樣造型的花和有帽子的太陽, 時常是受到幼兒們所喜愛的電視節目和歌曲的影響(Coates,2006)。 這些資訊可以更增強我們去了解幼兒所畫在圖畫中的事物與學校課 程的關聯,顯示出在整個大環境中其實都影響著幼兒,小至平常生活 中的動作,大至我們所身處的整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與我們的 文化彼此的互動著,也同時把我們的文化帶給了幼兒。 影響幼兒繪畫的內容可以看做是多種層面的影響,不論是家中、 學校或是幼兒平常所身處的生活中的人、事和物,還包括了與幼兒之 間的互動經驗,正向或是負向的,更包含了一個人本身的內容和所帶 給幼兒的各方面感受,從大方向到細微的交流,全部都影響著幼兒和 幼兒的繪畫,也帶給他們不同的感覺和感受,而幼兒將這些在生活中 互動的經驗結果,展現在他們的圖畫中。經過對於幼兒生活經驗的探 究,更激發了研究者想研究幼兒繪畫與他們生活經驗之間的關係與表 現,當在了解和解釋幼兒的繪畫時,一定要十分小心,必須把不同層 面的生活經驗和因素盡量都考慮進去,才是能夠比較完整和清楚的詮 釋與了解幼兒繪畫表現中的內容和意義。 貳、幼兒繪畫與生活經驗相關文獻探討 從中可以發現,幼兒繪畫相關文獻可分為兩方面,一為從不同的 面向中去探討幼兒之繪畫;另一為單從幼兒繪畫中來探討幼兒繪畫的 內容、表現與意涵。在不同面相來探討幼兒繪畫中,可以發現有許多 不同的方向,從幼兒的繪畫來探討應用於圖畫書的創作,或是由幼兒 31.

(41) 的繪畫來探討皮亞傑的認知理論發展,是藉由幼兒的繪畫來探看不同 的主題;而另一方面是單純的探討幼兒的繪畫,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 探討,會從幼兒的年齡、性別、居住地區或表現形式等,來探討幼兒 的繪畫,而其中最多探討的項目為從幼兒的年齡或性別來看幼兒的繪 畫,其中也不只是探討幼兒繪畫的年齡發展階段,在幼兒繪畫背後的 原因與內容有不同的探討。 在不同的繪畫文獻中,探討了不同面向的幼兒繪畫,其中最多的 探討項目為從幼兒的繪畫中探討年齡或性別,想探討幼兒不同年齡組 別與性別的繪畫表現,並不是單純的看幼兒的繪畫內容,而是想從幼 兒的繪畫中知道幼兒在不同年齡發展中,繪畫之間的變化與不同,還 是從不同發展階段來了解幼兒在繪畫上的不同變化,或是幼兒在某個 年齡階段,是否有達到該年齡階段應有的標準,多以階段理論的方式 來看幼兒的繪畫。在不同的文獻中,多使用線條、圖樣、色彩、呈現 風格及繪圖表現之探討來探看幼兒的繪畫,雖然是在幼兒圖畫中所呈 現的內容,能夠看出幼兒在圖畫中的表達與內容,但無法從中看出幼 兒為何會想要如此表達,或是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什麼樣的關聯。此 外在文獻中的研究方法多為使用表格或是量表來評量或是檢測幼兒 的繪畫內容與發展,雖然能夠藉此來了解幼兒繪畫的能力發展,可是 卻無法得知幼兒為何會想要如此表達,且幼兒繪畫之發展與內容表現 並不會只有單純某一項因素所造成,幼兒的生活環境也是需要考慮的 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缺少了文化這項因素,雖然可以得知幼兒的繪畫能力與發展,但 卻忽略了幼兒的地域性與地區性,應該把幼兒的環境也一併考量,做 一個較為完整的幼兒繪畫探究。幼兒在幼兒園或是其他環境中,可以 接收到許多語言和文化訊息的刺激,所以在幼兒的繪畫中,年齡只是 一項參考,最主要還是需要考量到環境的因素(陳育淳,1999)。能夠 32.

