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電子製造廠商的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參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電子製造廠商的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參與"

Copied!
1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東亞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臺灣電子製造廠商的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參與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Engagement of Taiwan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firms 賴昭銘 Jhao-Ming Lai 指導教授:田正利 博士 Cheng-Li Tien, Ph.D. 中華民國 108 年 12 月 December 2019.

(2) 謝辭 從事研究的過程難免迷失方向,或感到枯燥乏味,但因一群人的陪伴與支持,助 我度過了每一個艱難的時刻。 感謝天下雜誌主管在實習期間耐心地指導以及給予寬廣的舞台,讓我在短短的幾 個月裡開闊視野、認識企業社會責任的輪廓,最終跨入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領域。 從訂下研究題目到完稿,要特別感謝指導教授田老師總是細心地引導、給予建 議,讓我在撰寫研究計畫之初就打下穩固的基礎;並且讓我能按部就班地淬鍊出這份 研究的價值。此外,在二位口試委員孫老師和蔡老師犀利的提問和建議之下,讓我能 夠適時發現寫作盲點,馬上修正與調整。 毫無疑問地,本研究的所有受訪者絕對是賦予這份研究靈魂和價值的重要角色。 感謝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技嘉教育基金會、研華文教基金會、廣達文教基金會和緯創 人文基金會等五家企業基金會的主管及同仁,在受訪過程中樂於分享企業的實務經 驗、提供參考資料;也謝謝受訪的二位專家學者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理事長及 政大信義書院主任,不吝於分享自身的觀點以及學術經驗,使得這份研究能有不同面 向及層次的觀察與反思。 很幸運地,這一路走來受到許多人的幫助,無論是情感上或是能力上都讓我有足 夠的能量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像是系辦助教時常用心地協助處理繁複的行政事宜, 讓我能安心地專注在研究之上。受田老師的推薦與支持,讓我有機會榮獲外交部獎學 金。在台大創創中心實習的一整年裡,激發了不少寫作靈感,也提升了各方面的能 力,對於從事研究工作有實質的助益。 要謝謝大學時期的同儕,讓我們自大學畢業以後還有機會一起成長、一起為生活 及理想而奮鬥。也謝謝研究室夥伴的關心與鼓勵,讓我們互相督促,共同完成每一個 里程碑。最後,必須感謝我的父母作為我最強力的後盾,總是全力支持我所做得每一 個選擇,讓我可以毫無顧忌地勇往直前,活出精彩。 賴昭銘 謹誌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中華民國 108 年 12 月.

(3) 臺灣電子製造廠商的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參與 摘要 2014 年以降,企業社會責任在臺灣蓬勃發展,尤其電子製造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 要支柱,有部分企業為回饋社會早在多年前就透過成立企業基金會來實踐社參與。然而, 過去由於資料的缺乏,有些研究僅能針對社會參與的現況進行討論;隨著法規日益嚴格, 特定產業及大型上市上櫃公司皆被規範必須出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且部分電子製造 業企業的社會參與經多年的發展已足具規模,所以本文欲進一步研究該產業企業之企業 社會參與發展歷程。本文運用質性研究,訪談五家大型電子製造業企業之基金會,逐一 探討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其態度及社會參與的轉變、如何階段性發展社會參與以及各企 業之社會參與歷程有何差異等四項研究問題。. 本研究發現可依序回應研究問題:針對研究問題一,當公司步入穩定成長的階段時, 企業認知到回饋社會、發揚企業精神與經營理念的重要性,且受訪企業多選擇教育議題 作為社會參與的利基點。針對研究問題二,起初支持社會參與行動的是企業領導者的道 德動機,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企業逐漸傾向透過策略合作夥伴的專業來深化社會參與 的廣度與深度。針對研究問題三,本文則是將社會參與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最後針對研 究問題四,本文提出社會參與的內、外部差異來說明各企業社會參與的主要變數可能有 哪些。回應以上四項研究問題後,再分別從中衍生出 26 項研究命題供後續研究進行驗 證或延伸探討,另外,也透過訪談專家學者進行事後分析。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可供企業 社會責任及社會參與專責單位作為擬定發展策略之參考。. 關鍵字: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社會參與、電子製造廠商、企業基金會、質性研究 i.

(4)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Engagement of Taiwan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firms Abstract After 2014,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en booming in Taiwan.It has become very important, especially for firms in the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society, some firms have practiced social engagement by setting up corporate foundations about social engagement for many years. However, due to lack of data, some studies can only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bout social engagement. With the increasingly strict regulations, firms in some certain industries are regulated to issu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s. The social engagement of an enterprise has received tremendous attention, so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further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gagement in firms of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this article I interviewed six persons from five corporate foundation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engagement, their attitudes and changes in social engagement, how social engagement can be developed in stages, and how these firms approach social engagement differently. After responding to the four research questions, I derived 26 new propositions from the responses. These propositions can provide firms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social engagement strategies, and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Governance, Social Engagement,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Firms, Corporate Found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ii.

(5) 目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探討 21 世紀下的企業社會責任 .......................................................... 11 第二節 企業的社會參與 ................................................................................... 18 第三節 臺灣廠商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與社會參與 .........................................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選取與案例簡介 .................................................................... 39 第四章. 研究發現..................................................................................................... 51. 第一節 企業社會參與的重要性 ........................................................................ 51 第二節 社會參與的動機與型態的轉變 ............................................................ 69 第三節 社會參與的發展階段............................................................................ 86 第四節 企業的社會參與發展差異性 .............................................................. 118 第五節 事後分析 ............................................................................................. 133 第五章. 總結 .......................................................................................................... 14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49 第二節 研究意涵與貢獻 ................................................................................. 15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159 iii.

(6) 參考文獻 .................................................................................................................. 163 附錄.......................................................................................................................... 174 附錄一 :訪談對象一覽表 ............................................................................. 174 附錄二 :約訪信件 ......................................................................................... 175 附錄三 :訪談資訊與訪談大綱 ...................................................................... 177 附錄四 :企業社會參與變數及訪談大綱擬定............................................... 178. iv.

(7) 圖目錄 圖 1:企業社會責任四大構面 ..................................................................... 5 圖 2:研究流程 ............................................................................................ 9 圖 3:企業的社會參與文獻回顧架構圖.................................................... 32 圖 4:研究架構 .......................................................................................... 37 圖 5:第五屆公司治理評鑑電子類受評企業基金會成立年分布 ............. 42 圖 6:企業本業的三個層面 ....................................................................... 55 圖 7:企業社會參與的地域範圍 ............................................................... 65 圖 8:贊助型與操作型公益計畫光譜 ....................................................... 88 圖 9:「縱向擴張」示意圖 ....................................................................... 102 圖 10:「橫向擴張」示意圖 ..................................................................... 102 圖 11:企業社會參與的「縱向擴張」與「橫向擴張」 ......................... 112 圖 12:研究命題 ...................................................................................... 132. v.

(8) 表目錄 表 1:西元 2017 年至 2019 年天下企業公民獎排名前 20 名之行業佔比 .. 3 表 2:企業社會責任觀點........................................................................... 16 表 3:企業公民觀點 .................................................................................. 17 表 4:社會參與的動機層次 ....................................................................... 23 表 5:社會參與的內外部動機 ................................................................... 24 表 6:公益計畫的途徑與方式 ................................................................... 25 表 7:社會參與的議題領域 ....................................................................... 26 表 8:社會參與的影響 .............................................................................. 27 表 9:社會參與的內容 .............................................................................. 29 表 10:質性研究資料取得方式及三角驗證法 .......................................... 38 表 11:第五屆公司治理評鑑電子類受評企業有無成立基金會 ............... 41 表 12:五家臺灣電子製造廠商 ................................................................. 44 表 13:五家臺灣電子製造廠商之企業基金會成立年 .............................. 44 表 14:訪談對象一覽表............................................................................. 45 表 15:研究時程 ........................................................................................ 49 表 16:企業社會參與各年齡層著重議題與案例 ...................................... 66 表 17:企業社會參與的三個層次動機 ..................................................... 79 表 18:企業的社會參與發展三階段 ....................................................... 118 表 19:受訪單位職員人數 ....................................................................... 122 表 20:企業的社會參與發展差異性 ....................................................... 129 表 21:研究發現與專家學者回應之異同................................................ 146 表 22:研究發現與事後分析總覽 ........................................................... 155. vi.

