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總結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雖然本研究有助於從業人員和相關利害關係人認識企業社會參與的發展歷程,

但仍有以下研究限制和建議可供後續研究參考:

首先,同時研究多家企業案例雖然可以描繪社會參與在該產業的輪廓,但如果 期望鉅細靡遺地了解一家企業的社會參與發展階段以及推動發展的策略與組織方 式,仍必須透過對單一個案深入研究才能夠得知更多細節。

其次,後續研究可透過問卷方式來了解企業如何選擇社會參與的策略合作夥 伴。本文可初步提供欲與中大型企業合作之營利或非營利組織參考,但為了使本研 究歸納出的指標更具參考價值,後續可透過發放問卷來調查各企業選擇策略合作 夥伴的指標及其優先順序為何。

第三,本文僅訪談已成立基金會之企業,後續研究可針對尚未成立基金會之企 業進行訪談,更全面地認識企業成立基金會及社會參與的動機。雖然第五屆公司治 理評鑑電子類企業已有不少企業透過成立基金會來實踐社會參與,但卻還有約百 分之六十七的企業尚未成立基金會,因此可透過訪談這些企業,嘗試反證本文所提 企業成立基金會和進行社會參與的動機。

第四,透過社會參與能否提升企業本業的競爭力,本文認為未來可透過「資源 基礎理論」來分析社會參與和企業競爭力之關係。有關「資源基礎理論」是指,企 業基於競爭壓力,可透過 Barney 所提出的四項特點:有價值性(value)、稀少性

(rareness)、不可模仿來評估所擁有的資源與能力,並設法填補資源缺口,所以假 使企業除了結合本業進行社會參與之外,還將社會參與視為競爭力的一環,那麼即 可透過以上特點來檢視企業個案如何做出社會參與的差異性。(黃俊英、陳世穎,

2003)

160

最後,本文係著重於探討企業的社會參與歷程,但如同本文所示,臺灣的CSR 發展是導因於日益嚴謹的公司治理規範及強制部份企業出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所推動,且企業的社會參與的計畫內容亦會受到大環境影響而改變,因此將來可聚 焦討論大環境變遷對企業社會參與的影響。例如,從法律規範層面探討企業的社會 參與發展演變,無非是未來值得重視的議題之一。

像是2019 年 2 月《財團法人法》正式施行、全面強化對財團法人的監理機制,

對於有意或已透過成立企業基金會來進行社會參與的企業所造成的影響,是無法 被忽視的。48由於過去民法規範內容不足,以致於有些財團法人不誠信經營,或成 為企業主行假公益真投資等進行利益輸送的管道,因此特立《財團法人法》目的就 在於:提升財團法人資訊透明、明定財務管理及透明化機制、避免萬年董事會的情 形。可是,強制財團法人訂定內稽內控機制與誠信經營原則究竟會對既有的財團法 人的治理造成什麼影響?企業透過財團法人進行社會參與的策略和計畫須做哪些 調整?以及是否改變企業透過成立企業基金會來進行社會參與的意願?該法所引 起的影響與爭議,都是接下來要持續追蹤的議題。

另外一例則是,2018 年上路的《所得稅法》新制「股利分離課稅」49,股利所 得排除在「所得總額」之計算,此作法雖有利於高收入族群節稅,但卻引發企業主 可能減少透過公益捐款來進行節稅的動機、進而導致公益捐款金額下降的疑慮;然 而,具體的影響為何,仍須時間驗證以及待官方公開相關資料才能進行後續研究。

根據以上兩個案例,本文建議後繼研究者即可從法律規範對企業社會參與發展的 影響切入進行研究。

48林上祚(2019)。財團法人法上路》公益團體哀鴻遍野!財團法人監理大限縮 受贈捐助名單全 都露。風傳媒,2019 年 12 月 20 日,取自 https://www.storm.mg/article/1012463

49林上祚(2019)。所得稅法新制》多數有錢人沒「捐好捐滿」!財政部:公益慈善不是政府補貼 才捐贈。風傳媒,2019 年 12 月 20 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2080981

161

綜合以上研究貢獻及後續研究建議,未來學術研究如能從更多面向討論企業 社會參與發展的歷程,將有助於企業CSR 從業人員或社會參與專責人員能更有系 統性地訂定社會參與的發展目標與階段,並且運用有限資源擬定出具可行性的公 益計畫;而且,究竟能否從社會參與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商業機會是未來值得探究的 一項議題。

162

16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參考文獻

1.

期刊論文與專書

方俊儒、李秀英、龍春伶(2008)。獨立董監事對公司績效與盈餘品質之影響-控 制股東之調節效果。會計與公司治理,5 卷 1 期,第 55-80 頁。

王元章、張椿柏(2011)。從核心代理問題的角度探討股權結構,董事會特性對公 司價值之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3 卷 2 期,第 131-174 頁。

任維廉、涂榮庭、胡友維、呂堂榮(2009)。好事是否做對了?運輸企業善因行銷 策略之研究。都市交通,24 卷 1 期,第 1-14 頁。

池祥萱、繆文娟、莊瀅臻(2014)。企業社會責任對於公司財務績效之影響是雙面 刃嗎?來自全球 500 大公司的證據。管理學報,31 卷 1 期,第 1-19 期。

李馨蘋、莊宗憲(2007)。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之實證研究。東吳經濟商學學 報,57 期,第 1-27 頁。

官有垣(2000)。 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 範。中國行政評論,10 卷 1 期, 第 75 - 110 頁。