(42) 影響幼兒的繪畫有許多不同的因素,例如:學校、公園與家庭等,這 些都是幼兒平常會身處的生活和活動範圍,而幼兒在這些不同的地 方,會與地點裡的人事或物互動,彼此之間也進而有了不同的影響, 這些都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同樣的也會呈現在幼兒的繪畫中,單從 評量表來評斷幼兒繪畫的能力,較是從幼兒的繪畫表面所看的來判斷 幼兒的繪畫,無法更深入的得知幼兒在繪畫為何會想呈現這樣的內容 與影響幼兒繪畫的真正原因。吳惠琴(2004)的研究建議中提到,影響 幼兒繪畫是錯綜複雜的,建議可加入家庭、社經和文化等不同變項來 探討,較為有意義,此研究之研究者同時在研究中探討了不同族群幼 兒的繪畫,從中也發現了在不同族群的幼兒中,會把自己族群平常生 活的經驗帶入繪畫中。陳育淳(1999)提到,普遍性的繪畫階段性的理 論,已不再那麼樣的適合來評量繪畫發展,必須要加入文化環境因素 做為考量,幼兒在平時的生活環境中,會學習到不同的語言和訊息, 日常的生活環境都能夠被畫入幼兒的圖中。在蘇佑芳(2011)的研究中 有提到,因為研究者本身是班級的導師,所以對於班上的幼兒都很了 解,從幼兒的繪畫中就能夠得知,幼兒的繪畫與他們生活環境之間的 相關,進而能夠得知幼兒與他們繪畫之間的關係,從中也能夠發現, 在幼兒的生活環境中,什麼是比較影響著他們的,透過繪畫來表現出 來。張耿彬(2005)的研究中發現了不同的環境,不論是在家庭、學校 或是整個文化中都是會影響著幼兒和他們的繪畫,幼兒會藉由繪畫來 呈現他們記憶中的事物,就算幼兒畫出來的內容相似,但也會因為幼 兒彼此之間有著不一樣的生活經驗,解釋也會大不相同。從以上研究 中可以發現,除了探討原本幼兒的繪畫發展,在探討不同的環境面向 時,可以得到更多更不同關於幼兒繪畫的內涵,也更可以得知在幼兒 繪畫中所想要表現與呈現的內容,其實在幼兒生活的周遭都影響著幼 兒,必然要把各種的因素都考量進去,探討幼兒的繪畫才能夠更為明 33.

(43) 確。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關於幼兒繪畫的研究超過十年,且不同研究 者的方向各異,可藉由繪畫來探討不同面向或是純粹的研究幼兒的繪 畫,從較為多數的研究幼兒的繪畫能力與繪畫發展階段,到越來越多 關於幼兒繪畫的研究也顯示,應該要多重視與探討幼兒繪畫背後所想 要表達的內容與影響繪畫的原因,對於幼兒繪畫有著更多的了解也才 能讓我們有更多的體悟與認識,幼兒會透過他們的繪畫把自己的生活 經驗帶入、從中能呈現出他們的生活互動記憶和他們在生活中最強烈 的記憶內容也會畫入其中。張明慧(2002)的研究中就發現了幼兒的繪 畫中,會展現幼兒的在他們生活經驗中所獲得的感動。在幼兒的繪畫 中除了會呈現生活經驗之外,幼兒透過繪畫所表達的是幼兒與環境事 物互動後所獲得屬於他們自己的感受與感動。透過幼兒圖畫中的生活 經驗,我們能從中更了解幼兒的繪畫,不是單純的亂畫或是無意義的 內容,而是充滿著幼兒與他們生活環境經驗的各種人、事與物的互 動,這是此研究想要深入探討的部分。 在本研究中,會藉由收集幼兒的繪畫來探討幼兒的生活經驗,會 以三個與幼兒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面向來探討:家庭生活經驗、幼兒 園學習經驗和媒體閱聽經驗,從幼兒的繪畫中來探討這三個不同的生 活經驗面向,透過探討這三個不同的生活經驗來更加的了解幼兒繪畫 中的圖像與生活經驗之間的意涵。. 34.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分別為研究取向與方法、研究場域與對象、資 料蒐集、整理與分析、資料可信度與研究倫理,以下分別敘說。.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壹、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者對於所收集的資料,不是用數字或是統計的方式來詮 釋,而是進入現場去深入瞭解被研究者所經驗的世界,並從他們的觀 點來進行現象的詮釋(潘淑滿,2003)。所以在此研究中會進入現場, 進入研究對象所生活的環境-幼兒園中,去真切了解研究對象的生活 環境。是一種在研究對象的生活情境中的自然接觸,並能夠去呈現與 描繪現場實際的生活歷程互動與行為和語言方式(黃瑞琴,1991)。研 究者進入現場就是從參與研究對象的生活中,獲取現場第一手訊息, 各種的資訊與信息都能夠直接的接收,自然的與研究對象互動、了解 現場的實際環境與親身的接觸,並從研究對象的觀點出發,才能夠敘 述與描繪出研究對象在真實場域中的對談話語與不同的行為互動模 式。 為了能夠仔細的探究其中幼兒和繪畫之間的關係,則必須要進入 現場、觀察與訪談,才較能得知其中的人、事和物對於幼兒的繪畫, 彼此之間的經驗、觀點與意義,因此,本研究為探討幼兒繪畫表現與 生活經驗之關係,必須進入幼兒園,進入現場實際的收集幼兒繪畫、 觀察學校與家中的各種活動與生活,深入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與繪畫 彼此之間的相關,所以採用質性研究法,以期能從中探討生活經驗與 幼兒繪畫之間的影響與關係。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ffi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Virginia 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s (2013). Milestones of child development: A guide to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from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路旁上落客貨活動頻繁,經常有車輛駛經並需要在路旁短暫停留。就以九龍 上海街為例,該路段共有 7 個巴士站,有 11 條巴士線,每日有 690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relief fresco "Stories of the Buddha's Life" embody the advancement of life education: a profound outlook on life, religion and life and death, ultimate care, lif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各種事物總是在不斷改變,我們的人口狀況也是 一樣。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2003 年進行的住戶統計調查結果顯示,香港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