(9) 第一章. 緒論. 2014 年頂新集團涉入劣質油事件,重創頂新魏家在臺灣形象。在此事件後, 魏家承諾捐助 30 億元作為食農教育基金,積極地投入與食農相關的公益活動,以 及推廣在地農產外銷,即便事後付出代價亡羊補牢,但短時間內都很難淡化新聞媒 體和社會大眾對負面事件的回憶。類似事件也發生在另一個產業的日月光,日月光 於 2013 年 10 月遭到指控排放有毒廢水污染後勁溪,雖然日月光平時有投入資源 做公益,但此次重大負面事件使其公益作為的公信力受損。顯見,如果企業沒有處 理好業務對社會大眾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即便過去全心地投入公益,都可能在一 夕之間付之一炬,而且未來很可能還得付出更大代價來彌補社會大眾或自然環境 所受到的傷害。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企業身為社會的一分子而透過投入公益來進行「社會參與(Social engagement) 」 已經行之有年。而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最早的參與形式多為捐款、贈物給予社會 弱勢團體的慈善作為,直到 20 世紀末、21 世紀開始社會參與的形式和途徑才日益 多元,不再僅限於捐贈方式或僅專注於慈善領域,此外,也開始重視實際的成效與 回饋。而因此受惠的利害關係人更是囊括了供應商、員工、參與專案之社會大眾等, 以此實現公益之精神,有別於過去企業多是一枝獨秀的作風。除此之外,實踐社會 參與的地理範圍也不再僅止於公司廠址附近的社區或特定弱勢族群;許多企業更 是把公益的層次拉高到議題倡議、甚至投身社會議題作解決問題的領頭羊,例如, 中國信託成立「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長期關注毒品氾濫的議題,透過線上 影音媒體、線下實體活動,倡議毒品對國民、尤其是兒少的傷害。. 1.

(10) 不過,為什麼企業要這麼做呢?只是為了節稅嗎?還是只想安撫受企業影響 最大的一群人呢?從過去部分研究和報章雜誌媒體來看,例如天下雜誌、遠見雜誌 和 CSRone 平台,現在許多大型企業的公益作為絕對不只是為了節稅或安撫特定一 群人而做公益,而是顧慮到企業身為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必須以長遠之計來經營事 業,否則難以在當地或甚至是在激烈競爭的供應鏈中存活(胡憲倫、許家偉、蒲彥 穎,2006;黃營杉、齊德彰,2005;Gautier & Pache,2015)。 此外,在數位科技快速發展的趨勢之下,許多企業亦會在公益中結合核心業務 專業或導入科技應用,發揮其專長或科技優勢更有效率地來解決社會上大大小小 小問題,致力於極大化公益對社會的正向影響力以及累積對自身的反饋。例如,台 灣大哥大發起「數位苗圃計畫」 ,攜手 myBook 互動學外語四大出版商,希伯崙 (LiveABC)、空中英語教室、擎學(StudyBank)、曉騰(SOYONG)合作,每年 捐助 1 萬名弱勢學子免費上網外,更提供 1 萬個 myBook「互動學外語」免費線上 學習名額,幫助弱勢青少年提升數位競爭力及外語能力。 惟從相關獎項的獲獎企業,例如《天下雜誌》 「天下企業公民獎」 、 《遠見雜誌》 「企業社會責任獎」或是「TCSA1台灣企業永續獎」就可以看出,金融業、電子製 造業、電信業、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等產業的整體表現可說是臺灣永續發展的火車 頭,即便單看社會參與這個面向表現同樣亮眼,顯見仍有許多產業有努力空間。以 2017 年至 2019 年「天下企業公民獎」大型企業組前 20 名為例,就不乏臺灣知名 金融業、電子製造業、電信業、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企業,如附表 1 所示。其中, 像是信義房屋屬於房地產仲介產業的公司能在 2018 年及 2019 年擠進前 5 名則相 當難能可貴(備註:2017 年信義房屋由於營收為 100 億以下的企業,因此報名參 加中堅企業組,名列該組別第一名)。 TCSA 為台灣企業永續獎(Taiwan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wards) 縮寫,係由 2016 年由財團 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成立的台灣企業永續學院(Taiwan Academy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負責推動的企業社會責任獎項。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2019,評選緣起,取自 https://tcsaward.org.tw/tw/about/index/Origin 2 1.

(11) 表 1:西元 2017 年至 2019 年天下企業公民獎排名前 20 名之行業佔比. 西元 2019 年 西元 2018 年 西元 2017 年. 編號. 產業別. 1. 電子製造業. 30%. 35%. 45%. 2. 金融業. 25%. 25%. 25%. 3. 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 15%. 10%. 5%. 4. 電信業. 15%. 15%. 15%. 5. 不動產經營業. 5%. 5%. N/A. 6. 水泥及水泥製品製造業. 5%. 5%. N/A. 7. 金屬結構及建築組件製造業. 5%. 5%. 5%.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天下企業公民獎官方網站–評選辦法2 如果更深入地以食品業為例,臺灣的 22 家食品上市企業在前五屆公司治理評 鑑中擠進前 5%的僅有「統一企業」3,而且天下企業公民獎入選企業中屬食品產業 的比例也偏低,顯見整體來說食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表現仍有待加強。為提升特定 產業的資訊揭露程度,金管會在 2014 年規定上市上櫃的臺灣食品業及其他特定產 業之公司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食品業的報告書數量才從 2014 年的 3 份,提 升至 2015 年的 28 份,因此可以初步推論,食品業對於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仍相對 被動。總而言之,雖然臺灣企業對社會的投入從被動轉為相對主動,至今也累積不 天下雜誌於 2007 年起設立「天下企業公民獎」 ,有「大型企業組」 、 「中堅企業組」 、 「外商企業 組」 ,2015 年擴大評比新增「小巨人組」 ,評選面向分為「公司治理」 、 「企業承諾」 、 「環境永 續」 、 「社會參與」等四大面向,評選流程如下:由《天下》調查中心篩選天下二千大企業連續三 年獲利的本地公司,邀請參賽與寄出問卷,緊接著企業完成問卷填答後繳回,進行初選。統計問 卷填答結果後,選出入圍名單,將審查資料寄予各組評審委員,並由各組專家分別召開評審會 議,最後再由總評審會議決選,選出共一百家企業入選當年度「天下企業公民獎」 。天下企業公民 獎官方網站,2019,評選辦法,取自 http://topic.cw.com.tw/csr/ 3 劉宜叡(2018) 。公司治理吊車尾,台灣食品業為什麼管不好?。食力,2018 年 9 月 5 日,取 自 https://www.foodnext.net/issue/paper/5470135481 3 2.

(12) 少具有正向影響力的案例,但目前卻還是集中在某特定幾個產業,因此尚有很大的 發揮和討論空間。 不過,在報章雜誌等媒體對「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 CSR)」相關議題日益重視的趨勢與背景之下(楊意菁,2010、2017),例如 《天下雜誌》於 2007 年設立「天下企業公民獎」,並在 2017 年正式成立「CSR@ 天下4」網站,致力傳播國內、外的企業社會責任觀念與案例;而成立於 2013 年的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則是臺灣第一家企業社會責任永續溝通與互動平台,成 宗旨是提升大眾對永續專業知識以及國際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狀況的認識,使得媒 體傳播成了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不可或缺的媒介。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一般會用環境永續(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社會參與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等三大構面來理解。 然而《天下雜誌》認為除了環境永續、社會參與和公司治理外,企業對員工的承諾 也是重要議題,這項概念包含有員工勞動條件、福利和育才制度等,而稱之為企業 承諾(Corporate Commitment) 。如圖 1 所示,本文也認為企業承諾應獨立成為企業 社會責任的其中一個面向,所以本文亦將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公司治理、企業承諾、 環境永續和社會參與等四大構面,如此才能更全面地詮釋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 《天下雜誌》自 1994 年開始倡議「企業公民」理念;2017 年 3 月正式創立了「CSR@天下」網 站,期望透過國際趨勢的報導、專家學者的剖析、經典案例的分享等,引進最新的觀念與做法。 4 4.

