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首先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並據以引出本研究之目的與待答問題,繼而界 定相關的名詞後說明本研究所採行的研究方法與步驟,最後敘述本研究的研究範圍 與限制。因此,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 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 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化的時代,資訊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人與人的互動方式,改 變了商業應用的模式,也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資訊與知識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因素,世界先進國家紛紛投入資源,積極推動國家資訊建設。

我國在電腦、網路等資訊科技的產品快速的升級及普遍化,為我們的日常生活 帶來了重大的改變。而在「知識經濟」的社會,能夠接近知識、掌握資訊的人就是 贏家,數位科技正是取得知識與資訊最便捷的管道,在資訊時代裡,資訊本身即是 一種資本,資訊的運用是一種必需的技術,因此,能夠使用數位科技者,能擁有資 訊者更易邁向成功之路,但由於資源掌握及分配的不均衡,及對於資訊與通信科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的應用未能普遍,造成了相當 大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擁有電腦及網路的使用技術者成為資訊富人,反之 成為資訊窮人(李京珍,2004) 。

教育部2006在數位台灣168 e化城鄉零距離,數位機會專刊提及,隨著網際網路 的運用逐漸普遍,引發數位落差問題。其中由於電腦及網路使用能力的差異,造成

資訊取得產生嚴重的落差。教育及工作機會也產生很大的差異,隨著差異的擴大,

資訊窮人與資訊富人的差異也會日趨嚴重(教育部,2006)。

美國商務部在1999 年7 月6 日曾發表「從網路中跌落」(Falling Through the Net) 第三年報告中,首次提出數位落差一詞,該報告也明確指出:「數位落差」即代表 著「資訊擁有者」(information haves)和「資訊缺乏者」(information have-nots)間的差 異,在資訊社會開展的過程中已然產生,並且正逐漸擴大中,更強化了現有社會中 的不平等,造成了社會上公平與正義的問題(Irving, 1999)。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為解決 數位差距的問題,在2000 年2 月的國情報告中,宣布聯邦政府將投注二十億美元,

從鼓勵民間企業捐贈電腦、辦理新進教師電腦訓練、設立社區科技中心、擴充社區 網路設施與頻寬、提供原住民資訊專業訓練等方面著手,整體改善電腦及網路使用 的環境,藉此轉化數位落差為數位機會(吳清山、林天祐,2000)。接著美國聯邦教 育部於2000年8 月公佈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學生若在富有的學區不僅在學校有較多 的機會使用電腦,回家之後也可以繼續使用網路;相反的學生在貧窮學區,在學校 上網的機會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回家之後也沒有上網的機會,即使有上網的機會,

也常因撥接網路連線的速度緩慢,降低了學習的意願或因為資訊素養的不足,使網 路的使用行為產生差距,而在教育上產生了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顯示「數位落 差」此一新興的議題,在國外已引起相當大的關注。

亞太電子商務高峰論壇(eASIA Forum)在 2004 年 9 月 22 日發表的一篇「創造全 民共享之資訊社會的數位機會」中說明在以資訊科技為競爭力基礎的全球化新經濟 體系中,「數位落差」逐漸成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資訊科技可以使我們提昇生產力,

網際網路也可以藉此創造更多的財富,但是由於資訊不均衡以及未能普及,各界對 資訊科技的了解與利用等原因,造成了數位落差的產生,也造成城鄉、族群、企業 與性別等之間的數位鴻溝,只有充分運用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幫助更多的弱勢社群 提昇競爭力,才能縮短數位落差,才能利用數位機會開創更大的契機,達成全民共

享的資訊社會的願景,再度說明了在資訊社會裡,資訊的擁有、網際網路與資訊科 技的運用能力的重要與競爭力,值得各界重視。

綜觀,我國由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自1998年2月推動資訊教育,召集學校、縣 市教育局代表及專家學者等籌備設置了「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網站,於 1998年8月正式上線。在學校教師、相關學者專家的努力下,提供許多教學資源予學 校應用,頗具成效,並於2000年4月正式命名為「學習加油站」。當時成立的宗旨為 整合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提供全國師生共享教學資源;及教學與學習經驗交 流園地,達資源流通、縮小城鄉差距的目的(教育部,2000),可見數位差距的問題 當時已被教育部所重視。

1999年為加速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資訊產品的需求,藉由學校內的資 訊教學進而擴大帶動家庭對電腦的需求,促進資訊與通訊產業界的發展,教育部提 報「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追加預算六十四億七千二百三十萬元,

使所有國民小學皆有電腦教室且可上網路,並加速培訓所有的中小學教師具備資訊 基本素養,使資訊教育向下紮根。當時,苗栗縣的狀況從2000年8月7日「資訊教育 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執行成效訪視報告中窺知,除連線速度稍慢尚待加強 外,每所國中小學至少各有一間電腦教室,校校有電腦並已達一人一機的電腦教學 設備環境。

苗栗縣政府教育局在前局長溫振琴開始大力推動資訊教育下,自1999年起加速 培訓教師資訊基本素養,並持續三年辦理教師資訊基本能力檢測,厚植教師電腦教 學的基本能力,同時開始實施學生電腦、網路教學。2001年配合教育部建構完善資 訊教育基礎環境;推動資訊與網路教育,提升全民資訊應用知能;延伸台灣學術網 路至各級學校;善用網路資源改進教學模式,促進校際資源共享;加速資訊人才培 育的施政方針,成立了苗栗縣教育資訊中心。從發展數位化教材建置教學資源網、

充實網路學習內涵、並在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整體願景「資訊隨手得,

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的理念下。2002年起推動資訊融入教學模 式從資訊初級種子學校、中級種子學校到典範種子學校。目前計有五十二校加上網 路合作學習二十三個社群加強建立數位學習課程的推動,苗栗縣教育資訊中心近年 來並為平衡城鄉數位落差,除優先辦理偏遠學校電腦資訊設備的汰舊換新,暨全縣 分區教師資訊素養研習、資訊教育輔導訪視等。並定期辦理各項網路競賽活動如創 意繪圖,生日賀卡、母親節賀卡、教師節賀卡、行政暨教師網頁製作觀模等比賽,

並於2005年9月23日整合並提供苗栗縣教師教學資源運用之網站,提昇師生資訊能力 與網路學習素養(http://www.mlc.edu.tw/elearn)。更積極配合教育部,各年施政方針目 標,強化網路不當資訊防制與宣導;加強偏遠地區資訊教育資源與人才培育,並配 合教育部電算中心督導數位機會中心的運作,期能縮減數位落差,提升教育品質。

行政院國家資訊推動小組亦於2004年度提出「縮減數位落差四年計畫」推動逐 年改善數位落差現象,以「收訊無死角,上網沒煩腦,人人有機會,生活無限好」,

為發展願景,創造一個公平運用通訊科技的環境,使得任何人都能夠不受教育、經 濟、區域、身心等因素限制,改善其生活品質,而產業與國家亦均能均衡發展(教育 部,2006)。因此本研究鑑於從政府到地方對資訊教育的推動與解決數位落差的重 視,研究者因自2005年6月起借調苗栗縣教育資訊中心擔任副主任,主任則由教育局 長兼任,負責本縣國中小學校資訊教育與網際網路的推動工作,因此欲從資訊教育 推動者的角色,來了解不同地區學校、性別、族群、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校資訊教育、

學校資訊設備之國小六年級學生在使用資訊科技機會、使用資訊科技之內容、資訊 素養等方面之現況,據以探討其落差的情形為何,並提出建議,以作為解決數位落 差所造成的問題,及行政主管機關未來措施之參考,為本研究的動機。