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2014 年頂新集團涉入劣質油事件,重創頂新魏家在臺灣形象。在此事件後,

魏家承諾捐助30 億元作為食農教育基金,積極地投入與食農相關的公益活動,以 及推廣在地農產外銷,即便事後付出代價亡羊補牢,但短時間內都很難淡化新聞媒 體和社會大眾對負面事件的回憶。類似事件也發生在另一個產業的日月光,日月光 於 2013 年 10 月遭到指控排放有毒廢水污染後勁溪,雖然日月光平時有投入資源 做公益,但此次重大負面事件使其公益作為的公信力受損。顯見,如果企業沒有處 理好業務對社會大眾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即便過去全心地投入公益,都可能在一 夕之間付之一炬,而且未來很可能還得付出更大代價來彌補社會大眾或自然環境 所受到的傷害。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企業身為社會的一分子而透過投入公益來進行「社會參與(Social engagement)」

已經行之有年。而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最早的參與形式多為捐款、贈物給予社會 弱勢團體的慈善作為,直到20 世紀末、21 世紀開始社會參與的形式和途徑才日益 多元,不再僅限於捐贈方式或僅專注於慈善領域,此外,也開始重視實際的成效與 回饋。而因此受惠的利害關係人更是囊括了供應商、員工、參與專案之社會大眾等,

以此實現公益之精神,有別於過去企業多是一枝獨秀的作風。除此之外,實踐社會 參與的地理範圍也不再僅止於公司廠址附近的社區或特定弱勢族群;許多企業更 是把公益的層次拉高到議題倡議、甚至投身社會議題作解決問題的領頭羊,例如,

中國信託成立「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長期關注毒品氾濫的議題,透過線上 影音媒體、線下實體活動,倡議毒品對國民、尤其是兒少的傷害。

2

不過,為什麼企業要這麼做呢?只是為了節稅嗎?還是只想安撫受企業影響 最大的一群人呢?從過去部分研究和報章雜誌媒體來看,例如天下雜誌、遠見雜誌 和CSRone 平台,現在許多大型企業的公益作為絕對不只是為了節稅或安撫特定一 群人而做公益,而是顧慮到企業身為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必須以長遠之計來經營事 業,否則難以在當地或甚至是在激烈競爭的供應鏈中存活(胡憲倫、許家偉、蒲彥 穎,2006;黃營杉、齊德彰,2005;Gautier & Pache,2015)。

此外,在數位科技快速發展的趨勢之下,許多企業亦會在公益中結合核心業務 專業或導入科技應用,發揮其專長或科技優勢更有效率地來解決社會上大大小小 小問題,致力於極大化公益對社會的正向影響力以及累積對自身的反饋。例如,台 灣大哥大發起「數位苗圃計畫」,攜手 myBook 互動學外語四大出版商,希伯崙

(LiveABC)、空中英語教室、擎學(StudyBank)、曉騰(SOYONG)合作,每年 捐助1 萬名弱勢學子免費上網外,更提供 1 萬個 myBook「互動學外語」免費線上 學習名額,幫助弱勢青少年提升數位競爭力及外語能力。

惟從相關獎項的獲獎企業,例如《天下雜誌》「天下企業公民獎」、《遠見雜誌》

「企業社會責任獎」或是「TCSA1台灣企業永續獎」就可以看出,金融業、電子製 造業、電信業、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等產業的整體表現可說是臺灣永續發展的火車 頭,即便單看社會參與這個面向表現同樣亮眼,顯見仍有許多產業有努力空間。以 2017 年至 2019 年「天下企業公民獎」大型企業組前 20 名為例,就不乏臺灣知名 金融業、電子製造業、電信業、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企業,如附表1 所示。其中,

像是信義房屋屬於房地產仲介產業的公司能在2018 年及 2019 年擠進前 5 名則相 當難能可貴(備註:2017 年信義房屋由於營收為 100 億以下的企業,因此報名參 加中堅企業組,名列該組別第一名)。

1 TCSA 為台灣企業永續獎(Taiwan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wards) 縮寫,係由 2016 年由財團 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成立的台灣企業永續學院(Taiwan Academy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負責推動的企業社會責任獎項。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2019,評選緣起,取自 https://tcsaward.org.tw/tw/about/index/Origin

3

表1:西元 2017 年至 2019 年天下企業公民獎排名前 20 名之行業佔比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天下企業公民獎官方網站–評選辦法2

如果更深入地以食品業為例,臺灣的22 家食品上市企業在前五屆公司治理評 鑑中擠進前5%的僅有「統一企業」3,而且天下企業公民獎入選企業中屬食品產業 的比例也偏低,顯見整體來說食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表現仍有待加強。為提升特定 產業的資訊揭露程度,金管會在2014 年規定上市上櫃的臺灣食品業及其他特定產 業之公司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食品業的報告書數量才從2014 年的 3 份,提 升至 2015 年的 28 份,因此可以初步推論,食品業對於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仍相對 被動。總而言之,雖然臺灣企業對社會的投入從被動轉為相對主動,至今也累積不