(13) 圖 1:企業社會責任四大構面.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根據「CSR@天下」網站的定義,「公司治理」是指企業要以透明、公開、有 效率維持決策品質,且能符合法規與道德規範的做法來治理公司、同時兼顧獲利, 才能對股東有所交代。而「企業承諾」指的是企業應保障員工勞動權利、營造安全 友善的工作環境以及培育人才的責任; 「環境永續」則牽涉到如何將綠色生產納入 營運中,諸如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汙水處理,以及事業廢物、損壞產品之回收皆屬 該議題範疇;「社會參與」是指,企業有策略性地投入公司資源進行社會倡議,或 者是開展較長期的公益實踐計畫,期望能夠同時滿足其商業目標以及社會需求。 5 然而, 「企業社會責任」僅從商業觀點角度出發,雖然能夠解釋企業應盡到哪些社 會責任,但卻無法充分解釋企業在國家社會中的角色、和其他行為者的關係以及對. 2019 年天下雜誌最新改版的「CSR@天下」網站,已將「企業承諾」和「公司治理」納入企業 「永續治理」的範疇之下,雖然用詞、歸類稍嫌不同,但基本上並不影響天下雜誌早先對四大構 面相關議題的重視。 5 5.

(14) 企業發展的助益(Matten & Crane,2005) ,因此本研究將以「企業社會責任」的延 伸概念–「企業公民」為基礎,並且闡述企業社會參與的意涵。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動機在於,過往國內研究對企業的社會參與討論相對較少, 且部分研究僅探討社會參與中的行銷目的或捐獻作為,因此未免太過狹義。因為從 近年的報導可以發現,企業的社會參與不僅止於行銷目的或純粹的捐獻;有不少企 業從長之計以年為單位規劃「公益計畫(Social Responsibility Business Practices Project)」 ,其規模較通常較大且影響力也更大;這些企業的社會參與不在僅止於捐 款、贈物或其他一次性慈善活動,因為從長之計不但有益於社會,還能正向影響企 業內外的永續發展,例如青年培力、員工增能(林志峰、徐苹甄,2017)或是探索 創新科技的應用可能性。因此,本研究將更聚焦在討論社會參與的本質,及其如何 透過各項公益計畫來擴大社會參與,藉此梳理過程中企業如何分階段發展、累積社 會影響力等。 雖然本文係以企業的社會參與為主軸,而社會參與的發展是屬於「企業社會責 任」的面向之一,而「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自 1990 年代末又擴展至「企業公民 (Corporate Citizenship,簡稱 CC)」。因此本文將先討論「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 發展脈絡,以及「企業公民」如何補充解釋「企業社會責任」的不足,再討論企業 為何及如何投入社會參與,並初步簡述臺灣廠商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脈絡及社會 參與。透過文獻回顧了解相關概念及臺灣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概況之後,本文尤其以 臺灣的電子製造業廠商為例,聚焦探討其社會參與之發展歷程,作為本研究之重要 成果。接下來的第二節、第三節將分別闡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研究流程。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文透過「第五屆公司治理評鑑」名單進行約訪,最後成功到訪台灣積體電路 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積電)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技嘉) 、研華 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研華)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達) 、緯創資通股 6.

(15) 份有限公司(簡稱:緯創)等五家電子製造業企業(依照筆畫順序排列)旗下之企 業基金會作為研究對象。選擇電子製造業之大型企業的原因在於,該產業之大型企 業財力雄厚、社會參與的發展也相對成熟,因此期望透過案例研究以及訪談來探討 以下四個目的: 第一,本研究欲探討臺灣廠商投入社會參與的背景。本文認為,企業在資源有 限的情況下,盡善「經濟責任」並同時滿足基本的「法律責任」是企業發展企業社 會責任的第一步;待企業經營績效趨於穩定成長態勢後,才開始把更多心力著墨於 規劃「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因此,尤其研究對象為發展歷程較久、利害關 係人更複雜的大型企業時,在研究之初就必須完整地描繪企業社會參與的發展輪 廓,初步認識其公司在此面向的發展脈絡、現況以及代表性公益計畫,並找出可操 作性之指標,以便後續分析企業社會參與的發展歷程,或是衍生出可供後續研究參 考之新指標。 第二,本研究著重於探討企業的社會參與及其相關公益計畫在時間軸上的發 展沿革,再透過訪談進一步探究隨著時間的改變其目的、動機、著重的議題領域、 選擇的執行方式的變化,試圖找出同產業、不同企業的社會參發展模式,及其如何 延續與創新。 第三,本文欲釐清企業在社會參與過程中的重要利害關係人,尤其聚焦在企 業如何擴大計畫之影響力。回顧企業的社會參與相關文獻時發現,規模較大的企業 不但不再以捐贈為主要社會參與形式,還發展出持續性較久、影響較深遠的公益計 畫,過程中亦可能結識合作夥伴,因此企業與誰合作、在計畫中分別扮演的角色為 何皆是本文欲探討的議題。 第四,本研究欲深究企業如何在公益計畫中兼顧「公司利益」和「社會福祉」 , 並且比較不同案例發展模式之差異為何。本文認為企業為營利而生,運用每一筆資 源都要有明確地目的,且企業在策畫公益計畫時應該同時顧及公司利益和社會福 7.

(16) 祉。完全以營利為目的的「假公益」很難經得起輿論考驗;而完全無私付出的公益 也可能造成股東產生疑慮,因此挑選受較受認可之企業作為研究對象,並且欲透過 比較企業間發展模式的差異,找出一個具有延續性和影響力的公益計畫應具備哪 些條件。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為了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文選定半結構式訪談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並在 開始研究之前先回顧過去文獻釐清本研究之基本概念,並且蒐集研究對象之公開 資料初步了解研究對象之背景,緊接著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探討研究對象的社會參 與歷程,再根據四項研究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撰寫研究發現;為了提升本研究之 效度,筆者另外訪談二位專家學者,並且透過事後分析比對專家學者觀點與研究 發現之異同,最後撰寫研究結論、貢獻與建議。本文之研究流程如圖 2 所示。 以上說明研究目的及研究流程後,緊接著下一章文獻回顧首先要釐清的是,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演變歷程及其範疇,然後再逐步聚焦企業的社會參與議題。. 8.

(17) 圖 2:研究流程. 9.

(18) 10.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了釐清 21 世紀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脈絡,本文將先論述 20 世紀中葉企 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緊接著說明「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如何在 20 世紀末、21 世 紀初逐漸地擴展至「企業公民」的概念,進到第二節再回過頭來聚焦討論企業的社 會參與的內容及其重要性。以下將先從企業社會責任自 20 世紀中葉的興起及其概 念的限制與演進討論起。 第一節 探討 21 世紀下的企業社會責任 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到了 21 世紀時因概念的限制而慢慢衍伸出一新的概 念「企業公民」的,所謂「企業公民」強調的是,企業身為社會一分子,而與這個 社會所產生的互動關係。企業與政治、經濟、社會之間有著緊密關係,其權利如公 民受國家法律之保障,因此它也必須負起身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然而, 「企業公 民」是「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延伸,因此在探討「企業公民」前必須先釐清企業 社會責任的發展脈絡及其限制(Matten & Crane,2005;楊意菁,2010) ,緊接著解 釋如何以「企業公民」之觀點詮釋企業與社會之關係,最後在聚焦於企業的社會參 與議題上。以下首先回顧「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緣起及其發展。 西元 1950 年代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較抽象,且討論多過實際行動。學界對於 「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普遍是承襲 Bowen 在 1953 年的說法,因此 Bowen 被稱 作「企業社會責任之父」(Carroll,2008)。Bowen 於 1953 年提出,認為企業是權 力與決策中心,企業行動與社會層面息息相關,因此將企業的社會責任概念定義為 「追求所有符合社會價值觀,與滿足社會期望之所有活動(畢斯尼斯 譯)」 。而學 者 Murphy(1978)認為 1950 年代初是「慈善事業期(Philanthropic Era)」 ,企業履 行社會責任作為仍以「捐贈慈善機構」為主;到了 1953 年至 1967 年則為「意識期 (Awareness Era)」 ,代表企業意識到其責任涉入更廣泛的公眾事務,而非僅止於股 11.