林正哲、楊靜芳、賴其勛、凌儀玲(2015)。種善因結善果?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對 員工行為的影響─員工雇用型態的調節效果。品質學報,22 卷 3 期,第 213-233 頁。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 心障礙研究季刊,3 卷 2 期,第 122 - 136 頁。

林英星、陳尚武、李培齊、陳鴻翔、劉偉庭(2012)。公司治理機制對投資決策之 影響。東亞論壇,478 期,第 21 - 30 頁。

林翠蓉、張力、侯啟娉、曾韻如、許雅棠(2011)。家族所有權、公司治理與公司 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績效與策略研究,8 卷 1 期,第 59-78 頁。

164

闕廷諭、洪嘉仁(2014)。股權結構、公司治理對企業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 臺灣上市光電業公司為例。全球管理與經濟,10 卷 1 期,第 1-17 頁。

姚蕙芸、黃銘圭(2009)。公司治理與公司價值關聯性研究-以臺灣電子上市公司 為例。北商學報,16 期,第 1 - 24 頁。

柯承恩、陳耀宗、吳姍穎(2010)。董監事治理與盈餘管理之關聯。會計學報,2 卷 2 期,第 25-60 頁。

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2006)。策略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永續發展的新課題。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0 期,第 37-50 頁。

翁望回、黃俊英、劉水深(1988)。企業正當性之實證研究-社會責任的觀點。管 理評論,7 期,第 153-171 頁。

張允文、張瑞當、魏若婷(2008)。公司治理機制對投資決策之影響。台灣管理學 刊,8 卷 2 期,第 1 - 16 頁。

張宏生、曾建銘(2008)。台灣旅館業採用善因行銷對品牌聯想之影響。餐旅暨家 政學刊,5 卷 1 期,第 35-52 頁。

張春炎、楊昊、李柏諭、戚栩僊(2015)。網路時代企業參與公益活動的分析與反 思:以微軟MSN 公益捐助計畫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7 期,第 167-201 頁。

陳昺麟(2001)。社會科學質化研究之紮根理論實施程序及實例之介紹。勤益學報,

第19 期,第 327-342 頁。

陳曉蓉(2018)。過度自信管理者應從事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嗎?來自銀行業會計績 效的證據。財務金融學刊,26 卷 4 期,第 45 - 99 頁。

曾俊堯、林俊儀(2011)。公司治理與智慧資本關係之研究-以資訊電子業為例。

東海管理評論,13 卷 1 期,第 255 - 283 頁。

曾憲立、朱斌妤、吳濟華(2015)。影響企業環境友善行為之關鍵因素: 法令制度 與利害關係人之整合觀點。公共行政學報,48 期,第 43 - 72 頁。

湯惠雯(2017)。CEO 雙重性、公司治理與公司績效-外部環境的角色。中山管理

165

評論,25 卷 4 期,第 967 - 1008 頁。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途徑》。

台北:風雲論壇。(原書:Arthur Asa Berger(2000),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黃旭輝、黃一祥、張志向(2011)。重大資本支出後的經營績效:成長機會與公司 治理的角色。臺大管理論叢,22 卷 1 期,第 297 - 325 頁。

黃俊英、陳世穎(2003)。市場基礎資産之角色:資源基礎理論觀點。運籌研究集 刊,3 期,第 43 - 59 頁。

黃勇富、李素箱、蔡宏仁、張道群(2013)。產品資訊揭露、品牌權益與善因行銷 間之關聯性研究–以外帶飲料連鎖加盟業為例。朝陽商管評論,12 卷 1 期,

第 65 - 90 頁。

黃營杉、齊德彰(2005)。企業倫理、社會責任與慈善公益作為之研究–以台灣高 科技電子產業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 卷 2 期,第 65-82 頁。

楊炳韋(1995),企業贊助公益活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台北。

楊意菁(2010)。企業公民與媒體報導:一個公民社會的觀點。 中華傳播學刊,17 期,第95 - 138 頁。

楊意菁(2017)。商業雜誌與企業公民訊息:一個縱貫性的媒體再現與框架分析。

新聞學研究,130 期,第 141 - 186 頁。

葉銀華、周欣宜(2016)。台灣公司治理研究之調查。經濟論文叢刊,44 卷 1 期,

第127 - 184 頁。

詹場、柯文乾、池祥麟(2016)。CSR 能為公司經營策略帶來什麼好處?—來自世 界頂級學術期刊之證據。商略學報,8 卷 2 期,第 77 - 86 頁。

廖學明、張復、林寶城、李敏(2005)。善因行銷介入對非營利運動組織決策行為 影響之研究–以臺北縣體育會幼兒體育委員會為例。北體學報,13 期,第 328

166

- 341 頁。

劉廷揚、林志峰、徐苹甄(2017)。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幸福感-志工角色認知的中 介作用。經營管理學刊,第 12/13 期,第 111 - 124 頁。

劉秀雯、張純端(2018)。消費者在善因行銷的選擇行為:誰比較在乎?。品質學 報,25 卷 1 期,第 38 - 53 頁。

劉美纓、丁碧慧、朱奐聿(2014)。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公司績效之關連性 研究。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第17 - 30 頁。

劉書愷(2016)。企業社會責任執行歷程之探討─以中小企業為例。國立臺北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劉彩卿、黃啟瑞、詹場、陳俊志、陳欽賢、柯文乾、林瑩滋(2016)。企業社會責

劉彩卿、黃啟瑞、詹場、陳俊志、陳欽賢、柯文乾、林瑩滋(2016)。企業社會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