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印象中「鹿寮」是另一個「外婆」家(伯母娘家),因幼年常和伯父母到鹿寮 玩,對永安就有幾分熟悉的感覺。永安村北、東方以鹿寮溪與瑞豐、瑞源、瑞隆 村為界,南以高台低丘,鄰接龍田、鹿野村,西鄰延平鄉武陵、永康村,全村約 有 628 戶,人口約 1739 人(鹿寮戶政,2009/8),多數居民自日據時代便以農業為 生,其中以稻米、甘薯、甘蔗、鳳梨、茶、枇杷、釋迦、梅子、李子(鹿野鄉志

,2004)等作物,物產豐富。

民國 50 年代,許多鳳梨園變成茶園,各種知名茶種陸續引進栽種如烏龍、金 萱、佛手、翠玉等,甚至是聞名遐邇的阿薩姆紅茶,解說服務隊陳高桐先生說:「 這些都要感謝新元昌茶廠溫老先生,用最便宜的成本,鼓勵當地農民種植茶葉,

並收購茶青做成茶葉。」永安開始轉型成為茶區。民國 71 年 4 月,前總統李登輝 先生任省主席視察時,命名為「福鹿茶」,從此在國內茶葉市場便佔有一席之地。

社區居民大半從事與福鹿茶產銷有關行業,生活與茶習習相關,造就永安社區新 的生活樣貌。

圖 1-1 永安社區位置圖 圖 1-2 傳統農作—甘蔗

圖 1-3 傳統農作—鳳梨 圖 1-4 現有經濟作物—茶葉

近來社會環境改變,觀光旅遊風氣日漸盛行,社區在有識之士帶領及居民的 努力下,配合政府「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由居民組成發展協會,訂定發展計畫

,讓沉寂沒落的社區注入活力;更以鄉下人的熱情,讓遊客們留下深刻印象。從 原本貧窮的村落,成為台東縣的績優社區、全國治安績優社區、全國十大經典農 漁村、第十七屆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優等獎,更是台東縣合法民宿密度最高的 村落,傳統茶業園區加上觀光休閒產業,讓永安社區蛻變成全國的「模範社區」( 廖中勳,2008)。這些得之不易的榮譽,除了政府公部門貫徹政府政策執行外,社 區內的人力資源,更是最功不可沒的一群。

圖 1-5 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頒獎典禮 圖 1-6 第 17 屆全國環保模範社區頒獎 有關台灣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蔡宏進,1993),以及現階段農業的挑戰與對 策(吳明敏,2002),國內已有諸多專門論述;新故鄉社區營造因被列為國家重點投 資計畫,主管機關也提出所謂活化社區營造組織與整合社區營造資源等執行方案

。現階段行政院勞委會推動「擴大就業服務方案」,如果未能有效配合社區總體營 造需求,則其改善失業問題的效果,恐將事倍功半;行政院農委會積極進行「農 村聚落重建」與「生態保育工法」,若能結合社區產業發展並落實自主營造,定能 發揮相當大的加乘效果(江大樹,2001)。

建構公私部門間的夥伴關係,協力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程。社造計畫雖是當 前國家重要施政方針之一,惟因各級政府普遍財政窘乏與專業人才不足,如何善 用民間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資源投入,乃是政策推動首要課題。以往相關經驗顯 示,個別化、片段式的以工代賑,無法真正解決基層失業問題,唯有針對社區特 色產業全盤規劃與長期培訓,方能真正達到活化社區資源、有效振興地方經濟的 目標;在社區產業振興與社區資源活化的過程中,同時也正是激發並凝聚社區生 命共同體意識的最佳、持續性動力來源。文建會現行委託專業團隊協力甄選並輔 導社區營造計畫,乃是一項值得肯定的創新策略(江大樹,2001)。

永安社區在全體居民努力下,發展茶產業及社區營造,推動水土保持綠美化 及觀光休閒產業,更因獨特優質的地形及穩定的氣流,成為飛行傘的重鎮(廖中 勳,2008)。永安社區如何從無到有、努力奮鬥的克服許多困難,值得細心研究,

瞭解其關鍵因素;其中令研究者最感興趣的是社區中的人力資源,幾乎所有社區 營造工作,都由社區內「自己人」包辦,是如何到達這樣境界,值得探討。

二、研究動機

永安社區獲選 95 年績優治安社區(全國特優第一名),96 年全國十大經典農 漁村,97 年環保署第 17 屆環境保護模範社區優等獎,身為鄉民同感榮耀,能在全 國激烈競爭下脫穎而出,實在非常不容易,此是促成作者研究本文的動機之一。

其次,永安社區發展歷程上重要人物中的廖家三兄弟,為社區發展貢獻心力

,成效卓著,排行老大的廖金生為昔日軍旅長官,是何心境轉換,此是促成同是 軍職的研究者想一窺究竟,是研究本文的動機之二。

再次,永安社區發展幾乎是由零開始,到底是什麼資源與條件配合,讓社區 發展快速蛻變,而此經驗是否可複製至其他的社區鄰里呢?此是促成作者研究本 文的動機之三。

圖 1-7 治安社區巡守隊成立 圖 1-8 解說服務隊從事鄉土教學

圖 1-9 總幹事廖中勳擔任解說服務 圖 1-10 農場主人廖正忠擔任自行車導覽

圖 1-11 昔日荒煙漫草的坑谷溝渠 圖 1-12 今日生態盎然的親水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