(20) 東而已。 一、 1970 年代的企業社會責任 1970 年代,美國企業開始專注在特定議題,例如都市化、種族歧視和汙染問 題,並且有系統性的付諸行動(Murphy,1978) 。學者 Steiner(1971)表示商業活 動必然是經濟制度的基礎,但企業在某些時候必須透過履行社會責任來達成它的 目標;當公司規模越大它的社會責任也越大。 除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序發展外,部分學者也提出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各構 面,以便進一步地分析企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為。Sethi(1975)提出八項衡量 構面, (1)合法性, (2)道德規範, (3)經營策略, (4)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 (5) 回應社會壓力, (6)與公部門的互動, (7)立法和政治活動, (8)慈善事業。Abbott 和 Monsen(1979)則運用內容分析法分析企業年報的資訊揭露狀況,將企業社會 責任分成六大議題領域:(1)環境保護(Environment),(2)機會平等(Equal Opportunity),(3)員工關係(Personnel),(4)產品資訊( Products),(5)社會 參與,(6)其他。 總而言之,1950 年代、1960 年代多是討論「企業社會責任」定義,而企業社 會責任的作為卻尚未成氣候,部分學者認為當時的履行責任作為仍是以捐贈或慈 善為主。再根據前述研究提出的衡量構面,可以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到了 1970 年代, 企業開始從更多元的社會責任面向以及實際作為來回應或滿足相關利害關係人的 需求(Murphy,1978)。 二、 1980 年代及以後的企業社會責任 1980 年代則因有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可供研究,因此重新省思「企業社 會責任」的定義以及探討如何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成了此一時期的特色; 1990 年代 部分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有其限制,而衍伸出「企業公民」來重新詮釋企業伸在 12.

(21) 社會之中的角色,並且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與企業財務績效的相關性(Carroll, 2008)。 誠如上面所示, 「企業公民」一詞的出現,是基於企業社會責任解釋力的限制。 企業社會責任從企業實務的商業觀點來看,雖然能夠解釋企業應盡哪些社會責任, 但卻無法充分解釋企業在國家社會中的角色和其他行為者的關係,以及這個角色 為什麼促使企業要承擔某些責任?甚至為什麼有些企業會自願性承擔超越法律規 範的責任呢(Matten & Crane,2005)?因此延伸出「企業公民」一詞來更全面的 闡述企業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這裡要注意的是, 「企業公民」並非完全取代「企業社會責任」 ,而是擴充企業 社會責任的內涵後所得出的結果,換句話說, 「企業公民」更能詮釋企業身為國家 社會一分子的意涵(Maignan & Ferrell & Hult,1999) 。學者 Carroll(1991)將企業 社會責任分為四大層面,並以金字塔型呈現,由下至上依序是「經濟責任」 、 「法律 責任」、「倫理責任」和「公益慈善責任」,這四項責任被看作是企業應盡的責任 (Maignan & Ferrell & Hult,1999) 。所謂經濟責任是指,透過公平適切的價格來生 產產品和提供服務,在此原則上為公司獲利;法律責任是指,公司的法規要能跟上 國家法律和政策的變遷;倫理責任是指,企業承擔了法律沒有強制規定但社會大眾 期望它負起的責任;最後,公益慈善責任則是指,企業自願承擔法律沒有強制規定、 社會大眾亦沒有期待的責任,可見公益慈善責任屬企業最高層次的實踐,也是大型 企業凸顯關懷社會、品牌特色或專業優勢的其中面向之一,因此本文則是聚焦在 「公益慈善責任」之相關議題,探討企業要如何利他又利己。 本文認為,企業承擔上述四項責任的最終目的皆是為了永續發展,因此企業強 化核心業務和社會需求的關聯,將其納入公司未來的商業發展的策略及考量之中, 而非將這些責任看作額外的負擔。像是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簡稱 WBCSD)認為,企業應以遵守道德規 13.

(22) 範為前提,持續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同時改善員工及其家庭、以及當地社區以及 社會的生活品質等。(證券櫃檯買賣中心,2019)而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也在西元 2011 年公布的新政策提倡類似觀點,認為企業除了遵守法 規外,還要主動將社會、環境、道德和人權等議題納入商業策略及運作之中。(歐 盟執行委員會,2011)再從利害關係人的面相來看,學者池祥萱、繆文娟、莊瀅臻 則認為,雖然公司的首要任務在於追求經濟獲利、對股東負責,但是也不應該忽視 員工、顧客、上下游廠商、社群和環境等利害關人的需求。(池祥萱、繆文娟、莊 瀅臻,2014;陳曉蓉,2018) 因此再次強調,企業在有限的資源下,必須有策略性地整合商業目標及社會需 求,如此才能極大化資源的效益,兼顧營收和回應各方利害關係人需求。可見上述 觀點不同於過往討論企業社會責任時,大多將公司的營運和社會責任兩者的策略 分開來討論。 據此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並非是無條件、不求回報的付出,也不能讓公司 營運和社會責任完全脫勾,因為這麼做只會招致股東的質疑。身為「企業公民」要 更有策略地平衡各利害關係人的利益(Matten & Crane,2003) ,此事關乎事業體的 未來發展。學者 Carroll 和 Shabana(2010)提出,企業的主動負責能受到市場的肯 定,且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不只是牽涉公司財務表現,還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其 他層面的公司表現。所以,如果企業對衍生的成本和營運目標的關係交代不清,不 但會減損公司的獲利能力(池祥萱、繆文娟、莊瀅臻,2014),還可能傷害股東的 利益,讓公司陷入代理問題(Agency Problem)的惡性循環(Barnea & Rubin,2005) , 所以本文認為企業要能夠兼容並蓄,才能被稱作是好的「企業公民」。 1980 年代至今,從原本以商業觀點切入來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漸漸地擴展至 以公民觀點來界定企業和社會的關係,以及企業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認為 「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公民」的主要差異就在於,「企業公民」更強調商業模 14.

(23) 式和社會責任從掛勾走向融合,也就是說,企業身為社會的一分子除了顧及股東的 利益外,也必須兼顧供應商、消費者、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所以在規劃企業 整體營運規劃時就要將社會責任的因素納入考量,例如,以產品或服務同時滿足獲 利目的和社會目的為原則進行營運規劃。 隨著 20 世紀的科技革新帶動全球化發展,社會行為者之間的互賴關係更為緊 密,企業理所當然無法獨立自身於這個社會體系之外。企業擁有可觀的經濟資源, 在生產、製造等商業活動的過程中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政府開始建立制度 管制商業行為,迫使企業講求自律、思考如何將外部成本內部化(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Costs) ;換句話說,企業要思考如何把公司對人文、生態環境造成的成本, 納入公司管理的權責範圍,且致力愈降低上述成本對社會的衝擊(Davis,1967) 。 不過隨著時空的變遷,企業開始由被動回應政府法規和社會需求,走向自許為「企 業公民」 、自願投入社會公益和議題倡議的方向。現今,從決策者的自利動機來看, 其背後的思維在於將履行社會責任視獲得更多機會的平台,以及保障或提升公司 利益的重要策略;而道德動機則是決定公司能否成為好的「企業公民」的關鍵因素 (Fombrun & Gardberg & Barnett,2000;Gautier & Pache,2015)。 總而言之,扮演好「企業公民」的角色,不但可能為自己或社會創造價值,更 是企業在供應鏈中領先的新興策略。企業逐步將自律的思維導入公司的商業模式 之中,進而改善治理與內、外部溝通品質,並且廣泛地保障或提升員工、人權、顧 客、股東和環境等利害關係人的福祉,否則如果只是被動回應外在輿論或法規壓力, 那麼企業也很難獲得較長遠的利益(Du & Sen,2010;陳曉蓉,2018) 。 (以上如表 2、表 3 所示). 15.