2 天下雜誌於 2007 年起設立「天下企業公民獎」,有「大型企業組」、「中堅企業組」、「外商企業 組」,2015 年擴大評比新增「小巨人組」,評選面向分為「公司治理」、「企業承諾」、「環境永 續」、「社會參與」等四大面向,評選流程如下:由《天下》調查中心篩選天下二千大企業連續三 年獲利的本地公司,邀請參賽與寄出問卷,緊接著企業完成問卷填答後繳回,進行初選。統計問 卷填答結果後,選出入圍名單,將審查資料寄予各組評審委員,並由各組專家分別召開評審會 議,最後再由總評審會議決選,選出共一百家企業入選當年度「天下企業公民獎」。天下企業公民 獎官方網站,2019,評選辦法,取自http://topic.cw.com.tw/csr/

3劉宜叡(2018)。公司治理吊車尾,台灣食品業為什麼管不好?。食力,2018 年 9 月 5 日,取 自 https://www.foodnext.net/issue/paper/5470135481

編號 產業別 西元2019 年 西元 2018 年 西元 2017 年 1 電子製造業

30% 35% 45%

2 金融業

25% 25% 25%

3 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

15% 10% 5%

4 電信業

15% 15% 15%

5 不動產經營業 5% 5% N/A

6 水泥及水泥製品製造業 5% 5% N/A 7 金屬結構及建築組件製造業 5% 5% 5%

4

少具有正向影響力的案例,但目前卻還是集中在某特定幾個產業,因此尚有很大的 發揮和討論空間。

不過,在報章雜誌等媒體對「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 CSR)」相關議題日益重視的趨勢與背景之下(楊意菁,2010、2017),例如

《天下雜誌》於2007 年設立「天下企業公民獎」,並在 2017 年正式成立「CSR@

天下4」網站,致力傳播國內、外的企業社會責任觀念與案例;而成立於2013 年的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則是臺灣第一家企業社會責任永續溝通與互動平台,成 宗旨是提升大眾對永續專業知識以及國際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狀況的認識,使得媒 體傳播成了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不可或缺的媒介。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一般會用環境永續(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社會參與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等三大構面來理解。

然而《天下雜誌》認為除了環境永續、社會參與和公司治理外,企業對員工的承諾 也是重要議題,這項概念包含有員工勞動條件、福利和育才制度等,而稱之為企業 承諾(Corporate Commitment)。如圖1 所示,本文也認為企業承諾應獨立成為企業 社會責任的其中一個面向,所以本文亦將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公司治理、企業承諾、

環境永續和社會參與等四大構面,如此才能更全面地詮釋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

4 《天下雜誌》自 1994 年開始倡議「企業公民」理念;2017 年 3 月正式創立了「CSR@天下」網 站,期望透過國際趨勢的報導、專家學者的剖析、經典案例的分享等,引進最新的觀念與做法。

5

圖1:企業社會責任四大構面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根據「CSR@天下」網站的定義,「公司治理」是指企業要以透明、公開、有 效率維持決策品質,且能符合法規與道德規範的做法來治理公司、同時兼顧獲利,

才能對股東有所交代。而「企業承諾」指的是企業應保障員工勞動權利、營造安全 友善的工作環境以及培育人才的責任;「環境永續」則牽涉到如何將綠色生產納入 營運中,諸如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汙水處理,以及事業廢物、損壞產品之回收皆屬 該議題範疇;「社會參與」是指,企業有策略性地投入公司資源進行社會倡議,或 者是開展較長期的公益實踐計畫,期望能夠同時滿足其商業目標以及社會需求。5 然而,「企業社會責任」僅從商業觀點角度出發,雖然能夠解釋企業應盡到哪些社 會責任,但卻無法充分解釋企業在國家社會中的角色、和其他行為者的關係以及對

5 2019 年天下雜誌最新改版的「CSR@天下」網站,已將「企業承諾」和「公司治理」納入企業

「永續治理」的範疇之下,雖然用詞、歸類稍嫌不同,但基本上並不影響天下雜誌早先對四大構 面相關議題的重視。

6

企業發展的助益(Matten & Crane,2005),因此本研究將以「企業社會責任」的延 伸概念–「企業公民」為基礎,並且闡述企業社會參與的意涵。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動機在於,過往國內研究對企業的社會參與討論相對較少,

且部分研究僅探討社會參與中的行銷目的或捐獻作為,因此未免太過狹義。因為從 近年的報導可以發現,企業的社會參與不僅止於行銷目的或純粹的捐獻;有不少企 業從長之計以年為單位規劃「公益計畫(Social Responsibility Business Practices Project)」,其規模較通常較大且影響力也更大;這些企業的社會參與不在僅止於捐 款、贈物或其他一次性慈善活動,因為從長之計不但有益於社會,還能正向影響企 業內外的永續發展,例如青年培力、員工增能(林志峰、徐苹甄,2017)或是探索

且部分研究僅探討社會參與中的行銷目的或捐獻作為,因此未免太過狹義。因為從 近年的報導可以發現,企業的社會參與不僅止於行銷目的或純粹的捐獻;有不少企 業從長之計以年為單位規劃「公益計畫(Social Responsibility Business Practices Project)」,其規模較通常較大且影響力也更大;這些企業的社會參與不在僅止於捐 款、贈物或其他一次性慈善活動,因為從長之計不但有益於社會,還能正向影響企 業內外的永續發展,例如青年培力、員工增能(林志峰、徐苹甄,2017)或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