(24) 表 2:企業社會責任觀點 學者與年代. 企業社會責任觀點 追求所有符合社會價值觀,與滿足社會期望之所有活. Bowen(1953) 動。 企業是負責管理經濟之單位,由於追求經濟發展會影 Davis(1960). 響公眾福利,因此必須重視商業活動的非經濟價值以 及關懷人性的重要性。 企業的經濟生產與分配要能夠增加總體社經福利,所. Frederick (1960). 以商人應負起責任監管一個能滿足公眾期望的經濟體 系的運作。 企業行使經濟權力時會對社會造成影響,然而權責平. Davis(1967). 衡是企業能否與社會共存的關鍵之一,所以它必須講 求自律。 企業社會責任最核心的責任為「有效執行經濟功. CED(1971). 能」、其次則為「社會價值優先」以及最外圈的責任 是「積極投入改善社會環境」。 企業以獲利與追求利益最大化為主,滿足股東的需. Davis(1973) 求。 提出八項衡量構面,包含法律與道德規範、政治活 Sethi(1975) 動、回應社會壓力以及慈善事業等面向。 將企業社會責任分成六大議題領域,包含環境保護、 Abbott & Monsen 機會平等、員工關係、產品資訊、社會參與和其 (1979) 他 ,附帶二十八項衡量指標。 將企業社會責任由下至上分為四個層面:經濟性、法 Carroll(1979) 律性、倫理性與自發性。 16.

(25) 在特定的時間內,企業自動地顧及社會寄予四項期 翁望回等人(1988) 望,即經濟的、法律的、倫理的及自發的期望,即使 因此而降低經濟利益也可接受。 表 3:企業公民觀點 學者與年代. 企業公民觀點 以金字塔型詮釋企業社會責任,由下至上依序為經濟. Carroll(1991) 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 企業可運用自身專長和資產,讓社會和經濟部門同時 胡憲倫等人(2006) 受益,進而滿足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企業除了遵守法規外,還要主動將社會、環境、道德 歐盟(2011) 和人權等議題納入商業策略及運作之中。 公司不應只對股東負責,還應該廣泛地涵蓋員工、顧 客、上下游廠商、社群和環境等利害關人;但無可否 池祥萱等人(2014) 認的是,股東擁有公司所有權,因此公司還是得顧慮 股東對從事企業社會責任的意願。 基於公司的存在不只是為了極大化股東利益,還得顧 及其他利害關係人,公司將自律思維導入其商業模式 陳曉蓉(2018) 之中,進而改善治理品質,並且廣泛地保障或提升員 工、人權、顧客、股東和環境等利害關係人的福祉。 企業承諾持續以遵守道德規範為前提,為經濟發展做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 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社區以及社會 (2019) 的生活品質等。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17.

(26) 企業牽涉的利害關係人之廣,為了要能永續發展,如何使其與社會之間相互融 合就是的現今企業的重要課題,因此本研究將以企業的社會參與為研究主題。接下 來則是進一步地闡述企業與社會參與的關係,然後再深入探討企業社會參與的動 機、方式與途徑。 第二節 企業的社會參與 企業身為社會的一分子以永續發展為宗旨,而有策略性地發起某些行動或計 畫來進行社會倡議,或者是開展較長期的計劃實際投身解決社會問題的行列,其目 的在於整合商業目標和社會需求(Carroll,1991),本文將此積極地作為稱為「社 會參與」。 回到 1980 年以前,企業公益的早期型態被稱作「慈善(Philanthropy)」 ,意指 公司或企業基金會捐款和贈送實物給社會弱勢(Mescon & Tilson,1987;Hess,2002; Liket,2016),這種公益型態在國內一般大眾眼中時常和企業社會責任畫上等號, 但根據第一節的論述很顯然地好的「企業公民」還必須考量其他面向。而且傳統的 「慈善」通常是以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透過捐款或贈物等方式來實現,對受關懷 的社會弱勢的實際需求並不那麼了解,而且捐贈即是社會參與的最終目的。但這麼 做卻難免會受到股東質疑,因為這些投入究竟跟公司的業務和整體發展有什麼關 係呢?股東會擔心公司將有限的資源用作慈善用途,就像把錢丟到海裡一樣有去 無回,為何不把這些錢投資在提升產能和拓展市場?可見傳統的「慈善」在做法上 較局限於捐款和贈物,而捐贈對象則是社會的弱勢族群。 到了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前,管理者在上述的經營壓力下,不再只是聚焦 於傳統的慈善概念上,而是將「公益」這個涉及較廣泛籌的概念納入公司的整體營 運策略和市場競爭的一環,期望能夠兼顧社會需求和商業目標,平衡管理者與股東 之間的衝突,且正視為公司營運和社會所帶來的實際成效,本文稱之為「策略的公 益(Strategic Philanthropy)」(Hess,2002; Liket,2016)。 所謂「策略的公益」 18.

(27) 是指將公益納入企業經營管理的範疇,更重視各類捐款、專案等公益活動的社會影 響力和延續性。 可見「慈善」和「公益」背後所代表的意涵並不相同。有關傳統的「慈善」一 詞仍較侷限於捐贈弱勢、關懷弱勢的層面。 「公益」一詞則更強調企業的利他作為 必須綜合考量多方的利害關係人,當然就包含股東和員工等,而非單指關懷弱勢族 群;而「策略的公益」則更強調公益作為的延續性和影響力,例如,即便是以慈善 為主要關注議題,也不再只是不計代價的捐贈社會弱勢,而是衍伸出企業志工、長 期贊助及評估再贊助可行性等較長期的公益策略。可見「慈善」是包含在「公益」 中的概念之一,而「策略的公益」更強調企業對於利害關係人實際需求的認知和長 期的行動力。 到了 1990 年代左右,有更多企業透過對應企業的核心價值、技術服務或人力 資源等資源擬定長期、具體的社會參與目標和評估成效的方式,一方面期望運用其 優勢資源和專業來解決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強化企業的商業模式與社會需求 之間的連結,上述有策略性的作為逐步將公益納入企業經營的一環,有助於企業與 社會的交流,因而衍伸出企業的「社會參與」概念(Hess,2002),重視企業與社 會的雙向互動關係。根據以上論述,本文發展出以下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一:臺灣廠商認為社會參與的重要性為何? 基於市場競爭的壓力,企業發現,透過社會公益專案來實踐社會參與,可以讓 自己從旁觀者的角色轉換為問題解決者的角色,不但能夠回應市場上的道德要求, 還能有效地提升品牌價值,並且凸顯自身的專業優勢,做出市場區隔(Hess,2002; Brammer & Millington,2006)。. 19.

(28) 而企業的社會參與的內容和花費的預算則會因產業、組織架構與責任分工以 及重要利害關係人的差異而形塑出不同的樣貌。 (Brammer & Millington,2003)因 此本文將聚焦觀察組織架構與責任分工、重要利害關係人如何影響企業的社會參 與,並且從中發現電子製造業的社會參與可能包含哪些特色。 此外,負責企業社會參與的相關單位在實務上的操作,除傳統無條件、不求回 報且僅針對社會弱勢議題的慈善活動,例如無針對特定議題的短期性捐款、贈物, 到現在更有策略的公益活動,本文根據文獻回顧大致將社會參與分為以下五種型 態: 一、善的推廣(Cause Promotion):針對某特定議題或其相關單位捐贈金錢和 實物,亦或是支持募款計畫、協助招募活動志工,目的在於形塑消費者、 員工和企業客戶心中的品牌形象。 二、善因行銷(Cause-Related Marketing) :指企業針對特定議題制定和實施營 銷活動的過程,其特點是消費者以收入作為交換滿足組織和個人目標後, 企業會提撥特定金額作為公益用途(Varadarajan & Menon,1988),因此 通常會跟相關議題的非營利組織合作。 三、企業社會行銷(Corporate Social Marketing) :運用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針對 某一特定議題,訴諸改善公共健康、安全、環境或社區福祉的價值主張, 目的在於教育市場、改變消費者行為,進而達到提升銷售量和兼顧社會福 祉的目標。 四、員工參與(Employee Engagement):是指由員工擔任企業志工。 五、公益計畫(Social Responsibility Business Practices Project) :指自願性的投 身解決社會問題,其參與議題的選定通常會根據企業的業務、企業文化或 利害關係人等面向作為考量依據;實踐的時間是以年為單位,會投入企業 20.

(29) 本身的管理能力、技術服務、財務資源或菁英網絡進行倡議或解決社會問 題。公益計畫為解決問題導向,視情況搭配前述四種型態之複合型計畫, 例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企業可能選擇直接與專案的主要受眾產生互動 或讓員工擔任志工,但也可能聯合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甚至是客戶 或供應商攜手投入計畫(Arli,2014) 。例如,匯豐銀行與台北市野鳥學會 分工合作經營關渡自然公園餘十年,致力於溼地生態復育。匯豐銀行除捐 款贊助外亦投入企業志工,並扮演管理顧問角色提供台北市野鳥學會財 務與對外曝光等建言;而台北市野鳥學會則憑藉野鳥生態復育專業經營 關渡自然公園。(Hessekiel, Kotler, Lee.,2012) 本文認為企業的「公益計畫」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力較長久,成功的案例通常兼 具廣度和深度。而且該類社會公益活動通常也更受到社會大眾及報章雜誌媒體的 關注,而且還是國內權威性企業社會責任獎項的重要評比項目,如天下企業公民獎、 《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獎。目前國內學界仍較少以時間軸全面地探討企業的社 會參與,部分研究的切入角度係以企業捐款、投入公益金額的規模等財務資源變數 或是行銷觀點為主,所以本文將著重企業如何以公益計畫來實踐社會參與,以及企 業經營公益計畫的歷程及發展階段為何,期望藉此了解除了財務資源變數以外尚 有哪些重要變數可能對企業的社會參與產生影響。 (一) 社會參與的動機 為什麼企業要投入商業資源來實踐社會參與呢?對於企業來說,經營公益事 業可以在股東、員工和社會大眾等利害關係人間累積慈善道德資本(Philanthropic Moral Reputational Capital),所謂慈善道德資本指的是企業的慈善作為和股東據此 評估公司價值的結果,屬於企業的無形資產。慈善道德資本對於該公司的股東來說 就如同保險一般,因為企業因致力於慈善作為而獲得利害關係人的信賴,使其投入 的資本處在相對穩定的資本市場中(Godfrey,2005) 。另有研究指出,公益計畫政 21.

(30) 策的訂定通常不是依循正式策略框架制定,而是建立在管理者個人的道德動機,以 及董事和專業經理人等公司管理階層是否信賴彼此,這不只會影響到計畫方案的 挑選,還會影響計畫存續是長或短(Eger & Scarles,2019)。 在公司管理階層扮演重要角色之下,考量到企業資源有限的因素,因此在實踐 公益前還是得謹慎評估不同層次的各個面向,而非單純基於個人道德動機或對彼 此的信任而已。像是 Gautier 和 Pache(2015)將規劃社會參與的動機分為 3 個層 次:(1)個體層次, (2)企業層次,(3) 國家政策環境與產業生態層次,顯見影 響觸發企業投入公益的深度和廣度的因素相當複雜,並無法單純以自利的角度來 闡述背後的動機。針對個體層次動機,領導者的個人道德動機的確可能影響社會參 與的策略及公益計畫的內容,但此結果還可能因為所屬產業性質不同而有不同的 表現。(Chen、Shao、Shan、Wang、You,2018)(以上如表 4 所示). 22.

(31) 表 4:社會參與的動機層次 個體層次動機 (1) 領導者的道德動機 (2) 領導者追求利益極大化的結果 企業層次動機 (1) 資源多寡 (2) 廣告預算 (3) 所有權結構 (4) 董事會組成 (5)企業菁英網絡 國家政策環境與產業生態層次 (1) 產業結構 (2) 消費者偏好 (3) 環境或社會外部性(與產業特性相關的特定議題) (4) 稅務政策 資料來源:Gautier & Pache(2015);作者自行整理 國內學者楊炳韋(1995)歸納國內九家企業從事社會參與的動機分為企業內、 外部兩個層次:內部,基於管理者個人因素、行銷目的、塑造企業形象之動機;外 部,基於競爭壓力、回饋社會與其關注之議題。黃營杉與齊德彰(2005)亦是將社 會參與的動機分為企業內、外部因素,藉由文獻分析及問卷訪談法針對國內五家具 代表性的電子產業進行個案研究。 (以上如表 5 所示)基於順應世界潮流因素,從 另一個面向來看本文認為同業競爭也可能是積極投入社會參與的動機之一。. 23.

(32) 表 5:社會參與的內外部動機 動機 內部. (1) 公司文化 (2) 企業形象與公共關係 (3) 得到社區與社會的認同 (4) 提升企業知名度 (5) 增加員工向心力 (6) 促進整體商業環境良性發展 (7) 提升國民生活品質 (8) 對鄉土國家的熱愛 (9) 節稅. 外部. (10) 企業倫理的實踐 (11) 善盡社會責任 (12) 支持慈善公益團體 (13) 順應世界潮流 (14) 同業競爭 資料來源:黃營杉、齊德彰(2005);作者自行整理. 根據以上論述,本文發展出以下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二: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臺灣廠商對於規畫社會公益活動的動機和型 態有何轉變? (二) 社會參與的執行途徑、方式與議題面向 有關企業投入社會公益的方式,黃營杉與齊德彰(2005)提出投入的方式包括 金錢與實物贊助、企業志工投入、專業技能的提供以及贊助公益廣告,而執行途徑 則有自辦、透過公益團體辦理或與其合作,以及與其他企業(包含供應商或客戶) 24.

(33) 合作。而公益實踐計畫強調的是,針對某特定社會議題投入人力和物力,也就是說, 公益實踐計畫係解決社會問題導向,因此單一計畫可能會包含多個執行途徑和投 入方式。而本文強調上述提及之方式僅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企業應以解決問題為 導向搭配各式方法來解決或緩和某特定社會議題,這也是研究中以企業的公益計 畫為例的主因之一。 (以上如表 6 所示)根據以上論述,本文發展出以下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三: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臺灣廠商如何階段性發展社會參與? 表 6:公益計畫的途徑與方式 公益實踐計畫之途徑 (1) 自辦(由公司成立 之基金會、公關部門或員工內部社團來 負責) (2) 透過公益團體辦理 (3) 與其他企業合作辦理 公益實踐計畫之方式 (1) 金錢與實物贊助 (2) 企業志工投入 (3) 專業技能的提供 (4) 贊助公益廣告 資料來源:黃營杉、齊德彰(2005);作者自行整理 如表 5 分類所示,楊意菁(2010)則從媒體觀點切入,認為企業是公民社會的 一分子,發現其在社會擴展層面之議題受到媒體較多的報導,報導主題多為「慈善 捐助」 。楊意菁(2017)針對三家商業雜誌檢視 2013 年以前的 544 篇報導發現類似 結果,報導議題屬性仍以社會參與層面居多;但社會參與不再僅限於廣撒「慈善捐 款」 ,而更強調針對特定議題,有策略地投入藉由公私部門合作或多部門合作來促 使公益方案更具整合性與延續性,如此才能與利害關係人建立長期關係(楊意菁, 2010、2017) 。像是學者 Seitanidi 和 Ryan(2007)認為企業的社會參與不僅止於慈 25.

(34) 善捐贈、善因行銷等單向發展的作為,還發展出合作夥伴關係,協同合作夥伴草擬 專案,並藉由分工來實踐社會參與。因此,台灣企業如何階段性發展社會參與亦是 本文觀察之重點。 基於以上觀點,筆者認為企業不管針對哪些領域、用什麼方式做公益,都應當 以善盡公益為核心,而非只為了行銷而做公益(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2006) , 而且也不再只是純粹短期性的捐款或自辦公益活動,這也是本文不限於行銷觀點 或僅以財務資源的投入來分析社會公益活動的原因之一。另外,企業也可以運用自 身專長和資產,讓社會和經濟部門同時受益,進而滿足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胡憲倫、 許家偉、蒲彥穎,2006) ,這麼做不但能擴張整體效益,且較能獲得股東或社會大 眾的認同,也是公益計畫的重要內涵。(以上如表 7 所示) 表 7:社會參與的議題領域 社會參與的方式與議題面向 (1) 捐助或贊助慈善機構 (2) 貢獻藝術以及文化節目的資源 (3) 貢獻於社區活動及社區關係營造 (4) 協助公共建設 (5) 貢獻於提升社會對相關弱勢議題的理解,如飢餓、救濟貧苦、 弱勢權利及城市暴力等 (6) 貢獻於提升社會對公民主體性的理解,如女性議題、族群議 題、政治議題等 (7) 貢獻於提升社會對環保議題的理解及生態保育 (8) 貢獻於教育議題,如提供獎助金、品格教育與推廣教育等 (9) 支持領養或是妥善照顧的小孩、婦女、老人與家庭議題 (10) 支持公共健康議題,如 AIDS、癌症、疾病及運動推廣 資料來源:楊意菁(2017) 26.

(35) 顯見,如表 8 所示,企業社會參與時所接觸的利害關係人不僅限於公益計畫 的直接受益者,此外還包含了參與其中的客戶(或消費者)、供應商、員工、社會 大眾等(詹場、柯文乾、池祥麟,2016) ,其產生的影響也不限於銷售數字,還可 能包含利害關係人對公司的評價(Schlegelmilcgh & Szőcs,2017;劉廷揚、林志峰、 徐苹甄,2017)67。因此企業要想有更深遠的影響,就必須以解決或緩和社會問題 為導向來規劃公益計畫,搭配不同型態的社會公益活動型態來投入特定議題,並透 過長期的投入和結盟來深化影響力。 表 8:社會參與的影響 利害關係人. 影響指標. 客戶. 以消費者為基礎的公司榮譽(CBR)、特定產品營收. 供應商. 供應商對企業的信任度、供應商與企業的合作機會. 員工. 員工增能、員工幸福感、員工向心力、員工離職率. 股東. 股東信心、股價報酬率. 社會大眾. 企業品牌知名度.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黃營杉和齊德彰(2005) ;葉銀華和周欣宜(2016) ;胡憲倫、 許家偉、蒲彥穎(2006) ;鄭惠文和陳綉里(2013) ;Godfrey(2005) ;詹場、柯文 乾、池祥麟(2016) ;劉廷揚、林志峰、徐苹甄(2017) ;Schlegelmilcgh & Szőcs(2017). 社會公益活動正向地影響消費者對公司的認知,進而提升以消費者為基礎的公司榮譽 (Customer-Based Corporate Reputation ,簡稱:CBR) ,所謂 CBR 是指, 「企業廣納消費者對企 業產品服務、跟公司員工或管理者或其他消費者互動的過程,以及企業相關的對外活動的反應, 得出消費者對公司的整體評價(轉引自 Walsh & Beatty,2007;作者自行翻譯) 」 。CBR 的定義原 文: “ the customer’s overall evaluation of a firm based on his or her reactions to the firm’s goods, services,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nteractions with the firm and/or its representatives or constituencies (such as employees, management, or other customers) and/or known corporate activities”(轉引自 Walsh & Beatty,2007) 7 學者劉廷揚、林志峰、徐苹甄(2017)以社會公益活動對員工的影響為例,發現,員工擔任企 業志工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由上述實例可知,雖然社會公益通常有明確的直接受益對 象,可能是鄰近社區居民、也可能是弱勢族群,但其影響力除了觸及直接受益對象,亦會產生外 溢效果影響到其他公司的利害關係人。 27 6.

(36) 企業透過公益計畫來實踐社會參與不但能協助解決社會問題、回應社區需求, 且還能提升品牌的整體形象。像是信義房屋的「全民社造計畫」補助社造團體創造 社區新生機,或是玉山金控的「黃金種子計畫」在全台偏鄉打造上百間圖書館,兩 者皆是透過長期的公益計畫來促進地方發展。 綜合以上文獻,本研究將討論企業的公益計畫案例,聚焦其公益計畫的動機、 執行方式,及其發展的歷程(如表 9 所示) 。有關公益計畫的動機,包含個體層次、 企業層次、國家政策環境與產業生態等三大層次。而公益計畫的策略、途徑、執行 方式和影響:策略面,包含組織架構與責任分工、內部共識及決策流程、結合核心 業務與否和善因行銷策略等;實踐途徑則有自辦或與其他單位策略聯盟;執行面則 包含捐贈、企業志工、議題倡議等層面。雖然本文認為公益計畫的影響力亦是重要 議題之一,但本研究主要著重於釐清企業投入公益計畫的歷程與階段,期望了解不 同企業之公益計畫發展脈絡的異同,因此其執行計畫後的成效和影響層面並不在 本研究之範疇。(企業的社會參與回顧架構如圖 3 所示). 28.

(37) 表 9:社會參與的內容 社會參與之動機 個體層次動機. (1) 領導者的道德動機 (2) 領導者追求利益極大化的結果. 企業層次動機. (1) 公司文化 (2) 企業倫理的實踐 (3) 善盡社會責任 (4) 對鄉土國家的熱愛 (5) 支持慈善公益團體 (6) 企業形象與公共關係 (7) 消費者偏好 (8) 企業菁英網絡 (9) 董事會組成 (10) 所有權結構 (11) 廣告預算(例如,增加媒體曝光) (12) 資源多寡 (13) 節稅 (14) 得到社區與社會的認同 (15) 提升企業知名度 (16) 提升產品形象 (17) 增加員工向心力 (18) 促進整體商業環境良性發展 (19) 提升國民生活品質. 國家政策環境與產業生. (1) 順應世界潮流. 態層次. (2) 同業競爭壓力 29.

(38) (3) 稅務政策 (4) 環境或社會外部性(與產業特性相關的特定議 題) (5) 產業結構 社會參與的議題領域 常見臺灣社會議題. (1) 藝術及文化節目 (2) 社區活動及社區關係營造 (3) 公共建設 (4) 弱勢議題(飢餓、救濟貧苦、弱勢權利及城市 暴力等) (5) 社會對公民主體性的理解(如女性議題、族群 議題、政治議題等) (6) 環保議題及生態保育 (7) 教育議題(如提供獎助金、品格教育與推廣教 育等 ) (8) 老婦幼等家庭議題 (9) 公共健康議題(如 AIDS、癌症、反毒、疾病 及運動) 社會參與的執行途徑與方式. 主辦單位. (1) 自辦(由公司成立之基金會、公關部門或員工 內部社團來負責) (2) 透過公益團體等非營利組織辦理 (3) 與其他企業合作辦理(例如,供應商、客戶). 執行方式. (1) 金錢贊助 (2) 實物贊助(包含,企業產品或非企業產品) 30.

(39) (3) 企業志工投入 (4) 結合本業、產品或服務(例如,專業技能的提 供、科技產品應用) (5) 贊助公益廣告 (6) 議題倡議 社會參與的影響 客戶或消費者. 產品形象、產品營收、總體營收、以消費者為基礎的 公司榮譽(CBR). 供應商. 供應商對企業的信任度、供應商與企業的合作機會. 員工. 員工增能、員工幸福感、員工向心力、員工離職率. 股東. 股東信心、股價報酬. 社會大眾. 品牌知名度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31.

(40) 圖 3:企業的社會參與文獻回顧架構圖. 在認識社會參與相關概念後,本文將繼續討論臺灣廠商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 與社會參與發展概況。 第三節 臺灣廠商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與社會參與 根據第一節「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可知,臺灣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研究直至 1990 年代左右才開始萌芽,接著在邁入 21 世紀之後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和利害關 係人的輪廓都更趨於明確,從過去較被動地回應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到 2018 年 已有不少大企業長期深耕履行道德責任和公益慈善責任(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 2006),然而學術圈對「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公民」兩概念的區別很模糊,且 相關研究所使用的詞彙尚以「企業社會責任」為主,顯然臺灣的企業社會責任無論 在商管領域或學術領域都與歐美國家處於不同發展階段。. 32.

(41) 其實,臺灣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一直到了 2010 年左右才真正開始大幅成長, 這是導因於食安事件和汙染事件頻繁發生,致使政府不得不積極行動、彌平民怨。 暨 2008 年發生毒奶粉事件後,從 2011 年開始食安危機接力爆發,包含 2011 年衛 生署食藥局發現有廠商在食品中違法使用塑化劑、2012 年的瘦肉精議題,以及 2013 年 5 月的毒醬油與毒澱粉事件,還有同年爆出日月光半導體公司排放廢水污染後 勁溪的案件;上述議題不只牽涉到企業行為實際造成的影響,而且還推動了臺灣公 司治理品的發展。 公司治理被視為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無論是董事會的組成、結構和對於公司整 體發展的態度都是公司治理品質的變項,與企業能否除弊興利、做一位好的「企業 公民」息息相關(曾俊堯、林俊儀,2011;林英星等人,2012)。通常公司治理較 佳的企業,也比較可能如實揭露營運狀況(柯承恩、陳耀宗、吳姍穎,2010;林英 星等人,2012)。另外,姚蕙芸和黃銘圭(2009)主張大型企業應去權力中心化或 使股權分散,促使股東可以獲得充足的公司資訊以及股東會投票權等參與公司未 來發展的機會來保護自身利益免於蒙受濫權所造成的損失;企業也能藉此鞏固投 資人的信心,降低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因期待的目標不一致,而產生利益衝突所造 成的財務風險,此情況稱之為「代理問題(Agency Problem)」 (張允文等人,2008; ElKelish,2018)。 更重要的是,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經營績效息息相關(李馨蘋、莊宗憲,2007; 方俊儒、李秀英、龍春伶,2008;蘇文斌、栗志中、李建成,2010;林翠蓉、張力、 侯啟娉、曾韻如、許雅棠,2011;闕廷諭、洪嘉仁,2014),也理所當然會牽動企 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劉美纓、丁碧慧、朱奐聿,2014;池祥萱、繆文娟、莊瀅臻, 2014)。 所以,前述議題事件發生後,政府相關單位就會透過訂定法律規範加強監管企 業的公司治理品質。臺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於 2010 年發布「上市上櫃公司企 33.

(42) 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及「上市上櫃公司誠信經營守則」 ,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重 要性,但這些規範並不具法律拘束力。自 2014 年臺灣證券暨期貨基金會開始推行 「第一屆公司治理評鑑」 ,評鑑指標包含維護股東權益、平等對待股東、強化董事 會結構與運作、提升資訊透明度及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等面向,強制要求上市上櫃公 司參與評鑑。同年,則陸續修訂上市櫃公司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作業辦 法,截至 2019 年為止要求實收資本額達新台幣 50 億元以上、金融業、化學工業及 食品工業與最近年度餐飲收入占其全部營業收入比重達 50%以上之上市櫃等特定 公司8,應出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而從媒體報導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議題的數量來看,報章雜誌的報導數量有逐 年攀升趨勢,顯見媒體對於企業在社會上的角色日益重視;另外,若媒體能有效扮 演中介角色,主動報導符合具公益性的社會責任行為,將有刺激公眾對議題的投入 的效果(楊意菁,2010、2017)。 再從企業出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成長來看,2014 年共有 151 本企業社會 責任報告書,首次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企業僅有 65 家;但因為法律規範的 壓力使然,到了 2015 年首次出版的企業爆發性成長超過百分之二百五十、高達 168 家,當年共有 384 本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且數量逐年上升,2016 年共 458 本, 2017 年共 515 本,2018 年則共有 528 本。 因此本文認為 2010 年至 2015 年係臺灣企業社會責任發展躍進的六年,亦凸 顯公民力量、政府強制力都是敦促企業轉型的關鍵因素(曾憲立、朱斌妤、吳濟華, 2015),而媒體則是扮演教育大眾新觀念、傳播重大訊息之中介角色。. 王奐敏(2019) 。落實報告書編製 資訊更透明。經濟日報,2019 年 12 月 06 日,取自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074/4208551 34 8.

(43) 但在實踐過程中,企業仍因不同產業、類型、規模大小等差異而著重在不同的 議題,用不同態度和作法來實踐社會責任(楊意菁,2017) ,因此對於何謂好的「企 業公民」也應根據不同的產業生態而有不同的評判標準。但本文認為,無論企業屬 於哪個產業,企業都必須同時兼顧商業目的和社會需求。因此,不少企業不同於過 去以捐贈或以弱勢族群為主的公益形式,而轉以具持續性和創新性的公益計畫來 實踐社會參與,而因此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獎項的常勝軍。此外,不同的產業生態可 能致使企業專注在不同議題上;在擴大社會參與的過程中,不但有助於解決社會問 題,亦能凸顯出企業經營的特色。根據以上論述,本文發展出以下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四:臺灣廠商的社會參與發展歷程有何差異? 根據以上文獻回顧的結果,本文從中歸納出四項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一:臺灣廠商認為社會參與的重要性為何? 研究問題二: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臺灣廠商對於規畫社會公益活動的動機和 型態有何轉變? 研究問題三: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臺灣廠商如何階段性發展社會參與? 研究問題四:臺灣廠商的社會參與發展歷程有何差異? 現有文獻對企業的社會參與在時間軸上的發展討論仍較少,且實務上表現較 好的企業尚集中於特定幾個產業,例如電子製造業等,再加上電子製造業為支持台 灣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因此,本研究前面先是透過國內外文獻釐清企業社會 責任與社會參與兩大概念的發展之後,為了回答四項研究問題,第三章研究方法將 進一步地說明本文將如何透過蒐集次級資料、進行深度訪談,來探討臺灣電子製造 業的社會參與的非線性發展及其重要變數為何。. 35.

(44) 36.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初步了解企業的社會參與發展背景,探討社會參與專責單位及其 負責之公益計畫隨著時空變化,包含動機、目的、以及著重的議題領域和執行方式 等面向的轉變,以及發展社會參與的各個階段為何,故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4 所 示。 圖 4:研究架構. 本文探討之概念是以「企業公民」為基礎,並深入討論企業的社會參與,目的 在於了解參與的過程及其隨時空改變的變化,因此基於以上研究架構本文擬定以 下研究設計用以說明如何進行本研究。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文選用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方法,透過質性研究方法能深入探 討企業之獨特性及其社會參與的過程;量化研究雖能了解數據模型下變數之間的 因果關聯性,但卻無法深入探討其歷史發展脈絡,因此使用質性研究方法更能達成 本究之目的。根據質性研究之研究方法做設計,本研究選定五家電子製造業企業進 行質性研究,基於符合以下三項條件而使用「深度訪談方法」:(1)質性研究中的 37.

(46) 個案研究法的問題形式為「如何(How)」和「為什麼(How)」,(2)非封閉性實 驗室而無法控制便因, (3)本研究非研究過去歷史現象,而是聚焦上述當代企業的 社會參與實踐。(劉書愷,2016)。 但無可避免的是,使用質性研究的缺陷在於信度較低,因此本文除了訪談公司 專責人員外,亦會透過「三角驗證法」 ,從不同切入點來分析同一現象。因此本文 欲從網路公開資料、公司專責主管以及專家學者訪問等三個方面,一方面以盡量客 觀的角度比對、分析網路公開資料和企業專責主管來撰寫本文研究發現;另一方面 藉由訪談專家學者撰寫事後分析,比較研究發現與專家學者觀點之異同,進而提高 研究的信度(劉書愷,2016)。(如表 10 所示) 表 10:質性研究資料取得方式及三角驗證法 資料取得方式. 三角驗證法. 訪談企業專責主管. 撰寫研究發現. 蒐集網路公開資料. 以新聞報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等公開資料 佐證企業專責主管的說法,或呼應研究發現。. 訪談專家學者. 撰寫事後分析. 為了讓深度訪談兼具系統性和彈性,本文將採用深度訪談中的半結構式訪談 法。深度訪談法可分為結構式訪談(Structure Interviews) 、非結構式訪談(Unstructure Interviews)和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 Interviews) 。結構式訪談是一種高度控 制的訪談方式,包含問題、問題順序的排列,以及記錄受訪者回答的方式等都面向 都是完全統一的,其優點在於可以控制調查結果的可靠程度,缺點則在於不同的受 訪者的答題內容僅限縮在訪談的問題上,卻忽略了受訪者的獨特性和更具價值的 潛在資訊。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相對的,非結構式訪談則較為彈性、 開放,沒有預設特定的訪談焦點,訪談的問題則是未經組織或排序,順其自然;雖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união do Governo Government Meeting 協會或組織會議 Reunião da associação/organização Association Meeting 公司會議 Reunião da sociedade Corporate Meeting

換言之,必須先能有效分析企業推動 CSR 概念的「利益」為 何,以及若不推動 CSR 的潛在「風險」為何,將能有效誘發 企業發展 CST

每一位孩子必須接受 定期的英、數檢測,以 檢視每一位孩子面臨 的學習困難點。轉換教 學方式,找到真正適合

Disclosure and Transparency: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framework should ensure that timely and accurate disclosure is made on all material matters regarding the corporation,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3), 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 National Results (Taiwan), 2014/10/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transparency.org/gcb2013/country/?country=taiwan

Financial Reporting),及英國研究企業管治財務範 疇的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又稱「坎特伯里委員

Key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brand image, product attributes, purchase inten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EM)... 誌

Keywords: Hypermarket, Service Quality, Corporate Image, Customer Satisfac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